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波羅蜜多行

[法相辭典(朱芾煌)]

如四菩薩行中說。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十地願行

指菩薩於十地所修之十波羅蜜多行。修行須具四弘誓願,故稱願行。(參閱「十波羅蜜」449) p427


成佛

梵語 buddho bhavati,西藏語 htshav-rgya-ba。指菩薩於多劫中滿足因行,完成自利、利他之德,而至究極之境界。又作作佛、得佛、成道、得道、成正覺、成菩提、證菩提、現等覺、得佛果。其原語不一,有 bodhij sprśate(證最上菩提之義)、abhisajbudhyate(現等覺之義)、buddhatvam avāpnoti(得佛之性義)、bodhij labhate、bodhi-prapta(得最上菩提之義)、buddho vibudhyate(覺悟而成為佛陀之義)等。 小乘如大毘婆沙論卷一四三、卷一七六等主張在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中,唯有菩薩能成佛。大乘之三乘教亦立「五姓各別」說,謂聲聞及緣覺無法成佛;然法華經、涅槃經等一乘教則允許二乘作佛之說,且謂謗法、闡提之眾生亦可成佛。又中阿含卷二十八瞿曇彌經、五分律卷二十九等謂女子有五障,不得成佛;相對於此,道行般若經卷六、維摩詰經卷下、法華經卷四等則有轉女成男之說,謂女子亦可能成佛,此乃大乘特有之教旨。此外,小乘教僅論依修行始可成佛(修得),大乘教則認為眾生成佛之因乃本來所具(性得),故謂眾生均有成佛之可能。 成佛,須經極長之年月及種種修行階位,稱為歷劫成佛。小乘認為須經三阿僧祇劫及百大劫,據大毘婆沙論卷一七六載,菩薩於三無數劫中修各種菩提分法及波羅蜜多行,復於百大劫中修相好業(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福業),永斷染污及不染污等一切之癡,覺了自利利他而成佛。大乘則認為須經三、七或三十三阿僧祇劫始成。依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九、卷十一之意,大乘立十地乃至四十位等行位,主張於三十三無數大劫等積集福智之資糧,修十波羅蜜等行,成就大菩提,盡未來際利樂無窮。 天台宗認為「別教」必經長時年月,始可漸進成佛;然「圓教」於十住中之初住(發信住)即可成佛。 華嚴宗依勝身、見聞、一時、一念、無念等,而有五種疾得成佛之說。依勝身,即依輪王之子或兜率天子等之勝身,而於現身成佛;依見聞,即見聞妙法,諦信決定,證得佛之十力而得菩提;依一時,即如善財童子於善知識處,一時獲得普賢法;依一念,即依俗諦之念,於一念中契證普賢法;依無念,即解了一切法不生不滅而見真佛。又有約位(入十解之位即成佛)、約行(不依位之順序,而於每一行完成即成佛)、約理(由理而言,眾生本來即佛)等三種成佛之說,及見聞生(見聞教法之信位)、解行生(得智慧而修行之階位)、證入生(得最高佛果之位)等三生成佛之說。 另據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下載,菩薩修行之每一階位,均為佛,故十信滿位之境地,稱為信滿成佛;十住滿位之境地,稱為解滿成佛;完成十地滿位菩薩之修行,稱為行滿成佛;完全達到佛果之境地,則稱證滿成佛。以上四者即稱四滿成佛。 在密教,則有理具成佛、加持成佛、顯得成佛等三種「即身成佛」之說。禪宗則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亦即以坐禪徹見現實之自心,如此則可開成佛之端緒。又有「草木成佛」之說,天台家與密家分別依「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之義、「六大緣起皆入阿字」之說,而論非情成佛。 日本淨土真宗有往生即成佛之說,謂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同時即成佛。日蓮宗則認為,唱念題目即可受持成佛。〔增一阿含經卷十六、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卷五如來壽量品、維摩詰經卷下、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七、大乘莊嚴經論卷七、成唯識論卷七、俱舍論卷十二、法華玄義卷五下、華嚴孔目章卷四、華嚴經探玄記卷三、華嚴五教章卷二、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本〕(參閱「三生成佛」544、「即身成佛」3760) p2922


