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緣減行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術語)緣者,指上界四諦與上二界四諦之八諦。行者,指欲界四諦下十六行相與上二界四諦下十六行相之三十二行相。自聲聞乘四善根之初至忍法之上忍,連環普觀此上下八諦之三十二行相,同自中忍之位,一行減之,遂至留苦或道等之一行相,謂之減行,每減其四行相自減一諦,故謂之減緣。其所以減之者,汎觀上下八諦之三十二行相,觀智浮漫而不猛利,故自中忍以後漸漸狹其觀境,以養成猛利之觀智,遂為發真無漏智之算引也。上下八諦之三十二行相,第一回自第一觀至第三十一,因而減去第三十二即上界道諦下出之一行相,第二回更自第一觀至第三十,因而減去第三十一即上界道諦下行之一行相。如此每一周自下逆次減一行相,終至減第一即欲界苦諦下苦之一行相。即減去者,三十一行相也。減此三十一行相中,每第四周減一諦,故謂之減緣,減於他三周之行相,謂之減行。即減緣七周,減行二十四周,合於三十一周減去三十一行也。第四周謂之減緣者,上下八諦,為所緣之境,三十二行相,為對於此之能緣觀解,故減四行相即減所緣之境一諦也。因而逆次減去,每至第四行相,不謂為減行,特附以所謂減緣即減諦之名耳。見行相條。
指聲聞之人於見道以前之中忍位,次第減所緣之觀境與能緣之行相,而觀四諦之理。小乘修道階位上,忍位共分上、中、下三個階段,在中忍位以十六行相觀四諦,依此次第縮觀之觀法,稱為減緣減行。緣,為所緣之義,指觀之對境,即謂四諦。三界分為上(色界、無色界)、下(欲界)兩界,於上下兩界中各觀四諦,合為八諦,即八緣。行,為行相之義,即觀四諦之狀態;四諦各具有四行相,故共計有十六行相。即:在苦諦有非常、苦、空、非我等四行相;集諦有因、集、生、緣等四行相;滅諦有滅、靜、妙,離等四行相;道諦有道、如、行、出等四行相。上下八諦共為三十二行相。
下忍位與其前之煖、頂二位相同,須修上下八諦三十二行相,至中忍位始用縮觀法,漸減漸略,直至僅留一行二剎那觀,稱為中忍滿。中忍位以前,觀猶未成熟,故不能作縮觀;中忍位以後之上忍位、世第一法,皆以一行一剎那觀而無間入於正道,以唯為一剎那,故無從修減略之法。故縮觀法唯有中忍位適用。
在中忍位所以要減緣減行,即將作趣入見道之準備(方便加行),故須漸次縮小觀之範圍,以使觀智猛利,而生起無漏真智,直達見道之階位。其減略之順序,第一周先以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觀欲界之苦諦,復以此四行相觀上界之苦諦;其次以因、集、生、緣四行相觀欲界之集諦,復以此四行相觀上界之集諦。如是觀欲界之滅諦、上界之滅諦,乃至以道、如、行三行相觀上界之道諦,至此,減略「出」之一行相,即為減行,為第一周。
從第二周以下,同樣以觀欲界之苦諦為始,至最後以道、如二行相觀上界之道諦,再減「行」之一行相。如是漸次減一行相,至第四周又從欲界苦諦開始、再漸次觀至上界道諦時,減略「道」之行相。至此上界道諦下之觀行皆已減除,故稱減緣。在減緣時,原亦有減行,但以攝於減緣中,故不稱減行。
如是依序而觀,於第四、八、十二、十六、二十、二十四、二十八等七周減緣、而於其他之二十四周減行,此謂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至第三十一周復可減三十二行相中之三十一行相,而僅存有欲界苦諦下之「非常」一行相。換言之,第三十一周只觀欲界苦諦之「非常」行相,其後則重新觀欲界苦諦下之「非常」一行相,而至中忍滿位。即於第三十一周,僅留「非常」一行相不減。如苦法智忍、苦法智,以審慮與決定的二剎那之心,作「非常」之行相而觀欲界之苦諦,稱為中忍滿。亦即中忍之位係至一行二剎那而滿,自此開始,無間生起善根,僅以一剎那之心,觀欲界之「苦」行相而入於上忍位,又於此無間之剎那中,觀欲界之「苦」行相,圓滿忍位而入於世第一法之位,由是更證成苦法忍、苦法智之位。是知此上忍與世第一法、苦法忍、苦法智等四位,皆是同一所緣且同一行相,亦即僅留「苦」之行相。然大乘義章卷十一、俱舍論頌疏卷二十三、法華玄義釋籤卷三上等諸書以「二行二剎那」之心來觀欲界之「苦」而稱之為中忍滿。於此,古來說法紛紜,或以留「非常」一項者為二行二剎那,而留其餘三行相中之任一行相者為一行二剎那;或謂正觀、減滿之故,故稱二行;或謂就「習修」與「得修」二者而稱二行。要之,一行二剎那之說,在大毘婆沙論以後,即為小乘之定說,而所謂二行二剎那則不免誤謬,其「二行」一詞,恐係「一行」之誤寫,後人不察,妄設會釋,久之,其說乃益加紛亂。〔阿毘曇毘婆沙論卷三、大毘婆沙論卷五、俱舍論卷二十三、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六十一、顯宗論卷三十、法華玄義卷三、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三〕 p5062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七周減緣
(術語)詳見減緣減行條。
