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無諍定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六十九卷十四頁云:復次諸佛如來,於無諍定而不數入。所以者何?有諸眾生勝利益事,由起煩惱,俱時成辦;如來於此勝利益事,不能棄捨。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四大弟子

(名數)佛弟子中以舍利弗,目連,須菩提,摩訶迦葉為四大弟子。智度論謂舍利弗目連為佛左右弟子。須菩提修無諍定,為行空第一,摩訶迦葉行十二頭陀,為頭陀第一。佛在世時,有人欲求今世之果者,供養此四人。輒得如願。

又迦葉,賓頭盧,羅云,君屠歎之四人也。法護譯之彌勒下生經曰:「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歲,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遊化,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屠歎比丘,賓頭盧比丘,羅云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法華文句記一曰:「四大弟子者:迦葉,賓頭盧,羅云,君屠歎。」


[佛光大辭典]
四大弟子

佛弟子中一般以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葉為四大弟子。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謂,舍利弗、目犍連為佛之左右弟子;須菩提修無諍定,為解空第一;摩訶迦葉行十二頭陀,為頭陀第一。然於法華文句記卷一中,另以迦葉、賓頭盧、羅云、君屠盋歎等四大聲聞為四大弟子。又於法華經卷二信解品、卷三授記品中,以摩訶迦葉、須菩提、目犍連、迦旃延等四大聲聞為四大弟子。(參閱「四大聲聞」1657) p1654


[法相辭典(朱芾煌)]
施五種補特伽羅皆得現果

大毗婆沙論一百五十四卷三頁云:復次非但施從滅定起者,能得現果。若施五種補特伽羅;皆得現果。一、從滅定起,二、從慈定起,三、從無諍定起,四、從見道起,五、從初得盡智起。復次若施五種補特伽羅;能得大果。一、父,二、母,三、病者,四、說法師,五、近佛地菩薩。


現法果

瑜伽九卷一頁云:與現法果者:有二因緣,善不善業與現法果。一、由欲解故,二、由事故。應知欲解、復有八種。一、有顧欲解,二、無顧欲解,三、損惱欲解,四、慈悲欲解,五、憎害欲解,六、淨信欲解,七、棄恩欲解,八、知恩欲解。有顧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由增上欲解,顧戀其身,顧戀財物,顧戀諸有,造不善業。無顧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以增上欲解,不顧其身,不顧財物,不顧諸有,造作善業。損惱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他有情補特伽羅,以增上品損惱欲解、造不善業。慈悲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他有情補特伽羅,以增上品慈悲欲解、造作善業。憎害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佛法僧、及隨一種尊重處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不善業。淨信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佛法僧等,以增上品淨信欲解、造作善業。棄恩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父母所、及隨一種恩造之處,以增上品背恩欲解、欺誑欲解、酷暴欲解、造不善業。知恩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父母等、以增上品知恩欲解、報恩欲解、所作善業。由事故者:若不善業;於五無間、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現法果者。五無間業者: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羅漢,四、破僧,五、於如來所惡心出血。無間業同分者:謂如有一、於阿羅漢尼、及於母所,行穢染行。打最後有菩薩。或於天廟衢路市肆,立殺羊法,流行不絕。或於寄託得極委重親友同心耆舊等所,損害欺誑。或於有苦貧窮困乏無依無怙,為作歸依、施無畏已;後返加害。或復逼惱。或劫奪僧門。或破壞靈廟。如是等業、名無間同分。若諸善業由事重故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母無正信,勸進開化,安置建立於具信中。如無正信於具信中,如是犯戒於具戒中,慳吝於具捨中,惡慧於具慧中,亦爾。如母父、亦爾。或於起慈定者,供養承事。如於起慈定者,如是於起無諍定、滅盡定、預流果、阿羅漢果,供養承事、亦爾。又親於佛所,供養承事,如佛所,如是於學無學僧、亦爾。若即於此尊重事中,與上相違,由損害因緣,起不善業,受現法果。