解深密經

梵名 Sajdhinirmocana-sūtra。凡五卷。略稱深密經。唐朝玄奘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同本異譯尚有南朝陳代真諦所譯之佛說解節經(一卷)、北魏菩提流支所譯之深密解脫經(五卷),西藏亦有譯本。別生經有劉宋求那跋陀羅之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即玄奘譯本之第七品)、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一卷(即玄奘譯本之第八品)、陳代真諦之解節經一卷(即玄奘譯本之第二品)。

本經屬中期大乘經典,係法相宗之根本典籍。其內容分為八品。(一)序品,敘述佛陀於十八圓滿受用土,現出二十一種功德成就受用身時,無量大聲聞眾與大菩薩眾集會之情景。(二)勝義諦相品,說明勝義諦真如乃是離名言之有無二相,超越尋思所行,遠離諸法之一異相,而遍於一味相。(三)心意識相品,敘說阿陀那識、阿賴耶識、一切種子心識、心;並說明與六識之俱轉。(四)一切法相品,敘說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五)無自性相品,闡說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等三種無自性與三時教。(六) 分別瑜伽品,詳說止觀行,說明識之所緣僅是唯識之所現。(七) 地波羅蜜多品,述說十地及十波羅蜜多行。(八) 如來成所作事品,說明如來法身相及其化身作業。

本經係瑜伽行派根本經典之一,除序品外,其餘七品均為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五至七十八所引收,此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亦引用之;對後世之影響甚大。本經之註疏較著名者有解節經疏(真諦)、解深密經疏十卷(圓測)、解深密經疏十一卷(令因)、解深密經疏三卷(元曉),然其中僅有圓測疏現存。〔梁高僧傳卷三、歷代三寶紀卷十、出三藏記集卷二、開元釋教目錄卷五至卷八〕 p5601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正行

指正確而不邪曲之行為。如《八正道經》所載,不諦見、不諦念、不諦語、不諦治、不諦求、不諦行、不諦意、不諦定,是為道八邪行;反之,諦見、諦念,乃至諦定等,為道八正行。

《中阿含經》卷三十八〈鸚鵡經〉云(大正1‧667b)︰「若有在家及出家學道,行正行者必得善解,則知如法。是故摩納,若有在家及出家學道行正行者,我稱說彼。」又,《大智度論》卷四十八云(大正25‧403c)︰
「若內,若外,若內外破三種邪行,是故有三種正行。有人著內情多、著外情少,如人為身故能捨妻子親屬寶物。有人著外情多、著內情少,如人貪財喪身為欲沒命。有人著內外情多,是故說三種正行。」

此外,又有多種正行。如《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列舉承事三寶之行,說於佛寶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於法寶所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於僧寶所應修共受財法正行等三種。《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二以六波羅蜜為正行,稱布施正行、戒忍正行、精進正行、禪定正行及般若正行。《辯中邊論》卷下就十波羅蜜多行分別其相,列最勝正行、作意正行、隨法正行、離二邊正行、差別正行及無差別正行六種。

《中邊分別論》卷下更將上述六種正行中的作意正行分為書寫、供養、施與他、若他讀誦一心聽聞、自讀、自如理取名句味及義、如道理及名句味顯說、正心聞誦、空處如理思量及已入意為不退失故修習,稱十種正行。

《法華經玄贊》卷八將(《法華經》卷四〈法師品〉所說)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稱為正行六種法師。又善導的《觀經疏》〈正宗分散善義〉針對雜行,認為專依往生經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等是五種正行。

