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減緣‧減行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減緣‧減行

部派佛教之修行用語。即「減所緣」與「減行相」的合稱。指聲聞人於見道以前的中忍位,次第減略所緣的觀境與能緣的行相,而觀四諦之理。《俱舍論》卷二十三云(大正29‧119c)︰「瑜伽師於色、無色對治道等,一一聖諦行相所緣漸減漸略,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聖諦境,齊此以前名中忍位。」

所緣觀境雖是苦集滅道四諦,但三界中,色、無色界合為上界,欲界為下界,上下二界各觀四諦,合為八諦,即為八緣。行相是能緣行解的相狀,四諦各有四行相。即︰觀苦諦時,修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觀集諦時,修因集生緣四行相;觀滅諦時,修滅靜妙離四行相;觀道諦時,修道如行出四行相。故合有十六行相,上下八諦總成三十二行相。

聲聞人已入四善根位,於煖、頂二位具修三十二行相,進至忍位。忍有下中上三品,下忍位雖與煖頂相同,也具修三十二行相,但在入中忍位時用縮觀法,漸減漸略一直到唯留一行二剎那觀,名為中忍滿。上忍位及世第一法,皆以一行一剎那觀而無間入見道。

減緣減行,即指於中忍位漸減漸略的方法。在此以前,觀猶未熟,因此不能縮觀,而上忍及世第一法亦唯一剎那,無從修減略之法。故唯中忍適用縮觀法。而中忍位所以須要減略,是因為四善根為見道的方便加行,見道乃速疾之道,唯有十五心,於其中不能具觀眾多行相。

至於其減略的次第,行相雖有三十二,但以應減略的行相不從第一個觀起,故僅三十一周。此中,緣行同減,因緣減時唯名減緣,不名減行,所以七周是減緣,二十四周是減行。亦即先以「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觀欲界的苦諦,其次以同樣的四行相觀上界的苦諦,以及以道如行三行相觀上界的道諦,則減略「出」之一行相為第一周。接著又如前以四行相觀欲界苦諦,乃至以道如二行相觀上界道諦,則減略「行」之行相為第二周。如是逐次減一行,至第四周,以出之行相觀欲界道諦,不觀上界道諦為減緣之第一周。

減緣為減略上界道之行相,雖亦是減行,但只稱為減緣,不名減行。如是次第而觀,至第三十周減略欲界道諦、上界滅諦、欲界滅諦、上界集諦、欲界集諦、上界苦諦之各四行,以及欲界苦諦中之非我、空、苦三行,第三十一周唯留「非常」一行相不減。

如苦法智忍、苦法智,以審慮、決定二剎那心作「非常」之行相而觀欲界之苦諦,名為中忍滿。即中忍位至一行二剎那而滿,自此無間生起殊勝之善根,唯以一剎那之心觀欲界之「苦」行相而入上忍位,又於此無間之剎那中,觀欲界之「苦」行相,圓滿忍位而入於世第一法之位,由是,更入苦法忍、苦法智之位。此上忍、世第一法、苦法忍及苦法智等四位,皆是同一所緣且同一行相,亦即僅留「苦」之行相。然《大乘義章》卷十一、《俱舍論頌疏》卷二十三、《法華玄義釋籤》卷三(上)等,則以「二行二剎那」之心觀欲界之「苦」,而稱之為中忍滿。

古來對此,有種種說法。或云留「非常」一項者,是二行二剎那,留其餘三行相之任一者,為一行二剎那;或說上忍與世第一法之故,故稱二行二剎那;或謂正觀、減滿之故,故為二行;或稱約「習修」及「得修」二者,而名二行。然若一行二剎那在《婆沙》、《俱舍》等諸論所說一致,則以之為二行二剎那,當係誤傳。

〔參考資料〕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三;《大毗婆沙論》卷五;《俱舍釋論》卷十六;《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六十一;《顯宗論》卷三十;《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三;《法華經文句》卷六(下);《四教義》卷三。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