無諍

瑜伽九十九卷二十一頁云:和合方便,共為一事,名曰無諍。

二解 顯揚四卷五頁云:無諍者:謂能守護他煩惱行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三解 無性釋九卷二十三頁頌云: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餘。害煩惱有染,常哀愍歸禮。此頌顯無諍,世俗智為性。不同聲聞所得無諍,將入城邑,先審觀察;若一有情,當緣我身,隨起一種煩惱諍者;即便不入。如來觀見,雖諸有情,當緣佛身,起諸煩惱;若彼堪任受佛化者;即便往彼,方便調伏;令滅煩惱。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餘者:非如聲聞,住無諍定,方便遠離;不令自身作少有情生煩惱緣;唯伏欲界有事煩惱,非餘煩惱。諸佛不爾。方便能滅一切有情一切煩惱,令無有餘。害煩惱者;唯害煩惱。不害有情。有染常哀愍者:若諸有情,有煩惱染;佛常哀愍而不訶害。如有頌言:如咒鬼良醫,治諸鬼所魅。但訶害鬼魅;非鬼所魅者。如是大悲尊,治煩惱所魅。但訶害煩惱;不訶害有情。

四解 集論二卷四頁云:云何無諍?幾是無諍?為何義故,觀無諍耶?謂有諍相違,是無諍義。乃至無漏有爾所量,無諍亦爾。為捨執著離諍我故,觀察無諍。

五解 雜集論十四卷一頁云:復次無諍者:謂依止靜慮,於防護他所應起煩惱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所以者何?住無諍者,若欲往詣一切有情所應見處,先於自所住處,以願智力,觀彼有情,為於我身當來煩惱現前行不。如是觀已;若知於我所,當起愛恚慳嫉等煩惱;即便不往。若不當起;乃往其所。以能護他諸煩惱諍,令不當起;故名無諍。又云:無諍作何業?謂所發語言,聞皆信伏。愛護他心,最為勝故。如其所應發語言故。

六解 俱舍論二十七卷七頁云:前三門中,且辯無諍。頌曰:無諍世俗智,後靜慮不定。三洲緣未生。欲界有事惑。論曰:言無諍者,謂阿羅漢,觀有情苦,由煩惱生。自知己身,福田中勝;恐他煩惱,復緣己生;故思引發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緣己身,生貪瞋等。此行能息諸有情類煩惱諍故;得無諍名。此行但以俗智為性。第四靜慮,為其所依。樂通行中,最為勝故。不動應果,能起,非餘。餘尚不能自防起惑;況能止息他身煩惱。此唯依止三洲人身,緣欲未來有事煩惱。勿他煩惱,緣己生故。諸無事惑,不可遮防。內起隨應,總緣境故。


順現法受業

瑜伽九卷八頁云:順現法受業者:謂能感現法果業。

二解 瑜伽九十卷三頁云:順現法受業者:謂由如是相狀意樂所作諸業;若由如是相狀加行,謂事加行,或身加行,或語加行,所作諸業;若由如是相狀良田所作諸業;於現法中,異熟成熟。如是名為順現法受業。

三解 雜集論八卷三頁云:順現法受業者:若業、於現法中,異熟成熟。謂從慈定起已,於彼造作若損若益;必得現異熟。如從慈定起,從無諍定,滅盡定,預流果,阿羅漢果起,亦爾。又於佛為上首僧中,造善惡業,必得現異熟。又有餘猛利意樂加行所行善不善業,亦得現異熟。所以名為現法受業。若業、於此生作,即於此生熟故。又云:於此業中,從初熟位、建立順現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異熟。若業、於此生造,即從此生已去、異熟成熟;說名順現法受業。

四解 俱舍論十五卷十五頁云:順現法受者:謂此生造,即此生熟。

五解 品類足論七卷一頁云:順現法受業云何?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彼業即於此生受異熟;非餘生。是名順現法受業。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