(名數)於中忍位減緣減行之時,每一周,減一行,則三十一周,為三十一之減行。其四種目之減行,攝收於減緣,故少去七減行,為二十四周減行。
(名數)一煗法,總相念住後念所生之善根,名煗法。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觀苦集等四聖諦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煗者,聖火之前相,聖火譬見道之無漏智。其聖火將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雖退墮所得之煗法,或斷善,造無間之業,墮於惡道,然流轉不久,必到涅槃。二頂法,煗法上品後念所生之善根名頂法。亦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觀四諦修十六行相也。頂者譬之山頂,山頂在進退之兩際,此頂位在進退之中間,或有進而上於忍位者,上於忍,則無畢竟退墮者,愈進而入於見道,或退而下於煗位,或有造無間之業,而墮於地獄者,在如是進退之中間,故譬以山頂,名為頂法。又頂者人之頂也,如人身中最高勝者,以此頂位為退位中最高處故也(忍法已上更無退法)。功德假令退墮而墮於煗位或無間,然畢竟無如煗法之人斷善根者。三忍法,生於頂之後念之善根,名為忍法。亦有三品,忍可決定四聖諦,為最殊勝之位,故名忍。其下忍,具觀四諦,修十六行相,如前,至此位,則無畢竟墮於三惡趣者。其中忍,由是漸滅所緣之諦,滅能緣之行相,至其極留屬於欲界苦諦下苦之一行相,謂之減緣減行。其上忍之位,觀前所餘苦諦下苦之一行相也。故上忍之位,僅為一剎那之間。至此忍位,則必無退墮忍法者,又無墮於惡趣者。四世第一法,生於上忍後念之善根也,是為一剎那。故無下中上之三品,與上忍同,觀苦諦苦之一行相也。世者以有漏法而名,有漏法中無超於此觀智者,以之為最勝之法,故名世第一法。此住亦為一剎那。此位無間,必生無漏智,入於見道,真正證悟勝諦,為聖者而離凡夫之生也。俱舍二十三曰:「煗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
指見道以前,觀四諦及修十六行相以達無漏聖位之四種修行階位。小乘俱舍、成實二宗謂於總相念住之後位,大乘唯識宗則謂於十迴向之滿位,生起四種善根。今試舉小乘有部與大乘唯識宗之說:
(一)小乘有部認為,初生無漏之慧,而明了四諦之理,稱為見(現觀)道;作準備以進入見道之位,則稱為四善根位。由於該位所修之有漏善根,能生無漏聖道(即決擇)之部分,順益於彼,故稱順決擇分。又此位亦稱內凡位、四加行位,與三賢位(即外凡位)之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等合稱為七加行、七方便位。以上皆為凡夫位。相對於此,見道以後則稱聖者位。
四善根位為:(一)位(梵 usma-gata),又作煖法,係以光明之煖性為譬喻;此位可燒除煩惱,接近見道無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並以此位觀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四諦及修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觀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卻而斷善根,造惡業,乃至墮入惡趣,然而終必能得聖道而入涅槃。
(二)頂位(梵 mūrdhāna),又作頂法,於動搖不安定之善根(動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絕頂位,乃不進則退之境界;於此修四諦、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墮地獄,亦不至於斷善根。
(三)忍位(梵 ksānti),又作忍法,為確認四諦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動搖(不動善根)之位,不再墮落惡趣。忍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別:(1)下忍位,修四諦十六行相。(2)中忍位,漸次省略所緣及行相(減緣減行),最後僅留欲界苦諦之一行相,而於二剎那間修觀。該一行相,即依觀者之根機利鈍,而殘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3)上忍位,係於一剎那間觀中忍位之同一行相。至上忍位時,可得五種不生,即:1.生不生,謂不生於卵生、濕生。2.處不生,謂不生於無想天、大梵天處、北俱盧洲。3.身不生,謂不生於扇搋、半擇迦、二形。4.有不生,謂不生於欲界第八有及色界第二生。5.惑不生,謂不生見惑。若加下忍位之趣不生(不再生於惡趣),則為六種不生。
