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無量義經疏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書名)日本傳教疏三卷,題曰註無量義經。又無量義經箋註,丁福保注。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智圓

(976~1022)宋代僧。為天台宗山外派大師。錢塘(杭州)人,俗姓徐。字無外,號潛夫,又號中庸子。八歲於錢塘龍興寺出家,初習儒學,能詩文,後依奉先寺源清習天台教觀。源清示寂後,師離群索居,研考經論,探索義觀,並與同門慶昭、晤恩等闡述山外派學說,與山家派代表四明知禮展開論辯,然一般以知禮之說為天台正統,貶抑山外派。後隱居於西湖孤山瑪瑙坡養疾,從學者眾。自此遂勤加著述,撰閑居編六十卷(現存五十一卷)、金光明經玄義表徵記一卷等。於金光明經玄義表徵記中,以四難否認金光明玄義廣本之觀心釋,對抗山家派。師又通周、孔、荀、孟、揚雄、王通之書,常謂以儒修身,以釋治心,欲調合儒、釋、道三教。乾興元年二月作祭文挽詩,泊然示寂,世壽四十七。遺命以陶器斂遺骸,藏於所居之巖。因師撰文殊般若經疏、遺教經疏、般若心經疏、瑞應經疏、四十二章經注、不思議法門經疏、無量義經疏、觀普賢行法經疏、阿彌陀經疏、首楞嚴經疏等十種,以教徒眾,世人乃美稱師為「十本疏主」。又以師隱居孤山,世稱孤山智圓。徽宗崇寧三年(1104),敕諡「法慧大師」。除上記外,另撰有涅槃經疏三德指歸二十卷、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十卷、首楞嚴經疏谷響鈔五卷、金光明經文句索隱記一卷、涅槃玄義發源機要一卷、十不二門正義一卷等等,凡一百七十餘卷。〔閑居編序、閑居編卷十二至卷十六、卷十九、卷三十四、佛祖統紀卷十、卷二十五、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六、釋氏稽古略卷四、往生集卷上〕(參閱「山家山外」949〕 p5029


無量義經

梵名 Amitartha-sūtra。全一卷。南朝蕭齊曇摩伽陀耶舍(梵 Dharmagatayaśas)譯於建元三年(481)。收於大正藏第九冊。本經之旨趣,係基於有情之煩惱無量,故佛陀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義生自一法,此一法即無相。內容多以法華經為中心。與法華經、觀普賢經合稱法華三部經。注疏有蕭齊劉之無量義經疏一卷、唐代圓測之無量義經疏三卷等。異譯本有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之無量義經一卷,早已佚失。〔法華義記卷一、彥琮錄卷一、閱藏知津卷二十四〕 p5119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智圓

宋代天台宗山外一派的義學名僧。字無外,自號中庸子,或稱潛夫。錢塘(今杭州)人,俗姓徐。幼時出家,隨後於錢塘龍興寺受戒。二十一歲,受儒學,但仍以習釋氏為本務,即往奉先寺依源清學習天台教觀。後隱居於西湖孤山的瑪瑙坡,與處士林和靖(逋)為友,又與當時天台宗義學沙門慈雲遵式相交,以天台三觀教人,孜孜不倦,著述甚富。先是源清承其師慈光晤恩(912~986)之說,謂智顗《金光明經玄義》廣本(這部經的《玄義》有廣本、略本)中的觀心釋為後人所增,乃撰《法華十妙不二門示珠指》二卷,主張真心觀。四明知禮起而作《釋難扶宗記》,以難源清而扶廣本。智圓為救師說和同門梵天慶昭(﹖~1017)合撰《辯訛》對抗知禮。其後十餘年,更撰《金光明經玄義表微記》一卷,以詞鄙、義疏、理乖和事誤四難,批判廣本的觀心釋。又撰《請觀音經闡義鈔》,提出智顗在《請觀音經疏》中所說的理毒(法界無染而染為理性之毒)能消伏,所以不是性惡。知禮對此又撰《釋請觀音疏中消伏三用》及《對闡義鈔辯三用一十九問》(收入《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二),難破智圓之說,而主張理毒即性惡。慶昭的弟子咸潤,作《釋籤》救智圓,知禮的弟子仁岳(﹖~1064)也作《止疑》摧咸潤。如此雙方爭論不絕,達十餘年之久。智圓於行禪講道之外,好讀儒書,又喜為詩文(見《閑居編》自序),年四十七圓寂。因他隱居孤山,眾稱為孤山法師,弟子孤山惟雅傳其學。智圓曾於真宗天禧五年(1021)冬,就自造的《阿彌陀經疏》撰《西資鈔》,扶病口述,即由惟雅筆錄成書。

