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ㄧㄤˊ ㄏㄤˊ
舊時與外國人做買賣的商店。亦指外國人在國內開設的商行。《文明小史.第二一回》:「這洋行並沒中國字的招牌,裡面金碧輝煌,都是不曾見過的寶貝。」
[佛光大辭典]
妙蓮
(1824~1907)清代僧。福建歸化人,俗姓馮。名地華,別號雲池。年二十一禮鼓山量公和尚出家。咸豐四年(1854)任鼓山寺住持,其後遠赴南洋行化,籌資重建寺宇,並助監院達本、覺空、古月諸師興建雪峰、崇福、林陽各寺,又創建檳城極樂寺、漳州南山寺等。師道德感人,深得僑胞皈信,不特使祖國佛教事業因僑胞之經濟支援,得以順利開展,更促使閩省教內人士相繼前往南洋弘法,傳播中華文化,為拓展南洋佛教之先驅。光緒三十年(1904),師請得龍藏二部,分別供奉於漳州南山寺、檳城極樂寺,為中文藏經流通南洋之始。三十三年,於念佛聲中示寂,面色如生,體出異香。 p2856
(三)ㄏㄤˊ, [名]
1.行列。直列為行,橫排為列。《左傳.成公二年》:「屬當戎行,無所逃隱。」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2.兄弟姐妹長幼的次序。如:「排行老三。」
3.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唐.杜甫〈絕句〉四首之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4.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5.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三句話不離本行」。
6.表處所,用於人稱之後。宋.周邦彥〈風流子.新綠小池塘〉詞:「最苦夢魂,今宵不到伊行。」《水滸傳.第一四回》:「你這等賊心賊肝,我行須使不得!」
7.二一四部首之一。
ㄆㄠˇ ㄌㄡˊ, 1.俗稱專門對外接洽業務的職員。如:「他懂的幾句外國話,所以就到洋行做個跑樓。」也作「跑街」。
2.對外接洽業務。《文明小史.第一六回》:「那個瘦長條子,是在洋行裡跑樓的,不曉得怎麼就被他弔上了。」也作「跑街」。
ㄆㄧㄠ ㄌㄧㄡˊ, 1.在水上飄浮流動。如:「他的船隻遇難,在海上飄流了好幾天。」
2.流浪。唐.羅隱〈感懷〉詩:「石徑松軒亦自由,謾隨浮世逐飄流。」《文明小史.第二五回》:「這淹卿從小飄流上海,做了大亨洋行買辦。」
ㄉㄚˋ ㄅㄢ, 1.幼稚園學生按年紀分成大班、中班、小班。如:「他今年五歲半,在讀幼稚園大班。」
2.舞廳裡調遣舞女的人。
3.舊時對洋行、銀行經理的稱呼。
ㄎㄤ ㄅㄛˊ ㄉㄨˋ
洋行買辦。為英語 comprador的音譯。指在不平等條約未取消時,洋商在中國設立洋行所僱用辦理外務的中國人。也譯作「剛白度」。
ㄒㄧㄠˇ ㄏㄨㄛˇ ㄌㄨㄣˊ
小輪船。《海上花列傳.第二一回》:「只見一隻小火輪船泊在洋行碼頭;先有一肩官轎,一輛馬車,傍岸停著。」
ㄕˊ ㄌㄧˇ ㄧㄤˊ ㄔㄤˊ
滿清末年,上海的租界區域中有一條東西走向,長約十里的大街,因洋人聚集,洋行與洋貨充斥,因此,上海人稱之為「十里洋場」。後亦用為上海的代稱或比喻熱鬧繁華的地區。如:「他初到上海,不免被這十里洋場的聲色犬馬所惑。」
ㄕˊ ㄙㄢ ㄏㄤˊ ㄧˊ ㄓˇ
位於新北市淡水河口南岸,觀音山前緣之河口平原上的古蹟遺址。原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祖先凱達噶蘭族,在一千五百至二千年前的活動空間。因該處舊有清代十三洋行設立的行口,故稱為「十三行遺址」。民國四十六年,始由臺灣大學林朝棨教授發現。歷經考古學家的挖掘與研究,證明當時已將鐵器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其中,「煉鐵作坊」的出土,為現存臺灣史前先民冶鐵技術的唯一證據。
ㄧㄤˊ ㄈㄤˊ
西式建築的房屋。《文明小史.第八回》:「高岡上面,古廟後頭,又有很大的一座洋房。」《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九回》:「就在五馬路租定了一所洋房,取名叫景華洋行。」
ㄧㄤˊ ㄐㄧㄥ ㄅㄤ ㄧㄥ ㄩˇ
洋涇?,舊上海租界地名。「?」特定讀成ㄅㄤ。洋涇?英語原指舊時在該地區的洋行職員、小販、人力車夫等混雜上海話的蹩腳英語。後泛指不純正的英語。如:「你以為會說幾句『開畢登』、『那摩溫』的洋涇?英語,就了不起了?」也作「洋涇濱英語」。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