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佛光大辭典]

全一卷。唐代義淨譯。又稱數珠功德經、校量數珠功德經、曼殊數珠功德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乃說明持數珠之功德,與唐代寶思惟所譯之校量數珠功德經同本。首先曼殊師利依數珠之種類,宣說福分利益之差別,並讚歎菩提子之功德最勝,具有無量之福。(參閱「念珠」3215) p4400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數珠功德經

(經名)校量數珠功德經之略名。又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之略名。


校量數珠功德經

(經名)有二:一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之略稱。一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一卷,唐寶思惟譯。此二為同本,校量數珠之體質而以菩提子為至極者。


[佛光大辭典]
念珠

即以線貫串一定數目之珠粒,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之隨身法具。 又稱數珠、珠數、誦珠、咒珠、佛珠。其梵文原語凡有四:(一)pāsaka-mālā,音譯鉢塞莫,意譯數珠。(二)aksa-mālā,音譯阿叉摩羅,珠鬘之義。(三)japa-mālā,念誦鬘之義。(四)aksa-sūtra,意譯為珠之貫線。

蓋梵語 mālā(或 mālya)乃「鬘」之意,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瓔珞鬘條纏身之風習,由是遂演變成念珠之使用。如古代毘溼奴派極早即有持帶念珠之習慣。晚近自印度西北地方所發掘之「龍王歸佛」雕像中,有一尊首懸念珠之婆羅門像,此雕像被推定為二世紀左右之作品,故知其時念珠之使用業已風行於婆羅門之間。烏嚧陀囉佉叉占巴拉奧義書(梵 Rudrāksa-jābālopanisad,據傳編於四世紀頃)中,記載烏嚧陀囉佉叉(梵 Rudrāksa)即金剛子念珠及其功德;另於惡剎摩利加奧義書(梵 Aksamālīkopanisad)中則詳述念珠之製法、功德、材料,並以一一之珠配上悉曇五十字門及其深祕之義。然佛教使用念珠之時代,恐係在婆羅門教(二世紀)之後。而在我國,使用念珠來稱名記數,則始於隋唐之際。蓋今北傳佛典中有關念珠之記載雖多(多為後期之經典),然律部經典卻未有任何記載,且以律典為所依之南傳佛教徒亦未曾流行念珠。故知念珠雖為我國、西藏、蒙古、日本、韓國等地僧俗所攜行之重要法具,甚至成為佛教徒之標幟,然溯其本源,念珠並非佛教所創用,於佛陀所制律儀亦未有此類記載。

於佛教經典中有關念珠之起源,一般多以木槵子經所記載佛陀對波流離王之開示為通說。木槵子經(大一七‧七二六上):「佛告王曰:『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此外,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另有不同記載;亦有謂念珠之來源,係由比丘計算布薩日數所持之黑白三十珠為濫觴。

念珠之顆數,諸經所載不一,略舉較常見之用法:(一)木槵子經作一百零八顆。(二)陀羅尼集經卷二作數珠法相品舉出一百零八、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顆等四種。(三)數珠功德經亦舉出四種,即一百零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顆等。(四)金剛頂瑜伽念珠經以一千零八十顆為上品,一百零八顆為最勝,五十四顆為中品,二十七顆為下品。(五)文殊儀軌經數珠儀則品謂上品一百零八顆,中品五十四顆,下品二十七顆,最上品一千零八十顆。此外,另有三十六顆、十八顆。上記之中,以使用一百零八顆為最普遍。

使用顆數之不同,所代表之意義亦有分別:(一)一百零八顆,表示求證百八三昧而斷除百八煩惱。(二)五十四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五十四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三)四十二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四)二十七顆,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與第四果阿羅漢之九無學。(五)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六)十四顆,表示觀音之十四無畏。(七)一千零八十顆,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八)三十六顆與十八顆之意義,一般認為與一百零八顆相同,然為便於攜帶,遂三分一百零八為三十六,或六分為十八,而非別有深義。然上記顆數與表徵意義之差別,僅係歷代祖師為方便教化所賦予之配合,而非源自原典經文所舉示者。

有關念珠之材料,諸經所載,種類繁多:(一)陀羅尼集經卷二列舉金、銀、赤銅、水晶、木槵子、菩提子、蓮花子等七種。(二)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舉出菩提子、金剛子、真珠、蓮花子、金銀諸寶,及以上諸材和合等六種。(三)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持念品列舉香木、鍮石、銅、鐵、水晶、真珠、蓮花子、金剛子、間錯種種諸寶、菩提子等十種。此外,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蘇悉地羯囉經卷中供養次第法品、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除障分品等,則分別列舉十、十一、十二、十四等種類。

