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曾我量深

[佛光大辭典]

(1875~1971)日本佛教學者。真宗大學研究院畢業。曾任大谷大學名譽教授。著有救濟と自證、內觀の法藏、傳承と己證、地上の救主、分水嶺の本願、淨土の開顯、表徵世界觀、歎異鈔聽記等書。 p5041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曾我量深(1875~1971)

日本近代佛教學者,真宗大谷派學僧。為日本真宗近代化的推動者。生於新潟縣圓德寺,舊姓富岡。宗三十二年(1899),畢業於真宗大學,後入附見巿淨恩寺,改姓曾我。三十六年,師事清澤滿之,任《精神界》雜誌編輯,並與曉烏敏等人提倡精神主義運動。翌年,自真宗大學研究院畢業。其後,歷任真宗大學、東洋大學、大谷大學等校教授與大谷大學校長。著有《救濟衹自證》、《親鸞の佛教史觀》、《法藏菩薩》、《曾我量深選集》(十二卷)等書。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他力

為「自力」的對稱。意即自己以外的力量。常用以泛指佛、菩薩等的加被力、加護力。如《菩薩地持經》卷一論及四力時,云(大正30‧890b)︰「云何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方便力。菩薩自力發菩提心,是名自力;因他發心,是名他力。」《大寶積經論》卷一云(大正26‧208a)︰「何等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修行力。是中自力者,以自力故,堪樂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自力;他力者,以他所勸令發心,是名他力。」

此外,《十地經論》卷一於列舉二種辯才時,云(大正26‧125b)︰「一者他力辯才,二者自力辯才。他力辯才者,承佛神力故。」因此,佛教宗派之中有自力教、他力教之別。如︰天台、華嚴、禪、法相宗等,均主張依自力獲得解脫,即屬自力教,而淨土宗與日本真宗主張藉他力以成佛,故屬他力教。但是,自力教並非全無佛菩薩的加被力,他力教也絕非完全無需自力。

在往生思想興起之後,國人多以佛的加持力解說他力。如曇鸞《往生論註》卷上在說明龍樹的難易二道時,將其中的易行道解說為依靠佛的願力或加被力以求往生的法門。道綽《安樂集》卷上則以起心立行、願生淨土屬於自力,而說(大正47‧12c)︰「阿彌陀如來光臺迎接,遂得往生,即為他力。」此外,另有智顗、善導、懷感等人,也多將他力的根源歸於諸佛的願力。

〔參考資料〕 《大毗婆沙論》卷四;《往生論註》卷下;《十住毗婆沙論》;《淨土十疑論》;《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淨土論》卷下;米澤英雄《自力と他力の一致點》;曾我量深《他力の救濟》、《他力の大道》。


浩浩洞

日本明治後期所設立的真宗大谷派學僧之私塾。明治三十三年(1900)九月以清澤滿之(1863~1903)為中心的青年學徒曉烏敏、佐佐木月樵、多田鼎等人,以共同生活為始,稱其寓所為「浩浩洞」。洞址初於東京本鄉區森川町,三十五年(1902)移至同區東片町。翌年,清澤去世後,又遷移多次。至大正七年(1918)仍然存在。

關於此一團體的活動,除刊行佛教雜誌「精神界」之外,另有星期講話,及在洞者的信仰對話及學習會。而人數方面,除上述三人外,又有和田龍造、安藤州一、曾我量深、金子大榮、赤沼智善、山邊習學等對近代佛教發展有貢獻的人參加。清澤所提倡的「精神主義」(即自律的主觀主義、我執之克服與內觀主義)對於思想界及青年僧侶有莫大的影響,遂形成一種以求道為生活的僧伽。多田鼎曾回憶說︰「此洞乃我等在此世之淨土。」清澤死後,在洞者皆能承受各種思想的衝擊及經濟的不安定,繼續追求「精神主義」。


教行信證

書名。六卷。日僧親鸞撰。全稱《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略稱《教行證文類》、《本典》、《御本書》或《廣文類》等。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三冊。為真宗立教開宗的根本典籍。內容引用六十四部佛典之所載,計收三百餘篇文章。用以說明念佛往生,並闡明淨土真宗的教義。

