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酒
[國語辭典(教育部)]ㄑㄧㄥ ㄐㄧㄡˇ, 1.祭祀用的酒。《詩經.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從以騂牡。」《周禮.天官.酒正》: 「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2.清醇的酒。《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六回》:「盃裡滿滿的盛著一盃清酒,老爺兢兢業業, 舉得升空過頂。」
上尸羊反清酒也或作觴音商酒噐也形如綽口椀而長無柄也
漢譯有准胝觀音、準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是以准提咒普為顯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薩。在禪宗,則稱之為天人丈夫觀音。
有關準提菩薩的事蹟,在經典中並沒有詳細的說明。他究竟應該歸屬於觀音部或佛部,在密宗內部也有異說。但是他在中日兩國佛徒的心目中,則是一位感應甚強,對崇奉者至為關懷的大菩薩。
準提菩薩的圖像,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九種。不過,一般佛徒所供奉的圖像大抵以十八臂三目者為多。十八臂之中,各臂或結印,或持劍、持數珠、金剛杵等物。有些佛教徒見到準提像後,往往誤以為是千手千眼觀音(Sanasrabhujāryāvalokitesvaraḥ)。實則千手千眼觀音的塑畫像,通常都是二十七目四十臂(加上合掌、定印之二手則為四十二臂),而且各手所持之物也與準提菩薩不同,應該加以甄別。
準提咒,是任何信仰者(不拘出家在家,或茹素與否)都可以持誦的。古來相傳的讀法,隨著我國歷代語音的變化,已經有少許失真,茲將漢譯咒語附上羅馬字讀音,以供持誦者參考︰
南無(namaḥ)颯哆喃三藐三菩馱俱胝南(saptānam samyaksambuddha koṭīnām)怛姪他(tadyatā)唵(oṁ)折隸(cale)主隸(cule)準提(cundhe)娑婆訶(svāhā)。
◎附︰談玄〈準提咒的研究〉(摘錄自《準提法集要》)
此咒的由來
此咒傳來,若存若失,前後共有七譯,今存者僅有四譯焉。
(1)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於垂拱二年,西魏國寺譯,名《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經》。末題又名「大明咒藏」,六萬偈中,出此《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經》一卷。
(2)唐‧善無畏奉詔譯,名《七佛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法》,內分三部,{1}獨部別行,{2}七俱胝獨部法,{3}準提別法。案此譯最為圓融,修行者不簡在家出家,飲酒食肉,皆可誦持也。
(3)唐天竺三藏金剛智譯,名《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
(4)唐三藏沙門不空奉詔譯《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