念珠常附加母珠、數取、記子、記子留等,若以一百零八顆串成之念珠而言,所附加之母珠有一顆及兩顆兩種,母珠又稱達磨珠。數取又稱四天珠,乃附加於一百零八顆中間之四顆小隔珠。密教之念珠,通常於第七顆(自母珠開始算)與第二十一顆之後插入數取。記子又稱弟子珠,一般有十顆、二十顆,或四十顆,係串於母珠之另一端,以十顆為一小串,表示十波羅蜜,捻珠念佛滿一百零八遍時即撥動一記子以為計數。若記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多為水晶所成),則稱助明、淨明、維摩、補處菩薩。記子留指每串記子之末端所附之珠。據金剛頂瑜伽念珠經載,諸珠表示觀音,母珠表示無量壽或修行成滿之佛果,故捻珠至母珠時,不得越過,須逆向而還,否則即犯越法罪。

掐捻念珠而誦咒念佛,能產生諸種功德。據木槵子經載,若念誦佛陀(佛)、達磨(法)、僧伽(僧)之名,滿二十萬遍,而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則命終之後,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而得,常安樂行。另據陀羅尼集經卷二作數珠法相品載,若以金、銀、赤銅、水晶等諸寶物所成之念珠,掐之誦咒、誦經、念佛,當得十種波羅蜜之功德滿足,現身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徧知、佛無上之覺智)之果。此外,由所用念珠材料之不同,所獲功德亦有異說。陀羅尼集經謂各種念珠中,以水晶之功德為第一。攝真實經卷下建立道場發願品則謂,香木之念珠,得一分之福;鍮石、銅、鐵等,得二分福;水晶、真珠,得一俱胝分;蓮花子、金剛子,得二俱胝分;間錯種種諸寶及菩提子念珠,於諸功德中最為殊勝,得無量無邊不可說之福德。此外,守護經、數珠功德經、瑜伽念珠經等亦皆以菩提子之功德為最殊勝。

於密教中,正念誦等盛儀修法時所用之念珠與平常所持用者有所區別。蓋於法會中,念誦既畢,於掌中蟠妥,頂戴發願,其後則連同金剛杵等法器置於寶筥中或銀盤上,不得與日常生活隨身攜行者相混用。另以材料而言,盛儀法會所用之念珠亦別於平常持用者,前者多以水晶所成,若以純水晶所成之念珠,稱為裝束念珠,特用於盛儀中。此外,交雜少數其他材料而成者,則稱半裝束念珠。又依三部(胎藏界)、五部(金剛界)之別,所用之念珠亦有定規。以三部而言,據蘇悉地羯囉經之說,佛部用菩提子,觀音部(蓮華部)用蓮花子,金剛部用嚕梛囉叉子之念珠。以五部而言,據守護經、瑜伽念珠經等之說,佛部用菩提子,金剛部用金剛子,寶部用金、銀、琉璃等諸寶,蓮華部用蓮花子,羯磨部用種種材料和合而成之念珠。於各部之中,持用念珠之部位亦有頂髻、身、頸、臂等之分別。

此外,密教經典對掐捻念珠之指法亦有詳細之記載,以五部而言,據攝真實經載,於佛部,應以右手拇指與食指掐之;於金剛部,以右手拇指與中指;於寶部,以右手姆指與無名指;於蓮華部,以右手拇指與小指;於羯磨部,右手拇指與其餘四指合捻之。以三部而言,據蘇悉地經載,於佛部,以右手拇指與無名指之指尖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於中指中節以掐之;於蓮華部,拇指與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餘三指而掐之;於金剛部,拇指與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餘三指而掐之。

於密教諸尊中,手持念珠者頗多,如胎藏界外金剛部之火天、準提佛母、千手觀音等皆是,其中千手觀音係於其右方之一手持執念珠,稱為數珠手。〔大日經卷一具緣品、一字佛頂輪王經卷四、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卷十一數珠儀則品、釋氏要覽卷中、開元釋教錄卷三、續高僧傳卷二十道綽傳、類聚名物考卷二五五〕 p3215     


校量數珠功德經→

請參閱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曼殊數珠功德經→

請參閱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數珠功德經→

請參閱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數珠

指以線貫串一定數量的珠子,用以計算稱名或持咒次數的法具。又稱念珠、咒珠或誦珠。《木槵子經》云(大正17‧726a)︰
「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磨、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

又據《陀羅尼集經》卷二〈數珠法相品〉所述,若誦經、念佛、持咒時,手持數珠一一掐之,則彼行者當得十種波羅蜜功德滿足,現身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云。