此外,在密教修法過程中,預備階段的修持法,謂之「加行」。「加行」之後所進入的正式修法階段,謂之「正行」。

〔參考資料〕 《轉法輪經》;《般泥洹經》卷下;《大方等大集經》卷三十;《解深密經》卷三;《解深密經疏》卷六;《大智度論》卷五十六、卷七十五。


菩提行經

四卷。相傳為龍樹菩薩集頌,宋‧天息災譯。收錄在《大正藏》第三十二冊。此外,現代有台灣‧陳玉蛟自藏文本譯出之《入菩薩行》。

全經旨在闡示成就菩提之道行。共有偈頌八品,即︰

(1)讚菩提心品,讚嘆發菩提心的功德,敘說發菩提心可滅大罪得勝果。

(2)菩提心施供養品,敘說以諸妙花、妙菓、湯藥、香等,供養如來、法寶、普賢、文殊、觀自在等。

(3)護戒品,說護心護戒之要。

(4)菩提心忍辱波羅蜜多品。

(5)菩提心精進波羅蜜多品。

(6)菩提心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品。

(7)菩提心般若波羅蜜多品。

此上四品,說四波羅蜜多行

(8)菩提心迴向品,謂以大悲菩提心救度一切,願得世間樂及菩提樂。

本經有梵本及西藏譯本,二者都在第二品之次加上〈菩提心持品〉與〈菩提心不放逸品〉,故皆為十品。又,漢譯本題為聖龍樹集頌,但梵本、西藏本,以及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都認為本書是寂天(Śantideva)所撰。至於以為本書是龍樹撰偈頌之緣故,係依據書中〈護戒品〉之末有「聖龍樹菩薩,一心之所集」之語而來。但是,作者自己尊稱「聖龍樹」,有違常情,頗為難解。依學術界的研究,此經仍應視為寂天所撰。

近年有關本經之刊行,有P. Minayev及H. P. Sastri刊行的梵本、B. Bladimirzov印行蒙古譯本、L. de la Vallée Poussin的梵文法譯本、R. Schmidt的梵文德譯本、河口慧海氏的藏文日譯本。此外,尼泊爾現有梵語註疏本流傳,西藏大藏經中也存十一部註釋本。

◎附︰陳玉蛟《入菩薩行導論》〈自序〉

西元七世紀後半至八世紀中之間,印度出了一位擅長詩文的中觀學者──寂天(Śan-tideva)。他寫的《入菩薩行》(Bodhicary-āvatāra,以下略稱《入行》),充滿了濃郁的宗教情感;時而寧靜莊重,時而灑脫飄逸,時而悲天憫人,時而超塵絕俗。在精簡切當的議論中,呈現出深刻的哲學洞見;在巧妙傳神的譬喻中,蘊含著殷切的宗教教誨,真不愧是一部能使頑者廉、弱者立的曠世巨著。在印度,《入行》是後期大乘佛教最流行的文學作品。據說單在印度,它的相關註釋就多達一百部以上,只可惜大部份的註釋都沒流傳下來。當《入行》和它的十部註釋陸續被傳譯到西藏以後,它同樣很快地就成為西藏僧俗共賞的寶典。西藏佛教各派的學者,都著有《入行》的註釋。直到今天,達賴喇嘛和其他藏僧仍然經常對藏胞宣講此論。

《入行》的梵文本,幸運地被保存了下來。早在西元1889年和1894年,就分別由I. P.Minayeff和Śāstri Haraprasad出版過。1901年至1904年間, 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也陸續校訂出版了智作慧(Prajñākaramati;950~1030)的《入菩提行難處釋》(Bodhi-caryāvatārapanñjikā)。關於智作慧的註釋,還有P. L. Vaidya於1960年出版的校訂本。在翻譯方面,1907、1920年,分別出版了Poussin和Finot的法譯本;1923、1981年,有Schmidt和Steinkellner的德譯;1921、1958年,有河口慧海和金倉圓照的日譯;在英譯方面,則分別有Barnett(1909)和Matics(1971)的譯本。1987年,在布拉格也出版了Dharm aoipa的捷克文譯本。這些譯本主要是根據梵文頌本翻譯的。到目前為止,除了塚田貫康正在陸續發表智作慧關於第九章的部份註釋之外,智作慧的註釋尚未被完整研究過。此外,間接譯自藏文本的,還有Batchelor的頌文譯本(1979)和Tenzin P. Phunrabpa翻譯Geshe Kelsang Gyatso的《入行》註疏譯本(1986)。Batchelor的譯本,十年間發行了五版,它的需求量可想而知。後者是目前比較完整的《入行》註疏的英譯本。不過,此書內容近似格魯派賈曹傑(rGyal tshab rje)的註疏,可能是Kelsa ng Gyatso講解賈曹傑註疏的講稿。可惜,其中賈曹傑的釋文和Kelsang自己的解釋混在一起,若不核對原文,涇渭難分。除了《入行》的翻譯以外,Amalia Pez-zali 還作了有關寂天生涯、著作和思想等全盤性的研究(1968)。江島惠教也發表過一篇關於《入行》註釋的論文(1966),介紹印度十部《入行》註釋中第九〈智慧品〉的大致內容。