餘者有闍那岌多、天息災、法賢等,皆有翻譯。《會釋》云︰「準提真言,前後數譯,而不空三藏,深得密教之傳,由金剛薩埵,親於毗盧遮那佛前,受瑜伽最上乘義後,數百年傳於龍樹,龍樹傳龍智,智傳金剛智,智來震旦,以五部瑜伽,及毗盧遮那經、蘇悉軌範,授與不空三藏。及金剛智滅度後,三藏奉其遺教,復遊天竺諸國,增廣其學,於師子國,從龍智阿闍梨,求開十八會金剛頂,及大悲胎藏之法,法化相承,自毗盧遮那如來,至於不空三藏,凡六葉矣。空既遍遊天竺,復得親傳之旨,故其所譯,真言儀軌,悉詳備焉。」
持誦的儀軌
案此咒儀軌,甚繁,依經梵本有十萬偈,今取準提心要,求其簡便,以利初學,持咒人須立鏡壇,取一新鏡未曾用者,鏡面向西,行者面向東,每月十五日夜,隨力設供養具,結準提印當心,咒鏡一百八遍,然後照常持誦。
每日早晚,對鏡焚香禮拜已,便觀想佛母準提像,有無量光明相好一一現前。念︰「南無七俱胝佛母大聖準提王菩薩。(三拜)南無準提會上佛菩薩。(三拜)南無準提會上護法護咒一切聖眾。(一拜)『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讚大準提,惟願慈悲垂加護。』(念一遍)」念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真言曰︰「那麼颯哆喃,(去聲)三藐三勃佗,俱胝喃,(去聲)怛姪也(二合)他,唵者禮主禮准泥,娑嚩(二合)訶。」
修觀的手法
念咒時,觀想佛母準提寶像,有無量光明相好,身黃白色,結跏趺坐,坐蓮花上,身佩圓光,著輕穀,如十波羅密菩薩,衣上下皆作白色,復有天衣角絡瓔珞,頭冠臂環,皆著螺釧,檀慧著寶環,其像面有三目,十八臂,上二手作說法相,右第二手作施無畏,第三手執劍,第四手持寶鬘,第五手掌俱緣,第六手持鉞斧,第七手執鈎,第八手執金剛杵,第九手持念珠,左第二手執如意寶幢,第三手持開敷紅蓮花,第四手軍持,第五手羂索,第六手持輪,第七手商佉,第八手賢瓶,第九手掌般若梵夾。蓮花下觀想水池,池中有難陀龍王,塢波羅陀龍王,拓蓮花座。左邊有持誦者,手持香爐,瞻仰聖者,準提佛母矜愍持誦人,眼下顧視。上有二淨居天子,一名俱素陀天子,手持花鬘向下,承空而來,供養聖者,此為觀法之大略也。若不能作如是觀者,隨意所便,諦觀一物,(十八臂所執法物)則念慮誠一,雜妄不生,是謂意密,加以誦咒為口密,結印為身密,是謂三密相應。上根持誦,方能有此,久不間斷,則獲福廣大,即於此生,得進菩提矣。
次結印,案七俱胝佛母準提陀羅尼念誦法中,共有印契二十,若上智利根,好樂廣文,不妨依照修學。今為方便起見,引發初心,只結根本印,用兩手無名指並小指相叉於內,兩中指直豎相拄,兩頭指屈附中指第二節,兩大拇指並捻右手無名指中節,根本印成矣。(中略)
誦咒的成驗
佛言︰若一心靜思誦此咒,滿九萬遍,無量劫造十惡五逆,四重五無間罪,悉皆消滅,所生之處,常遇菩薩,豐饒財寶,誦滿二十六萬遍,乃至四十六萬遍,世出世法,無不稱遂,便於夢中,見佛菩薩,及以華菓,口吐黑物,飲喫白物,即知成就。或夢見自身,騰空自在,或渡大海,或浮江河,或上樓台高樹,或登白山,或乘師子白馬白象,或夢見好華果,或夢見著黃衣白衣,或夢吞日月等,即是無始罪滅之相。或夢見佛像,或聞法音,或覺自身巍巍高大,或齒落重生,或髮白返黑,或貪嗔癡心,自然消滅,或總持不忘,一字能演多義,或智慧頓生,自然通曉一切經律論,或一切三昧法門,自然現前,或福德頓高,四眾歸仰。若逢如上之事,但是福慧增長,近成就相,莫生疑惑之心,勿起取著之念,更須策發三業,加功誦持,不得宣說咒中境界,衒賣與人,不為名利敬讚,而宣說之,否則,雖有如是之力,未免墮落魔外也。
此咒的殊勝
準提咒之殊勝,有三種,不同餘咒。(1)準提咒,總含一切諸真言故,一切真言,不能含準提,如大海能攝百川,百川不攝大海。(2)準提壇法,人易辦故,但以一新鏡,未曾用者,便是壇法,不同餘咒,建辦壇法,須得揀選淨處,香泥塗地,廣造佛像,多用供具,方能成就。(3)為不揀染淨得誦持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等,皆能持誦,因為今時,俗流之輩,帶妻挾子,飲酒噉肉,是為常業,雖逢善知識教示,習性難以改革,若不用此大不思議咒法救脫,如是人等,何日得出生死,不同餘咒,須要持戒,方得誦習。又《大教王經》云︰「七俱胝如來三身讚,說準提菩薩真言,能度一切賢聖,若人持誦,一切所求,悉得成就,不久證得,大準提果。是知準提真言,密藏之中,最為第一,是真言之母,神咒之王也。」
