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定記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書名)三十六卷。竹林寺顯意著。釋善導之楷定疏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勢至寶冠戴父母遺骨
(雜語)觀無量壽經曰:「頂上肉髻如盋頭摩華,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定善義楷定記八引本緣經記此瓶中盛父母之遺骨,本緣經未詳。童子教曰:「觀音為師敬,寶冠戴彌陀,勢至為親孝,頂戴父母骨。」
(經名)佛說無量壽經之異名。有二卷。故名。觀經玄義分楷定記三曰:「大經者無量壽經,三經之中此經廣故對餘二經名大經也。天台此經名大本,阿彌陀經名小本,嘉祥名雙卷,淨影道綽與今家同(名大本),龍興名兩卷經。」
意指大願之業因力等。見於曇鸞、道綽、善導等人之所著書。對此,淨土宗有各種解釋:(一)指大願之業因力;蓋淨土之莊嚴與慈悲眾生之功德,一切不外是阿彌陀佛本願之作用力所致。(二)指大願之力、大業之力;即法藏菩薩(阿彌陀佛在因位發願時之名)之發願與修行。法藏菩薩思惟救度眾生而建立四十八願,故稱大願力;菩薩發下大願後,積累兆載大劫之六度萬行,故稱大業力。(三)指大願、大業、大力;即法藏菩薩之發願、修行以及結果所完成阿彌陀佛之救濟力。〔觀經疏卷一、往生論註卷下、觀經玄義分楷定記卷一〕 p905
凡四卷。即唐代善導大師所著之觀無量壽經疏。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冊。由於卷四之末有「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之語,故世稱此疏為楷定疏。其後,日僧顯意撰觀經疏楷定記三十六卷一書以注釋善導之楷定疏,世稱為楷定記。 p5482
又作境界處依止處。(一)佛陀遊化之處稱為境界住,例如十六大國等王城聚落之處;而佛陀居住之處則稱為依止住,例如給孤獨園等與眾僧共止之處。此說最早為梁真諦所立,其後為淨土教釋經家所採用。〔阿彌陀經疏(窺基)、盂蘭盆經疏卷下(宗密)、觀無量壽經疏卷二(善導)〕
(二)心所證悟之境界稱境界住,可分為梵處住、天處住、聖處住、壽命住、威儀住、大處住等六種;而現實肉身所住之地則為依止住。〔觀經疏序分義楷定記卷一〕 p5766
又稱蔡花、白蓮華(花)。印度稱為芬陀利華(梵 pundarīka)。有二說:(一)取千歲靈龜遊蓮華上之故事,因靈龜出自蔡地,故稱蓮華為蔡華。史記龜策傳:「龜千歲乃遊蓮華之上。」又觀經散善義楷定記曾載:「明王將出,必有白龜乘千葉白蓮來現。」由此而有蔡華之稱。然道隱之教行信證略讚卻不用此說,謂此華直接稱蔡華,是以此華之稀有,一如靈龜之稀有,故有此稱。(二)為顯其殊勝於普通之蓮華,故特稱為芬陀利華。觀經散善義(大三七‧二七八上):「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華,亦名希有華,亦名人中上上華,亦名人中妙好華,此華相傳名蔡華。」(參閱「芬陀利華」3507) p6157
凡二卷。曹魏時康僧鎧譯。又稱兩卷經。指無量壽經,因其有上下二卷;又因相對於一卷之觀無量壽經,故教界特稱之為雙卷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據觀經玄義分楷定記所載,大經者,乃指無量壽經;於淨土三部經之中,此經最廣,故對餘二經言,稱為大經。天台宗將此經稱為大本,而以阿彌陀經為小本。(參閱「無量壽經」5119) p6645
日本淨土宗一派。又稱西山流。派祖為法然門下的善惠房證空。建久元年(1190),證空依法然剃度出家,時年十四;二十二歲受圓頓大戒。隨侍法然二十餘年,專受淨土教的法門。後又從願蓮學天台,從政春習密教。建保元年(1213),受慈圓付囑,住西山善峰寺北尾往生院(三鈷寺),致力弘傳自家教義,故有西山派之稱。又以證空曾駐錫洛東小阪,故此派又稱小阪義。或依證空所立義,而稱弘願義。證空示寂後,本派分為五大支派。依次簡述如下︰
(1)西谷流︰由證空的門徒淨音倡立。淨音駐錫仁和寺西谷弘法,開創西谷義。本法脈的第三代行觀,曾駐錫武藏國(東京都)鵜木的光明寺寶幢院。撰有《祕鈔》三十五卷,集西谷義之大成。
(2)深草流︰駐錫洛南深草真空院的立信,創立深草義,是為本法脈之祖。曾獲後深草天皇的崇信。有如圓、顯意等弟子。其中顯意撰有《觀經疏楷定記》三十六卷等,闡揚深草義之理趣,光大本法系。
(3)東山流︰以駐錫京都東山宮䒢子阿彌陀院的證入為開祖。證入首倡東山義,其後,此派的見性曾創「心具不生」的異義。
(4)嵯峨流︰流祖道觀住嵯峨淨金剛院,開嵯峨義。其後師徒相承弘宣其說,自成派別。
(5)本山流︰開祖示導住西山三鈷寺,開創根本山義(本山義)。其門下實導為本派教義的集大成者。
五大支派中,東山流、嵯峨流、本山流的法脈早已斷絕。只有西谷、深草二流至今仍盛。西谷流今以京都光明寺、禪林寺為中心傳承法脈。深草流則以京都的真宗院、誓願寺、圓福寺,以及三河的十二檀林為中心續傳法燈。最近則分為西山三派。包括以光明寺為中心的西山淨土宗,以禪林寺為中心的淨土宗西山禪林寺派(以上西谷流),及以誓願寺為中心的淨土宗西山深草派(深草流)。
〔參考資料〕 《淨土法門源流章》;《淨土三國佛法傳通緣起》卷下;《淨土血脈論》卷下;《淨土傳燈總系譜》卷下;《佛教各宗綱要》卷三;《光明寺沿革誌》;《深草史》。
謂清淨之業。即指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種福業。又稱清淨業。《觀無量壽經》謂世、戒、行三福名為淨業,乃往生淨土之正因,其文云(大正12‧341c)︰
「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關於此「淨業」之語義,《傳通記糅鈔》卷三十一謂,三福為眾生往生之正因,亦為菩薩淨佛國土之無漏修因,故稱淨業。
〔參考資料〕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慧遠《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本);元照《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中;《觀無量壽經疏》〈序分義〉;《觀經序分義楷定記》卷五。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