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ㄆㄧˊ ㄆㄚˊ ㄒㄧㄥˊ
詩名。唐白居易所撰長篇敘事詩。七言古詩。詩中描述一位歌妓的悲涼遭遇,並因而觸發自己政治上失意的感嘆。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白居易
唐代中期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其先為太原(山西)人,後遷居下邽(陜西)。德宗貞元十四年(798)中進士,憲宗元和年間(806~820)任左拾遺及左善贊大夫。後因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穆宗長慶(821~824)初年,任杭州刺史。敬宗寶曆(825~826)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武宗會昌六年病歿,享年七十五。被追封尚書右僕射。遺編有《白氏文集》七十五卷(現存本為七十一卷)、《白氏六帖事類集》三十卷。
白氏精通詩文,代表作為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等,千餘年來傳誦不絕。綜觀其一生,正如其晚年自撰〈醉吟先生墓誌銘〉所載︰「外以儒行修其身,內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歌詩琴酒樂其志。」生前多與禪者相往來,從受淨戒,曾參謁興善惟寬、鳥窠道林諸僧。又重修洛陽香山寺,與洛陽佛光寺如滿結香火社以修佛事。並發願往生淨土。
◎附︰孫昌武《唐代文學與佛教》〈白居易的佛教信仰與生活態度〉(摘錄)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同時又是一位佛教信徒。他從青年時期起,即禮佛、敬僧、讀經、參禪。到了晚年,更「除卻青衫在,其餘便是僧」,「唯是名銜人不會,毗耶長者白尚書」,竟棲心佛門為居士。但如果仔細考察他與佛教的聯繫,一方面可以看到佛教對於他的世界觀與創作的嚴重影響,另一方面也會發現他對佛學的態度與理解有不少矛盾之處,促使他形成一種獨特的思想生活作風,進而影響到他的創作。他對佛教的這種態度,在此後的中國文人中還有相當大的典型性。這是個很值得探討的研究課題。
學術界論及白居易與佛教的聯繫,一般認為在他的早年佛道思想僅「偶一浮現」,影響嚴重是到貶江州以後的生活後期,並認為這是他的人生態度由兼濟轉向獨善,由積極轉向消極的表現。這種看法看起來合乎情理,但並不合乎歷史實際。
〔參考資料〕 《舊唐書》卷一六六;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
ㄅㄛ, [動]
1.橫向推開或排除。如:「撥草」、「撥雲見日」。
2.用手轉動、挑動或拉動。如:「撥鐘」、「撥弦」、「撥轉馬頭」。
3.扭轉。《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
4.提出部分發放。如:「撥一筆基金給孤兒院。」
5.碰觸撞擊。唐.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詩:「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
[名]
1.挑動、彈動弦索樂器的用具。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2.量詞。計算成批或分組人群的單位。如:「有一撥人馬剛打這裡經過。」、「分成兩撥人進行工作。」
(一)ㄅㄥˋ, [動]
1.散走。《後漢書.卷三二.樊宏傳》:「時飢荒之餘,人庶流迸,家戶且盡。」
2.向外四散。唐.白居易〈琵琶行〉:「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紅樓夢.第四七回》:「滿眼金星亂迸,身不由己,便倒下了。」
3.裂開。如:「水桶迸了一道縫兒。」《儒林外史.第五一回》:「只聽格喳的一聲,那來棍迸為六段。」
4.湧出。《文選.潘岳.寡婦賦》:「口嗚咽以失聲兮,淚橫迸而霑衣。」
ㄅㄧˋ, [名]
用竹片、牛骨或金屬等製成的細齒梳子,用以除去髮垢,或插在頭上當髮飾。唐.杜甫〈水宿遣興奉呈群公〉詩:「耳聾須畫字,髮短不勝篦。」唐.白居易〈琵琶行〉:「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一)(讀音)ㄆㄧˋ, [形]
1.偏遠的、幽隱的。如:「偏僻」、「窮鄉僻壤」。唐.白居易〈琵琶行〉:「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2.奇異而不常見的。如:「冷僻」。