(四)世第一法位(梵 laukikāgra-dharma),又作世第一法,為有漏世間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與上忍位相同,觀修欲界苦諦下之一行相,於次一剎那入見道位而成為聖者。
以上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種善根,以能生見道無漏之善,而成為其根本,故稱善根;係以修慧為體,以四靜慮及未至、中間之六地為所依。〔俱舍論卷二十三、大毘婆沙論卷六、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大乘義章卷十一〕(參閱「五種不生」1175)
(二)唯識宗將實踐修行之階位分為五位,其中第二之加行位,即四善根位;亦即於資糧位之後,入十迴向,為住於真唯識性而修之位。於此位對名、義、自性、差別等四者,修四尋思觀與四如實智觀。此即言,於煖位修明得定,尋求思察認識之對象,即名、義、自性、差別等四種為空無,故稱煖位之行者為明得薩埵。於頂位修明增定,又以更進一層之觀智同樣作觀,以上即為尋思觀。其次,於忍位修印順定,於世第一法位修無間定,確認決定所認識之對象及能觀之識皆為空無,即為如實智觀。〔成唯識論卷九、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三、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成唯識論述記卷九〕(參閱「四如實智」1686、「四尋思」1768) p1767
修行階位之稱。又稱四善根、四加行位。即煖法(uṣma-gata)、頂法(mūrdhāna)、忍法(kṣānti)、世第一法(laukikāgradhar-ma)四者。「善」指見道之無漏智,此四者乃發無漏智之根本,故稱「善根」。此四善根係順趣於見道之無漏決擇智者,因此又稱順決擇分。又與小乘之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等三賢位合稱七加行,或稱七方便。
小乘認為,於見道以前,觀四諦及修十六行相時,有此四種善根位。茲分述如下︰
(1)煖法︰又稱煖位,指能具觀察四聖諦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之位。即觀苦諦而修非常、苦、空、無我四行相,觀集諦而修因、集、生、緣四行相,觀滅諦而修滅、淨、妙、離四行相,觀道諦而修道、如、行、出四行相。蓋煖係如火之前相,而此位之善根如火能燒煩惱薪,可比擬為無漏聖道火之前相,故稱煖法。
(2)頂法︰又稱頂位,指前者煖善根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所生的善根。此善根乃動搖不安定之善根(即動善根)中最為殊勝者。恰如人之頂,故稱頂法。此位亦具觀四諦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以上煖、頂二法,其善根可動,進則起入忍法、世第一法(此二法其善根不動,無退墮),退則雖造惡業煩惱,墮惡趣,然終必能得聖道而入涅槃。
(3)忍法︰又稱忍位,即頂善根至成滿時所生的善根。此善根於忍可四諦理中最勝,又於此位能忍而不退墮惡趣,故稱忍法。又,此忍法可分為上、中、下三品。下品同於前之頂位,具觀察三界四諦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中品則漸次減略其行相與所緣(此稱減緣減行),乃至僅存二念之作意,而思惟欲界苦諦之境。上品唯一行一剎那,即單修欲界苦諦之一行相。
(4)世第一法︰又稱世第一位,指生於上忍位之無間的善根,如忍法之上品,緣欲界苦諦而修一行相,唯一剎那。此善根於有漏世間係最勝,故稱世第一法。從此位無間入見道,生無漏聖道。
此四善根位皆以修慧為體,四靜慮、未至及中間等六地為所依。《俱舍論》卷二十三云(大正29‧120a)︰「如是四種皆修所成,非聞思所成,唯等引地故。(中略)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欲界中無,闕等引故。餘上地亦無,見道眷屬故。又無色界心不緣欲界故,欲界先應遍知斷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蘊異熟。」
然而關於四善根所依之界地,《大乘義章》卷十一謂小乘諸部間有異說。如︰
(1)依尊者達摩多羅所說,煖等善根唯色界攝,以色界中有遍緣智,能觀上下四聖諦故。而無色界中無遍緣智,不能觀下四聖諦,故非無色界攝;欲界則一向無定,不得依之修習起善根,故亦非欲界攝。
(2)尊者瞿沙之說,謂煖等是欲界及色界攝,非無色界。以欲界亦有六禪定,可依之修起,色界則如上記所述,故四善根攝於欲界及色界。
(3)僧祇部謂是三界攝,認為欲界有禪定,色界有遍緣智,無色界能具觀四諦,故為三界攝。
大乘唯識家,則於菩薩十迴向之滿位立此四善根,謂於此位當修四尋思及四如實智之觀,依此而觀能、所取為空。蓋凡所取之境雖多,但不出名、義、自性、差別等四者,觀此四者假有實無,先空所取之境,稱為四尋思。觀能所遍非有,稱為如實智;此智乃定力所發,有明得、明增、印順、無間四定。其關係如下︰