結論
經云︰佛國無諸女人,解之者曰,女人作佛者,皆變成佛相,不復有女人舊相也。而準提王,獨以佛母名者何哉﹖一日瞻拜之下,忽有思曰,母者養育之義也;慈愛之稱也。蓋父師之督責,不能施於有生之初,母氏之劬勞,偏能適其赤子之性,諸佛之戒律甚嚴,父師教誨之道也,準提之接引甚寬,母氏慈祥之德也。何者﹖諸佛欲眾生之出世也,必嚴其防而正告之曰,人生好色者,不能成佛,爾之妻子,不必有也;人生殘忍者,不能成佛,爾於有情之肉,不必食也;人生迷亂其性者,不能成佛,爾於清酒美醴,不必染指而沾唇也;其教可謂嚴矣!於是眾生,能者從之,不能者去之。準提王慮其從之者少,去之者多也。因立一法,以誘之,曰︰爾能從我教,我聽爾有妻子也,但勿邪淫足矣;爾能從我教,吾聽爾食肉以果腹也,但一月中,齋戒數日足矣;爾能從我教,吾聽爾取旨酒,而少嘗之也,但令溫克不沉湎焉亦足矣;若爾不信,我將爾所欲求,如官爵,如眷屬,如寶珠仙藥之難致者,第從我教而誦吾咒,皆可大慰其懷,來我教不以飲酒食肉有妻子之故,而拒絕於爾也。亦見我教之寬而可從乎﹖於是眾生之從佛者,聞準提之名,而信之向之;即眾生之不從佛者,亦聞準提之名,而信之向之。何也﹖人情畏父師之嚴,樂母氏之寬,故世尊之法,人畏其難,準提之法,人樂其寬,此佛母之名所由來也歟!雖然,立教者既寬,而奉教者又欲嚴,必體慈母愛子之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善必進,有過必知而改,然後可以立身而成佛耳。倘恃母氏之寬而放責也,遂肆情欲以自陷於罪戾,雖有聖善之母而不能濟其苦,是可悲也!是可畏也!
〔參考資料〕 《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七俱胝獨部法》;《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大准提菩薩焚修悉地懺悔玄文》。
指禁制飲酒。為五戒之一、梵網四十八輕戒之一。蓋飲酒為迷亂起罪之根源,故於大小二乘、道俗七眾之行法中,皆制之為戒。
依《四分律》卷十六所記,佛在支陀國時,娑伽陀往拘睒彌主家,受飲食,且飲黑酒,既飽滿,於歸途倒地而吐。佛即知之,遂制比丘飲酒,說犯之者為波逸提,並說飲酒有十過。此十過即︰顏色惡、少力、眼視不明、現瞋恚相、壞田業資生法、增致疾病、益鬥訟、無名稱而惡名流布、智慧減少、身壞命終墮三惡道。
《長阿含經》卷十一〈阿㝹夷經〉謂飲酒有六失︰失財、生病、鬥訟、惡名流布、恚怒暴生、智慧日減。
又,《大智度論》卷十三內,廣舉飲酒之三十五失如下︰(1)現世之財物虛竭。(2)眾病之門。(3)鬥爭之本。(4)裸露無恥。(5)有醜名惡聲,人所不敬。(6)覆沒智慧。(7)應所得物不能得,已所得物將散失。(8)須隱匿之事盡向人說。(9)種種事業廢不成辦。(10)醉為愁本,此因醉中多失誤,故醒後慚愧憂悔。(11)身力轉少。(12)身色壞。(13)不知敬父。(14)不知敬母。(15)不敬沙門。(16)不敬婆羅門。(17)不敬伯叔及尊長。(18)不尊敬佛。(19)不敬法。(20)不敬僧。(21)朋黨惡人。(22)疏遠賢善。(23)作破戒人。(24)無慚無愧。(25)不守六情。(26)縱色放逸。(27)他人憎惡,不喜見之。(28)為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擯棄。(29)行不善法。(30)棄捨善法。(31)明人智士所不信用。(32)遠離涅槃。(33)種狂癡因緣。(34)身壞命終墮惡道泥梨中。(35)若得為人,所生之處常當狂騃。