3.邪惡不正的。如:「邪僻」。《紅樓夢.第二九回》:「及如今稍明時事,又看了些邪書僻傳。」
ㄆㄧㄥˊ, [名]
1.古代指比缶小的取水或裝食物的容器。《詩經.小雅.蓼莪》:「瓶之罄矣,惟罍之恥。」唐.白居易〈琵琶行〉:「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2.泛指頸長、腹大的容器。可裝水、酒或其他液體。一般為瓷或玻璃製品。如:「花瓶」、「酒瓶」。宋.許棐〈泥孩兒〉詩:「雙罩紅紗廚,嬌立瓶花底。」
3.量詞。計算瓶裝物的單位。如:「一瓶紹興酒」、「兩瓶啤酒」。
4.姓。如漢代有瓶丘聚。
(二)ㄇㄛˋ, [動]
1.用水泥或石灰塗平。如:「抹牆」、「抹灰」。
2.繞。如:「拐彎抹角」。《醒世恆言.卷一五.赫大卿遺恨鴛鴦?》:「抹過林子,顯出一個大寺院來。」
3.弦樂器彈奏法,食指向內為抹。唐.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ㄇㄞˇ, [動]
1.以金錢購進物產。如:「買田」、「買書」、「買空賣空」。唐.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唐.柳渾〈牡丹〉詩:「近來無奈牡丹何 ,數十千錢買一顆。」
2.求取。《南史.卷六九.虞荔傳》:「寄聞之歎曰:『美盛德之形容,以申擊壤之情耳,吾豈買名求仕者乎?』」宋.蘇軾〈荔枝歎〉:「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名]
姓。如五代有買叔午,宋代有買天英。
ㄇㄢˇ, [動]
1.充盈、全部充實。如:「充滿」、「填滿」。唐˙杜甫〈秋興〉詩八首之四:「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2.達到某一限度。如:「期滿」、「不滿一歲」。《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封神演義.第六○回》:「只見營外來一道人,身不滿八尺,面如瓜皮,獠牙巨口。」
3.切合心意。如:「滿意」、「不滿現狀」。
[形]
1.全、遍、整個。如:「滿面春風」、「滿城風雨」、「滿腹經綸」。唐.白居易〈琵琶行〉:「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宋.葉紹翁〈遊園不值〉詩:「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2.充足、完備、美好。如:「完滿」、「圓滿」、「幸福美滿」、「精神飽滿」。
3.驕傲。如:「自滿」。《書經.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
[副]
很、十分。如:「滿厲害」、「滿不錯」、「滿像樣」。
[名]
1.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本為女真族后裔,清太祖改稱為「滿洲族」。
2.姓。如晉朝有滿奮。
ㄇㄢˋ, [形]
1.怠惰。《說文解字.心部》:「慢,惰也。」
2.驕傲、不禮貌的。如:「傲慢」、「輕慢」、「侮慢」。
3.速度低、不快的。如:「慢車」、「動作很慢」。
[副]
1.遲緩的。如:「請慢走」。唐.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2.從緩、稍緩。如:「且慢生氣,先聽聽他怎麼說。」、「慢點兒告訴他,過陣子再說吧!」
[動]
輕侮、輕視。《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而慢之。」唐.韓愈〈答馮宿書〉:「雖不肖人至,未嘗敢以貌慢之。」
[名]
宋詞的體制。長調稱為「慢」,以調長聲緩得名。如聲聲慢、揚州慢、木蘭花慢等。
ㄈㄨˊ, [動]
1.趴,身體向前傾靠在物體上。如:「倒伏」、「伏案」。《禮記.曲禮上》:「坐毋箕,寢毋伏。」
2.隱藏、隱匿。如:「蟄伏」、「危機四伏」、「晝伏夜出」。《老子.第五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3.降服、使屈服。如:「降龍伏虎」、「制伏」。
4.低落下去。如:「伏地挺身」、「此起彼伏」。
5.承認、承受。如:「伏罪」、「伏法」。《文選.班彪.王命論》:「遇折足之凶,伏斧鉞之誅。」
6.佩服、信服。同「服」。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
[形]
隱藏不露的。《文選.左思.蜀都賦》:「漏江伏流潰其阿。」
[名]
參見「伏日」條。
[副]
