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行圓滿
[法相辭典(朱芾煌)]如如來十號中說。
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八頁云:明行圓滿,所謂三明。遮行,行行,皆悉圓滿。又復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皆悉圓滿。前,是行行,後,是住行。此中清淨身語意業現行正命,是行圓滿。密護根門,是遮圓滿。由此二種,顯示如來三種不護,無忘失法。
三解 法蘊足論二卷三頁云:明行圓滿者:何等為明?謂佛所有無學三明。一者、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二者、無學死生智作證明,三者、無學漏盡智作證明。是謂為明。何等為行?謂佛所有無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謂為行。又佛所有上妙威儀,往來顧視,屈伸俯仰,服僧伽胝,執持衣缽,悉皆嚴整。是謂為行。此行,前明,總謂明行。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明行,一向鮮白,一向微妙,一向無罪。是故名為明行圓滿。
[佛光大辭典]
明行足
梵語 vidyā-carana-sajpanna,巴利語 vijjā-carana-sampanna。為佛十號之一。音譯鞞侈遮羅那三般那。又作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圓滿、明行。依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八之說,明,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稱明行足。又據大智度論卷二載,明,即宿命、天眼、漏盡等三明;行,即身、口二業;佛具足成就三明二業,故稱明行足。〔長阿含經卷十三〕(參閱「十號」480) p3280
藥師如來之淨土。又作淨琉璃世界,或稱藥師淨土。蓋此世界以琉璃為地,或以此世界及其教主本身皆清淨如琉璃,故有此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一四‧四○五上):「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同經十二大願中之第二大願(大一四‧四○五上):「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隋代達摩笈多譯藥師如來本願經載,彼佛國土無女人形,離諸欲惡及一切惡道苦聲,以琉璃為地,城闕、柱樑、斗栱,周匝羅網,皆以七寶所成,如極樂國,國中有日光及月光二菩薩為最上首。
藥師如來之信仰,盛行於劉宋以後,藥師淨土之變相亦隨之造立。敦煌千佛洞出土之古寫經中,藥師淨土之變相,中央為佛,左右配二菩薩,其前有奏樂舞踊之七聖眾,正面中央立四圓柱為門,圖後方左右各畫一宮殿,此或即六朝之作品。英國史坦因所發現之數種變相,其中第三十六圖(The Thousand Buddhas 之編號)為彩色絹本,長約一點二八公尺,或係繪於唐宋之際。〔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上、灌頂經卷十二〕 p4709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之稱。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羅、舍利弗怛羅、奢利富多羅、設利弗呾羅。意譯鶖鷺子、鴝鵒子、鸜鵒子。梵漢並譯,則稱舍利子、舍梨子。其母為摩揭陀國王舍城婆羅門論師摩陀羅之女,以眼似舍利鳥,乃名舍利;故「舍利弗」一詞之語意即「舍利之子」之謂。又,別名憂波提舍、優婆室沙、鄔波底沙、優波替,此係從其父提舍(Tiṣya)之名而得。
舍利弗生於王舍城外那羅陀村(Nālada),有七弟一妹。幼時,即與鄰村之目犍連結交,嘗相偕共詣祇離渠呵山大祭,見群眾雜沓,油然心生無常之感,遂相約出家學道。旋入刪闍耶毗羅胝子(Sañjayavairaṭṭiputra,六師外道之一)之門下,七日七夜即會通其教旨,成為其門人二五0人(一說五百人)中之上首。然舍利弗於內心仍未得安靜。一日,見馬勝比丘威儀端正、進止有方,乃問其所師何人,所習何法。馬勝答已,並示「一切諸法本,因緣生無主,若能解此者,則得真實道」一偈,舍利弗頓得法眼淨,乃逕告目犍連,各率弟子二五0人,共受佛戒。歸依佛陀後,常隨從佛陀,破斥外道,論究法義,代佛說法,主持僧事。領導僧團,多方翼贊佛化。
在佛陀弟子之中,舍利弗與目犍連被稱為佛陀門下的「雙賢」,是佛陀弘法的左右手。佛陀曾說︰「舍利子生諸梵行;目連比丘,長養諸梵行。此二人當於我弟子中最為上首,智慧無量,神足第一。」
