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正行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真正之行業也,或對邪行而言。或對雜行而言。見五正行條。


[佛光大辭典]

梵語 samyak-pratipatti,巴利語 sammā-patipatti。指不邪曲之行。即以佛之教化為基準之正當行為,與「邪行」相對;或對雜行、助行而言正行。又由直接原因而成之行稱為正行,由間接原因而成之行稱為助行。

據八正道經載,不諦見、不諦念、不諦語、不諦治、不諦求、不諦行、不諦意、不諦定等,稱為道八邪行;反之,諦見、諦念,乃至諦意、諦定等,則稱為道八正行。據中阿含卷三十八鸚鵡經及大智度論卷四十八等載,與外道凡夫之邪行相對的八正道等即屬正行。

諸家列有數種正行說。如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舉出三種正行即:於佛寶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於法寶所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於僧寶所應修共受財法正行。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二以六波羅蜜為正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正行。辯中邊論卷下就十波羅蜜行之「相」分別為六種正行,即:最勝、作意、隨法、離二邊、差別、無差別正行。中邊分別論卷下則就上述之作意正行分出十種正行,即:書寫、供養、施與他、若他讀誦一心聽聞、自讀、自如理取名句味及義、如道理及名句味顯說、正心聞誦、空處如理思量、已入意為不退失故修習。法華經玄贊卷八以法華經卷四法師品所謂之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等,稱為正行六種法師。

淨土宗大德善導之觀經疏散善義中,謂修習五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行業為五正行。即:(一)讀誦,讀誦淨土之聖典。(二)觀察,觀想阿彌陀佛之相好。(三)禮拜,禮拜阿彌陀佛。(四)稱名,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五)讚歎供養,讚歎阿彌陀佛之功德。反之,若以阿彌陀佛以外諸佛菩薩為禮拜、觀想等之對象者,則稱雜行。五正行中「稱名」一項特別符合彌陀之本願,故稱正定業,其餘四項則稱助業、助行,二者因相對而作此稱。若在專修念佛(稱名)之外,兼修其他四行者,則稱助正兼行。又就往生淨土之「正因」,而言正行。此外,密教中,則於加行之後所修之行業稱正行。〔轉法輪經、般泥洹經卷下、大方等大集經卷三十、解深密經卷三、大智度論卷五十六、卷八十七、辯中邊論述記卷中、法苑珠林卷十七〕(參閱「正因正行」1985) p198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正行(梵samyak-pratipatti、samyak-pratipan-na,巴sammā-paṭipatti、sammā-paṭipanna)

指正確而不邪曲之行為。如《八正道經》所載,不諦見、不諦念、不諦語、不諦治、不諦求、不諦行、不諦意、不諦定,是為道八邪行;反之,諦見、諦念,乃至諦定等,為道八正行。

《中阿含經》卷三十八〈鸚鵡經〉云(大正1‧667b)︰「若有在家及出家學道,行正行者必得善解,則知如法。是故摩納,若有在家及出家學道行正行者,我稱說彼。」又,《大智度論》卷四十八云(大正25‧403c)︰
「若內,若外,若內外破三種邪行,是故有三種正行。有人著內情多、著外情少,如人為身故能捨妻子親屬寶物。有人著外情多、著內情少,如人貪財喪身為欲沒命。有人著內外情多,是故說三種正行。」

此外,又有多種正行。如《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列舉承事三寶之行,說於佛寶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於法寶所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於僧寶所應修共受財法正行等三種。《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二以六波羅蜜為正行,稱布施正行、戒忍正行、精進正行、禪定正行及般若正行。《辯中邊論》卷下就十波羅蜜多行分別其相,列最勝正行、作意正行、隨法正行、離二邊正行、差別正行及無差別正行六種。

《中邊分別論》卷下更將上述六種正行中的作意正行分為書寫、供養、施與他、若他讀誦一心聽聞、自讀、自如理取名句味及義、如道理及名句味顯說、正心聞誦、空處如理思量及已入意為不退失故修習,稱十種正行。

《法華經玄贊》卷八將(《法華經》卷四〈法師品〉所說)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稱為正行六種法師。又善導的《觀經疏》〈正宗分散善義〉針對雜行,認為專依往生經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等是五種正行。

此外,在密教修法過程中,預備階段的修持法,謂之「加行」。「加行」之後所進入的正式修法階段,謂之「正行」。

〔參考資料〕 《轉法輪經》;《般泥洹經》卷下;《大方等大集經》卷三十;《解深密經》卷三;《解深密經疏》卷六;《大智度論》卷五十六、卷七十五。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八卷十四頁云:於諸有情,遠離邪行,行無倒行;故名正行。

二解 如正行八相中說。

三解 瑜伽八十九卷二十一頁云:云何正行?謂如有一,於正法中,成就多聞。於業雜染,及以清淨,正知雜染清淨相已;捨不善業,修習善業。彼於聞思如理作意,勤方便已;為證修故;住空閑處,淨修治心;令離諸蓋,及眾苦法。為欲斷除貪欲、瞋恚、掉舉、惡作,以九種行,安住其心;令心棄捨止所對治。為欲斷除惛沈睡眠及以疑蓋,分析六事,如理作意,修飾其心;令心棄捨觀所對治。從彼止觀所治出已;能正修學,消伏眾苦。彼既如是淨修其心,令離諸蓋眾苦法已;復於衣服飲食臥具受用儀則,淨修其心。若由習近如是衣服乃至臥具,不善法增,善法退減;即便遠離。寧可受用麤弊衣等,惙爾自存;忍受眾苦,進修正行。又由二緣,受用勝妙衣服等因,能令生長惡不善法。謂諸妄想,不正尋思。何等二緣?一、於諸善未能長時,串修習故;心不調柔。二、於衣服飲食等事,欲貪堅著。由是因緣,修正行者,調柔其心,令堪所作,於衣服等欲貪堅著,及諸無常眾緣生法,恒常繫念,深見過患。爾時雖復受用勝妙衣服等事;而於其中,無所雜染。如是行者,亦受安樂,亦無有罪。由奢摩他毘缽舍那修習力故淨修其心離諸蓋已;由思擇力,於衣服等,邪受用故;雖於爾時,暫少成就心一境性;欲貪隨眠仍未斷故;於當來世,復為雜染。彼以妙慧通達是已;便修加行。為畢竟斷,受用如法邊際臥具。離諸貪著,先善修治正定資糧;漸次乃至能入清淨第四靜慮。以此為依,證諦現觀;隨得漏盡心善解脫。於一切苦,得離繫故;究竟寂靜所攝受故;微妙清淨一切身心,無間滿故;一切煩惱,永離繫故;普能領納諸無漏受。是名正行。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做主要的功夫叫做正行,若做幫助的功夫則叫做助行。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