全書分教、行、信、證、真佛土、化身土等六卷。其中,〈教卷〉闡明《大無量壽經》為阿彌陀佛的本願。〈行卷〉說明「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信卷〉敘述相信阿彌陀佛的信心是往生淨土的正因。〈證卷〉說明由行、信所得的往生即成佛之證果。〈真佛土卷〉詮示真的淨土是酬報佛之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兩願所顯現的國土。〈化身土卷〉則依《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以說明化身、化土。

作者親鸞係淨土真宗之開祖。氏為報其師法然(日本淨土宗之創始者)之恩,乃於元仁元年(1224)完成本書之初稿,時年五十二。其後又投注心血,於晚年完成全書。本書之註疏極多,較重要的有存覺《教行信證大意》、《教行信證六要鈔》等。

〔參考資料〕 稻葉秀賢《教行信證の諸問題》;宮井義雄《教行信證成立史考》、《教行信證の成立とその神髓》;渡邊顯正《教行信證大觀》;曾我量深《教行信證內觀》;大谷大學真宗學會編《教行信證の研究》;赤沼智善、山邊習學合編《教行信證講義》;蓬茨祖運《教行信證の基礎講座》;重見一行《教行信證の研究》。


淨土真宗

日本佛教中,屬於淨土門之一宗。亦稱真宗。古代又稱一向宗、門徒宗。開祖為日僧親鸞。以《教行信證》等親鸞之著述為教義之根本;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為所依經典。

日本‧承元元年(1207),淨土宗祖法然之專修念佛宗受到嚴格的禁止。法然因此被流放至土佐國(高知縣),其弟子親鸞亦受牽連,而被流放至越後國(新潟縣)。親鸞至流放地之後,自號愚禿親鸞,娶妻生育兒女,過著非僧非俗的生活。七年後(建保二年,1214),偕妻子移居常陸國(茨城縣),建立稻田草庵,在關東農民間弘揚本願他力信仰。

親鸞於二十年傳教期間,歸信之人甚眾。其中以傑出弟子所在地區為中心而形成之集團,稱之為「門徒」。如以真佛為中心的「高田門徒」、性信為中心的「橫曾根門徒」、順信為中心的「鹿島門徒」及「大網門徒」等。

文曆二年(1235),親鸞返回京都,依然堅信本願他力之信仰,並努力從事著述活動。弘長二年(1262)示寂,享年九十。葬於東山大谷。

文永九年(1272),親鸞弟子於東山建立御影堂。其地為親鸞么女覺信尼之私有地。堂則藉東國門徒之援助而完成。此即大谷本廟。建治三年(1277),覺信尼以其後世子孫得任本廟之留守職為條件而捐獻此地,本廟遂為門徒所共有。

覺信尼首先將留守職讓予其子覺惠。其後,覺惠之異父弟唯善顗覦此地之所有權,遂起紛爭。後經東國門徒之助,乃將留守職傳予覺惠之子覺如。

覺如欲排除逐漸壯大、干涉本廟的教團勢力,且欲將大谷本廟當作教團之本山,以留守職為教團之主權者,並將寺號改稱為本願寺。然而中央集權的體制雖然奠定,各地教團卻脫離本廟,紛紛獨立。

嘉祿元年(1225),真佛高田派建立專修寺。室町中期,將此寺移至伊勢國(三重縣)一身田。其門流逐漸興盛,與本願寺派相抗衡。自真佛法流形成的派系有︰興正派、佛光寺派、三門徒派、山元派及誠照寺派等。又性信的橫曾根門徒流興起木邊派;覺如之子善入(一稱善性)法系又形成出雲路派。以上諸派,再加上本願寺派及大谷派,稱之為真宗十派。

