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ㄊㄠˊ ㄩㄢˊ ㄒㄧㄥˊ
晉朝陶淵明作〈桃花源記〉,後人遂以此為題材所作的詩。如唐代王維的〈桃源行〉。
ㄒㄧㄚˊ, [名]
1.兩山所夾的狹長水道。多用於地名。如:「三峽」、「巫峽」、「瞿塘峽」。唐.杜甫〈季秋蘇五弟纓江樓夜宴崔十二評事韋少府姪〉詩三首之一:「峽險江驚急,樓高月迥明。」
2.兩山之間。如:「巴拿馬地峽」。《淮南子.原道》:「逍遙于廣澤之中,而仿洋于山峽之旁。」唐.王維〈桃源行〉:「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3.陸塊之間的狹長海道。如:「臺灣海峽」、「英吉利海峽」、「直布羅陀海峽」。
ㄕㄨㄛˋ, [名]
1.農曆每月初一日。元.劉因〈桃源行〉:「天家正朔不得知,手種桃枝辨四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每逢月朔,便獻一番利市。」
2.開始、最初。《禮記.禮運》:「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3.北方。《書經.堯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
[形]
北方的。《文選.曹植.朔風詩》:「仰彼朔風,用懷魏都。」唐.杜甫〈詠懷古跡〉詩五首之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ㄅㄛˊ ㄇㄨˋ
傍晚,太陽將落的時候。唐.王維〈桃源行〉:「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唐.杜甫〈對雪〉詩:「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
ㄈㄤˊ ㄌㄨㄥˊ
窗櫺。《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唐.王維〈桃源行〉:「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ㄌㄧㄥˊ ㄐㄧㄥˋ
靈妙仙境。唐.孫逖〈酬萬八賀九雲門下歸溪中作〉詩:「晚從靈境出,林壑曙雲飛。」唐.王維〈桃源行〉:「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ㄌㄩˊ ㄒㄧㄤˋ
街巷。唐.王維〈桃源行〉:「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ㄒㄧㄢ ㄗˇ, 1.仙人。亦用以尊稱修道或隱居的人。唐.劉禹錫〈桃源行〉:「俗人毛骨驚仙子,爭來致詞何至此。」
2.美女。唐.韋莊〈春陌〉詩二首之一:「滿街芳草卓香車,仙子門前白日斜。」後蜀.閻選〈臨江仙.雨停荷芰逗濃香〉詞:「物華空有舊池塘,不逢仙子,何處夢襄王?」
ㄒㄧㄢ ㄩㄢˊ, 1.神仙居住的地方。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二七.七十二福地》:「太上曰七十二福地,……第四東仙源,……第五西仙源,亦在台州黃巖縣嶠嶺一百二十里屬地。」
2.晉朝陶淵明描寫的理想境界桃花源。唐.王維〈桃源行〉:「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 源何處尋?」
ㄓㄠ ㄓㄠ, 1.用手招人,示意前來。《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2.搖擺蕩漾的樣子。南朝齊.謝朓〈始之宣城郡〉詩:「招招漾輕楫,行行趨巖趾。」唐.劉禹錫〈桃源行〉:「漁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3.每一招。如:「他的打法,招招要命。」
ㄕㄢ ㄎㄡˇ, 1.兩山間交會的隘口。唐.常建〈張山人彈琴〉詩:「朝從山口還,出嶺聞清香。」
2.山洞口。唐.王維〈桃源行〉:「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3.琵琶、三弦琴等弦樂器上端架弦的部位,及簫管的吹竅部位,均稱為「山口」。
ㄧ ㄒㄧˊ, 1.一呼一吸,一口氣息。《論語.泰伯》:「死而後已。」宋.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
2.一次呼吸之間。比喻短暫、片刻的時間。南朝宋.鮑照〈代東門行〉:「一息不相知,何況異鄉別。」唐.劉禹錫〈桃源行〉:「翻然恐失鄉縣處,一息不肯桃源住。」
3.稍歇、暫停。《穀梁傳.昭公四年》:「慶封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
ㄧㄡˊ ㄧㄢˇ
恣意縱遊。《詩經.大雅.板》:「昊天曰旦,及爾游衍。」唐.王維〈桃源行〉:「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ㄨˋ ㄨㄞˋ, 1.事物本體以外。南朝梁.簡文帝〈神山寺碑〉:「皇太子殿下,幾圓上聖,智周物外。」《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逸塵脫俗的世界。《文選.張衡.歸田賦》:「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唐.王維〈桃源行〉:「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ㄨㄟ ㄩˋ
曲窄幽深。《文選.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逶迤傍隈隩,苕遞陟陘峴。」唐.王維〈桃源行〉:「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