此外,《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謂飲酒能招犯其他諸罪,文云(大正3‧158a)︰
「以飲酒是放逸之本,能犯四戒。如迦葉佛時,有優婆塞,以飲酒故邪淫他婦,盜殺他雞。他人問言︰何以故爾﹖答言︰不作。以酒亂故一時能破四戒,有以飲酒故能作四逆,唯不能破僧耳,雖非宿業有狂亂報,以飲酒故迷惑倒亂,猶若狂人,又酒亂故廢失正業、坐禪、誦經、佐助眾事。」
◎附︰續明〈不飲酒戒〉(摘錄自《戒學述要》下篇)
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故飲。若有重病非酒莫療者,白眾或白師後方許飲服。自既不飲,亦不得教人飲。製酒、酤酒,尤非所應。此近事五戒,前四是性罪,不飲酒屬遮罪。世尊何故於遮罪中唯立不飲酒以為學處﹖此亦有多說︰
(1)「離飲諸酒易可防護,非餘遮罪。謂酪清漿、沙糖水等足能止渴,何用酒為﹖」
(2)「離飲酒戒能總防護諸餘律儀,如塹垣城能總防護。」
(3)「若不防護離飲酒戒,則總毀犯諸餘律儀,餘則不爾。曾聞有一鄔波索迦……如是五戒,皆因酒犯,故遮罪中獨制飲酒。」
(4)「酒令失念,增無慚愧,其過深重,故偏制立。如律中說,制地國中有一毒龍性極暴惡,為稼穡害,其所居池水陸空飛無敢近者,時有尊者名曰善來,以巧方便令其調伏,因此名稱流布八方,於是信心競興供養。漸次遊化至室羅筏,值彼城中請僧設會,有近事女家不豐饒,獨請善來,奉上飲食,食多鹽味,須臾增渴,為渴所逼,現相求飲。時近事女作是思惟,尊者所食極為肥膩,若飲冷水,或當致疾,遂設方便授以清酒,彼不審察,便取飲之。讚慰收衣趣勝林寺,將至醉悶䤄眩便倒,衣鉢錫劫籍在地,露體而臥,無所覺知。佛將阿難經行遇見,知而故問︰此臥者誰﹖何為此間醉酒而臥﹖阿難白佛︰此是善來。佛告阿難︰可集僧眾。僧眾集已,佛在眾中敷如常座,結跏趺坐。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汝等聞見苾芻善來曾以巧便伏毒龍不﹖諸苾芻眾隨己見聞各白佛言︰我曾聞見。佛言︰汝等於意云何,善來今能伏蝦蟆不﹖苾芻皆曰︰不也,世尊!爾時如來種種方便呵毀酒過,告諸苾芻︰汝等若稱佛為師者,自今已往,下至茅端所沾酒渧亦不得飲。故遮罪中獨制飲酒。」
(5)「飲酒能令智慧衰退,如說長者智慧衰退,是第六失,故遮罪中獨制飲酒。」
(6)「聖者經生必不飲酒,雖嬰孩位,養母以指強渧口中,不自在故,而無有失。纔有識別,設遇強緣,為護身命,亦終不飲,故遮罪中獨立飲酒。」(文見《婆沙》卷一二三)。
《俱舍》僅云︰「遮中唯離酒,為護餘律儀。」《成實論》云︰「飲酒是實罪耶﹖答曰非也。所以者何﹖飲酒不為惱眾生故,但是罪因,若人飲酒則開不善門,是故若教人飲酒則得罪分,以能障定等諸善法故。如植眾果必為牆障,如是四法是實罪,離為實福。為守護故,結此酒戒。」
〔參考資料〕 《分別善惡所起經》;《俱舍論》卷十四;《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十七、卷三十八;《俱舍論光記》卷十四;《大乘義章》卷七;《法苑珠林》卷九十三;《梵網菩薩戒本疏》卷三;《大明三藏法數》卷四十三。
