疾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ㄐㄧˊ ㄒㄧㄥˊ
快速行走。如:「走到巷口,一團黑影疾行而至,原來是家中的老狗來迎接他了。」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三十六鬼
(名數)正法念經十六舉三十六種曰:「一,鑊身餓鬼。二,針口餓鬼。三,食吐鬼,四,食糞鬼。五,無食鬼。六,食氣鬼。七,食法鬼。八,食水鬼。九,希望鬼。十,食睡鬼。十一,食髮鬼。十二,食血鬼。十三,食肉鬼。十四,食香鬼。十五,疾行鬼。十六,伺便鬼。十七,地下鬼。十八,神通鬼。十九,熾燃鬼。二十,伺嬰兒便鬼。二十一,欲色鬼。二十二,住海渚鬼。二十三,使執杖鬼。即閻魔王也。二十四,食小兒鬼。二十五,食人精氣鬼。二十六,羅剎鬼。二十七。火爐燒食鬼。二十八,住不淨巷陌鬼。二十九,食風鬼。三十,食火炭鬼。三十一,食毒鬼。三十二,曠野鬼。三十三,住塚間食熱灰土鬼。三十四,樹中住鬼。三十五,住四交道鬼。三十六,殺身餓鬼。」
(名數)法輪之語,雖通名一切之佛法,然常別指見道之八聖道而言,蓋輪有輻轂輞之三相,此八聖道亦具此三相也。又車輪速疾,見道之觀行亦速疾也。俱舍論二十四曰:「唯依見道,世尊有處說名法輪,如世間輪有速等相。見道似彼,故名法論。見道云何與彼相似?由速行等似彼輪故,謂見諦道速疾行故,有捨取故,降未伏故,鎮已伏故,上下轉故,具此五相似世間輪。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如世間輪有輻等相,八支聖道似彼名輪,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故名法輪。」
(異類)餓鬼名。譯曰疾行。見正法念經十六。
取瑜反包咸注論語云趍疾行也爾雅門外謂之趍說文趍走也正體從走從芻初亐反聲也經文從多作趍俗用字也
又作趨同促瑜反釋名疾行曰趍疾趍曰走也
七榆反玉篇云趨疾行也
師利反考聲云馬疾行也蒼頡篇云迅疾也從馬史聲也
又作趍同且[更-一]反釋名云疾行曰趍疾趍曰走禮記惟薄之外不趍鄭玄曰行而張足曰趍堂上不趍為其近也爾疋堂下謂之趍是也
音[矛*各]字典說云馬疾行也馳騖也
上正並字說文並併從兩立下巫付反穆天子傳曰騖驅馬疾行也廣雅云奔也說文從馬敄聲敄音武字也
下蘇合反梵語也案字馺[馬*沓]馬疾行皃也
七六反踏也正作蹴也經意謂佛行時[口/(之-、)]不到地也諸經中云如來行時其[口/(之-、)]離地四指而有印文現是也六度集云[婬-壬+(工/山)]者申[口/(之-、)]行多恚𣫍指步愚者[口/(之-、)]築地諸經要集云愚者[口/(之-、)]踏地並是也解脫道論云欲行人舉脚疾行卒舉脚不廣舉脚即此經云[婬-壬+(工/山)]人申踵行是也解脫道論云瞋人急起脚急下相觸以半脚入地即六度集云多恚𣫍指步是也解脫道論云癡人起脚摩地亦摩下以脚觸脚行即六度集云愚者之築地是也言佛行足迹平穩不趿地下脚抽脚也又力用力鍾[(巨-匚)@十]龍三反並非也悞
上七俱反疾行也
上他合反著地也正作踏也諸經要集云愚者足踏地六度集云愚者足築地優填王經云愚者[口/(之-、)]蹴地解脫道論云欲行人舉脚疾行卒舉脚不廣舉脚即此云妊人中踵行是也解脫道論云嗔人急起脚急下相觸以半脚人地即此經云堯舌𣫍指步是也解脫道論云癡人起脚摩地亦摩下以脚觸脚行即此經云癡人足▆地是也或作𨆈他合反又經音義作蹴以蹶字替之居月居衛二反非也郭氏怍烏板反亦非也今定作踏呼
上音申下之勇反解脫道論云欲行人舉脚疾行卒舉脚不廣舉脚
上音申〃伸也伸直也解脫道論云欲行人舉脚疾行平舉脚不廣舉脚據此論意即知不是曳脚而行也下之勇反也
上七逾直知二反疾行也
譯曰疾行
譯曰疾行
增一阿含放牛品第四四二經(佛光四‧一七四五)謂打殺法施比丘尼。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大二四‧一四七下):「提婆達多有緣,須入未生怨(阿闍世王)宅,……門人告曰:『大王有教……若見提婆達多及彼徒眾,應須掩障勿使其前。……嗢鉢羅色苾芻尼從王宮中行乞食已持鉢而出。……(提婆達多)告嗢鉢羅色曰:『我於爾處有何過失,由汝令吾乞食之宅皆生障礙?』遂便前進打搭其尼。時尼被打,出悲苦言哀告之曰:『願見清白!……』假聞斯苦,不齒其言,遂努大拳打尼頭破。……遂乃加持壽命,疾行詣苾芻尼寺……入無餘依妙涅槃界。」
又作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據華嚴經入法界品載,善財童子遍求法門要義,初參文殊師利菩薩,復遊行南方,先參德雲比丘,次第輾轉指示,終參普賢菩薩,即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善財如是歷一百十城,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故稱為五十三參。
即:(一)參德雲比丘(梵 Meghaśrī-bhiksu,又稱功德雲比丘、吉祥雲比丘),善財最初受文殊示教,往勝樂國妙峰山,參詣德雲比丘,請教如何學菩薩行,及如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德雲比丘乃為其解說「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二)參海雲比丘(梵 Sāgara-megha),善財至海門國,參詣海雲比丘,海雲為其解說「諸佛菩薩行光明普眼法門」。(三)參善住比丘(梵 Su-pratisthita),善財至楞伽道邊海岸聚落,參詣善住比丘,善住即為其解說「普速疾供養諸佛成就眾生無礙解脫法門」。(四)參彌伽大士(梵 Megha-dramida,又稱彌伽良醫),善財至達里鼻茶國自在城,參詣彌伽大士,彌伽為其解說「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五)參解脫長者(梵 Vimuktika-śresthin),善財漸次遊行十二年,至住林城,參詣解脫長者,長者為其解說「如來無礙莊嚴解脫法門」。(六)參海幢比丘(梵 Sāgara-dhvaja),善財至閻浮提畔利伽羅國,參詣海幢比丘,海幢為其解說「般若波羅蜜三昧光明」。(七)參休捨優婆夷(梵 Āśā),善財至海潮處普莊嚴國,參詣休捨優婆夷,休捨優婆夷為其解說「離憂安隱幢解脫法門」。(八)參毘目瞿沙仙人(梵 Bhīsmottara-nirghosa,又稱毘目多羅仙人),善財至那羅素國,參詣毘目瞿沙仙人,仙人為其解說「菩薩無勝幢解脫」。(九)參勝熱婆羅門(梵 Jayosmāya,又稱方便命婆羅門),善財至伊沙那聚落,參詣勝熱婆羅門。勝熱平素修諸苦行,求一切智。善財承其教,於登刀山、投火聚時,證得菩薩善住三昧及菩薩寂靜樂神通三昧。(十)參慈行童女(梵 Maītrāyanī,又稱彌多羅尼童女),善財至師子奮迅城,參詣慈行童女,慈行為其解說「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法門」。(十一)參善見比丘(梵 Su-darśana,又稱善現比丘),善財至三眼國,參詣善見比丘,善見為其解說「菩薩隨順燈解脫法門」。(十二)參自在主童子(梵 Indriyeśvara,又稱釋天主童子),善財至名聞國河渚中,參詣自在主童子,自在主為其解說「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十三)參具足優婆夷(梵 Prabhūtā,又稱自在優婆夷),善財至海住大城,參詣具足優婆夷,具足為其解說「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法門」。(十四)參明智居士(梵 Vidvan,又稱甘露頂長者),善財至大興城,參詣明智居士,明智為其解說「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法門」。