寬正六年(1465),本願寺之第八代蓮如兼壽,遭到叡山眾徒之攻擊,遂至大津避難。從此以後,乃於東國傳教。文明三年(1471),又於越前國(福井縣)吉崎建立坊舍,作為北陸之傳教中心。越前國原為高田專修寺派之中心地,蓮如之建舍傳教,不為此派所納。後專修寺派得加賀國(石川縣)守護富樫政親之援助,遂於文明七年(1475)燒毀吉崎坊舍。蓮如又自若狹逃至攝津。文明十二年,於山科建造本願寺。明應五年(1496),又於大參石山建立別院,並於此隱居。

至第十代證如光教,近畿的一向宗徒(即淨土真宗徒),與日蓮宗徒發生爭戰。天文元年(1532),山科本願寺亦遭連累,而被燒毀,證如遂移往大參石山別院,並改稱為石山本願寺。後其子顯如光佐承嗣第十一代,與織田信長發生石山合戰。天正六年(1578),由於正親町天皇之調停,乃締結和議。顯如遂退居至紀伊國(和歌山縣)之鷺森。迄信長死後,於天正十一年,移至和泉國(大阪府)貝塚。又於天正十三年,遷至攝津國天滿。天正十九年,又得豐臣秀吉捐獻京都堀川一條之地,並於此建立伽藍。

顯如示寂後,本該由其長子教如光壽繼承。後卻改由其弟准如光昭擔任法主。德川家康同情教如之遭遇,遂贈烏丸六條寺地,予其建立堂舍。從此以後,本願寺派遂分裂為二︰一為准如系統,稱為本願寺派(西本願寺);一為教如系統,稱為大谷派(東本願寺)。

江戶中期,為了教團統一宗名的問題,淨土真宗與淨土宗之間發生紛爭。迄明治五年(1872),大藏省下旨稱為「真宗」,宗名問題始告解決。現在僅有本願寺派沿用「淨土真宗」一名。

近世,本宗頗致力於世界性之傳教。傳播地區,包括臺灣、朝鮮、夏威夷、北美洲、巴西等地。清末且曾到我國南京等地建寺弘法。當時之此宗僧人,且曾與我國南京‧金陵刻經處之楊仁山(文會)發生法義論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真宗各派著手各種制度的改革,致力從僧侶教團轉變為僧俗一體的教團。除上述所說真宗十派(本願寺派、大谷派、高田派、興正派、佛光寺派、木邊派、出雲路派、誠照寺派、三門徒派、山元派)之外,又成立淨興寺派、淨土真宗同朋教團等分派。其中,真宗十派現在每年由各派主持「真宗連合學會」,進行傳道及教義之振興。

在教義方面,本宗立二雙四重教判,以教、行、信、證四法為一宗之綱格。分判真假二門,以信心為往生之正因,主唱平生業成為其要旨。二雙四重,即豎出、豎超、橫出、橫超。就中,此土入聖道門難行道為豎;彼土往生淨土門易行道為橫;漸教為出;頓教為超。期求歷劫修行證果之法相、三論等稱為豎出;期求即身成佛證果之佛心、真言、法華、華嚴等稱為豎超;依《觀經》定散二善之教的往生淨土法門稱為橫出;依《無量壽經》弘願真實之教的淨土法門稱為橫超。此中,前三重皆為方便權假,而後者橫超為頓中之頓、真中之真、乘中之一乘。此橫超即為淨土真宗。

又,本宗教義之根本在於親鸞《教行信證》一書之主張。即謂「稱名」係由阿彌陀佛之本願力而來,因此是無上之行(大行)。即此稱名之所以成立,在於信仰本願之心,源自阿彌陀佛。因此提倡絕對他力之信仰。又,行者覺醒自己本質所具之惡性,係出自本願力,因此阿彌陀佛所救之正機為惡人,故唱說「惡人正機」。此種主張,親鸞認為是法然淨土教的本質,為淨土教中最真實之教法。

◎附一︰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第三期第十二章(摘錄)

淨土真宗的開祖親鸞聖人,是法然上人的一個門徒。因此,淨土真宗的教義本應與淨土宗各派一起進行說明。然而從本宗的教義、宗風以及現況來看,它有自己所獨特的、與淨土宗各派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在這裏特別把本宗的教相、安心、起行、宗風的大致情況進行介紹。