俱舍論十四卷十八頁云:復以何緣、不於遠離遮罪、建立近事律儀?誰言此中不離遮罪。離何遮罪?謂離飲酒。何緣於彼諸遮罪中,不制離餘,唯遮飲酒?頌曰:遮中唯離酒,為護餘律儀。論曰:諸飲酒者、心多縱逸,不能守護諸餘律儀。故為護餘、令離飲酒。寧知飲酒、遮罪攝耶?由此中無性罪相故。以諸性罪,唯染心行。為療病時,雖飲諸酒;不為醉亂,能無染心。豈不先知酒能醉亂,而故欲飲,即是染心?此非染心。由自知量;為療病故,分限而飲,不令醉亂;故非染心。諸持律者、言飲酒是性罪。如彼尊者鄔波離言:我當如何供給病者?世尊告曰:唯除性罪。餘隨所應,皆可供給。然有染疾釋種須酒。世尊不開彼飲酒故。又契經說:諸有苾芻、稱我為師;不應飲酒。乃至極少如一茅端所沾酒量,亦不應飲。故知飲酒、是性罪攝。又諸聖者、雖易多生;亦不犯故。如殺生等。又經說是身惡行故。對法諸師言非性罪。然為病者、總開遮戒;復於異時、遮飲酒者;為防因此犯性罪故。又令醉亂、量無定限;故遮乃至飲茅端所沾量。又一切聖、皆不飲者,以諸聖者、具慚羞故。飲酒能令失正念故。乃至少分亦不飲者;以如毒藥、量無定故。又經說是身惡行者;酒是一切放逸處故。由是獨立放逸處名。餘不立此名皆是性罪故。然說數習墮惡趣者;顯數飲酒、能令身中諸不善法、相續轉故。又能引發惡趣業故。或能令彼轉增盛故。如契經說:窣羅迷麗耶末陀放逸處、依何義說?醞食成酒,名為窣羅。醞餘物所成;名迷麗耶酒,即前二酒、未熟已壞、不能令醉,不名末陀。若令醉時;名末陀酒。簡無用位,重立此名。然以檳榔及稗子等、亦能令醉;為簡彼故,須說窣羅迷麗耶酒。雖是遮罪;而令放逸、廣造眾惡。為令慇重遮斷,故說放逸處言。酒是放逸所依處故。
二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三卷十六頁云:問:世尊何故於遮罪中,惟離飲酒、立為學處?答:舊對法諸師、及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說:惟離飲酒是近事者所受律儀家族本地。離餘遮罪,則不如是。故此惟立離飲諸酒。脅尊者曰:法王法主、知此律儀、有法能為障礙遮止,有法不為障礙遮止。謂飲諸酒、於此律儀,最極能為障礙遮止。如守門者、禁門不開。離餘遮罪,則不如是。故此惟立離飲諸酒。有作是說:離飲諸酒、易可防護。非餘遮罪。謂酪清漿沙糖水等,足能止渴,何用酒為。有餘師言:離飲酒戒、能總防護諸餘律儀。如塹垣城,能總防護。復有說者,若不防護離飲酒戒;則總毀犯諸餘律儀。餘則不爾。曾聞有一鄔波索迦、稟性仁賢,受持五戒,專精不犯。後於一時,家屬大小、當為賓客;彼獨不往,留食共之。時至取食,鹹味多故;須臾增渴。見一器中,有酒如水。為渴所逼,遂取飲之。爾時便犯離飲酒戒。時有鄰雞、來入其舍。盜心捕殺,烹煮而噉。於此復犯離殺盜戒。鄰女尋雞,來入其室。復以威力、強逼交通。緣此更犯離邪行戒。鄰家憤怒,將至官司。時斷事者、訊問所以。彼皆拒諱。因斯又犯離虛誑語。如是五戒、皆因酒犯。故遮罪中、獨制飲酒。有餘師說:酒令失念,增無慚愧,其過深重,故偏制立。如律中說:製地國中,有一毒龍,性極暴惡,為稼穡害。其所居池、水陸空飛、無敢近者。時有尊者、名曰善來。以巧方便、令其調伏。因此名稱、流佈八方。於是信心、競興供養。漸次遊化,至室羅筏。值彼城中請僧設會。有近事女、家不豐饒。獨請善來,奉上飲食。食多鹽味,須臾增渴。為渴所逼,現相求飲。時近事女、作是思惟。尊者所食,極為肥膩。若飲冷水;或當緻疾。遂設方便,授以清酒。彼不審察,便取飲之。讚慰收衣,趣勝林寺。將至,醉悶[酉*面]眩便倒。衣缽錫杖、狼藉在地。露體而臥,無所覺知。佛將阿難、經行遇見,知而顧問,此臥者誰?何為此間醉酒而臥?阿難白佛:此是善來。佛告阿難:可集僧眾。僧眾集已;佛在眾中,敷如常坐,結加趺坐。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汝等聞見苾芻善來、曾以巧便伏毒龍不?諸苾芻眾、隨已見聞,各白佛言:我曾聞見。佛言:汝等;於意云何?善來今能伏蝦蟆不?苾芻皆曰:不也;世尊。爾時如來種種方便、訶毀酒過。告諸苾芻:汝等若稱佛為師者;自今已往,下至茅端所沾酒渧,亦不得飲。故遮罪中、獨制飲酒。有作是說:飲酒能令智慧衰退。如說:長者智慧衰退,是第六失。故遮罪中、獨制飲酒。有餘師說:聖者經生,必不飲酒。雖嬰孩位,養母以指強渧口中;不自在故,而無有失。才有識別;設遇強緣;為護身命,亦終不飲。故遮罪中,獨立酒戒。