(十五)參法寶髻長者(梵 Ratna-cūda,又稱法寶周羅長者),善財至師子大城,參詣法寶髻長者,法寶髻為其解說「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法門」。(十六)參普眼長者(梵 Samanta-netra,又稱普眼妙香長者),善財至藤根國普門城,參詣普眼長者,普眼為其解說「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十七)參無厭足王(梵 Anala,又稱滿足王),善財至多羅幢城,參詣無厭足王,無厭足王為其解說「菩薩如幻解脫」。(十八)參大光王(梵 Mahā-prabha),善財至妙光城,參詣大光王,大光王為其解說「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法門」。(十九)參不動優婆夷(梵 Acalā),善財至安住國,參詣不動優婆夷,不動為其解說「求一切法無厭足三昧光明」。(廿)參徧行外道(梵 Sarva-gāmin,又稱隨順一切眾生外道),善財至都薩羅城,參詣徧行外道,徧行外道為其解說「至一切處菩薩行」。(廿一)參鬻香長者(梵 Utpala-bhūti,又稱青蓮華香長者、優鉢羅華香長者),善財至廣大國,參詣鬻香長者,鬻香為其解說「調和一切香法」。(廿二)參婆施羅船師(梵 Vairocana,又稱自在海師),善財至樓閣大城,參詣婆施羅船師,婆施羅為其解說「大悲幢行」。(廿三)參無上勝長者(梵 Jayottama),善財至可樂城,參詣無上勝長者,無上勝為其解說「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淨法門」。(廿四)參師子頻申比丘尼(梵 Sijha-vijrmbhitā,又稱師子奮迅比丘尼),善財至輸那國迦陵迦林城,參詣師子頻申比丘尼,師子頻申為其解說「成就一切智解脫」。(廿五)參婆須蜜多女(梵 Vasumitrā,又稱婆須彌多女),善財至險難國寶莊嚴城,參詣婆須蜜多女,婆須蜜多為其解說「菩薩離貪際解脫」。(廿六)參鞞瑟胝羅居士(梵 Vesthila,又稱安住長者),善財至善度城,參詣鞞瑟胝羅居士,鞞瑟胝羅為其解說「菩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廿七)參觀自在菩薩(梵 Avalokiteśvara,又稱觀世音菩薩),善財至補怛洛迦山,參詣觀自在菩薩,菩薩為其解說「大悲行法門」。(廿八)參正趣菩薩(梵 Ananya-gāmin),善財於觀自在菩薩處參詣正趣菩薩,正趣為其解說「菩薩普疾行解脫」。(廿九)參大天神(梵 Mahā-deva),善財至墯羅鉢底城,參詣大天神,大天神為其解說「菩薩雲網解脫」。(卅)參安住地神(梵 Sthāvarā),善財至摩竭提國菩提場,參詣安住地神,安住為其解說「不可壞智慧藏法門」。(卅一)參婆珊婆演底主夜神(梵 Vasantī,又稱婆娑陀夜天、婆珊那演底主夜神),善財至摩竭提國迦毘羅城,參詣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主夜神為其解說「菩薩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法門」。(卅二)參普德淨光主夜神(梵 Samanta-gambhīra-śrī-vimala-prabhā,又稱甚深妙德離垢光明夜天),善財至摩竭提國菩提場,參詣普德淨光主夜神,普德淨光為其解說「菩薩寂靜禪定樂普遊步解脫法門」。(卅三)參喜目觀察眾生主夜神(梵 Pramudita-nayana-jagad-virocanā,又稱喜目觀察眾生夜天),善財於菩提場右邊參詣喜目觀察眾生主夜神,喜目為其解說「大勢力普喜幢解脫法門」。(卅四)參普救眾生妙德夜神(梵 Samanta-sattva-trānojah-śrī,又稱妙德救護眾生夜天),善財於會中參詣普救眾生妙德夜神,夜神為其解說「普現一切世間調伏眾生解脫法門」。(卅五)參寂靜音海主夜神(梵 Praśānta-ruta-sāgaravatī,又稱寂靜音夜天),善財參詣寂靜音海主夜神,主夜神為其解說「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法門」。(卅六)參守護一切眾生主夜神(梵 Sarva-nagara-raksā-sambhava-tejah-śrī,又稱妙德守護諸城夜天),善財於菩提場如來會中參詣守護一切眾生主夜神,主夜神為其解說「甚深自在妙音解脫法門」。(卅七)參開敷一切樹花主夜神(梵 Sarva-vrksa-praphullana-sukha-sajvāsā,又稱開敷樹華夜天),善財參詣開敷一切樹花主夜神,主夜神為其解說「出生廣大光明解脫法門」。(卅八)參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夜神(梵 Sarva-jagad-raksī-pranidhāna-vīrya-prabhā,又稱願勇光明守護眾生夜天),善財參詣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夜神,夜神為其解說「教化眾生令生善根解脫法門」。(卅九)參妙德圓滿神(梵 Su-tejo-mandalarati-śrī,又稱妙德圓滿天),善財至嵐毘尼園,參詣妙德圓滿神,妙德為其解說「菩薩於無量劫遍一切處示現受生自在解脫法門」。(四十)參釋迦瞿波女(梵 Gopā,又稱瞿夷女),善財至迦毘羅城,參詣釋迦瞿波女,瞿波女為其解說「觀察菩薩三昧海解脫法門」。(四十一)參摩耶夫人(梵 Māyā),善財於大寶蓮華座上參詣摩耶夫人,摩耶為其解說「菩薩大願智幻解脫法門」。(四十二)參王女天主光(梵 Surendrābhā,又稱天主光童女、正念光童女),善財往天宮參詣王女天主光,王女為其解說「無礙念清淨莊嚴解脫」。(四十三)參徧友童子師(梵 Viśvā-mitra,又稱遍友童子),善財從天宮下,至迦毘羅城,參詣徧友童子師,別無指示,但言可參善知眾藝童子。(四十四)參善知眾藝童子(梵 Śilpābhijña),善財參詣善知眾藝童子,童子為其解說「四十二字母法門」。(四十五)參賢勝優婆夷(梵 Bhadrottamā),善財至摩竭提國婆怛那城,參詣賢勝優婆夷,賢勝為其解說「無依處道場解脫法門」。(四十六)參堅固解脫長者(梵 Muktā-sāra,又稱堅固長者),善財至沃田城,參詣堅固解脫長者,長者為其解說「無著念清淨莊嚴解脫」。(四十七)參妙月長者(梵 Su-candra),善財參詣妙月長者,妙月為其解說「淨智光明解脫法門」。(四十八)參無勝軍長者(梵 Ajita-sena),善財至出生城,參詣無勝軍長者,長者為其解說「菩薩無盡相解脫」。(四十九)參最寂靜婆羅門(梵 Śiva-rāgra,又稱尸毘最勝婆羅門),善財至城南法聚落,參詣最寂靜婆羅門,最寂靜為其解說「菩薩誠願語解脫」。(五十)參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梵 Śrī-sambhava, Śrī-matī),善財至妙意華門城,參詣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二人,二人為其解說「菩薩幻住解脫」。(五十一)參彌勒菩薩(梵 Maitreya),善財至海岸國大莊嚴園中,於毘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前參詣彌勒菩薩,彌勒為其解說種種法要,復開樓閣門,命善財入內。此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善財於此聞不可思議微妙法音,即得無量諸總持門,住菩薩不可思議自在解脫,彌勒復令其參文殊師利菩薩。(五十二)參文殊師利菩薩(梵 Mañu-śrī),善財至普門國蘇摩那城時,文殊師利遙伸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為其解說妙法,令得成就阿僧祇法門,具足無量大光明,復令入普賢行道場,於是善財渴仰欲參普賢菩薩。(五十三)參普賢菩薩(梵 Samanta-bhadra),善財於文殊師利所得三昧已,普攝諸根,一心求見普賢菩薩,於如來前眾會之中,見普賢菩薩坐寶蓮華師子之座,身上諸毛孔出光明雲,普賢菩薩即伸右手摩觸其頂,為其解說諸法,善財即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參閱「五十五善知識」1053、「善財童子」4888) p1048