在真宗的教相當中,分為聖、淨相對和真、假相對的二門。而在關於聖、淨相對這一門中,又判釋為「二雙四重」。關於真假相對這一門中,又分出三願、三經、三機、三往生的區別,還分出三種教、行、信、證。現將這些名目表示如下︰


┌豎超……難行道─聖道門─實大乘教(禪、真言、天台、華嚴等即身成佛之教)
┌頓教┤ 弘
│ └橫超……易行道─淨土門─大無量壽經(選擇第十八本願淨土真宗之教)
大乘┤ 願
│ ┌豎出……難行道─聖道門─權大乘教(法相宗等歷劫修行之教)
└漸教┤ 要門
└橫出……易行道─淨土門──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選擇第十九願、第二十願
真門 的淨土假宗之教)

小乘…………緣覺教─聲聞教

三願 三經 三機 三往生 三土

弘願─第十八願─大無量壽經─正定聚機─難思議往生──報土……淨土真宗
弘願─第十九願─觀無量壽經─邪定聚機─雙樹來下往生─懈慢……淨土假宗
弘願─第二一願─阿 彌 陀經─不定聚機─難 思 往生──疑城……淨土假宗

大無量 南無阿 至心信 報土
弘願真實四法─教 壽 經 行─ 彌陀經 ─信 樂欲生 ─證 往生 ─淨土真宗
觀無量 萬善 至心發 懈慢
要門方便四法─教 壽 經 行─ 諸行 ─信 願欲生 ─證 往生 ─淨土假宗
阿彌 稱名 至心迴 疑城
真門方便四法─教 陀經 行─ 念佛 ─信 向欲生 ─證 往生 ─淨土假宗


親鸞聖人先立「教行信證」這一層的名目作為標準,然後又判釋教相,成立宗義,據此,為了廢聖道門而立淨土門,首先進行了「二雙四重」的判釋,還在所立的淨土門中,分出彌陀的三願的差別,釋迦的三經的區別,因為眾生有三機的不同,所以往生也有三類的不同,與此相應,教行信證也有三類︰一種是攙雜上了諸行(要門);一種是攙雜了「自力運心」(真門);這兩類的教行信證都出於釋迦佛陀的方便之教,因而是淨土假宗,不是淨土真宗,這是應當廢棄的;第三種是不攙雜諸行,又不攙雜自力運心,這種教行信證出於彌陀、釋迦的真實之教,這才是淨土真宗。就是說,淨土真宗在聖道門與淨土門之上,又加上了關於淨土真、假兩門的廢立,然後成立本宗的教義。這是他們自稱「淨土真宗」的由來。

淨土真宗的教行信證的名目,不僅是判釋教相的標準,而且是安心的依據。真宗所說的安心,是依據陳述彌陀本願名號的《大無量壽經》的教說,聽聞了關於本願名號的「起行」由來之後,所產生的深深的信仰。如果產生了這樣的信仰,就必然得到往生成佛的證果。這種信條,在彌陀的願文中稱為「至心信樂欲生」,在釋迦的願文中稱為「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在世親的《淨土論》中稱為「一心歸命」。總之,因為凡夫虛假不實,即使苦修礪練其身心,也畢竟不能自己栽植往生成佛的因種,而彌陀如來的本願名號,卻是往生成佛的因種已經得以成就的標幟,它表明,凡夫可以得到這種因種而達到往生成佛。過去我們沒有成佛,只是由於沒有聽信這種名號。如果聽信此名號,作為佛的願力,在聽信時佛就轉給我們成佛的因種,因此,所謂聽信之時,是直接決定我們能夠實現成佛願望的東西。有了這種信念,則無限的歡喜心也常常相續不斷。