對尊長自謙的敬辭。《文選.枚乘.七發》:「伏聞太子玉體不安,亦少閒乎?」《漢書.卷四.文帝紀》:「臣伏計之,大王奉高祖宗廟最宜稱。」
(一)ㄉㄧㄢˋ, [名]
1.用金銀珠寶鑲製成的花形飾物。唐.白居易〈琵琶行〉:「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唐.韋莊〈清平樂.何處遊女〉詞:「妝成不整金鈿,含羞待月鞦韆。」
2.用貝殼鑲製成的飾物。如:「螺鈿」。
3.吳語。指錢或硬幣。如:「銅鈿」、「車鈿」、「房鈿」、「船鈿」。
[動]
以珠玉貝殼等鑲嵌器物。《魏書.卷一一○.食貨志》:「詔中尚方作黃金合盤十二具,徑二尺二寸,鏤以白銀,鈿以玫瑰。」《北史.卷九五.赤土傳》:「王榻後作一木龕,以金銀五香木雜鈿之。」
[形]
以金銀珠寶為飾的。如:「鈿箏」、「鈿車」、「鈿盒」。
(二)ㄊㄧㄠˇ, [動]
1.引動、舉起。如:「挑眉立目」。《紅樓夢.第八一回》:「探春把竿子一挑,往地下一撩,卻是活迸的。」
2.用長形或尖形器具撥動。如:「挑火」、「挑刺」、「挑燈夜讀」。唐.白居易〈長恨歌〉:「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3.一種刺繡針法。用針挑起經線或緯線,將線從下穿過。如:「挑花」。《聊齋志異.卷四.辛十四娘》:「曰:『十四娘近在閨中作什麼生?』女低應曰:『閒來只挑繡。』」
4.一種彈奏指法。手指反手回撥稱為「挑」。唐.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5.搬弄、煽動。如:「挑撥」、「挑戰」。《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垂餌虎口,橫挑彊胡,仰億萬之師。」
6.引誘、逗弄。通「誂」。如:「挑逗」、「挑弄」。《聊齋志異.卷二.鳳陽士人》:「士人注視麗者,屢以游詞相挑。」
[名]
一種書寫筆法。運筆向下,稍作停頓;向上提筆稍挫,扭鋒順勢挑出而收筆。
ㄋㄧㄢˇ, [動]
1.用手指捏取、夾取。如:「撚花」、「撚香」。《聊齋志異.卷二.嬰寧》:「有女郎攜婢,撚梅花一枝。」
2.握、拿。唐.杜牧〈重送〉詩:「手撚金僕姑,腰懸玉轆轤。」《水滸傳.第六回》:「那漢撚著朴刀來鬥和尚。」
3.用手指揉搓。唐.韓偓〈詠手〉詩:「背人細撚垂臙鬢,向鏡輕勻襯臉霞。」
4.蹈蹂、踐踏。《淮南子.兵略》:「前後不相撚,左右不相干。」
5.驅逐、驅趕。《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魯公子聽小姐縊死,還道是做成的圈套,撚他出門。」
6.一種彈奏琵琶的手法。揉弄、撥弄。唐.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齣》:「舊桃花劉郎又撚,料得新吳宮西施不願。」
ㄌㄧˊ, [動]
1.分別、分開。如:「離群索居」。《呂氏春秋.仲夏紀.大客》:「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唐.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 買茶去。」
2.距、相隔。如:「我家離火車站很近。」《三國演義.第一六回》:「轅門離中軍一百五十步。」
3.背叛。如:「背離」、「乖離」、「離經叛道」。《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4.遭受、觸犯。《韓非子.五蠹》:「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史記.卷三五.管蔡世家》:「必去曹,無離曹禍。」
5.缺少。如:「做蛋糕,離不了麵粉與蛋。」
[名]
1.《易經》卦名:(1) 八卦之一。卦形為?。其象為火、日、電。(2) 六十四卦之一。離(?)下離(?)上。象以陰柔之質而得中正之義。
2.姓。如五胡十六國時後燕有離班。
ㄌㄨㄥˇ, [動]
1.聚集、靠近。如:「圍攏」、「靠攏」、「拉攏」、「他笑得嘴都合不攏了。」
2.整理、梳理。唐.韓偓〈信筆〉詩:「睡髻休頻攏,春眉忍更長。」
3.一種弦樂器彈奏指法。用手將弦撫按住。唐.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ㄏㄨ, [動]
1.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徵〈論時政疏〉:「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慮論〉:「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