比喻世間之險,如乘泥船以渡河;又比喻人身之脆弱、易於壞滅而不堪長久。三慧經(大一七‧七○三下):「人在世間,譬乘泥船渡河;當浮渡船且壞,人身如泥船不可久,當疾行道。」 p3333
佛教經典對眾生所作的分類。又作七水喻人、七水人。語出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二(南本卷三十)、《增一阿含》卷三十三、《中阿含》卷一〈水喻經〉等。
依《涅槃經》所述,在恆河邊有七種人,以河水沐浴,時或畏寇賊,或為採花而入河中。第一種人入水即沈。第二種人一度浮起復又沈沒。第三種人,雖沈沒然又浮出,而後即不再沈沒。第四種人浮出後,佇立遍觀四方。第五種人遍觀四方而後離去。第六種人,離去後立于淺處。第七種人至彼岸登上大山,不再恐怖,離諸怨賊而受大悅樂。此七種人,可說依次相當於闡提(無信)、人天、內凡、四果、緣覺、菩薩、佛。所謂河,是指生死大河;洗浴是比喻出家受戒而清淨;賊是指煩惱;採花是比喻以七淨花為因而求涅槃果。
第一種人根性羸劣,又未學得浮法,故沈沒河中,恰似闡提之人,親近惡友聽受邪法,以惡業重又無信力,故沈沒生死大河不得出離。
第二種人,雖因身力大,能一度浮出,然未習學浮法故還復沈沒,恰似人天雖有進升還復退轉,一度或能親近善友生信心,然復遭惡友聽受邪法,故又沈沒生死。以上二種人是為外凡之人。
第三種人沒已即出,出已更不再沒,蓋以身重故先沒,力大故沒已即出,又以曾習浮法故出而住,此即內凡之人,發意欲度生死大河,因昔斷善根故沈沒,然今親近善友且生信心,復能持淨戒,誦寫經典而後證得道果,故出而不再沒,以上是為凡夫位。
第四種人入水而沒,沒而出,出已佇立觀四方;蓋以身重故沈,力大故出,習得浮法故住如前者,然不知出處故徧視四方,是為證得四果之譬喻,即聲聞也。
第五種人觀四方已而後離去,以怖畏故;雖勝前述諸人,然較後者尚只是自度不能利他,怖畏生死故而離去。以上譬喻二乘。
第六種人入已而去,住立淺處,以觀賊之遠近;這是比喻菩薩利根且信心堅固斷諸煩惱,故入已而去,為了度他而入生死,然不沈溺故住立淺處。以上皆為因人。
第七種人,至彼岸已,登上大山而離諸冤賊,享受大快樂,是比喻佛最上利根,堅住信心不退轉,度生死大河而至彼岸,並登涅槃大山,證得離諸煩惱冤賊之大快樂,此為果人。
以上為大乘所說,小乘《中阿含經》記載亦大略相同,唯其以第一種人是為外凡,其次二人為內凡,接著四種人依次為初、二、三、四果之聖者。又,與此比喻頗為相似而不同者,有北本《涅槃經》卷三十六(南本卷三十二)之恆河七眾生之喻︰(1)常沒,(2)暫出還沒,(3)出已則住,(4)出已遍觀四方,(5)遍觀已行,(6)行已復住,(7)水陸俱行。
第一所謂常沒,是指大魚,蓋以受大惡業身重故處深,常沒水中。第二暫出還沒,是指大魚中身重而居淺處者,雖暫見光明而出,以身重故沈沒。第三之出已則住,是指坻彌魚身居淺處樂見光明乃出而住。第四遍觀四方者,指䱜魚也,為求食物而遍觀四方。第五所謂觀已而行者,指䱜魚遙見餘可食之物而趣之疾行。第六行已復住者,指此魚既得可食之物而停住。第七水陸俱行者,指烏龜。
此外,在《涅槃經疏》卷二十九亦載,在微妙大涅槃河中,也有七種眾生,即闡提、外凡、內凡、預流、一來、不還、羅漢等七類。
〔參考資料〕 《大般涅槃經疏》卷二十七;《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九。
《華嚴經》〈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童子曾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故謂五十三參。依〈入法界品〉所載,善財遍歷一一0城,參訪五十五位善知識;此處稱之為「五十三參」,主因係善財曾兩度聽聞文殊菩薩說法,又於同一時間、地點請教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同一法門,故一般作「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此外,舊譯《華嚴經》中,原先所列善知識僅四十六位,即缺天主光天女(第四十三位)以下九人,直到唐代,法藏等奉勒與日照三藏所傳梵本相對校,才加以補足;智儼《華嚴孔目章》卷四僅列四十六位善知識,即依據補譯前的經典所述。
關於所參訪之五十三位善知識的身分,計有菩薩五人、比丘五人、比丘尼一人、優婆塞一人、優婆夷五人、童男四人、童女二人、天一人、天女一人、外道一人、婆羅門一人、長者九人、博士一人、醫師一人、船師一人、國王二人、仙人一人、佛母一人、佛妃一人,以及諸神十人。此下略述善財五十三參的經過︰
(1)首先於福城東莊嚴幢娑羅林聞文殊師利菩薩說法,自此發心南行參訪善知識。
(2)於南方勝樂國妙峰山德雲比丘處,聞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3)於南方海門國海雲比丘處,聞諸佛菩薩行光弦眼法門。
(4)於南方楞伽道海岸聚落的善住比丘處,聞眾生無礙解脫法門。
(5)於南方達里鼻荼國自在城的彌伽良醫處,聞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
(6)於南方住林聚落的解脫長者處,聞如來無礙莊嚴解脫法門。
(7)於南方閻浮提畔摩利伽羅國處的海幢比丘處,聞般若波羅蜜三昧光明法門。
(8)於南方海潮處普莊嚴園林的休捨優婆夷處,聞離憂安穩幢解脫法門。
(9)於南方海潮處那羅素國的毗目瞿沙仙人處,聞菩薩無勝幢解脫法門。
(10)於南方伊沙那聚落的勝熱婆羅門處,聞菩薩無盡輪解脫法門。
(11)於南方師子奮迅城的慈行童女處,聞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法門。
(12)於南方三眼國的善見比丘處,聞菩薩隨順燈解脫法門。
(13)於南方名聞國的自在主童子處,聞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
(14)於南方海住城的具足優婆夷處,聞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法門。
(15)於南方大興城的彼居士處,聞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法門。
(16)於南方師子宮城的法寶髻長者處,聞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法門。
(17)於南方藤根國普門城的普眼長者處,聞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
(18)於南方多羅幢城的無厭足王處,聞菩薩如幻解脫法門。
(19)於南方妙弘的大光王處,聞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法門。
(20)於南方安住王都的不動優婆夷處,聞求一切法無厭足三昧光明法門。
(21)於南方無量都薩羅城的遍行外道處,聞至一切處菩薩行法門。
(22)於南方廣大國的優鉢羅華長者處,聞調和一切香法門。
(23)於南方樓閣城的婆施羅船師處,聞大悲幢行法門。
(24)於南方可樂城的無上勝長者處,聞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淨法門。
(25)於南方輸那國迦陵迦林城的師子頻申比丘尼處,聞成就一切智解脫法門。
(26)於南方險難國寶莊嚴城的婆須密多優婆夷處,聞菩薩離貪際解脫法門。