安心要領既然如此,所以在關於宣傳「起行」的方面也與其他宗派大不一樣。大抵無論何種宗旨,在宣說「起行」的時候,都把「起行」作為自己成佛的因種。只有真宗以終生畢命為期,雖然需要五念門、五正行等正行,但卻不把此比做自己成佛的因種,只是以此作為對無限佛恩的報答。按照宗義的序列,是教、行、信、證。所謂行,是捨棄雜行雜修的自力小行,而要彌陀他力的大行,在皈依這個大行的「信」的一念當中,已決定了往生淨土的證果,因而不是把「行」放在「證」之前,而是把「行」放在「信」之前。因此,本宗不願意以「信」後的「起行」比做成佛的因種,只是作為報謝佛恩而鼓勵人們修持。由於這個緣故,其宗風也不同於其他宗派,本宗不是根據佛教戒律來規定宗徒的儀式,也不是據此樹立宗風,而是僧俗一樣,在無戒無律之上建成宗規,只要履行世上普通的道義就滿意了。這可以說是深鑒於時機,又斟酌了宗意所產生的。

◎附二︰〈真假二門〉(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真假二門,真門與假門的併稱。為日本淨土真宗判教的用語。即以念佛一法為真門,其餘諸萬行為假門。《顯淨土真佛土文類》云(大正83‧626b)︰「就願海有真有假,是以復就佛土有真有假。(中略)由不知真假,迷失如來廣大恩德。」

依真宗之意,彌陀之本願有真實、方便二種。方便之中更有真假之別。在彌陀之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為真實,第十九願為方便假門,第二十願為方便真門。行者應當出假門而入真門,後更出真門以歸入真實弘願。此中,假門指《觀無量壽經》所說定散要門之法,即定散攝一代教法而令入弘願念佛要門方便之善,因此以之為依第十九願的方便假門。真門,指《阿彌陀經》所說善本德本之名號,即此經之廢萬行諸善而令歸於念佛一行,但因未除自力疑心,故以之為依第二十願的真門。而此二門皆應歸入第十八他力弘願之方便。

◎附三︰〈三願轉入〉(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三願轉入是日本淨土真宗的教義,即主張從方便之教至真實之教的信仰過程。謂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九願進至第二十願,再轉入第十八願。

真宗稱第十九願為至心發願願,係令「至心發願,捨聖道之教,以歸淨土者,得以往生」的本願,為《觀無量壽佛經》要門之意。其行雖為諸善萬行,但唯得往生化土而已。第二十願即所謂至心迴向願,係令「捨諸行、修念佛,且至心迴向者」得以往生的本願,為《阿彌陀經》真門之意。其行乃稱念如來名號,但未離自力之心,故僅能往生化土。第十八願為至心信樂願。即令「領解彌陀之願心且至心信樂者」得以往生的本願,係《無量壽經》弘願門之意,依此願故,而得往生難思議之報土。亦即先依第十九願入萬行諸善之假門,再依第二十願迴入善本德本之真門,後更出真門而轉入第十八願門。

三願轉入,係源自親鸞《教行信證》卷六〈化身土卷〉。其文云(大正83‧632c)︰「依宗師勸化,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回入善本德本真門,偏發難思往生之心。」即指由第十九願之門而入第二十願之門。又謂(大正83‧632c)︰「然今特出方便真門,轉入選擇願海,速離難思往生心,欲遂難思議往生,果遂之誓,良有由哉!」此說則指由第二十願門轉入第十八願門。然而,後世真宗宗徒對於親鸞是否真有三願轉入的體驗,以及信仰真實之教是否必須依序經過三願轉入的問題,持有各種不同說法。

◎附四︰〈祕事法門〉(編譯組)

祕事法門是日本真宗的一種異端學說。相傳起源自親鸞之子善鸞將所學修驗陰陽之道混入於真宗法義中,而宣稱係其父祕傳的正義,以教示於門徒。其說被視為異端。南北朝時代,越前國(福井縣)大町的如道等人繼承其異義,提倡「不拜祕事」,名為祕事法門。並廣傳於三河(愛知縣)、越前(福井縣)、常陸(茨城縣)、下野(栃木縣)等地。