(1)煖位︰謂依菩薩明得定,發下尋思,觀所取之名、義、自性、差別等四法為空無。此即見道無漏智火之前相,故稱煖位。
(2)頂位︰謂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即於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而有,實不可得。此為尋思位之極,故稱頂。
(3)忍位︰謂依印順定,發下品如實智,於前無所取決定印持,更觀能取為空無,於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此即發印可智,故稱忍。
(4)世第一法︰謂依無間定發上品如實智,印可決定所取與能取二者為空無。此為異生有漏法中最勝者,故稱世第一法。
〔參考資料〕 《大毗婆沙論》卷三~卷七;《發智論》卷一;《雜阿毗曇心論》卷五;《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順正理論》卷六十一、卷六十二;《成唯識論》卷九;《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三。
部派佛教之修行用語。即「減所緣」與「減行相」的合稱。指聲聞人於見道以前的中忍位,次第減略所緣的觀境與能緣的行相,而觀四諦之理。《俱舍論》卷二十三云(大正29‧119c)︰「瑜伽師於色、無色對治道等,一一聖諦行相所緣漸減漸略,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聖諦境,齊此以前名中忍位。」
所緣觀境雖是苦集滅道四諦,但三界中,色、無色界合為上界,欲界為下界,上下二界各觀四諦,合為八諦,即為八緣。行相是能緣行解的相狀,四諦各有四行相。即︰觀苦諦時,修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觀集諦時,修因集生緣四行相;觀滅諦時,修滅靜妙離四行相;觀道諦時,修道如行出四行相。故合有十六行相,上下八諦總成三十二行相。
聲聞人已入四善根位,於煖、頂二位具修三十二行相,進至忍位。忍有下中上三品,下忍位雖與煖頂相同,也具修三十二行相,但在入中忍位時用縮觀法,漸減漸略一直到唯留一行二剎那觀,名為中忍滿。上忍位及世第一法,皆以一行一剎那觀而無間入見道。
減緣減行,即指於中忍位漸減漸略的方法。在此以前,觀猶未熟,因此不能縮觀,而上忍及世第一法亦唯一剎那,無從修減略之法。故唯中忍適用縮觀法。而中忍位所以須要減略,是因為四善根為見道的方便加行,見道乃速疾之道,唯有十五心,於其中不能具觀眾多行相。
至於其減略的次第,行相雖有三十二,但以應減略的行相不從第一個觀起,故僅三十一周。此中,緣行同減,因緣減時唯名減緣,不名減行,所以七周是減緣,二十四周是減行。亦即先以「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觀欲界的苦諦,其次以同樣的四行相觀上界的苦諦,以及以道如行三行相觀上界的道諦,則減略「出」之一行相為第一周。接著又如前以四行相觀欲界苦諦,乃至以道如二行相觀上界道諦,則減略「行」之行相為第二周。如是逐次減一行,至第四周,以出之行相觀欲界道諦,不觀上界道諦為減緣之第一周。
減緣為減略上界道之行相,雖亦是減行,但只稱為減緣,不名減行。如是次第而觀,至第三十周減略欲界道諦、上界滅諦、欲界滅諦、上界集諦、欲界集諦、上界苦諦之各四行,以及欲界苦諦中之非我、空、苦三行,第三十一周唯留「非常」一行相不減。
如苦法智忍、苦法智,以審慮、決定二剎那心作「非常」之行相而觀欲界之苦諦,名為中忍滿。即中忍位至一行二剎那而滿,自此無間生起殊勝之善根,唯以一剎那之心觀欲界之「苦」行相而入上忍位,又於此無間之剎那中,觀欲界之「苦」行相,圓滿忍位而入於世第一法之位,由是,更入苦法忍、苦法智之位。此上忍、世第一法、苦法忍及苦法智等四位,皆是同一所緣且同一行相,亦即僅留「苦」之行相。然《大乘義章》卷十一、《俱舍論頌疏》卷二十三、《法華玄義釋籤》卷三(上)等,則以「二行二剎那」之心觀欲界之「苦」,而稱之為中忍滿。
古來對此,有種種說法。或云留「非常」一項者,是二行二剎那,留其餘三行相之任一者,為一行二剎那;或說上忍與世第一法之故,故稱二行二剎那;或謂正觀、減滿之故,故為二行;或稱約「習修」及「得修」二者,而名二行。然若一行二剎那在《婆沙》、《俱舍》等諸論所說一致,則以之為二行二剎那,當係誤傳。
〔參考資料〕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三;《大毗婆沙論》卷五;《俱舍釋論》卷十六;《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六十一;《顯宗論》卷三十;《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三;《法華經文句》卷六(下);《四教義》卷三。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