(27)於南方善度城的鞞瑟胝羅長者處,聞菩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法門。
(28)於南方補怛洛伽山的觀自在菩薩處,聞大悲行法門。
(29)於由東方空中來的正趣菩薩處,聞菩薩普疾行解脫法門。
(30)於南方墮羅鉢底城的大天神處,聞菩薩雲網解脫法門。
(31)於摩竭提國菩提場的安住地神處,聞不可壞智慧藏法門。
(32)於摩竭提國迦毗羅城的婆珊婆演底主夜神處,聞菩薩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法門。
(33)於摩竭提國菩提場的普德淨光主夜神處,聞菩薩寂靜禪定樂普遊步解脫法門。
(34)於摩竭提國菩提場的喜目觀察眾生主夜神處,聞大勢力普喜幢解脫法門。
(35)於摩竭提國菩提場的普救眾生妙德主夜神處,聞普現一切世間調伏眾生解脫法門。
(36)於摩竭提國菩提場的寂靜音海主夜神處,聞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法門。
(37)於摩竭提國菩提場的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力主夜神處,聞甚深自在妙音解脫法門。
(38)於摩竭提國菩提場的開敷一切樹華主夜神處,聞出生廣大喜光明解脫法門。
(39)於摩竭提國菩提場的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夜神處,聞教化眾生令生善根解脫法門。
(40)於嵐毗尼園林的妙德圓滿神處,聞菩薩於無量劫遍一切所示現受生自在解脫法門。
(41)於迦毗羅城的釋迦瞿波女處,聞觀察菩薩三昧海解脫法門。
(42)於摩耶夫人處,聞菩薩大願智幻解脫法門。
(43)於三十三天的天主光天女處,聞無礙念清淨莊嚴解脫法門。
(44)於迦毗羅城的遍友童子處,聞知可參善知眾藝童子。
(45)於迦毗羅城的善知眾藝童子處,聞四十二字母法門。
(46)於摩竭提國婆咀那城的賢勝優婆夷處,聞無依處道場解脫法門。
(47)於南方沃田城的堅固解脫長者處,聞無著念清淨莊嚴解脫法門。
(48)於沃田城的妙月長者處,聞淨智光明解脫法門。
(49)於南方出生城的無勝軍長者處,聞菩薩無盡相解脫法門。
(50)於南方法聚落的最寂靜婆羅門處,聞菩薩誠願語解脫法門。
(51)、(52)於南方妙意華門城的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處,聞菩薩幻住解脫法門。
(53)於南方海岸國大莊嚴園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的彌勒菩薩處,聞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解脫法門。
(54)於普門國蘇摩那城的文殊師利菩薩處,得般若門能證能入之智。
(55)於菩提場師子座前蓮華座上的普賢菩薩處,得法界門所證所入之理,終證入法界。
若依法藏《華嚴探玄記》卷十八的解釋,善財遍歷知識有五相,即︰
(1)寄位修行相︰謂文殊以下四十一人表顯十信、十行、十迴向及十地諸位。
(2)會緣入實相︰謂摩耶夫人以下十一人,會諸位差別相入平等實相之理。
(3)攝德成因相︰謂彌勒一人攝前二門之德,定堪成佛成一生補處。
(4)智照無二相︰謂文殊一人究竟前之因法,成唯一圓智,絕境智等諸二相。
(5)因廣大相︰謂普賢一人始本冥合,圓覺現前,堪成佛廣大之因。
此外,並將此五相配以五種行,寄位修行相乃次第歷其位而上昇,故配以高行;會緣入實相,同入一實故配以大行;攝德成因相,成補處因行,故配以勝行;智照無二相,般若絕相故配以深行;顯因廣大相,一一稱性故配以廣行。
然統攝此五十五位善知識,畢竟不出文殊、普賢二人。出現於前後文殊之間的善知識,皆具文殊智慧大海出生攝化之德,總為文殊之位,屬般若門;最後普賢一人則屬法界門。而若非般若不能入法界,若非法界不能顯般若,故善財乃初見文殊,終歸普賢。又有以文殊為能信之心,普賢為所依之法界;文殊為能起之解,普賢為所起之萬行;文殊為能證之大智,普賢為所證之法界,認為此三對融通三重,至二聖二而不二,成毗盧遮那身,現所謂三聖圓融之妙境界。
〔參考資料〕 《華嚴經大疏鈔》卷六十一、卷六十二;《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華嚴經疏》卷五十五;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三章;山邊習學《華嚴經の世界》。
明代的白話長篇小說。係吳承恩於明穆宗隆慶四年(1570)左右,以玄奘三藏赴印度取經為題材改寫而成。全書分一百回,敘述在花果山水簾洞吸收天地精氣而生的石猴孫悟空,悟得七十二種變幻之妙,與豬八戒、沙悟淨協助赴西天(印度)取經的三藏(玄奘)法師,最後終於達成悲願云云。該書敘述玄奘等人在取經途中共遭遇了八十一難。其中以孫悟空大戰平頂山的金角大王、銀角大王,以及火焰山的鐵扇公主、牛魔王的故事,最為膾炙人口。三藏取經的故事雖自宋代即已普及民間,但吳承恩卻是第一位成功地將它改編成長篇小說的人。他將三教混淆式的宗教觀、人道主義及幽默感巧妙融合在故事中,並藉三名從者的性格技巧地反映出現實主義者、樂觀論者、悲觀論者的性格,其豐富的幻想力與文學才能是值得讚嘆的。
關於本書的各種刊本,就明刊本而言,有華陽洞天主人校本(二十卷),以及李卓吾評本(不分卷)與節略本等三種系統。在清刊本方面,有加上宗教解釋的六種系統的刊本。但是以陳士斌的《西遊真詮》最為普及。
◎附︰陳寅恪〈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摘錄)
印度人為最富於玄想之民族,世界之神話故事多起源於天竺,今日治民俗學者皆知之矣。自佛教流傳中土後,印度神話故事亦隨之輸入。觀近年發現之敦煌卷子中,如《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演義諸書,益知宋代說經,與近世彈詞章回體小說等,多出於一源,而佛教經典之體裁與後來小說文學,蓋有直接關係。此為昔日吾國之治文學史者,所未嘗留意者也。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九〈賢愚經記〉云︰
「河西沙門釋曇學威德等凡有八僧,結志遊方,遠尋經典,於于闐大寺遇般遮于瑟之會。般遮于瑟者,漢言五年一切大眾集也。三藏諸學各弘法寶,說經講律依業而教。學等八僧隨緣分聽,於是競習胡音,折以漢義。精思通譯,各書所聞。還至高昌,乃集為一部。」
據此,則《賢愚經》者,本當時曇學等八僧聽講之筆記也。今檢其內容,乃一雜集印度故事之書。以此推之,可知當日中央亞細亞說經,例引故事以闡經義。此風蓋導源於天竺,後漸及於東方。故今大藏中《法句譬喻經》等之體製,實印度人解釋佛典之正宗。此土釋經著述,如天台諸祖之書,則已支那化,固與印度釋經之著作有異也。夫說經多引故事,而故事一經演講,不得不隨其說者聽者本身之程度及環境,而生變易,故有原為一故事,而歧為二者,亦有原為二故事,而混為一者。又在同一事之中,亦可以甲人代乙人,或在同一人之身,亦可易丙事為丁事。若能溯其本源,析其成分,則可以窺見時代之風氣,批評作者之技能,於治小說文學史者儻亦一助歟﹖
鳩摩羅什譯《大莊嚴經論》卷三第十五故事,難陀王說偈言︰
「昔者頂生王,將從諸軍眾。并象馬七寶,悉到於天上。羅摩造草橋,得至楞伽城。吾今欲昇天,無有諸梯隥。次詣楞伽城,又復無津梁。」
寅恪案,此所言乃二故事,一為頂生王昇天因緣,見於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卷四第四十故事、《涅槃經》〈聖行品〉、《中阿含經》卷十一〈王相應品四洲經〉、元魏‧吉迦夜、曇曜共譯之《付法藏因緣傳》卷一、鳩摩羅什譯《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下卷、不空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護國品〉、法炬譯《頂生王故事經》、曇無讖譯《文陀竭王經》、施護譯《頂生王因緣經》及《賢愚經》卷十三等。梵文《Divyāvadāna》第十七篇亦載之,蓋印度最流行故事之一也。茲節錄《賢愚經》〈頂生王緣品〉第六十四之文如下︰