祕事法門的特徵是祕密傳授或於密室中行儀禮作法,不承認既成教團及教團權利,立在俗者為知識(教導者),輕侮僧侶,且述說入信的驗證。在教義上,則受真言宗立川流、禪宗、時宗、兩部神道、陰陽道等思想的影響,主張祕密相傳、即身成佛、印可證明等,並立一益法門、不拜義、知識歸命諸義。所根據的經典有《愚闇記返札》、《信問真答鈔》、《本願歸命十箇條》、《本願成就聞書》、《心血脈鈔》、《他力信心聞書》、《唯信鈔議》等書。

至江戶時代(十七世紀~),因禁抑邪宗邪說之律令漸嚴,此派之徒眾遂轉趨地下,隱於社會的隱蔽處,形成一種祕密結社。當時著名的有土藏祕事、一如祕事、御藏祕事、地獄祕事等。明治維新後,允許自由信教,因而促使此一法門在京都、名古屋、北海道、九州等地公開傳播。

〔參考資料〕 細川行信《真宗成立史の研究》;齋藤昭俊(等)編《日本佛教宗派事典》;金子大榮《真宗學序說》、《真宗之教義と其の歷史》;曾我量深《真宗の眼目》。


清澤滿之

日本真宗大谷派學僧。名古屋藩士德永永則之子。幼名滿之助,號臘扇。十六歲,入大谷派本願寺剃度出家。明治二十年(1887),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哲學科,又進入大學院,鑽研宗教哲學。其後,任教於第一高等學校、哲學館等校,並任真宗京都中學校長與高倉學寮講師等職。

明治宗二十九年,居於京都白川村。發行《教界時言》雜誌,提倡宗門改革。由於言論過於激烈,僧籍遂遭剝奪。三十二年,恢復僧籍,就任真宗大學(大谷大學的前身)首任校長。翌年,與佐佐木月樵、曉烏敏、多田鼎等人組織「浩浩洞」修行團體,刊行代表刊物《精神界》,提倡精神主義。震撼當時的思想界,並影響大谷派之教義體系及教團動向。三十六年示寂,世壽四十一。著有《精神講話》、《宗教哲學骸骨》、《懺悔錄》等書。收錄於《清澤滿之全集》。

氏所提倡的精神主義,被認為是真宗回歸親鸞之道,也是佛教於近代再興之道。氏在逝世後,除佐佐木月樵等人之外,另有高徒曾我量深、金子大榮等人繼承其思想。現代真宗大谷派之同朋會運動亦頗受其影響。

〔參考資料〕 《清澤全集》;《清澤文集》(岩波文庫);《東西佛教名人傳》。


歎異鈔

日本淨土真宗之重要聖典。一卷。日本真宗開祖親鸞之弟子唯圓著。收在《大正藏》第八十三冊。親鸞寂後,真宗教義分歧,唯圓有鑑於此,乃以親鸞晚年言行、思想為圭臬,針對當時之異義,加以批判,而撰成此書。

全書凡分十八條,前十條記親鸞之法語,為親鸞晚年思想之精要;後八條則為破斥異義之文。書末附有註記,條列後鳥羽時代,被處刑者之名。書成後,原遭禁止流傳,故不為人所知,及至明治年間(1868~1911),由於清澤滿之、近角常觀的推介,始流傳於世。本書最古之寫本為西本願寺所藏蓮如上人寫本。其註釋書為數甚多,曉烏敏、金子大榮、近角常觀、紀野一義、增谷文雄、早島鏡正、曾我量深、石田瑞磨等人對此書皆有註本或研究著作。迄今(1993)仍在日本坊間可以購得者,即有四、五十種之多。


親鸞

日本淨土真宗之開祖。又名綽空、善信。京都人,日野有範之子。九歲出家,登比叡山,任為堂僧,並修習惠心流之教學。二十九歲離開叡山,至京都六角堂「參籠」(日本式的閉關)修行百日,後聞說法然源空弘揚念佛易行法門,乃至吉水拜謁法然,並成為法然之弟子。不久,得法然許可,娶藤原兼實之女玉日為妻,此即為真宗「帶妻制」之起源。