反觀我們漢地,《入行》早在趙宋時期就被天息災譯成了漢文,題名《菩提行經》。可是一直未受重視,既無人研究作釋,也無人講說流通。在印度與西藏如此膾炙人口的一部名著,傳到漢地以後,竟然一直默默無聞。這究竟是何原因呢﹖筆者以為,主要的原因大概有兩個︰

(一)隋唐以後,漢地佛教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定型的階段,論修行,非禪即淨。論教理,非天台即華嚴。其他舊譯的大經大論尚且乏人問津,新譯的典籍還有誰會去理會呢﹖

(二)天息災的譯文不怎麼流暢,很難讀懂,而且還缺了第三、四兩品。關於這點,只要把天息災所譯的前面幾頌列出來作一比較,我們很快就能明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了。


 筆者譯       天息災譯
(1)法身善逝佛子伴,  (1)如佛妙法體無邊,
及諸應敬我悉禮;   佛子正心歸命禮,
今當依教略宣說,   佛甘露戒垂覆護,
入善逝子律儀方。   我今讚說悉依法。
(2)此論未宣前所無,  (2)此說無有未曾有,
詩韻吾亦不善巧,   亦非自我而獨專,
是故未敢言利他,   我無自他如是時,
為修自心撰此論。   乃自思惟觀察作。
(3)循此修習善法故,  (3)如是發心觀察時,
吾信亦得暫增長;   能令我此善增長,
善緣同我諸餘人,   時見如是娑婆界,
得見此已亦獲益。   此乃是彼佛世尊。
(4)暇滿人身極難得,  (4)此界剎那難得生,
既得能辦人生利,   得生為人宜自慶,
倘若今生利未辦,   思惟若離菩提心,
後世怎得此圓滿!   復次此來何以得。
(5)猶於烏雲暗夜中,  (5)如雲覆蔽夜黑暗,
剎那閃電極明亮,   閃電光明剎那現,
如是因佛威德力,   佛威德利亦復然,
世間暫萌修福意。   剎那發意人獲福。


從前面的比對我們不難看出,像天息災這樣的翻譯,正確達意尚嫌不足,遑論從中感受寂天豐富的宗教情操。無怪乎呂澂先生會批評它說「譯文拙劣,錯訛亦多」。也難怪如此具有震撼力的經典之作竟然被漢僧束諸高閣,不聞不問。

〔參考資料〕 陳玉蛟《入菩薩行導論‧譯注》;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六講。


[法相辭典(朱芾煌)]
四菩薩行

瑜伽四十九卷四頁云:菩薩始從勝解行地,乃至最後到究竟地,於此一切菩薩地中,當知略有四菩薩行。何等為四?一者、波羅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前說六種波羅蜜多,及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智波羅蜜多,如是十種波羅蜜多,總名波羅蜜多行。如前所說十二行相方便善巧,當知說名方便善巧波羅蜜多。如前所說五種大願,當知名願波羅蜜多。所有十力加行清淨,當知名力波羅蜜多。於一切法如實安立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今於此中,能取勝義無分別轉清淨妙慧,當知名慧波羅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別轉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如是名為二種差別。復有異門。謂無量智,當知說名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悕求後後智殊勝性,當知名願波羅蜜多。一切魔怨不壞道性,當知名力波羅蜜多。如實覺了所知境性,當知名智波羅蜜多。四念住等所有一切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四種尋思,四如實智,皆如前說,總名菩薩菩提分法行。如前所說威力品中菩薩所有六種神通,是名神通行。如前所說二種無量;一、所調伏界無量。二、調伏方便界無量;及成熟品中,所說一切成熟有情;總名菩薩成熟有情行。如是四種菩薩妙行,當知普攝一切菩薩所行善行。


正行無上

辯中邊論下卷二頁云:正行無上者:謂十波羅蜜多行。如彼卷二頁至十五頁廣釋。

二解 如三種無上中說。


無上乘

辯中邊論下卷二頁云:已辯得果;無上乘今當說。頌曰:總由三無上,說為無上乘。謂正行,所緣,及修證無上。論曰:此大乘中,總由三種無上義故;名無上乘。三無上者:一、正行無上。二、所緣無上。三、修證無上。此中正行無上者:謂十波羅蜜多行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