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間道及解脫道
[法相辭典(朱芾煌)]俱舍論二十三卷十二頁云:論曰:十六心中,忍是無間道。約斷惑得,無能隔礙故。智是解脫道。已解脫惑得,與離繫得,俱時起故。具二次第,理定應然。猶如世間驅賊閉戶。若謂第二唯無間道與離繫得,俱時而生;則此位中,於彼彼境、應定不起,已斷疑智。若謂見位、唯忍斷惑;則與本論說九結聚相違。此難不然。諸忍皆是智眷屬故。如王眷屬所作事業,名王所作。
「惑」,即煩惱。與「結」、「障」同義。故斷惑又稱斷結、斷障。意為斷除煩惱(此煩惱能障礙悟之證得),或指斷除煩惱之過程。
斷惑之過程,與煩惱之分類法有關。此又因學派之不同而有差別。就說一切有部而言,係將十根本煩惱配屬於三界與四諦。故區分成見道所斷之八十八煩惱,及修道所斷之十煩惱。依四諦十六現觀中前十五現觀之見道,能斷除前者之惑。依十六現觀之最後(道類智),而得漸次斷除後者之惑,證得阿羅漢果。
就瑜伽行派(法相宗)而言,證悟的障礙有二種。其一是因我執而有的煩惱障,其二是因法執而有的所知障。這二種障分別以「現行」、「種子」、「習氣」等形態存在著。菩薩依入初地後的見道,以及安住初地後直至第十地的修道,長時修行,最後終將習氣斷盡。此時的阿賴耶識即轉換(轉依)為佛智。此即為「悟」。
又,斷惑又可稱為斷惑證理。此指斷煩惱(惑)證真理。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將真理的證得過程,分為無間道及解脫道等二方面。無間道是指以正智斷煩惱之階段。解脫道是指以正智悟真理之階段。但大乘佛教站在空的立場,主張煩惱即菩提,娑婆即寂光淨土;為濟度眾生,菩薩可以不入涅槃。因此對於斷惑證理並不如小乘之重視。
〔參考資料〕 《俱舍論》卷四、卷二十一、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卷五十三、卷五十五;《順正理論》卷六;《成唯識論》卷八、卷十;《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末);《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卷五十九;《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九;《大乘義章》卷九;《四教義》卷一、卷四、卷七;《華嚴五教章》卷三。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