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不二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術語)謂有相為空性,而空性亦為有相也。般若心經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術語)言有相是空性,而空性是有相也。般若心經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空即是色
(術語)對於色即是空而言。般若心經曰:「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就五蘊而說有空不二之理者。色為色蘊,謂有四大五根等之一切形質者。此色蘊為因緣所生之法,無有實性,則是色無異於空也。此實性雖空,然因緣所會之處有色相,是空無異於色也。然則自實性言之,為色即是空(名之為真諦),自因緣言之,則為空即是色(謂之俗諦),而皆曰即是者,示不二也。即歸於中道之一實諦。
為「空有」之對稱。有者,指現象界所羅列之萬物之相;空者,指一切現象存在之實體畢竟空無。有即是空(真空),稱為有空;空即是有(妙有),則稱為空有。
關於有、空二者之關係,據肇論第二不真空論載,雖有而無者,即所謂之「非有」;雖無而有者,即所謂之「非無」。又「有相為空性,而空性亦為有相」之說,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諸說,皆為「有空不二」之境界,乃大乘無所得教義之真髓。〔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中觀論疏卷四、三論玄義卷二〕 p2435
指「證寂然界菩薩」所證得人法二空之理。此類菩薩雖已證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無性空,捨離部分法執,然尚不了知唯心所觀,捨「有」入「空」,偏觀單空,故所入真理尚非「有空不二」之體。相對於其他緣乘所證「有空不二」中道之理,稱此為偏真之理。大日經疏卷二(大三九‧六○二上):「然所觀人法俱空,與成實諸宗未甚懸絕,猶約偏真之理,作此平等觀耳。」(參閱「寂然界」4504) p4374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