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曹洞五位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洞山良价禪師為廣接上中下之三根而開五位。其法借易之卦爻而來。先以陰陽之爻如圖相對。(-)正也,體也,君也,空也,真也,理也,黑也(--)偏也,用也,臣也,色也,俗也,事也,白也。取離卦回互疊變之而為五位。先言變疊之次第,則離卦如,第一重之,則為重離卦,第二取重離卦中之二爻,加於上下,則為中孚卦,第三取中孚卦中之二爻,加於上下,則為大過卦,更取其中之二爻,加於上下,則還於前之重離卦,故三變而止。寶鏡三昧謂之「疊而為三。」次取單離以其中爻回於下,則為巽卦,以中爻回於上,則為兌卦,依之而成前後之五卦。寶鏡三昧謂之「變盡成五。」以此五卦判證修之淺深,名為功勳之五位,示理事之交涉,名為君臣之五位。功勳之五位,為洞山之本意,君臣之五位。為曹山之發明。

又由卦爻之形而圖黑白之五位。是亦洞山之發明:

第一正中偏,正者、體也、空也、理也、偏者、用也、色也、事也、正中之偏者,正位之體處,具偏用事相之位也。是能具為體,所具為用,故以能具之體,定為君位。是君臣五位之君位也。學者始認體具之用,理中之事,作有為修行之位,為功勳五位之第一位,配於大乘之階位,則與地前三賢之位相當。

第二偏中正,是偏位之用具正位之體之位也。因之以能具之用定為臣位。即君臣五位之臣位也。在修行上論之則為正認事具之理用中之體,達於諸法皆空真如平等之理之位,即大乘之見道也。

第三正中來,是有為之諸法如理,隨緣,如性緣起者。即君視臣之位也。學者於此,如理修事,如性作行,是與法身菩薩由初地至七地之有功用修道相當者。

第四偏中至(一本作兼中至林間錄以之為大謬),是事用全契於體,歸於無為者,即臣向君之位也。學者於此終日修而離修念,終夜用而不見功用,即由八地至十地之無功用修道位也。

第五兼中到,是體用兼到,事理並行者。即君臣合體之位,而最上至極之佛果也。已上就法而論事理之回互,為君臣之五位,就修行上而判淺深,為功勳之五位。

五燈會元曹山章曰:「僧問五位君臣旨訣。師曰: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眾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當詳審辨明。君為正位,臣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兼帶者言兼中到之一位。

白隱之五家要語曰:「卻怪大圓鏡智光黑如漆,此道正中偏一位,於此入偏中正一位修寶鏡三昧多時,果證得平等性智初入理事無礙法界境致,行者以此不為足,親入正中來一位依兼中至真修,獲得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最後到兼中到一位折合還歸炭裏坐。」

黑白之五相,五燈會元以第四偏中至作○純白,第五兼中到造●純黑者非也(是由偏中至誤為兼中至而來),洞山之作有五位顯訣,五位逐位頌,功勳五位頌,曹山之作,有解釋洞山五位顯訣,五位旨訣,黑白五相偈。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石霜楚圓禪師語錄

全一卷。全稱慈明禪師五會住持語錄。又作慈明和尚語錄。宋代僧石霜楚圓撰,黃龍慧南重編。收於卍續藏第一二○冊。編集楚圓於袁州廣利寺、潭州道吾山、潭州石霜山崇勝院(寺)、南嶽山福嚴寺等處之示眾、上堂語,及機緣、勘辨、偈頌等。偈頌之中,除臨濟宗之三決三句、三玄三要外,亦有曹洞五位之頌。又卍續藏第一一八冊古尊宿語錄卷十一摘要刊錄楚圓語要,題名慈明禪師語錄。 p2142


別揀五位

又作別時之揀。別揀,即將前人對於各種思想學說之正邪辨別,更加以揀擇之意。唐代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之弟子曹山本寂,對洞山所創之「五位顯訣」另作揀選、解釋,以別示正理,稱為別揀五位。其內容載於洞上雲月錄卷上、重編曹洞五位卷上等。(參閱「洞山五位顯訣」3874) p2802


洞山三句

洞山良价禪師指導學人時所用之三語句,即「向上一句」、「門頭一句」、「超百億一句」。一句,即表示以自己所信之一語句拈提宗旨。(一)向上一句,指導學人,令彼等到達佛向上之境界。佛向上,即不執著於佛之境界且應超越之。(二)門頭一句,於現實之中辨得圓融無礙者;亦即通過差別之事象,開示平等之真理。(三)超百億一句,又作絕續句、不來句、倒底一句,即謂一切究極之當體。〔曹洞五位卷下〕 p3867