ㄆㄧㄠˇ, [名]
清酒。《文選.左思.蜀都賦》:「觴以清醥,鮮以紫鱗。」宋.沈端節〈念奴嬌.湖山照影〉詞:「餘芳難並,破愁惟有馨醥。」
[形]
酒清。宋.歐陽修〈答呂公著見贈〉詩:「醁醅寒且醥,清唱婉而遲。」
(一)ㄇㄨˇ, [名]
1.雄性的鳥獸。《集韻.上聲.姥韻》:「牡,雄禽曰牡。」《詩經.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從以騂牡,享于祖考。」《論語.堯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2.古代鎖器的一部分。明.張自烈《正字通.牛部》:「牡,門關鍵。」《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成帝元延元年正月,長安章城門門牡自亡,函谷關次門牡亦自亡。」
ㄐㄧㄡˇ ㄩˋ ㄕㄥˋ ㄒㄧㄢˊ
酷好飲酒的人對酒的隱語。以聖人喻清酒,以賢人喻濁酒。見《三國志.卷二七.魏書.徐邈傳》。
ㄑㄧㄥ ㄅㄞˊ, 1.純潔未受汙染。《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吾露父母之形,以顯清白之體耳。」《初刻 拍案驚奇.卷十六》:「況以清白之身,暗地迎新送舊,雖無所染,情何以堪!」
2.不操汙賤的職業。《抱朴子.外篇.刺驕》:「世間或有少無清白之操業,長以買官而富 貴。」《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家聲清白,囊橐肥饒。」
3.清楚明白。《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過了半個月,文書回頭來,上寫的清白。」《紅 樓夢.第十四回》:「管不得誰是有臉的,誰是沒臉的,一例現清白處治。」
4.停當、完結。《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看著太太兩隻腳足足裹了有三頓飯時纔裹完 了;又慢慢梳頭、洗臉、穿衣服,直弄到日頭趖西纔清白。」《紅樓夢.第七回》:「送 這幾枝花兒與姑娘奶奶們,這會子還沒送清白呢。」
5.清酒和白酒。《樂府詩集.卷三十七.相和歌辭十二.古辭.隴西行》:「清白各異樽, 酒上正華疏。」
ㄑㄧㄥ ㄓㄨㄛˊ
宗廟祭祀所用的清酒。《禮記.曲禮》:「酒曰清酌。」唐.孔穎達.正義:「言此酒甚清澈,可斟酌。」唐.元稹〈告祀曾祖文〉:「孝曾孫稹謹以清酌庶饈之奠,敢昭告於曾祖岐州參軍府君。」
ㄑㄧㄥ ㄕㄥˋ ㄓㄨㄛˊ ㄒㄧㄢˊ
漢代末年因饑荒而禁止釀酒,飲酒的人諱稱酒,指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見《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徐邈傳》。後以清聖濁賢為酒的別稱。宋.陸游〈沂谿〉詩:「閒攜清聖濁賢酒,重試朝南莫北風。」
ㄒㄧˊ ㄐㄧㄡˇ
久釀的酒。《周禮.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唐.賈公彥.疏:「二曰昔酒者,久釀乃熟,故以昔酒為名。」
ㄒㄧㄠˇ ㄋㄧㄤˊ ㄗˇ, 1.稱少女。通常指自己或他人的女兒。唐.韓愈〈祭女挐子文〉:「阿爹阿八使汝嬭以清酒時果庶羞之奠,祭於第四小娘子挐子之靈。」
2.年輕婦女。《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這小娘子足不下樓,甚是貞節。」