承元元年(1207),朝廷下旨禁止專修念佛,法然之教團被迫解散,法然亦被流放至土佐國(高知縣),親鸞則被流放至越後國(新潟縣)。「親鸞」之名,即被流放至越後國後才取的。在流放之前,他名為善信。在越後的數年間,親鸞過著非僧非俗的生活,並自稱「愚禿親鸞」。

建曆元年(1211)十一月,親鸞遇赦。建保二年(1214)春,他偕妻子到常陸國(茨城縣),此後二十年間,主要是向關東地區的農民宣揚本願他力信仰。寬熹三年(1231),在臥病之時,突然體悟到自力之不可恃,以及即使是信仰彌陀本願或稱念彌陀名號,也都是彌陀誓願之力所賜。由此全新的體驗,他乃發展出「惡人正機」及「諸佛等同」的教理。由於他在關東佈教二十年,終於使信仰本願他力的眾人,形成一個以他為中心的集團。

文曆二年(1235),由於鎌倉幕府對念佛者的取締愈來愈嚴,因此親鸞又偕其妻女回到京都。其妻女中,除么女覺信尼之外,其餘都在建長八年(1256)之前,歸回家鄉越後國。此後的親鸞,生活極為拮据,日常所需皆仰其弟子接濟。但在此困窘時刻,他完成了十部以上的著作(《教行信證》大致是在關東時代完成的,而《三帖和讚》、《淨土文類聚鈔》、《愚禿鈔》等書則是在此期間內陸續完成)。在這段期間,精神生活方面,他雖然安於本願他力的信仰,但在家庭生活方面,卻屢遭不幸。由於其長子善鸞提倡異說,他不得不與之斷絕親子之情,而么女覺信尼婚後生育二子即成為寡婦,他也不得不代為照顧。弘長二年十月,親鸞染恙,十一月二十八日去世,享年九十。遺骨葬於東山大谷。明治九年(1876)諡「見真大師」號。

親鸞一生有二妻四子三女。他在東北傳法時,其元配玉日於京都逝世,乃再娶三善為教之女為妻。此女即惠信尼,曾為親鸞生下三男三女。

◎附一︰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淨土真宗的創立和親鸞聖人及其門徒〉(摘錄自《日本佛教史綱》第三期第十一章)

親鸞聖人是京都人。據其《傳》,他俗姓藤原氏,父名有範,生於承安三年(1173)四月一日,幼名松若麿,四歲喪父,與弟淺麿(後入天台宗,稱為尋有)同由伯父范綱收養。八歲時,母親死去,悲慟不已,逐漸有出離塵俗之志。第二年,他投青蓮院慈圓僧正的門下出家。住叡山十年,又到南都研究三論、法相諸宗之學,後又回到叡山。此時親鸞聖人心中深有所感。屢次進東、西各塔,向諸佛菩薩祈禱,希望諸天善神祐助,苦思冥想出離穢土的要道,逐漸形成了避離榮貴,過隱遁生活的強烈願望。

建仁元年(1201)正月,他到頂法寺六角堂日夜祈禱了一百天。在途中遇見聖覺,第一次聽說法然上人的念佛易行法門已經傳布的消息,第二天立即到達吉水拜謁法然上人,接受其教誨,改名綽空,以後稱善信,住在岡崎。建仁三年,他三十一歲,娶藤原兼實之女玉日。翌年,從法然上人受《選擇集》的傳授。承元初年,發生住蓮、安樂事件,他也受到牽連,被判減死一等,發配越後(今新潟)國府,因罪改名「藤井善信」。此時,親鸞年三十五歲。他到達流放地以後,自稱「愚禿親鸞」。