重編曹洞五位顯訣

凡三卷。又作曹洞五位顯訣、重編曹洞五位。宋代僧慧霞編。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一冊。內容收錄晦然和尚序、慧霞序、廣輝之重集洞山偏正五位曹山揀語並序、洞山五位顯訣、天童四借頌、逐位頌、寶鏡三昧、汾陽廣智歌、曹山三種墮四種異類等。

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有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之五位說,以七言三句逐位頌出,故又稱逐位頌。洞山之法嗣曹山本寂自五位說摘其語要,闡明真訣,而作曹洞五位顯訣。晦然和尚於重編曹洞五位顯訣之卷中引用曹山之法嗣慧霞之序言,主張五位之逐位頌出自曹山之手,然一般咸認正偏五位說與向、奉、功、共功、功功之功勳五位說係洞山之作;君臣五位說與王子五位說則係洞山或曹山之作。功勳五位論述修行之境地,正偏五位就本體與現象之關係論述萬差諸法,君臣五位與王子五位係正偏五位宗旨之申論。

有關五位說之注釋書,較著名者有:永覺元賢之洞上古轍、覺範慧洪之石門文字禪、晦巖智昭之人天眼目、全苗月湛之五位顯訣元字腳等。 p3985


寶鏡三昧歌

全一卷。又作洞山良价禪師寶鏡三昧、寶鏡三昧。唐代曹洞宗祖洞山良价(807~869)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與大正藏第四十八冊(人天眼目卷三)。

本篇係詠敘曹洞正偏回互之玄旨。然偏正回互之說實淵源於石頭希遷所撰之參同契。其後,石頭傳藥山,藥山傳雲巖,雲巖傳洞山,至洞山始集五位說之大成。故本歌與參同契同為曹洞宗之宗典而備受重視。全篇由四言九十四句、三七六字所組成。

其注解書有:(一)寶鏡三昧玄義一卷,附錄於重編曹洞五位顯訣卷下。宋代雲外雲岫(1242~1324)著。雲岫將寶鏡三昧歌詳予注釋,以闡明其原義。(二)寶鏡三昧本義一卷,清代行策著。以寶鏡三昧、偏正回互、三疊分卦、五變成位、二喻顯法、六爻攝義等六種圖說,揭示重離六爻、偏正回互之精義;又詳解五位說,並駁覺範、永覺之見解。(三)寶鏡三昧原宗辨謬說一卷,清代雲淙淨訥著。淨訥論述寶鏡三昧本義,並論及:(1)力說雲巖之重離六爻、偏正回互,(2)以洞山良价之正偏為根本而建五位功勳,(3)以曹山本寂之功勳為根本,而立五位君臣,(4)以石霜之正偏功勳君臣之制為根本而立五位王子等,以彰顯寶鏡三昧歌之原旨,而辯駁覺範、大慧等人之說。上記三書皆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一冊。其他尚有日僧指月慧印所撰之寶鏡三昧不能語、面山瑞芳之寶鏡三昧吹唱等。 p676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一然

朝鮮高麗曹溪宗迦智山系僧。俗姓金,諱見明,字晦然,號無極、睦庵,後改稱一然。慶州章山郡(慶山)人。

師九歲入海陽無量寺,十四歲從陳田寺大雄披剃。二十二歲禪科應試及第。曾任三重大師、禪師、大禪師。五十六歲時,承繼知訥法統。高麗‧忠烈王九年(1283),獲冊封為「圓徑沖照國尊」。翌年住麟角寺。八十四歲示寂,諡號「普覺國尊」。為韓國佛教史上僧人稱為「國尊」之嚆矢。弟子有宏訓、混丘、竹盧等。著有《三國遺事》、《重編曹洞五位》、《新羅國東吐含山華嚴宗佛國寺事蹟》等。

◎附︰李能和《朝鮮佛教通史》下編〈高麗國義興華山曹溪宗麟角寺迦智山下普覺國尊碑銘并序〉(摘錄)

國尊諱見明,字晦然,後易名一然,俗姓金氏,慶州章山郡人也。考諱彥弼,不仕,以師故,贈左僕射。妣李氏,封樂浪郡夫人。初,母夢日輪入屋,光射于腹者,凡三夜,因而有娠,泰和丙寅六月辛酉誕焉。生而俊邁,儀表端嚴,豐準方口,牛行虎視。少有出塵志,年甫九歲,往依海陽無量寺。始就學而聰警絕倫,有時危坐盡夕,人異之。興定己卯,就陳田長老大雄剃度受具。於是遊歷禪肆,聲價籍甚,時輩推為九山四選之首。丁亥冬,赴選佛場,登上上科。厥後寄錫于包山寶幢庵,心存禪觀。