關於數珠的顆數,《木槵子經》說一0八顆;《陀羅尼集經》列出一0八、五十四、四十二及二十一顆等四種;《數珠功德經》說一0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顆等四種;《金剛頂瑜伽念誦經》說上品一0八0顆,最勝一0八顆,中品五十四顆,下品二十七顆;《文殊儀軌經》〈數珠儀則品〉說上品一0八顆,中品五十四顆,下品二十七顆,最上品一0八0顆。上列顆數之來源,係一0八減半為五十四,五十四減半為二十七,二十七減半為十四,又一0八之十倍為一0八0。

由上所述,可知數珠的顆數,應以一0八顆為其基本數。不過《陀羅尼集經》所說的四十二及其減半的二十一,當另有別說。後世認為此等顆數,皆各有所示,一0八顆表示證入百八三昧,斷除百八煩惱,一0八0顆表示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或金剛界一0八尊中各具一0八尊;五十四顆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四善根因地等五十四位;四十二顆表示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四十二位;二十七顆表示十八學人與九無學;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及佛果;十四顆表示觀音之十四無畏。

關於數珠的質料,《陀羅尼集經》舉出金、銀、赤銅、水精(水晶)及木槵子、菩提子、蓮華子等類;《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列出菩提子、金剛子、金、真珠、蓮華子等類;《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持念品〉列香木、霴石、銅、鐵、水精、真珠、蓮花子、金剛子、間錯種種諸寶、菩提子等十種;《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列出鐵、赤銅、真珠、珊瑚、槵子、蓮子、因陀囉佉叉、烏嚧陀囉佉叉、水精、菩提子等十種;《金剛頂瑜伽念珠經》列舉硨渠、木槵、鐵、熟銅、水精、真珠、諸寶、帝釋子、金剛子、蓮子、菩提子等十一種;《蘇悉地羯囉經》卷中〈供養次第法品〉列舉菩提子、蓮花子、嚕梛囉叉子、木槵、多羅樹子、土、螺琁、水精、真珠、牙、赤珠、諸摩尼、薏苡珠、其餘的草子等十四種;《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除障分品〉列舉活兒子、蓮華子、阿嚧陀囉阿叉子、水精、赤銅、錫、木槵、琉璃、金、銀、鑌鐵、高佉等十二種。

有些經典以為,依數珠的種別,念誦之功德亦有差異,《陀羅尼集經》以水精為第一;《攝真實經》卷下〈建立道場發願品〉說香木得一分福,鍮石、銅、鐵得二分,水精、真珠得一俱胝分,蓮華子、金剛子得二俱胝分,間錯種種諸寶及菩提子最勝,可得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分之福德。《守護經》說菩提子及種種和合之珠最勝;《數珠功德經》、《瑜伽念珠經》等亦以菩提子為最勝。

在密教行法之中,依三部五部法之差別,所用數珠亦有不同。《蘇悉地羯囉經》說佛部用菩提子,觀音部用蓮花子,金剛部用嚕梛囉叉子之數珠;《守護經》及《瑜伽念珠經》說佛部用菩提子,金剛部用金剛子,寶部用金等諸寶,蓮華部用蓮華子,羯磨部用種種和合之數珠。

按此數珠雖有《木槵子經》等經典提及,其後經軌亦多載其製法及功德,但在律典中則未見及,南方佛教徒亦不曾使用,故應非早期佛教徒之法具。在西元四世紀左右所編纂的《奧義書》,如《Rudrākṡa-jābālopaniṣad》中,載有烏嚧陀囉佉叉(金剛子)的數珠及其功德,在《Akṣamālikopaniṣad》中,亦有數珠的製法及其功德,並且列出珊瑚、真珠、水晶、螺、銀、金、旃檀、兒命子、蓮子、金剛子等十種數珠的材料。

晚近在印度西北方所發掘的龍王歸佛之雕刻中,有首懸念珠的婆羅門像,此雕刻據說形成於西元二世紀左右。因此,可能在西元二世紀左右,數珠已流行於婆羅門之間,而佛教或許在稍後才有使用數珠的風氣。

我國有關使用數珠的記事,首見於《續高僧傳》。該書卷二十〈道綽傳〉云(大正50‧593c)︰「人各掐珠,口同佛號。」道綽之專弘淨土,始於隋末,於唐代貞觀年間又以數珠教人念佛,可見數珠是在唐初才被當作稱名記數之法具。其後,以《陀羅尼集經》為始,密部儀軌被大量傳譯出來,數珠亦為密教僧侶所廣泛使用。流俗相傳,到後世更演變成為一般佛教徒的標幟。

〔參考資料〕 《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卷十一〈數珠儀則品〉;《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釋氏要覽》卷中;《翻譯名義集》卷七;《祕密事相の研究》(《栂尾祥雲全集》{2})。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