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識泰山
[國語辭典(教育部)]ㄧㄡˇ ㄧㄢˇ ㄅㄨˋ ㄕˋ ㄊㄞˋ ㄕㄢ
比喻不知禮敬或認不出權貴者。《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喻世明言.卷五.窮馬周遭際賣?媼》:「有眼不識泰山,望乞恕罪。」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扶習潤生
天台宗用語。用以表示通教三乘共十地中的第九菩薩地修相之語。又作「誓扶習生」,其義雖與「留惑潤生」之用意類似,然所用以潤生者,則有「習氣」與「惑」(煩惱)之差別。「留惑潤生」之說,見《攝大乘論》〈彼果智分〉所載;而「扶習潤生」之義,則為《大智度論》及天台宗所說,天台家以為通教菩薩為了成佛,須在三界受生才能行化他的事業,但在第七地時已斷見惑與思惑之二煩惱,因此若要在三界受生,就必須保存習氣,用誓願力來扶助習氣。這樣才能潤業、受生。通教菩薩為了化他而採用這種受生的方法,就是扶習潤生。其所以稱為誓扶習生,《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六云(大正46‧322b)︰「誓扶習者,大品云︰留餘殘習以誓願力,及扶餘習,而生三界利樂有情。」藏教菩薩,由於見思二惑未斷而生於三界;別、圓二教的菩薩,則由無明惑之力亦受生於三界。因此,此扶習潤生之義唯限於通教菩薩。
◎附一︰《法華經玄義》卷四(下)(摘錄)
菩薩位者九地十地,是則十地菩薩當知為如佛。齊此習氣未盡。過菩薩地則入佛地,用誓扶餘習,生閻浮提,八相成道。
◎附二︰《維摩經玄疏》卷三(摘錄)
菩薩乘者,菩薩修總相別相,智慧體因緣即空,起大悲誓願,修諸法門。若見第一義斷界內煩惱,用誓願扶習,還生三界,遊戲神通,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也。
◎附三︰《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卷二十八(摘錄)
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故因習氣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為眾生故,亦為滿本願故還來世間,具足成就餘殘佛法故。(中略)菩薩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雖斷諸煩惱,有煩惱習因緣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附四︰印順《攝大乘論講記》(摘錄)
《攝大乘論》〈彼果智分〉云︰「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
《講記》云︰斷煩惱甚深︰菩薩不把煩惱斷盡,祇是伏而不滅,使其不發生作用。如毒蛇能夠害人,但他被咒力所害,就不能發生作用。為什麼伏而不斷﹖因行菩薩道者,不能急斷煩惱,不然,就墮入小乘的無餘涅槃了。所以在未成佛前,必須留惑受生死身,至金剛道才斷惑盡,證佛一切智。唯識學者說︰分別所起的煩惱,初地斷;俱生煩惱則伏不起,但也有故意生起的;八地以上,才決定不起煩惱的現行;至俱生煩惱的種子,留到成佛時才完全斷盡。
◎附五︰演培〈拿出不修禪定、不斷煩惱的精神來〉(摘錄自《般若講堂開示錄》)
彌勒的留惑潤生
彌勒既本慈心不休不息的行菩薩道,而且已經得到釋迦世尊的授記作佛,為什麼還是「具凡夫身,不斷諸漏」﹖不斷諸漏就是不斷煩惱,經中常說菩薩「留惑潤生」的這話,我們對它應該特別注意。菩薩度生,不是坐在安樂椅上口頭說說的,或是居於涅槃宮中發號施令的,而是要深入生死海中以顯身手的。因為需要救渡的苦惱眾生,都沉淪在無邊際的生死苦海,度生的菩薩如不入於生死,試問怎樣從事度化工作﹖但要入於生死,亦得有其條件,那就是要以煩惱滋潤於業,以業去感受生死,如將煩惱都斷了,業沒有惑水滋潤,不能再招感生死,就要入於寂滅涅槃,怎麼還能濟度眾生﹖入於無餘涅槃的聲聞聖者,所以「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關鍵就在他斷了潤生的煩惱。菩薩為了在生死中追逐眾生隨緣救度,不特彌勒大士不斷煩惱,任何一位菩薩亦不斷惑,我們不能看到「不斷煩惱,不斷諸漏」的這類話,就以為彌勒很平常,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菩薩,假定這樣,那就錯了!以大乘佛法說︰不斷煩惱而在生死中度生,才顯示菩薩的偉大!如為自己的生死解脫,而急切的求斷煩惱,這不是佛法所貴的。正因彌勒久遠劫來,都為利樂眾生而忙碌,從利他中完成自利,所以得到佛陀的授記,這那裏是偶然的!
至於具凡夫身,這亦是必然的,因為煩惱不斷,當然是屬凡夫,但若另外說法,亦是未嘗不可,那是菩薩示現,本來不是凡夫,示現而為凡夫,以與凡夫打成一片,從而進行有力教化,使諸凡夫也慢慢的走上佛道。不特佛世時的很多菩薩如此,就是示現於我國的很多菩薩亦然。看來是個凡夫,實則是大菩薩,如果有眼不識泰山,當面錯過亦不知道,奉行正常道的菩薩,總是老老實實的,默默在做佛化工作,決不隨便顯示自己是個菩薩,所以菩薩的風格,都是極為平實的,甚至顯得極為苦惱,不容人把他當作菩薩看。唯有相似菩薩,冒充真實菩薩,才會處處顯出自己的不平常。但作假是不能持久的,所以初初好像是菩薩,經過一個相當時期後,這位假菩薩忽然消失!嚴格說來,什麼都作不得假的,何況是做度生菩薩﹖彌勒是個腳踏實地奉行菩薩道者,只知怎樣去做菩薩所應做的事,而且做來不落絲毫痕跡,是以當時在佛陀的法會中,一般都把他看成不斷諸漏的凡夫,而他也就以凡夫自居,決不會衝出來,向大眾表白自己的身份!一般人甚至於聲聞人,不知他是高級菩薩,但佛澈底了解他是怎樣程度的人,所以多次為之授記,並且介紹他在兜率內院如何度眾,當來下生成佛怎樣,使在會大眾對彌勒有個正確認識。
〔參考資料〕 《法華經玄義》卷一(上);《四念處》卷二;《四教義》卷九;《天台八教大意》;《天台四教儀》;《教觀綱宗》;《天台法華宗義集》;《四教標指鈔》卷下之一。
(一)ㄕˋ, [名]
1.見解、見聞。如:「見識」、「遠識」、「才識」、「膽識」。
2.事物的道理。如:「知識」、「常識」。
3.思想、內在思維。如:「意識」。《南史.卷四.齊武帝本紀》:「我識滅後,身上著夏衣、畫天衣。」
4.知己、朋友。《梁書.卷九.王茂傳》:「茂年數歲,為大父深所異,常謂親識曰:『此吾家之千里駒。』」唐.劉禹錫〈元日感懷〉詩:「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
[動]
知道、了解。如:「素不相識」、「有眼不識泰山」。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副]
剛才。通「適」。《左傳.成公十六年》:「識見不穀而趨,無乃傷乎?」
ㄅㄨˋ ㄕˋ ㄊㄞˋ ㄕㄢ
比喻不知禮敬或認不出地位高、本領大的人。《水滸傳.第二三回》:「小人有眼不識泰山,一時冒?兄長,望乞恕罪。」
ㄇㄠˋ ㄉㄨˊ
冒犯、褻瀆。《水滸傳.第二三回》:「小人有眼不識泰山,一時冒瀆兄長,望乞恕罪。」也作「冒突」。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