「(頂生王)意中復念,欲生忉利,即與群眾蹈虛登上。時有五百仙人住在須彌山腹,王之象馬屎尿落汙仙人身。諸仙相問,何緣有此﹖中有智者告眾人言,吾聞頂生欲上三十三天,必是象馬失此不淨。仙人忿恨,便結神咒,令頂生王及其人眾悉住不轉。王復知之,即立誓願,若我有福,斯諸仙人悉皆當來,承供所為。王德弘博,能有感致,五百仙人盡到王邊,扶輪御馬,共至天上。未至之頃,遙睹天城,名曰快見,其色皦白,高顯殊特。此快見城有千二百門,諸天惶怖,悉閉諸門,著三重鐵門。頂生王兵眾直趣不疑,王即取貝吹之,張弓扣彈,千二百門一時皆開。帝釋尋出,與共相見,因請入宮,與共分坐。天帝人王貌類一種,其初見者,不能分別,唯以眼眴遲疾知其異耳。王於天上受五欲樂,盡三十六帝,末後帝釋是大迦葉。時阿修羅王興軍上天,與帝釋鬭。帝釋不如。頂生復出,吹貝扣弓,阿修羅王即時崩墬。頂生自念,我力如是,無有等者。今與帝釋共坐何為﹖不如害之,獨霸為快。惡心已生,尋即墮落,當本殿前,委頓欲死。諸人來問,若後世問頂生王云何命終,何以報之﹖王對之曰,若有此問,便可答之,頂生王者由貪而死。統領四域四十億歲,七日雨寶,及在二天,而無厭足,故致墬落。」
此鬧天宮之故事也。
又印度最著名之紀事詩《羅摩延傳》第六編,工巧猿名Nala者,造橋渡海,直抵楞伽。此猿猴故事也。蓋此二故事本不相關涉,殆因講說《大莊嚴經論》時,此二故事適相連接,講說者有意或無意之間,併合鬧天宮故事與猿猴故事為一,遂成猿猴鬧天宮故事。其實印度猿猴之故事雖多,猿猴而鬧天宮,則未之聞。支那亦有猿猴故事,然以吾國昔時社會心理,君臣之倫,神獸之界,分別至嚴。若絕無依藉,恐未必能聯想及之。此《西遊記》孫行者大鬧天宮故事之起源也。
又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卷三佛制苾芻髮不應長緣略云︰
「時具壽牛臥在憍閃毗國,住水林山出光王園內豬坎窟中。後於異時,其出光王於春陽月,林木皆茂,鵝雁鴛鴦鸚鵡舍利孔雀諸鳥,在處哀鳴,遍諸林苑。出光王命掌園人曰︰汝今可於水林山處,周遍芳園,皆可修治。除眾瓦礫,多安淨水,置守衛人。我欲暫往園中遊戲。彼人敬諾,一依王教。既修營已,還白王知。時彼王即便將諸內宮以為侍從,往詣芳園。遊戲既疲,偃臥而睡。時彼內人,性愛花果,於芳園裏隨處追求。時牛臥苾芻鬚髮皆長,上衣破碎,下裙垢惡,於一樹下跏趺而坐。宮人遙見,各並驚惶,唱言︰有鬼!有鬼!苾芻即往入坎窟中。王聞聲已,即便睡覺,拔劍走趁。問宮人曰︰鬼在何處﹖答曰︰走入豬坎窟中。時王聞已,行至窟所,執劍而問,汝是何物﹖答言︰大王!我是沙門。王曰︰是何沙門﹖答曰︰釋迦子。問言︰汝得阿羅漢果耶﹖答言︰不得。汝得不還,一來,預流果耶﹖答言︰不得。且置斯事,汝得初定,乃至四定﹖答︰並不得。王聞是已,轉更瞋怒,告大臣曰︰此是凡人,犯我宮女,可將大蟻填滿窟中,蜇螫其身。時有舊住天神近窟邊者,聞斯語已,便作是念︰此善沙門,來依附我,實無所犯,少欲自居。非法惡王,橫加傷害。我今宜可作救濟緣。即自變身為一大豬,從窟走出。王見豬已,告大臣曰︰可將馬來,并持弓箭。臣即授與,其豬遂走,急出花園。王隨後逐。時彼苾芻,急持衣鉢,疾行而去。」
《西遊記》豬八戒高家莊招親故事,必非全出中國人臆撰,而印度又無豬豖招親之故事,觀此上述故事,則知居豬坎窟中,鬚髮蓬長,衣裙破垢,驚犯宮女者,牛臥苾芻也。變為大豬,從窟走出,代受傷害者,則窟邊舊住之天神也。牛臥苾芻雖非豬身,而居豬坎窟中,天神又變為豬以代之,出光王因持弓乘馬以逐之,可知此故事中之出光王,即以牛臥苾芻為豬。此故事復經後來之講說,憍閃毗國之憍,以音相同之故,變為高家莊之高。驚犯宮女,以事相類似之故,變為招親。輾轉代易,賓主淆混,指牛臥為豬精,尤覺可笑。然故事文學之演變,其意義往往由嚴正而趨於滑稽,由教訓而變為譏諷,故觀其與前此原文之相異,即知其為後來作者之改良。此《西遊記》豬八戒高家莊招親故事之起原也。
又《慈恩法師傳》卷一云︰
「莫賀延磧長八百餘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是時顧影,唯一心但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經。初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污,愍將向寺,施與衣服飲食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經。因常誦習。至沙河間,逢諸惡鬼,奇狀異類,遶人前後,雖念觀音,不能令去,及誦此經,發聲皆散。在危獲濟,實所憑焉。」
此傳所載,世人習知(近人《西遊記考證》亦引之),即《西遊記》流沙河沙和尚故事之起原也。
據此三者之起原,可以推得故事演變之公例焉。
一曰︰僅就一故事之內容,而稍變易之,其事實成分殊簡單,其演變程序為縱貫式。如原有玄奘度沙河逢諸惡鬼之舊說,略加附會,遂成流沙河沙和尚故事之例是也。
二曰︰雖僅就一故事之內容變易之,而其事實成分不似前者之簡單,但其演變程序尚為縱貫式。如牛臥苾芻之驚犯宮女,天神之化為大豬。此二人二事,雖互有關係,然其人其事,固有分別,乃接合之,使為一人一事,遂成豬八戒高家莊招親故事之例是也。
三曰︰有二故事,其內容本絕無關涉,以偶然之機會,混合為一。其事實成分,因之而複雜。其演變程序,則為橫通式。如頂生王昇天爭帝釋之位,與工巧猿助羅摩造橋渡海,本為各自分別之二故事,而混合為一。遂成孫行者大鬧天宮故事之例是也。
又就故事中主人之構造成分言之,第三例之範圍,不限於一故事,故其取用材料至廣。第二例之範圍,雖限於一故事,但在一故事中之材料,其本屬於甲者,猶可取而附諸乙,故其取材尚不甚狹。第一例之範圍則甚小,其取材亦因而限制,此故事中原有之此人此事,雖稍加變易,仍演為此人此事。今《西遊記》中玄奘弟子三人,其法寶神通各有等級。其高下之分別,乃其故事構成時,卷範圍之廣狹所使然。觀於上述此三故事之起源,可以為證也。
〔參考資料〕 胡適《西遊記考證》;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鄭振鐸〈西遊記的演化〉;無執〈西遊記單是神魔小說嗎﹖〉(《諦觀》雜誌第三十九期)。
又作犍闥婆、健達縛、乾達婆、彥達婆、犍沓和、乾沓惒、犍塔和、乾沓婆。意譯食香、尋香、香陰、香行等。
(一)乾闥婆神︰又稱尋香神、香神、香音神、樂神、執樂天。在印度神話中,原是半神半人的天上樂師。在佛教,被列為八部眾之一,是帝釋天屬下職司雅樂之神。依《注維摩經》卷一、《維摩經玄疏》卷五所說,此神常住地上之寶山中,有時昇忉利天奏樂,善彈琴,作種種雅樂,悉皆能妙。又,諸經中或以之為東方持國天的眷屬,是守護東方的神,且有眾多眷屬。如《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二〈提頭賴吒天王護持品〉載,佛令提頭賴吒天王及其子乾闥婆眾等,護持閻浮提東方第四分,其下列出般支迦等三十三位乾闥婆眷屬之名。
此外,《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以此乾闥婆神為觀世音示現的三十三身之一。《補陀落海會軌》曾揭示其形像,謂頂上有八角冠,身相是赤肉色,身如大牛王,左定執簫笛,右慧持寶劍,具大威力相,髮髻有焰鬘冠。《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與《千手觀音造次第儀軌》,則以之為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
