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灰身滅智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謂二乘之人,斷三界之煩惱後,入火光三昧,燒身滅心,歸入空寂無為之涅槃界也。是為二乘最終之目的。輔行三之一曰:「灰身故無身,滅智故無智。獨一解說,故云孤調。」四教儀曰:「若灰身滅智,名無餘涅槃,又名孤調解脫。」


[佛光大辭典]

又作無餘灰斷、焚身灰智。略稱灰滅、灰斷。即將肉身焚燒成灰,將心智滅除之意。亦即將身心悉歸於空寂無為之涅槃界。此乃小乘佛教最終目的之無餘涅槃。據金光明經玄義卷上載,若斷盡三界之煩惱,即可證有餘涅槃,而焚身灰智則證入無餘涅槃。

蓋小乘雖以無餘涅槃為真涅槃,然大乘則視之為一種方便施設,須經八千六百四十二萬十千劫,而後於他方淨土蒙佛度化。〔金剛仙論卷九、肇論、維摩經玄疏卷五、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三之一、天台四教儀〕p2475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灰身滅智

又稱焚身灰智,或簡稱灰滅、灰斷。意即入無餘涅槃,燒毀所依色身,滅絕心智。如《肇論》云(大正45‧158a)︰「所以至人灰身滅智,捐形絕慮,內無機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金剛仙論》卷九云(大正25‧864c)︰「小乘人斷三界煩惱,盡分段生死,灰身滅智入無餘涅槃,善惡因果一切俱捨。」《維摩經玄疏》卷五云(大正38‧551b)︰「若入無餘解脫灰身滅智,猶如虛空無所施為。」《摩訶止觀》卷五(上)云(大正46‧52b)︰「灰身滅智乃是有作四諦。」《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三之一云(大正46‧222b)︰「灰身故無身,滅智故無智。」《金光明經玄義》卷上云(大正39‧4c)︰「若三界煩惱盡證有餘涅槃,焚身灰智入無餘涅槃。」亦即身心都滅之謂。小乘認為此係真涅槃,大乘認為只是方便施設的化城,須歷經無量數劫的長久時間,在方便有餘土開講《法華經》時,方得悉成佛道。

〔參考資料〕 《肇論新疏》卷下;《天台四教儀》;《天台四教儀集註》卷中。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二乘人斷了三界的煩惱之後,便入於火光三昧中,燒身滅心,而歸於空寂無為的涅槃境界,這也是二乘行者的最終目的。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