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行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可能特指熱心、溫暖的善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施捨」。
譯義未明,或指「拔鬚髮、不坐、蹲行、臥刺」之類的煩熱行。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三品懺悔
(術語)往生禮讚曰:「懺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徧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徧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名數)見懺悔條。
指梵志施設之五種法。真諦、誦習、苦行、梵行,此四法與巴利本同,其巴利語為(sacca, ajjhena, tapa, brahmacariya)。「熱行」,巴利本作 cāga(施捨)。
往生禮讚說:「懺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徧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徧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ㄅㄢˇ, [名]
1.山坡。《說文解字.阜部》:「阪,坡者曰阪。」《漢書.卷四五.蒯通傳》:「必相率而降,猶如阪上走丸也。」唐.元稹〈當來日大難行〉:「當來日大難行。前有阪,後有坑。」
2.山腰小路。《說文解字.阜部》:「阪,一曰山脅也。」唐.劉長卿〈奉和李大夫同呂評事太行苦熱行〉:「朝辭羊腸阪,夕望貝丘郭。」
(一)ㄒㄩㄣ, [動]
1.煙火向上冒。《說文解字.屮部》:「熏,火煙上出也。」
2.用煙燻。《詩經.豳風.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唐.李商隱〈無題〉詩四首之一:「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
3.(煙、氣等)侵襲。如:「臭氣熏人」。《樂府詩集.卷六五.雜曲歌辭五.南朝宋.鮑照.苦熱行》:「瘴氣晝熏體,菵露夜霑衣。」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溼蟄熏腥臊。」
4.用香料塗身。唐.韓愈〈答呂毉山人書〉:「方將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
5.一種烹飪方法。以松枝、木炭、茶葉等的火煙燒烤食物,使其具有特殊的風味。如:「熏魚」。
[形]
暖和的。如:「熏風」。
[副]
和悅的。參見「熏熏」條。
ㄋㄢˊ ㄨㄟ, 1.人名。春秋時晉國的美女。晉文公得之,三日不上朝,遂推而遠之。見《戰國策.魏策二》。後用以代稱美女。《文選.曹植.七啟》:「南威為之解顏,西施為之巧笑。」《文選.曹植.與楊德祖書》:「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其淑媛。」也稱為「南之威」。
2.橄欖的別名。參見「橄欖」條。
3.形容南方氣候的炎熱。《文選.曹植.苦熱行》:「赤阪橫西阻,火山赫南威。身熱頭且痛,鳥墯魂來歸。」
ㄏㄨㄛˇ ㄌㄨㄥˊ, 1.火形和龍形的圖案,多用於古代帝王的服飾。《左傳.桓公二年》:「火龍黼黻,昭其文也。」晉.杜預.注:「火,畫火也;龍,畫龍也。」
2.神話傳說中口中噴火的神龍。唐.王轂〈苦熱行〉:「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
3.形容連綿不絕的燈火。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詩:「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
4.形容燃燒的烈火。宋.梅堯臣〈送黃殿丞通判潤州〉詩:「前年江州飛火龍,樓殿化盡山將鎔。」
ㄧㄢˊ ㄧㄤˊ
天氣炎熱。南朝梁.簡文帝〈苦熱行〉:「六龍騖不息,三伏起炎陽。」
ㄧㄢˋ ㄧㄢˋ, 1.火剛燃燒的樣子。《孔子家語.卷三.觀周》:「焰焰不滅,炎炎若何?」也作「燄燄」。
2.火勢猛烈熾熱的樣子。北周.庾信〈燈賦〉:「輝輝朱燼,焰焰紅熒。」也作「燄燄」。
3.光鮮明亮的樣子。唐.王轂〈苦熱行〉:「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也作「燄燄」。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