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於非命
[國語辭典(教育部)]ㄙˇ ㄩˊ ㄈㄟ ㄇㄧㄥˋ
遭受意外危害而喪生,不是自然的死亡。《三國演義.第一○七回》:「何、鄧二人死於非命,果應管輅之言。」《文明小史.第四一回》:「以為將來一定可以為國宣勞,立威雪恥,那知一朝死於非命。」也作「死于非命」。
梵語 marana,巴利語同。音譯末剌諵。即壽命終盡之意。亦即喪失壽(命)、煖(體溫)、識(心)三者,以致身體變壞之相。與生、老、病三者合稱四相。經典中所載之死亡種類有多種:(一)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二舉出二種死,即:(1)命盡死,謂性命終結而死。(2)外緣死,謂由外在之因緣而死。(二)大毘婆沙論卷二十舉出四種死:(1)有財(或福)而壽命盡之死。(2)有壽命而財盡之死。(3)財與壽命俱盡之死。(4)雖有財與壽命,然遇惡緣而死於非命之死。(三)玄奘譯之藥師本願功德經舉出九種橫死(又稱九橫、橫死九法、九橫死),即:(1)患病不得醫藥而死。(2)觸犯國法處死刑而死。(3)荒淫冶遊,而為非人(惡鬼等)奪取精氣而死。(4)火焚而死。(5)溺水而死。(6)為諸惡獸噉死。(7)從絕壁、山崖墮死。(8)毒死。(9)饑渴而死。又九橫經中另舉有其他九種死。
此外,勝鬘經舉出分段死、不思議變易死二種,前者係指眾生之業報身,有壽命長短、身形不一等之區別,故其死為分段死;後者係指阿羅漢、菩薩等之意生身,有生滅變易之死。另瑜伽師地論卷一舉出壽盡、福盡、避不平等(即非時死)三種死。
關於命終時之心相,據顯揚聖教論卷十九載,命終之際,於分明心之位時,有善心、不善心、無記心三種心;若至不分明之位時,則僅有不苦不樂之無記心,未久,隨即由「死有」移至「中有」,復由「中有」移至「生有」。另據瑜伽師地論卷一之說,則謂由善心而死者,命終之時,憶念先時所行之善法,則信等之善法心起現行,故安樂而死,無有極苦逼迫於身;由不善心而死者、由無記心而死者,亦準此於命終時現起其不善心、無記心。此外,小乘說一切有部主張,命終之後,僅由業力即決定他生所趣往之處;大乘則多強調阿賴耶識之作用力,謂阿賴耶識乃無有間斷,不囿於生死而三世相續。
另就命終時之苦惱、痛苦而論,據俱舍論卷十之說,死時之苦,稱為斷末摩苦。末摩(梵 marman),意譯作死穴、死節,此部位若加以少許傷害,即會產生極大苦痛而喪命。另據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一所舉死苦之五種相,即人死時會離別所愛之財寶、眷屬、自身、朋友,及備受諸種極重之憂苦等。
有關死之譬喻,於諸經論中廣有所舉,如無常經中將死比喻為刀,能殺人致死,故稱為死刀。又坐禪三昧經卷上,以死能賊害人之性命,故比喻為賊,稱為死賊。另如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二,將死比喻為劫末之大火災及大風災,能燒除、吹滅一切,故稱為死火、死風。此外,尚有死魔、死屍、死海等諸多譬喻。
蓋宇宙中之一切萬物,皆有生、住、異、滅四相,此種生滅變化之現象,若就有情(指有生命者)而言,則稱為生死。準此可知,有生即有死,然死並非滅盡,乃待另一因緣之和合,而重新開始新生;如人一期生命之終結為死,然死後又投胎轉世於六道中,開始另一期之生命,如此輪迴不息。然自古以來,人類因對死缺乏正確之認識與了解,故產生恐懼、悲痛等心理,佛教諸經論中,佛曾開示多種法門,以引導眾生斷除煩惱根源,而求解脫生死之輪迴。〔雜阿含經卷二十一、正法念處經卷六十七、出曜經卷十四、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三、卷一五一、俱舍論卷五、成實論卷七、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七、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五、成唯識論卷七、翻譯名義集卷十七〕 p2466
日本佛教用語。日本所行安慰怨靈之祭祀法會。又作御靈祭。現存文獻中,日本最早之御靈會係貞觀五年(863),祭祀死於非命之崇道天皇、伊予親王,此即現今京都上、下御靈神社之起源。現有五月一日神輿奉安之神幸祭、五月十八日神輿渡御之還幸祭。御靈會乃自平安朝以來即盛行之祭祀,除上述外,另有北野神社、祇園社亦舉行之。(參閱「祇園會」3920) p4562
ㄙˇ, [動]
1.喪失生命。與「活」相對。如:「死於非命」、「人死不能復生」。
2.斷絕、放棄。如:「死心」。《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