3.稱小老婆。《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你看了這個標緻模樣,今與你做個小娘子,難道消不得千金!」
ㄒㄧㄢˇ ㄈㄨˇ
稱有德者。《詩經.大雅.韓奕》:「顯父餞之,清酒百壺。」
ㄓㄣ ㄒㄧㄡ
珍奇美味的食物。《文選.左思.吳都賦》:「飛輕軒而酌綠酃,方雙轡而賦珍羞。」唐.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也作「珍饈」。
ㄔㄤ ㄐㄧㄚ
歌樓酒館。亦指妓院。《文選.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唐.崔顥〈渭城少年行〉:「可憐錦瑟箏琵琶,玉壼清酒就倡家。」
ㄕㄥˋ ㄖㄣˊ, 1.有完美品德的人,如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
2.專稱孔子。《孟子.公孫丑上》:「子夏、子游、子張,皆聖人有之一體。」《儒林外史.第二回》:「丁祭肉若是不喫,聖人就要計較了。」
3.古時對天子的敬稱。《禮記.大傳》:「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新唐書.卷一三九.李泌傳》:「著黃者聖人,著白者山人。」
4.清酒。《三國志.卷二七.魏書.徐邈傳》:「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
5.佛教稱見道位以上的修行人,相對輪迴中的凡夫而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三》:「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 具足無相尸羅波羅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雜、不著,聖人所讚。」
ㄖㄣˊ ㄇㄧㄢˋ, 1.人的臉面。唐.李白〈送友人入蜀〉詩:「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八》:「自古道:『清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
2.人。漢.桓寬《鹽鐵論.繇役》:「普天之下,惟人面之倫,莫不引領而歸其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自實走了一晌,不見一個人面。」
3.人情。《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4.人面獸心的簡稱。唐.杜甫〈課小豎鉏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穢淨訖移床〉詩三首之二:「薄俗防人面,全身學馬蹄。」
ㄗㄨˇ ㄎㄠˇ
祖先、遠祖。《書經.君牙》:「纘乃舊服,無忝祖考。」《詩經.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從以騂牡,享于祖考。」
ㄙㄢ ㄐㄧㄡˇ
事酒、昔酒、清酒。《周禮.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漢.鄭玄.注:「事酒、有事而飲也;昔酒、無事而飲也;清酒、祭祀之酒。」
ㄚ ㄉㄧㄝ, 1.稱謂。稱父親。亦為父親向子女的自稱。唐.韓愈〈祭女挐子文〉:「阿爹阿八使汝嬭以清酒時果庶羞之奠,祭於第四小娘子之靈。」
2.對男性年長者的敬稱。《水滸傳.第二回》:「阿爹休聽這廝胡說!」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