在此住了五年,到建曆元年(1211)十一月遇赦,第二年四月打算回京都的時候,於途上聽說法然上人已經入滅,於是想再到東北諸國傳教,便從越後到常陸(有人講,八月離開越後回京都,十月又離開京都到常陸),在下妻、小島等地住了數年,後來在稻田住了十幾年,元仁元年(1224)正月,在稻田的僧舍著手寫《教行信證文類》六卷。此即淨土真宗的開創。當時其妻玉日已在京都死去。他又娶三善為教之女為妻。此即惠信尼。惠信尼的性情敦厚,他對親鸞聖人在東北傳教,幫助很大。

親鸞在常陸、上下野地方前後有十餘年,後來在回京都的途中,受到相模足柄江津的道俗二眾的挽留,在那裡住了七年。此後他從江津出發,經過美濃近江諸州,嘉禎元年(1235)八月回到京都。親鸞聖人在承元年間被流放,當時年三十五歲,經北部而於此時回到京都,前後達二十八年。他後來從京都的岡崎移到西洞院住,二十餘年時間專門從事著作,東部地方的門徒,也常常來探望他。其著作有《和讚》、《淨土文類聚鈔》、《愚禿鈔》三部,其他小部著作,則不勝枚舉。親鸞於弘長二年(1262)八月移到其弟尋有在富小路的善法院居住,十月得病,到十一月二十八日,他面向西方,口誦彌陀名號,安祥入寂,壽九十歲。

明治九年(1876),天皇賜以「見真大師」的諡號。親鸞聖人有四男三女,長子范意,玉日所生,後皈依慈圓的門下,改名印信。其他六個孩子都是惠信所生。其中長男「慈信房」善鸞,因故被斥逐,住奧州的大網。其他諸子,都分住各地,只有小女彌女,跟隨親鸞聖人在京都,後來稱為覺信尼。

親鸞聖人的門徒很多,有真佛、性信、順信、蓮位、顯智等人。

◎附二︰田村芳朗著‧慧嶽譯〈淨土的絕對化──親鸞〉(摘錄自《天台思想》第一部)

親鸞(1173~1262),九歲登叡山,至二十九歲的二十年間均在叡山實踐修持。一日有所感,遂尋訪法然於吉水,因對淨土念佛感興趣,即投禮於門下。五十二歲時,著《教行信證》,確立自己的思想。

他的《教行信證》,或晚年所作的《唯信鈔文意》(八十五歲),《一念多念文意》、《末燈鈔》以及各種讚頌,都強調一念之信可定來世往生;具有信心的人即等同於佛(如來等同),不待臨終,亦不賴來迎。更主張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的不二一體。至於阿彌陀佛的觀念,即其本體是佛性、法性、真如、一如、實相,且阿彌陀佛充滿於世界。又強調草木盡能成佛。

由此可知,親鸞是將絕對性一元論作為淨土法門的主體。事實上,他將淨土教定義為「圓融滿足極速無礙絕對不二之教」(《教行信證》行卷),棄絕了自力、他力等相對概念。

法然把包含於天台本覺思想的絕對性一元論中的淨土教取出,而樹立相對性二元論的本來淨土法門,強調他力的淨土念佛。相對的,親鸞似將淨土教再度持之於天台本覺思想中。

法然曾在叡山學習天台,因此他對於絕對性一元論思想的高超是十分了解的,但為對應二元相對的現實,不得不由絕對降於相對的立場。因此法然的淨土教本來就單以相對性的二元論為本旨。但其自身實難免於被提高到絕對化的命運。尤其是假如其周圍有高度的絕對性一元論的話,這種要求就會更加強烈。而提出這種回應的正是親鸞。(中略)法然與親鸞之間有時代性的差異,影響了他們的思想。

但親鸞的絕對性一元論,卻不是單純肯定現實的一元論,而是站立在凝視、悲嘆罪惡深重的人間存在之立場上。故親鸞是直視相對二元的現實,而於其上感得絕對性一元的世界。換言之,乃是「相對之上的絕對」。

〔參考資料〕 《親鸞聖人正明傳》;《親鸞聖人御因緣祕傳集》;曾我量深《愚禿親鸞》;菊村紀彥《親鸞辭典》;金子大榮《親鸞の世界》。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