3.為某人或某事犧牲生命。如:「死難」、「死節」。《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晉.陶淵明〈詠荊軻〉詩:「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形]
1.喪失生命的。如:「死狗」。
2.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會」、「死棋」、「死井」。
3.不通達的或不活動的。如:「死巷」、「死水」、「死結」。
4.呆板、不靈活。如:「死板」、「死腦筋」。
5.既定而不可改變的。如:「死法子」、「死規矩」。
6.咒罵的話,亦表示親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頭」。
[副]
1.拚命的。如:「死守」、「死戰」。
2.非常、極甚。表示程度達到極點。如:「怕死了」、「熱死了」、「笑死了」。
3.堅決、固執或不知變通。如:「死記」、「死不肯說」、「死不承認」、「死賣力氣」、「死抓不放」。
4.固定而不能活動。如:「抽屜給釘死了。」、「給自己留點轉圜的餘地,別把話說死了。」
5.阻滯不通。如:「堵死了」。
6.毫無知覺,像死的樣子。如:「他睡得真死。」
ㄅㄧㄝˊ ㄕˋ, 1.他室,另一間房舍。《後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遺詔無起寑廟,藏主於光烈皇后更衣別室。」《東周列國志.第四九回》:「昭姬痛其子死於非命,日夜悲啼。懿公惡之,乃囚於別室,節其飲食。」
2.妾。《北史.卷一四.后妃傳下.齊彭城太妃尒朱氏傳》:「彭城太妃尒朱氏,榮之女,魏孝莊后也。神武納為別室。」《新五代史.卷一五.唐明宗家人傳.明宗和武憲皇后曹氏傳》:「是時,明宗夏夫人已卒,方求別室,有言王氏於安重誨者,重誨以告明宗而納之。」
ㄈㄟ ㄌㄧˇ ㄐㄧㄡˋ ㄓㄨㄥ
死於非命。晉.荀氏《靈鬼志.嵇中散》:「身不幸非理就終,形體殘毀。」
ㄉㄠ ㄑㄧㄤ ㄨˊ ㄧㄢˇ
刀鎗,指兵器。刀鎗無眼比喻打鬥中兵器容易傷到人。如:「這一場打鬥,刀鎗無眼,不知又有多少人死於非命。」也作「刀槍無眼」。
ㄊㄞˋ ㄧㄚˇ ㄗㄨˊ
臺灣地區原住民族之一。分布面積廣,主要分布於新北市烏來區,宜蘭縣太平鄉、南澳鄉,桃園市復興區,新竹縣尖石鄉、五峰鄉,苗栗縣泰安鄉,臺中市和平區,南投縣仁愛鄉,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卓溪鄉。人口約九萬多,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數第二多,僅次於阿美族。有黥面風俗。繼嗣法則採父系,家族形態是分居共財。族性驍勇善戰,重視人口繁衍。經濟今以農、獵為主。宗教概念以死靈為中心,自然死亡為善靈,可主靈界;死於非命為惡靈,會危害活人。
ㄏㄨㄟ ㄇㄛˋ, 1.蹈水火而死。比喻不惜犧牲一切。《文選.陸機.謝平原內史表》:「施重山岳,義足灰沒。」
2.比喻慘死,死於非命。晉.庾闡〈為庾稚恭檄石虎文〉:「百姓受灰沒之酷,王室有黍離之哀。」
ㄐㄧㄢˋ ㄐㄧㄝˋ
警惕。《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而今再說一個道流,借設符籙醮壇為由,拐上一個婦人,弄得死於非命。說來與奉道的人,做個鑒戒!」
ㄑㄧㄤˊ ㄙˇ
死於非命。《左傳.文公十年》:「初,楚范巫矞似謂成王與子玉子曰:『三君皆將強死。』」唐.皇甫枚《王知古》:「向若無張公之皂袍,則強死於穢獸之穴也。」
ㄓㄠ ㄓㄠ
明白顯著。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故子夏歎書,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若非天道昭昭,險些兒死於非命。」
ㄓㄣ ㄈㄨˇ
砧板和斧鉞。為古代斬犯人的刑具。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三八齣》:「不謂變發一朝,竟膏奸邪碪斧,父子死於非命,忠孝萃于一門。」也作「砧斧」。
ㄧㄡˇ ㄓ ㄧㄡˇ ㄧㄝˋ
比喻非常詳盡。《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會出師表》:「聞氏且哭且訴,將家門不幸遭變,一家父子三口死於非命,只剩得丈夫沈襄,昨日又被公差中途謀害,有枝有葉的細說了一遍。」《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二》:「見話得有枝有葉,就問道:『姥姥何處來的,曉得這樣事?』」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