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無量義經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經名)一卷,蕭齊曇摩伽陀耶舍譯。佛將於法華說無量之法歸於實相之一、先說此經明無量之法,由一實相而生。故謂之為法華之開經。又法華論列法華十七名,無量義經,其一名也。是法華之實相,有自生無量義之理,故以為別名也。


[佛光大辭典]

梵名 Amitartha-sūtra。全一卷。南朝蕭齊曇摩伽陀耶舍(梵 Dharmagatayaśas)譯於建元三年(481)。收於大正藏第九冊。本經之旨趣,係基於有情之煩惱無量,故佛陀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義生自一法,此一法即無相。內容多以法華經為中心。與法華經、觀普賢經合稱法華三部經。注疏有蕭齊劉之無量義經疏一卷、唐代圓測之無量義經疏三卷等。異譯本有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之無量義經一卷,早已佚失。〔法華義記卷一、彥琮錄卷一、閱藏知津卷二十四〕 p5119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無量義經(梵Amitartha-sūtra)

一卷。南朝蕭齊‧曇摩伽陀耶舍(法生稱)譯於建元三年(481)。收在《大正藏》第九冊。與《法華經》、《觀普賢經》合稱「法華三部經」。本經之旨趣,係基於眾生(大正9‧385c)「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本經經名之由來,除依經內多處有佛稱此經為《大乘無量義經》外,也依此經之主旨而來。

依《法華經》〈序品〉所載(大正9‧2b)︰「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可推定本經是佛在說《法華經》之前所說。另從本經〈說法品〉云(大正9‧386b)︰「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亦可得知,本經是由《法華》以前的方便經(權經)一轉為法華真實經(實經)的先聲,亦即本經具有開權顯實的樞紐地位,在教判上占有重要位置,故古來以本經為法華的開經,為法華三部經之一。

本經內容分為德行、說法、功德等三品。經首附有蕭齊‧劉虬之序。據云本經有另一譯本,為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同為一卷本,但未見流傳。其註疏有劉虬之《無量義經疏》一卷、唐‧圓測之《無量義經疏》三卷等。

〔參考資料〕 日本《國譯一切經》‧《無量義經》解題。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