又,印度人將幻現於空中之樓閣山川(亦即海巿蜃樓)稱為乾闥婆城(梵Gandharva-nagara,巴Gandhabba-nagara)。佛典中常用此詞以形容諸法之如幻如化。如《大品般若經》云(大正8‧217a)︰「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大智度論》卷六解釋此文云(大正25‧103b)︰
「如犍闥婆城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有實,是名犍闥婆城。有人初不見犍闥婆城,晨朝東向見之,意謂實樂疾行趣之,轉近轉失,日高轉滅。飢渴悶極見熱氣如野馬,謂之為水,疾走趣之轉近轉滅。疲極困厄至窮山狹谷中,大喚啼哭聞有響應,謂有居民求之疲極而無所見,思惟自悟渴願心息。」
(二)指欲界「中有」之身︰多用音譯健達縛。中有之身以香為食,故得食香之名。健達縛(gandharva),詳稱健達頞縛(gandha-arva)。健達(gandha)是接頭字,頞縛(arva)係從語根arb而來,有「行」及「食」之義,因此譯作「尋香」或「食香」。一說謂乾闥婆原是好色神,常窺新婚夫妻之閨房,由此神話轉化,遂產生此神生而為人子的傳說,因此以健達縛為中有之身。
(三)乾闥婆神王︰詳稱旃檀乾闥婆神王。為密教中守護胎兒及孩童之神。依《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守護大千國土經》卷下所載,人誕生之時,有夜叉羅剎常喜噉胎兒,或傷害之,又有彌酬迦等十五鬼神,常遊行世間,為嬰孩小兒所恐怖。然若有人誦此神王之陀羅尼求之,則鬼神不能侵擾。
〔參考資料〕 (一)《長阿含經》卷十八〈世記經〉;《法華經》卷一〈序品〉;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莊嚴品〉;《大寶積經》卷六十四〈乾闥婆授記品〉;《大智度論》卷五十四;《慧琳音義》卷十一。(二)《中阿含經》卷五十四〈𠻬帝經〉;《大毗婆沙論》卷六十九、卷七十;《俱舍論》卷九;《瑜伽師地論》卷一。(三)《覺禪鈔》;《童子經念誦法》。
印度社會的階級制度。十六世紀時,葡萄牙人觀察到在印度社會中,存在著一種因血統等因素而形成的特異制度,乃名之為caste(有血統、家世之義)。然而印度自古以來則稱此制度為瓦爾納(varṇa)。瓦爾納,原為「顏色」之義,當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時,以膚色顯示支配者雅利安人與被征服者原住民之區別,因此此語另有身分、階級之引申義,其後被使用為「種姓」之義。此外,亦有使用jāt或zāt以稱此制度者;此係從印度古代文獻所使用之jatī(出生之義)衍生而來,亦適合譯為種姓或種姓制度。
古代印度在後期吠陀時代(西元前1000年左右至西元前600年左右),四姓(cātur-varṇya)制度已告成立。所謂四姓,即︰(1)婆羅門(brāhmaṇa)︰指祭司、僧侶階級,可為他人執行祭儀、教授《吠陀》聖典、接受布施。(2)剎帝利(kṣatriya)︰指王族及武士階級。其職責在於保護人民。(3)吠舍(vaiśya,一作毗舍)︰指從事農業、畜牧、商業的庶民階級。(4)首陀羅(śūdra,或作首陀)︰指奴隸階級。即被前三階級所征服的原住民,以服務前三種姓為義務。
此四姓之中,婆羅門之地位最為尊貴,首陀羅則是最下等的階級。《梨俱吠陀》中的〈原人贊歌〉(puruṣa-sūkta)即以為婆羅門係從創造者(大梵)之口所生,剎帝利由其兩腕出生,吠舍由其兩眼出生,首陀羅則從其兩足出生。又,在四姓之中,前三種姓被稱為再生族(dvija),屬於此族之男子於十歲前後行入門式(upanayana),具有作為雅利安社會之一員而參加吠陀祭儀的資格。相對的,首陀羅不能行入門式,因此被稱為一生族(ekaja),在宗教上、社會上、經濟上較諸再生族有種種差別之不平等待遇。此外,另有一種「不可觸賤民」,為四姓之外的混雜種姓,被視為野蠻人而倍受歧視。
後世,四姓中的吠舍與首陀羅,由於職業的關係而有所變化,吠舍唯指商人階級,首陀羅則指從事農業、畜牧、手工業等生產工作的一般大眾。隨著此種變化,首陀羅之階級差別漸趨於緩和,而不可觸賤民之差別則漸被強化。另外,由於職業分化、種族差異、社會生活複雜化、宗教宗派相異等因素的影響,階級制度漸趨複雜,而分出更多階級,遂形成今日形形色色之多種階級的社會現象。
種姓制度的內部構造,略述如下︰
(1)結婚︰有關種姓的結婚規制相當多樣,原則上以同一種姓者為配偶係其義務(內婚),但是不可與種姓內特定集團之成員結婚(外婚)。此外,另有上階級之男性與下階級之女性結婚的情形,此稱順生(anuloma)婚,可被接受。但應避免與順生相反的逆生(pratilo-ma)婚。又,身為印度教徒的父親,促使兒子與家世相當之異性結婚,是宗教義務之一,因而印度社會廣行幼兒結婚之風習。此中,內婚制乃種姓制度中最堅固的部份,即使今日之階級制度已逐漸崩潰,然而,社會地位不同之種姓,彼此成婚的情形仍然甚為少見。
(2)飲食︰對印度教徒而言,飲食也是一種禮儀。依規定,不可食用不淨的食物,上階級者禁食由階級低者所調理的食物,而且不同階級者不可共食。然而有關飲食之規定,依地方之不同而有異,未必皆嚴守此一原則。就食物種類而言,高階級者禁忌較多。中、下階級一般吃山羊、鳥、魚等物,有部份不可觸民階級不能食用牛肉。近年,有關飲食的規制全面放寬,尤其都巿地區更為明顯。
(3)職業︰各階級都有其固有的職業,且職業世襲。因此,各階級之名稱與職業有關係者甚多。但階級與職業的聯繫並非絕對固定。實際上,屬於同一種姓者從事不同職業的情形亦頗常見。近代,由於傳統的經濟關係崩潰,種姓階級與職業的聯繫漸形鬆散;今日,印度憲法(1950年公佈)在原則上保障職業自由。然而,印度人雖脫離種姓固有的職業,但對於其出身種姓之歸屬意識仍然甚為強烈。
(4)自治機能︰為保證種姓制度的持續不墬,凡遇有違反上述結婚、飲食、職業等特有習慣者,則由長老會議或成員集會決定,而施以各種制裁。制裁的方法或為罰金,或採用驅逐出階級的方式。驅逐有暫時與永久兩種。暫時者可藉贖罪行為或淨化儀式(沐浴等)恢復原階級;永久放逐者,大多淪落為卑賤的下層階級。
在古來的印度社會中,這種具排他性的階級是由經濟、社會的相互依存關係結合而成的。通常一個村落由十至三十種階級構成。各個階級集中居住,最好的土地由上層階級居住,村落的邊緣地區為不可觸民之居住區。各村落內,職業關係頗為分明,偶而或與其他村落互換物品,但實際上是一自給自足性甚強的村落。又,各階級間亦有上下關係,在禮儀上以婆羅門為最上位,不可觸賤民為最下位。但政治、經濟方面的階層差別與由禮儀所定的上下關係有異,例如婆羅門未必是村落內之最富裕者。
支持種姓制度的思想,主要為淨、不淨思想,以及業、輪迴思想。此略述如下︰
(1)淨、不淨思想︰此種思想在印度教中非常盛行,印度之種姓制度即以淨、不淨的觀點評價各階級的職業與習慣。其中,最清淨的婆羅門為最高階級,而最不清淨的不可觸賤民階級則為最下階級。
(2)業、輪迴思想︰印度教徒相信,靈魂受前世的行為所縛,以各種樣相輪迴。在此種業、輪迴思想之下,印度教徒相信人之所以繫屬於不同的階級,係前世行為的結果。因此必須專心於其所屬階級的職業,以求來世的幸福。如此徹底的宿命觀對於階級社會的維持有很大的作用。
在雅利安人的社會體制之下,種姓制度的各種習慣從古代持續到現代,並全面性地支配印度人的生活。甚至於在印度文化及印度教所影響的國家中,如印尼的巴里島、回教國家巴基斯坦,或佛教國家錫蘭,也都有種姓制度存在。
不過,佛教雖然是在印度產生的宗教,但對種姓制度是排斥的。佛教提倡平等主義,佛陀否認種姓的絕對性,尊重人類主體的實踐,認為人人皆可出家修行,並組成僧團以實現此一平等思想。此外,近世印度教中毗濕奴派中之羅摩奴闍派的修行者羅摩難陀(Rā-mā-Nanda),也否定種姓制度,而倡說人類平等。其後,致力於印度教改革的喀比爾(Kabīr)、那那克(Nānak)等人,對種姓制度也都持反對態度。
在現在的種姓制度中,古代印度的四姓差別,正逐漸地消失。在四姓之中,唯有婆羅門階級內保存本來的特性,剎帝利唯在拉遮普(Rājpūt)族中仍存其名,吠舍亦只在巴涅(Banyā,商人階級)之中留有其名。加上1848年的英國解放奴隸政策,也使相當於奴隸階級的首陀羅漸形消失。在南印度及孟加拉地方,首陀羅的地位僅次於婆羅門,而形成銀行員、律師、醫師等知識階層。