後人以四明知禮一系為天台宗的山家派,以錢塘晤恩、源清一系為天台宗的山外派。而智圓為山外派中著述最宏富的學者,他著有《文殊般若經疏》、《遺教經疏》各二卷,《般若心經疏》、《瑞應經疏》、《四十二章經注》、《不思議法門經疏》、《無量義經疏》、《觀普賢行法經疏》、《阿彌陀經疏》各一卷,《首楞嚴經疏》十卷,世稱十本疏主。十疏中僅《般若心經疏》現存。其餘著作現存的還有《請觀音經疏闡義鈔》三卷(現行本作四卷)、《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十卷、《涅槃玄義發源機要》二卷(現行本作四卷)、《涅槃經疏三德指歸》二十卷(現存十九卷)、《涅槃經治定疏科》十卷、《金剛錍顯性錄》四卷和《般若心經詒謀鈔》一卷。此外有《閑居編》收雜著及詩文五十一卷。

智圓的學說,在教理方面,大體不出山外諸師一般的見解,主張心是能造、能具的通體,色是所造、所具的別相,所以心具三千,色不具三千。又主張心、佛、眾生三法中,只有心是理,是能造的總體,生、佛諸法只是事,是所造的別相;所以理具三千,事不具三千。而在觀行的方面,卻同於山家主張以凡夫的妄心為觀法的對境,但以異於知禮所立為但妄觀,而以自家所立為即妄(即真之妄)觀。他又在〈西資鈔序〉(載《閑居編》卷六)中表示他的志趣是︰「始以般若真空蕩繫著於前,終依淨土行門求往生於後。」他又說儒、釋其言雖異,其理相通;而主張「修身以儒,治心以釋」(見《閑居編》卷十九〈中庸子傳〉上),從而背離了純粹的佛教,但代表了宋代一部分僧人思想的傾向。(黃懺華)

〔參考資料〕 《閑居編》序、卷十二~卷十六;《佛祖統紀》卷十、卷二十五;《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釋氏稽古略》卷四;安藤俊雄著‧演培譯《天台性具思想論》。


無量義經

一卷。南朝蕭齊‧曇摩伽陀耶舍(法生稱)譯於建元三年(481)。收在《大正藏》第九冊。與《法華經》、《觀普賢經》合稱「法華三部經」。本經之旨趣,係基於眾生(大正9‧385c)「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本經經名之由來,除依經內多處有佛稱此經為《大乘無量義經》外,也依此經之主旨而來。

依《法華經》〈序品〉所載(大正9‧2b)︰「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可推定本經是佛在說《法華經》之前所說。另從本經〈說法品〉云(大正9‧386b)︰「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亦可得知,本經是由《法華》以前的方便經(權經)一轉為法華真實經(實經)的先聲,亦即本經具有開權顯實的樞紐地位,在教判上占有重要位置,故古來以本經為法華的開經,為法華三部經之一。

本經內容分為德行、說法、功德等三品。經首附有蕭齊‧劉虬之序。據云本經有另一譯本,為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同為一卷本,但未見流傳。其註疏有劉虬之《無量義經疏》一卷、唐‧圓測之《無量義經疏》三卷等。

〔參考資料〕 日本《國譯一切經》‧《無量義經》解題。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