丙申秋有兵亂,師欲避地,因念文殊五咒,以期感應,忽於壁間,文殊現身,曰︰「無住居。」明年夏,復居是山妙門庵,庵之北有蘭若曰無住,師乃悟前記。住是庵時,常以「生界不減佛界不增」之語參究之。一日,豁然有悟,謂人曰︰「吾今日乃知三界如幻夢,見大地無纖毫礙。」是年,批授三重大師;丙辰,加禪師。己酉,鄭相國晏捨南海私第為社,曰定林,請師主之。己未,加大禪師。中統辛酉,承詔赴京,住禪月社開堂,逄(逄疑遙字之誤)嗣牧牛和尚。至至元元年秋累請南還,寓居吾魚寺。未幾,仁弘社主萬恢讓師主席,學儷雲臻。戉辰夏有朝旨,集禪教名德一百員,設大藏落成會於雲海寺,請師主盟,晝讀金文,夜談宗趣,諸家所疑,師皆剖釋如流,精義入神,故無不敬服。師主仁弘十一年,是寺創構既遠,殿宇皆頹圮,又且湫隘,師並重新恢廓之,仍奏于朝,改號仁興,宸書題額以賜之。又於包山東麓,重葺涌泉寺,為佛日社。

上即祚四年丁丑,詔住雲門寺,大闡玄風。上日深傾注,以詩寄云︰「密傳何必更摳衣,金地逢抬亦是奇,欲乞璉公邀闕下,師何長戀白雲枝。」辛巳夏,因果征駕幸東都,詔師赴行在,及至,路請陞座,倍生崇敬,日取師佛日結社文題明顯入社。明年秋,遣近侍長作尹金頵,賷詔迎至闕下,請於大殿,喜溢龍顏,敕有司館于廣明寺。入院日夜半,有人立方丈外,曰︰「善來者」三,視之無有也。冬十二月,乘輿親望,咨問法要。明年春,上謂群臣曰︰「我先王皆得釋門德大者為王師,德又大者為國師,在否德獨無可乎﹖今雲門和尚,道尊德盛,人所共仰,豈宜寡人獨蒙慈澤,當與一國共之。」於是遣右承旨廉承益奉綸旨,請行闔國尊師之禮。師上表固讓,上復遣使,牢請至三,仍命上將軍羅裕等冊為國尊,號「圓徑冲照」。冊訖,四月辛卯,迎入大內,躬率百僚行摳衣禮。改國師為國尊者,為避大朝國師之號也。

師素不樂京輦,又以母老乞還舊山,辭意甚切,上重違其志而允之,命近侍佐郎黃守命護行下山寧親,朝野嘆其希有。明年母卒,年九十六;是年,朝廷以麟角寺為下安之寺,敕近侍金龍儉修葺之。又納土田百餘頃以賁常住。師入麟角,再闢九山門都會,叢林之盛,近古未曾有也。越己丑六月示疾,至七月七日,手寫上大內書,又命侍者作書,寄相國廉公,告以長往;因與諸禪老,問答移晷,是夜,有長星大尺圍隕于方丈。後翌日乙酉,晨起興浴而坐,謂眾曰︰「今日,吾當行矣,不是重日耶﹖」云︰「不是。」曰︰「然則可矣。」令僧撾法鼓,師至差法堂前,踞禪床封印寶,命掌選別監金成固重封畢,謂曰︰「適值天使來見老僧末後事。」有僧出問︰「釋尊示滅於鶴林,和尚皈真於麟嶺,未審相去多少﹖」師拈拄杖卓一下云︰「相去多少﹖」進云︰「伊麼則,今古應無墮,分明在目前。」師又卓一下云︰「分明在目前。」進云︰「三角麒麟入海中,空餘片月波心出。」師云︰「他日皈來。且與上人重弄一場。」又有僧問︰「和尚百年後,所須何物﹖」師云︰「只遮個。」進云︰「重與君王造個塔樣,又且何妨﹖」師云︰「什麼處去來﹖」進云︰「也須問過。」師云︰「知是般事便休。」又有僧問︰「和尚在世如無世,視身如無身,何妨住世轉大法輪﹖」師云︰「隨處作佛事。」問答罷,師云︰「諸禪德,日日報之,痛癢底,不痛癢底,模糊未辨。」乃拈拄杖卓一下云︰「這個是痛底。」又卓一下云︰「這個是不痛底。」又卓一下云︰「這個是痛底,是不痛底,試辨看。」便下座,皈方丈,又坐小禪床,言笑自若,俄頃,手結金剛印,泊然示滅。有五色光起方丈後,直如幢,其端煜煜如炎火,上有白雲如蓋,指天而去。時秋暑方熾,顏貌鮮白,肢體瀅澤,屈伸如生,遠近觀者如堵。丁亥闍維,拾靈骨,置于禪室中,門人賷遺狀印寶乘傳以聞,上震悼,遣判觀候署事令倜展飾終之禮,又命按廉使監護喪事,仍降制諡曰「普覺」,塔曰「靜照。」十月辛酉,塔于寺之東岡。享年八十四,臘七十一。

