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無著果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阿羅漢果之古譯。出三藏記集一曰:「舊經無著果(亦應真亦應儀),新經阿羅漢(亦言阿羅訶)。」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阿羅漢果的舊譯。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應儀

(術語)具應人天供養之威儀者。即阿羅漢之舊譯。出三藏記集一曰:「舊經無著果,亦應真,亦應儀,新經阿羅漢,亦言阿羅訶。」玄應音義四曰:「應儀道,又言應真,或言真人,舊云無著果,亦云阿羅訶,今言阿羅漢,皆是一義。」


應真

(術語)阿羅漢之舊譯。應受人天供養之真人。出三藏記一曰:「舊經無著果,亦應真,亦應儀,新經阿羅漢。」

又應於真理之人。法華文句一上曰:「阿經云應真,瑞應云真人。」同記曰:「阿經能所雙標,應謂能應之智,真即所應之理,以智應理之人,故云應真。」


真人

(術語)總稱阿羅漢,亦稱佛。以是為證真理之人故也。無量壽經下曰:「殺真人鬥亂眾僧。」法華文句一曰:「瑞應云真人。」同疏記曰:「真是所證,證真之人,故曰真人。」玄應音義九曰:「真人是阿羅漢也,或言阿羅訶。經中或言應真,或言應儀,亦言無著果,皆是一也。」中本起經上曰:「方身丈六,華色紫金,明曜於世。(中略)身正修德,履道忽榮棄利,義曰真人。凡有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應儀道

又云應真或言真人舊云無著果亦云阿羅訶今言阿羅漢皆是一人也


真人

此即阿羅漢也或言阿羅訶經中或言應真或作應儀亦云無著果皆是一也


[國語辭典(教育部)]
無著

ㄨˊ ㄓㄨㄛˊ, 1.沒有著落。如:「事情無著」。唐.韋莊〈出關〉詩:「危時祇合身無著,白日那堪事有涯。」

2.人名。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創立者之一。生於印度三、四世紀間(西元2903~360?) 。曾在那爛陀寺住過十二年,後卒於王舍城。無著綜合印度三世紀前的大乘教法,成立唯識無境的理論及菩薩道的修行方法。其教法深刻的影響印度、中國、西藏的佛教思想和修行。

3.對世間的苦樂和不苦不樂的經驗都沒有貪戀。《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

4.佛教四果之一。指證悟無我,不再隨入生死輪迴的聖者境界。《出三藏記集.卷一》:「舊經無著果,新經阿羅漢。」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