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昭明禪寺

[佛光大辭典]

位於浙江臨安東天目山玉屏峰。梁昭明太子修禪而創建本寺,時稱昭明院,寶誌亦嘗駐錫於此。相傳梁大通年間(527~528)賜額「昭明禪寺」,唐宋以來幾經興廢,其後燬於元末。明洪武十年(1377)重建,明朝無趣如空,清朝獨超、道源等諸師嘗住之。咸豐十一年(1861)為太平天國所燬,成為瓦礫廢墟,後智海頓覺與法嗣靜能圓參等自西天目山來,次第經營,漸復舊觀。寺有大雄寶殿、韋馱殿、千佛閣、藏經樓等,千佛閣為寶方所建之堂,內置有宋元時代之金色銅佛千尊。〔天目山名勝志(錢文選)〕 p3836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天目山

位於浙江臨安縣西北,與安徽省境銜接。古稱浮玉山。山有兩目,東天目位於臨安縣西北約二十九公里處,高一五二○公尺,有大山、將軍、寶珠等諸峰,洗眼、浮玉、白龍、煉丹等諸池,瀑布、玉劍等諸泉。西天目位於潛縣北約二十六公里處,高一五四七公尺,有十二龍潭、三十六洞,其餘峻峰、巖洞、石室、冷泉無數。東西兩目延袤約三一七公里,處處峰巒池泉,崖嶺竦疊,千年古木,飛瀑泉石,景緻之勝,堪稱東南之冠。本山自古為著名佛、道勝地,歷來所置寺觀甚多,較著名者有東天目山之昭明禪寺,西天目山之禪源寺、獅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等。〔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卷三十、釋氏稽古略續集卷二、大清一統志卷二一六、天目山名勝志(錢文選)〕(參閱「大覺寺」912、「昭明禪寺」3836、「獅子正宗禪寺」5525、「禪源寺」6480) p134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天目山

位於浙江省臨安縣北境。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主峰有東天目山與西天目山。兩峰並峙,峰頂又各有水池,清瑩如目,故稱天目山。其中,東天目山位於臨安縣西北,標高一五二0公尺,多飛瀑流川,有雲海奇觀、平溪夜月、懸崖瀑布等景觀。西天目山在昌化縣東北,標高一五四七公尺,因植物茂密而有「植物王國」之稱,尤以高大喬木構成的森林景觀為最大特色,素有「大樹華蓋聞九州」之說。另有古剎禪源寺、獅子口等勝景。

天目山不僅被道家視為「第三十四洞天」的道教聖地,在歷史上也是佛教聖地。相傳唐代天目山曾有大小寺院百餘座,僧侶千餘人。現今,東天目山有昭明禪寺,西天目山有禪源寺、師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等。

昭明禪寺,位於東天目山玉屏峰上。傳說梁‧昭明太子修禪而創建昭明院,寶誌曾住於此。梁‧大通年間(527~528)受賜昭明禪寺額。自唐末已來,幾經興廢,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松華擔任住持,致力復興,而有大雄寶殿、韋馱殿、彌勒殿、法堂、齋堂、報本堂、千佛閣、藏經樓、慈雲堂等。其中,千佛閣安置有宋元時代的金色銅佛千軀。

禪源寺,位於西天目山的昭明、旭日、翠微、陽和諸峰下。清‧康熙四年(1665),浙江宰官迎請玉琳國師,重修高峰的道場。雍正十一年(1733)受賜禪源寺額。周圍青山環抱,柳杉掩映,溪水側繞,環境幽靜,為天目山之門戶。

獅子正宗禪寺,在西天目山獅子巖左方。元‧至元十六年(1279),高峰原妙來此建一寺,稱師子院;二十三年中峰明本來參原妙,並嗣其法。延祐五年(1318)詔改師子院為師子正宗寺,令翰林學士趙孟頫撰碑銘。元末罹兵火,明‧洪武四年(1371)松隱復興之,但於明末再遭兵火所毀。康熙四年(1665)大覺國師重興法席,將寺額移至山下雙清莊,於故址建開山殿。

大覺正等禪寺,位於西天目山蓮華峰。原有五鳳樓、諸天閣、藏經可觀樓等,但自元末遭兵火燒毀後,歷經興廢,寺運不振。

〔參考資料〕 《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卷三十;《釋鑑稽古略續集》卷二;《新續高僧傳》卷十八、卷二十、卷五十九;錢文選《天目山名勝志》。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