其後,印度獨立,所發佈的憲法(1950年公佈)也規定人皆平等,又因工業發展、社會政策實施,乃使階級現象在表面上更為銳減。
然而,有關結婚等問題,種姓制度仍然根深蒂固地支配著印度人,農村也仍有階級的束縛。尤其被稱為「不可觸賤民」者所受的虐待,更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甘地嘗稱彼等為神之子(Harijan),意欲除去他們與一般人的差別待遇。而他們也曾發起解放運動,但前途似仍坎坷。
◎附︰谷響〈佛陀時代印度諸國的社會狀態〉(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3}〈佛陀時代印度諸國的社會思想概況〉)
當上古雅利安民族最初入住西北印度時,一般是以畜牧為生,社會組織也甚簡單,種姓差別方開始提出,其上層有掌祭祀的婆羅門和部落會議的首腦者,《梨俱吠陀》便是婆羅門奉自然界為神而向這些神等崇拜的讚歌集,以這讚歌集中可以考察當時社會的風習、思想狀況,其中並自稱為高貴的白色人種(Arya-varna),而稱原住的被征服民族為低下的黑色人種(Dasa-varna)。嗣後,這印度雅利安民族的本據移至拘樓、般遮羅,由部落生活而改為粗有組織的國家生活,行政首腦者的權力也漸次增大,其宗教中則《梨俱吠陀》以外,又先後編輯了《夜柔吠陀》、《三摩吠陀》、《阿闥婆吠陀》等三種吠陀,標榜祭祀至上,並提出了婆羅門階級制度。後又降至公元前十世紀間,此民族更次第東進到達恒河流域的大平原,一般遂經營農業,司祭祀的婆羅門和統理兵政的王者仍分別居於領導階層,時婆羅門教又為解釋「四吠陀」而編成《梵書》,闡明有關祭祀的神學,這又稱為「梵書」時代。古印度社會世襲的階級制度在這時期中也漸次形成,為所謂婆羅門(司祭)階級、剎帝利(王者、武士)階級、毗舍(農工商)階級、首陀羅(賤民)階級四種。前三者是雅利安人世襲的職業階級,後一種是非雅利安的被征服人賤民階級,其各階級的本業,如《摩奴法典》中所說︰
「婆羅門,學習吠陀,教授吠陀,為自祭祀,為他祭祀,布施,受施。剎帝利,保護人民,布施,祭祀,學習吠陀,對欲境不染著。毗舍,飼養家畜,布施,祭祀,學習吠陀,從事商業、金融、農耕。首陀羅,安分無怨,專為以上三族服務。」(第一編八十八至九十一條)
這一永遠傳承的種姓差別制度的制定,據說是由於民族膚色和血統的區別,即當時婆羅門自稱雅利安人具有優秀的素質與清淨無垢的生命,視色黑矮小的非雅利安人為積有種種業的肉體,為保持其清淨的血統,因而主張兩者間不可接觸,而在社會上便構成了上下優劣的區別和不同的待遇。這種階級差別制度,經「奧義書」時代(公元前800~600年間)以來而更為成熟。其時婆羅門掌管祭祀而外,並徵收過多的祭祀費以自肥,但另一方面在拘薩羅、摩伽陀等新興國家中,王者的勢力則日益增大,於管理軍政外,有時還指導思想文化;其農商階級也次第以經濟的勢力而抬頭,因而婆羅門的階級權勢這時便有所減退。但是這一種姓制度的思想桎梏,仍然深入於一般民眾心中;在一些新興宗教哲學間,已開始對這種制度表示不滿,直至佛陀出世(公元前六世紀)宣布法教時,就公開對這一不平等的社會階級制度加以批判,而主張四姓平等不分高下。
佛陀當時的印度社會階級情況,如《十誦律》卷九說︰
「汝剎利種!汝應學乘象馬輦輿、捉刀楯弓箭、擲鈎網羅、入陣、出陣,如是種種剎帝利事。
汝婆羅門種!汝應讀韋陀經,亦教他人讀;自作天祠,亦教他作;讀飲食咒、蛇咒、疾行咒、劬羅咒、犍陀羅咒,如是種種婆羅門事。
汝估客種!汝應作金肆、銀肆、銅肆、客作肆、珠肆,如是種種估客事。(中略)汝鍛師種!汝應作釧、鉡、鎖、鼎、𨫼、鏵、鍬、鑊、斧、矟、大刀、鉢拘鉢多羅、大鍵鎡、小鍵鎡、剃刀、針、鉤、鎖、鑰,如是種種鍛師事。(中略)汝木師種!汝應作機關木人盆、盂、耬、梨、車乘、輦輿,如是種種木師事。(中略)汝陶師種!汝應取土調泥、轉輪作盆、瓶、甕、釜、蓋、拘鉢多羅、半拘鉢多羅、大鍵鎡、小鍵鎡,如是種種陶師事。(中略)汝皮師種!汝應取皮浸、治、割截連縫,作富羅、革屣、鞍、勒、鞭、革必,如是種種皮師事。(中略)汝竹師種!汝應破竹𥯤、作矟、作箭、扇、蓋、箱、簟如,是種種竹師事。(中略)汝剃毛師種!汝應剃毛鬚髮、剃腋下毛、剪爪甲、鑷鼻毛,如是種種剃毛師事。(以上毗舍)
汝旃陀羅種!汝應斷人手、足、耳、鼻、頭,持著木上,擔死人出燒,如是種種旃陀羅事。(即首陀羅)」
這是當時印度社會分工的情形,至如婆羅門所規定四姓優劣的差別制度,佛陀當時曾處處加以反對。如《長阿含經》卷六〈小緣經〉佛告婆羅門婆悉吒說︰
「夫不善行有不善報,為黑冥行則有黑冥報,若使此報獨在剎利、居士、首陀羅種,不在婆羅門種者,則婆羅門應得自言︰我婆羅門種最為第一,餘者卑劣;我種清白,餘種黑冥;我婆羅門種出自梵天,以梵口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若使行不善行有不善報,有黑冥行有黑冥報,必在婆羅門種,剎利、居士、首陀羅種者,則婆羅門不得獨稱我種清淨最為第一。(中略)今者現見婆羅門種嫁娶產生與世無異,而作詐稱我是梵種,以梵口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婆悉吒!汝今當知,今我弟子,種姓不同,所出各異,於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問︰汝誰種姓﹖當答彼言︰我是沙門釋種子也。」
又《雜阿含經》卷二十佛弟子摩訶迦旃延秉承佛意,告摩偷羅國王說︰「大王!如是四姓悉皆平等,無有勝劣差別之異。(中略)是故大王!當知四姓世間言說為差別耳,乃至依業,真實無差別也。」由是可見佛陀對於當時印度社會所已流行的差別制度堅決加以否認,而主張四姓平等不分優劣,這一種打破社會人民所受於階級枷鎖的態度,已博得當時印度民眾的同情擁護,不獨首陀羅種相率歡喜皈依於佛,即所謂社會最上層的婆羅門種也有許多人捨其所信而誠心奉佛。如漢譯經中佛陀十大弟子(巴利文經作十二大弟子),即包含有這四種種姓︰
首陀羅──優波離一人(巴利文同)。
毗舍──須菩提一人(巴利文同)。
剎帝利──阿那律、大迦旃延、羅睺羅、
阿難四人(巴利文中加摩訶劫
賓那為五人)。
婆羅門──舍利弗、目連、大迦葉、富樓
那多羅尼子四人(巴利文中除
富樓那,加摩訶拘絺羅、摩訶
純陀為五人)。
又據《阿婆達那》(Apadana)所載佛弟子一一六0人的階級分別︰
┌───┬────┬────┬────┬────┬─────┐
│階 級│比 丘│比 丘 尼│優 婆 塞│優 婆 夷│小 計│
├───┼────┼────┼────┼────┼─────┤
│首陀羅│ 十九人│ 四人│ 五人│ 二人│ 三十人│
├───┼────┼────┼────┼────┼─────┤
│毗 舍│七十九人│二十七人│三十七人│ 十二人│ 一五五人│
├───┼────┼────┼────┼────┼─────┤
│剎帝利│六十九人│二十八人│二十二人│ 九人│ 一二八人│
├───┼────┼────┼────┼────┼─────┤
│婆羅門│一六一人│ 十七人│三十六人│ 五人│ 二一九人│
├───┼────┼────┼────┼────┼─────┤
│不 明│五五八人│二十七人│二十八人│ 十五人│ 六二八人│
├───┼────┼────┼────┼────┼─────┤
│合 計│八八六人│一0三人│一二八人│四十三人│一一六0人│
└───┴────┴────┴────┴────┴─────┘
當時婆羅門族皈依佛陀之多,即表示佛陀反對階級歧視的主張,已為所謂優越種姓的婆羅門所首先接受。在其時印度社會中,佛陀這一平等無私的感召力量的偉大,於此可見一斑。
〔參考資料〕 辻直四郎編《印度》;E. DenisonRoss《Caste in India,the facts and the system》;N.K. Dutt 《Origin and Growth of Caste in India》;H. H.Risley《The People of India》;Max Weber《TheReligion of India》。