2.輕視、瞧不起。漢.曹操〈表劉琮令〉:「蔑萬里之業,忽三軍之眾。」唐.李白〈與韓荊州書〉:「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
[副]
突然。如:「忽喜忽憂」、「忽冷忽熱」。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形]
快速的、一瞬間。如:「倏忽」。《左傳.莊公十一年》:「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
[名]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ㄏㄨㄢˋ, [動]
1.喊、叫。如:「喚醒」、「呼喚」、「召喚」。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2.招之使來。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慮諸公不奉詔,於是先喚周侯、丞相入。」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冷冷非世情。」
3.鳴。唐.杜甫〈白沙渡〉詩:「我馬向北嘶,山猿飲相喚。」宋.陸游〈細雨〉詩:「美睡常嫌鶯喚起,清愁卻要酒闌回。」
ㄐㄧㄚˋ, [動]
1.女子結婚。如:「出嫁」、「婚嫁」。唐.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詩:「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唐.白居易〈琵琶行〉:「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2.推惡於人。如:「嫁禍」、「嫁怨」。
(一)ㄐㄧㄥ, [名]
1.人工所堆砌的高丘。《說文解字.京部》:「京,人所為絕高丘也。」《詩經.小雅.甫田》:「曾孫之庾,如坻如京。」漢.毛亨.傳:「京,高丘也。」《三國志.卷八.魏書.公孫瓚傳》:「為圍塹十重,於塹裡築京,皆高五、六丈。」
2.大的方形穀倉。《管子.輕重丁》:「有新成囷京者二家。」
3.國都、首都。如:「京師」、「帝京」。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4.數目字。古代以十億為兆,十兆為京。《孫子算經.卷上》:「凡大數之法: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兆曰京。」
5.姓。如漢代有京房。
[形]
高大。《爾雅.釋詁》:「京,大也。」《文選.張衡.西京賦》:「燎京薪,駴雷鼓。」
[動]
齊等、比擬。《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後,莫之與京。」
ㄑㄧㄠˇ, [副]
1.憂愁。如:「憂心悄悄」。《詩經.陳風.月出》:「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漢.毛亨.傳:「悄,憂也。」唐.白居易〈夜雨有念〉詩:「胡為悄不樂,抱膝殘燈前。」
2.寂靜。如:「靜悄悄」、「悄然無聲」。唐.白居易〈琵琶行〉:「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宋.袁去華〈劍器近.夜來雨〉詞:「悄庭戶。試細聽、鶯啼燕語。」
ㄑㄧㄥˊ, [名]
1.心理上發於自然的意念,或因外界事物刺激所引發的心理狀態。如:「感情」、「溫情」。《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唐.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2.兩性間的愛。如:「愛情」、「痴情」、「談情說愛」。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詞:「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3.友誼、情分。如:「交情」、「人情世故」。唐.李白〈贈汪倫〉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面子。如:「情面」、「求情」、「說情」。
5.實際的狀況、內容。如:「實情」、「病情」、「行情」。
[形]
有關男女戀情的。如:「情夫」、「情婦」、「情痴」。
[副]
分明、明明。《紅樓夢.第四回》:「薛蟠見母親如此說,情知扭不過的。」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