師為人言無戲謔,性無緣飾,以真情遇物,處眾若獨,居尊若卑。於學不由師訓,自然通曉,既入道穩實而縱之以無礙辯,至古人之機緣語句,盤根錯節,渴施陂險處,扶剔疏鑿,恢恢焉游刃。又於禪悅之餘,再閱藏經,窮究諸家章疏,旁涉儒書,兼貫百家。而隨方利物,妙用縱橫。凡五十年間,為法道稱首,隨所住處,皆爭景慕。唯以未參堂下為耻,雖魁傑自負者,但受遺芳餘潤,則莫不心醉而自失焉。養母純孝,慕睦州陳尊宿之風,自號睦庵。年及耄期,聰岡少衰,教人不倦,非至德真慈,孰能如是乎。初龍劍之來也,馬山驛吏夢人曰︰「拚當有天使修曇無竭菩薩住行過此。」拚果至,以師之行己利人觀之,是夢豈虛也哉。其餘異跡奇夢頗多,恐涉語怪,故略之。師之所著,有《語錄》二卷、《祖圖》二卷、《大藏須知錄》三卷、《諸乘法數》七卷、《祖廷事苑》三十卷、《禪門拈頌事苑》三十卷等百餘卷行于世(《三國遺事》亦係師著。而此不及)。


石霜楚圓禪師語錄

一卷。宋‧石霜楚圓撰,黃龍慧南重編。又名《慈明和尚五會語錄》、《慈明和尚語錄》。收在《卍續藏》第一二0冊、《禪宗全書》第四十冊。

作者楚圓(986~1039)為汾陽善昭之法嗣,歷住南源山廣利禪院、潭州道吾山、石霜山崇勝禪院、南岳山福嚴禪院、潭州興化禪院。本書即收錄楚圓在上述五寺中所開示的法語及偈頌等。偈頌之中,除臨濟宗之三決三句、三玄三要外,亦有曹洞五位之頌。卷首收有章倧「慈明四家錄並序」、本延「慈明禪師五會住持語錄並序」。

此外,《卍續藏》第一一八冊《古尊宿語錄》卷十一中,曾摘要刊錄楚圓之語要,題名為「慈明禪師語錄」。


見明

高麗僧。慶尚北道章山郡人。俗姓金。字晦然或一然。九歲至海陽無量寺參學,十四歲,從陳田大雄剃度出家、受具足戒。二十二歲及第選佛場上科。高宗二十四年(1237),住包山無住寺,一日豁然開悟,受「三重大師」號。三十六年出主南海定林寺。元宗二年(1261),於京師創立禪月社;五年移居雲海寺。其後,又於包山涌泉寺創建佛日社,弘揚禪教。十四年,奉敕住雲門寺,並受國師、國尊者等號。晚年住麟角寺,宣揚道義家風。忠烈王十五年七月八日示寂,世壽八十四,法臘七十一。其著述有《普覺國師語錄》二卷、《偈頌雜著》三卷、《重編曹洞五位》二卷、《祖庭事苑》三十卷、《三國遺事》五卷等百餘卷行於世。

〔參考資料〕 《朝鮮金石總覽》卷上〈高麗國義興花山曹溪宗麟角寺迦智山下普覺國尊碑并序〉;《高麗史》卷二十九;《朝鮮佛教通史》下編;《朝鮮禪教史》。


雪岑

朝鮮江陵人。本名金時習,字悅卿,號東峰、清寒子、碧山清隱、贅世翁、梅月堂。天資聰穎,自幼即習《中庸》、《大學》、《論語》、《孟子》、《詩經》、《春秋》等書,有神童之譽。世祖元年(1456),至三角山重興寺修學,後聞首陽大君死訊,閉門痛哭三日,因而悲觀世相,出家為僧,法諱雪岑。其後,住楊州水落寺、慶州金鰲山茸長寺諸剎,從學之緇素甚眾。然師放浪形駭,狂態不羈,故長修弟子不多,唯梅門、善行等人而已。

四十七歲時,師肉食、蓄髮、娶妻、還俗。及妻亡,復入山,修頭陀行。成宗二十四年示寂於忠南鴻山縣無量寺,享年五十九。師遺言葬於無量寺附近,三年後掘其墓地,顏色與生時無異。宣祖(1567~1607)時,嘗命李栗谷為師作傳記。肅宗(1675~1720)時,追封為「海東伯夷」。正祖六年(1782),追諡「清簡」。著有《金鰲新話》、《梅月堂四遊錄》、《華嚴一乘法界圖註》、《曹洞五位要解》、《十玄談要解法華經別讚》等書。

〔參考資料〕 《誌狀輯略》;《燃藜室記述》;《師友名行錄》;《梅月堂傳記》。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