行事鈔‧僧像致敬篇:「四分,
入阿毗達磨論上四頁云:然諸法相,略有三種。一、自共相。二、分共相。三、遍共相。自共相者:如變壞故,或變礙故;說名為色。如是即說可惱壞義。如法王說:苾芻當知;由變壞故名色取蘊。誰能變壞?謂手觸故,即便變壞。乃至廣說。如能疾行,故名為馬。以能行故,說名牛等。分共相者:如非常性、及苦性等。遍共相者:如非我性、及空性等。由此方隅,於一切法,應知三相。
俱舍論二十四卷十七頁云:此沙門性、有異名耶?亦有。云何?頌曰:所說沙門性,亦名婆羅門;亦名為梵輪。真梵所轉故。於中唯見道,說名為法輪。由速等似輪,或具輻等故。論曰:即前所說真沙門性,經亦說名婆羅門性。以能遣除諸煩惱故。即此亦說名為梵輪。是真梵王力所轉故。佛與無上梵德相應;是故世尊、獨應名梵。由契經說:佛亦名梵;亦名寂靜;亦名清涼。即於此中,唯依見道,世尊有處說名法輪。如世間輪,有速等相;見道似彼,故名法輪。見道如何與彼相似?由速行等、似彼輪故。謂見諦道、速疾行故;有捨取故;降未伏故;鎮已伏故;上下轉故。具此五相,似世間輪。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如世間輪,有輻等相。八支聖道、似彼名輪。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故名法輪。寧知法輪唯是見道?憍陳那等見道生時,說名已轉正法輪故。云何三轉十二行相?此、苦聖諦,此、應遍知,此、已遍知;是名三轉。即於如是一一轉時,別別發生眼智明覺;說此名曰十二行相。如是三轉十二行相,諦諦皆有;然數等故,但說三轉十二行相。如說二法七處善等。由此三轉,如次顯示見道修道無學道三。毗婆沙師、所論如是。若爾;三轉十二行相、非唯見道;如何可說唯於見道立法輪名?是故唯應即此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名為法輪,可應正理。如何三轉?三週轉故。如何具足十二行相?三週循歷四聖諦故。謂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此應遍知,此應永斷,此應作證,此應修習,此已遍知,此已永斷,此已作證,此已修習。云何名轉?由此法門、往他相續,令解義故。或諸聖道、皆是法輪。於所化生身中轉故。於他相續見道生時,已至轉初,故名已轉。
鑊身餓鬼、針口餓鬼、食吐鬼、食糞鬼、無食鬼、食氣鬼、食法鬼、食水鬼、希望鬼、食睡鬼、食髮鬼、食血鬼、食肉鬼、食香鬼、疾行鬼、伺便鬼、地下鬼、神通鬼、熾燃鬼、伺嬰兒便鬼、欲色鬼、住海渚鬼、使執杖鬼(即閻魔王)、食小兒鬼、食人精氣鬼、羅剎鬼、火爐燒食鬼、住不淨巷陌鬼、食風鬼、食火炭鬼、食毒鬼、曠野鬼、住塚間食熱灰土鬼、樹中住鬼、住四交道鬼、殺身餓鬼。
ㄉㄨㄛˋ, [動]
斥責、怒罵。《管子.形勢解》:「烏集之交,初雖相驩,後必相咄。」《聊齋志異.卷二.聶小倩》:「女云:『夜無知者。』甯又咄之。」
[歎]
1.表示呵叱。《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褚少孫補郭舍人傳》:「郭舍人疾言罵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
2.表示痛惜。《漢書.卷五四.李廣傳》:「立政曰:『咄!少卿良苦!』」
(二)ㄒㄧㄢˋ, [動]
1.不當超前而超前。《孟子.告子下》:「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
2.領導、率導。《禮記.郊特牲》:「天先乎地,君先乎臣。」
ㄗㄡˇ, [動]
1.疾行、奔跑。漢.劉熙《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如:「奔走」。《韓非子.五蠹》:「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2.步行。如:「走路」。《文選.張衡.西京賦》:「走索上而相逢。」
3.逃跑。如:「逃走」、「敗走」。《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4.離開。如:「走開」、「我明天就要走了。」
5.洩漏。如:「走漏」、「走光」、「走電」。《水滸傳.第一八回》:「三人大驚:『莫不走漏了消息,這件事發了?』」
6.接觸、交往。如:「他們兩家走得很勤。」
7.失去原來的形態。如:「走味」、「走樣」、「走調」。
8.移動、挪動。如:「拿走」、「我的錶走得很準。」、「這步棋走錯了。」
9.到處遊蕩。參見「走江湖」條。
10. 往、去。如:「走往」、「走訪」。
[形]
1.供行走的。如:「走道」。
2.供驅使的、供使役的。如:「販夫走卒」。
3.在陸地上行動的。如:「飛禽走獸」。
[名]
1.獸類的總稱。《文選.左思.吳都賦》:「窮飛走之栖宿。」
2.二一四部首之一。
ㄅㄣ ㄔˊ ㄖㄨˊ ㄉㄧㄢˋ
奔跑或車馬疾行的速度快如閃電。如:「場內賽車競逐,奔馳如電,真是險象環生。」
ㄆㄧ ㄊㄡˊ, 1.當頭、正對著頭。《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那楊承局一棒,劈頭便打下來。」元.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敢可便抱定妝盒,背卻宮娥,疾行前去,不防他劉太后劈頭相遇。」也作「匹頭」、「匹頭裡」、「疋先裡」。
2.開始。《朱子語類.卷八三.春秋.經》:「問:『以先生之高明,看如何難?』曰:『劈頭一個「王正月」,便說不去。』」也作「匹頭」、「劈頭子」、「劈初頭」。
ㄆㄧㄢˊ ㄔˊ
車馬並列疾行。《水滸傳.第三回》:「入得城來,見這市井鬧熱,人煙輳集,車馬駢馳,一百二十行經商買賣,諸物行貨都有,端的整齊。」
ㄌㄧㄢˊ ㄧㄝˋ ㄅㄣ ㄗㄡˇ
連夜疾行。《三國演義.第三回》:「且說張讓、段珪劫擁少帝及陳留王,冒煙突火,連夜奔走至北邙山。」
ㄑㄩ ㄈㄨˋ
疾行而赴。《三國演義.第八回》:「司徒見招,即當趨赴。」
ㄓㄤˇ ㄓㄜˇ, 1.年紀較大或輩分較高的人。《孟子.告子下》:「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之不弟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
2.顯貴的人。《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家乃負郭窮巷,以弊席為門,然門外多長者車轍。」《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及吳諸顧陸舊族長者,世有高位,當報漢德,顯祖揚名。」
3.言行仁厚或有學問、德行的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室無姬姜,門多長者。」
ㄕㄣ ㄕㄣ
眾多而疾行的樣子。《詩經.小雅.皇皇者華》:「駪駪征夫,每懷靡及。」
ㄗㄞˋ ㄔˊ ㄗㄞˋ ㄑㄩ
既放馬快跑,又加以鞭打驅趕。形容騎馬疾行。《詩經.鄘風.載馳》:「載馳載驅,歸唁衛侯。」三國魏.曹丕〈善哉行〉二首之一:「載馳載驅,聊以忘憂。」
ㄗㄡˇ ㄇㄚˇ, 1.騎馬疾行。比喻迅速。《詩經.大雅.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
2.善於奔馳的馬。《荀子.王制》:「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
3.樂曲名。為福建南管大譜曲目。參見「八駿馬」條。
ㄧㄢˇ ㄧㄢˇ
疾行的樣子。《楚辭.屈原.七諫.怨思》:「駕青龍以馳騖兮,班衍衍之冥冥。」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