佛陀對舍利弗是極為信任,極為稱嘆的。《雜阿含經》曾載︰「佛告舍利弗︰汝今如是為我長子,住於儀法,我所應轉法輪,汝亦隨轉。」佛陀也曾稱讚他「持戒多聞,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在佛法的弘揚,眾生的教化方面,舍利弗有相當大的貢獻。
除了智慧、弘法為後人所稱道之外,舍利弗與目犍連的友情,及其對佛陀的情誼,也是至情至性的。當目犍連為執杖梵志所傷,即將涅槃時,舍利弗又知道佛陀即將辭世,他不忍見到佛陀與目犍連先他入滅,因此乃向佛陀請辭,然後回到故鄉安詳地入涅槃。
相傳《舍利弗阿毗曇論》、《阿毗達磨集異門論》即為舍利弗所撰。
◎附︰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二章第一節(摘錄)
阿毗達磨論師
在初期集成的《雜阿含經》,佛教界已傳有同類相聚的學團形態。對佛教的開展,部派的分化,阿毗達磨論的興起,都應有思想與風格上的淵源。阿毗達磨是屬於「法」的部門;與「法」有關的佛世大比丘,領導僧倫,化洽一方的,有舍利弗(Śāriputra)、大目犍連(Mahāmaudgalyāyana)、大拘絺羅(Ma-hākauṣṭhila)、大迦旃延(Mahākātyāyana)、富樓那(Purṇamaitrayṇīputra)、阿難(Ānanda)。試分別諸大阿羅漢的特性,以推論阿毗達磨學系的傳承。不過,佛陀時代,一味和合時代,這幾位聖者,都是佛教界所尊敬的,彼此間也是相互學習的。即使學風有些特色,也決沒有後代那樣的宗派意味,這是我們應該記住的。
舍利弗、大目犍連、大拘絺羅,可以看作同一學系。舍利弗與目犍連,起初都是刪闍耶(Sañjaya)的弟子,同時於佛法中出家,同負助佛揚化的重任,又幾乎同時入滅。法誼與友誼的深切,再沒有人能及的了。舍利弗為「大智慧者」,大目犍連為「大神通者」,為佛的「雙賢弟子」。大智慧與大神通──大智與大行,表徵了佛教的兩大聖德(圓滿了的就是佛,稱為「明行圓滿」)。大目犍連被譽為神通第一,對法義的貢獻,傳述自不免缺略了(舍利弗少有神通的傳說,其理由也是一樣)。在《中阿含經》中,舍利弗被稱譽為猶如生母,目犍連如養母︰「舍利子比丘,能以正見為導御也。目犍連比丘,能令立於最上真際,謂究竟漏盡。」陶練化導僧眾的能力,目犍連是不會比舍利弗遜色的。《中部》〈牛角林大經〉,大目犍連以為︰「是二比丘,為論阿毗達磨,相互發問;相互發問,應答無滯。」足以使林園生色。阿毗達磨論師的風尚,明白的表示了出來。說一切有部傳說︰大目犍連造《阿毗達磨施設論》,也表示了大目犍連與阿毗達磨間的關係。
大拘絺羅與舍利弗的關係,異常密切。說一切有部傳說︰大拘絺羅是舍利弗的母舅。銅鍱部的傳說︰大拘絺羅從舍利弗出家受戒。無論為甥舅,或師弟間的關係,從《阿含經》看來,舍利弗與大拘絺羅的問答最多,而且著重於法義的問答。如《中阿含經》(卷五十八)的〈大拘絺羅經〉,《中阿含經》(卷七)的〈大拘絺羅經〉,都是法義問答集,而被稱為毗陀羅的。以《雜阿含經》來說,共三經,問答的主題,是明與無明,這正是《毗陀羅大經》問答的開端。此外,如問緣起非四作,如來死後不可記,欲貪是繫,現證、應觀無常苦空無我。大拘絺羅的問答,幾乎都與舍利弗有關。而且,南傳與漢譯,問者與答者,往往相反。這可說是二大師的相互問答,思想已融和為一。又如大拘絺羅得無礙解第一,考《小部》的〈無礙解道〉,可說是以無礙解得名的。無礙解的本義,與聖道中心的阿毗達磨有關。四無礙的解說是︰法無礙的法,是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義無礙,詞無礙,辯說無礙,就是這些法(聖道)的義,法的詞,法的辯說。切實的說,由於阿毗達磨論(聖道)的論說,注意到法的義、法的詞、法的辯說,而形成四無礙解一詞。大拘絺羅稱為無礙解第一,可以想見他與阿毗達磨論的關係。
舍利弗大智慧第一,是「逐佛轉法輪將」,稱「第二師」,可說釋尊以下,一人而已。在經、律中,舍利弗有多方面的才能,如破斥外道,分別經義,代佛說法,編集經法,主持僧事,維護僧伽的健全與統一,與其他大弟子問答等。著眼於阿毗達磨的淵源,那末,(1)與大拘絺羅的法義問答,被稱為毗陀羅。(2)《中阿含經》(卷七)的〈分別聖諦經〉,《中阿含經》(卷七)的〈象迹喻經〉,都是舍利弗對四諦的廣分別。條理嚴密,近於阿毗達磨的風格。舍利弗的特重分別,在初期聖典中,已充分表現出來。(3)大拘絺羅稱無礙解第一,而這也是舍利弗所有的勝德。如說︰「初受戒時,以經半月,得四辯才而作證。」「舍利弗成就七法,四無礙解自證知」。(4)舍利弗的深廣分別,在教團內,引起了部分人的反感。除提婆達多(Devadatta)系而外,黑齒(Kaḷārakhattiya)比丘一再在佛前指訴︰舍利弗自說生死已盡,自稱能以異文異句,於七日七夜中,奉答佛說。舍利弗說滅盡定(阿毗達磨義),受到優陀夷(Uddāyin)的一再反對。舍利弗領導大眾,遊行教化,某比丘向佛指訴︰舍利弗輕慢了他。雖然舍利弗始終受到佛的讚歎,佛的支持,但可見舍利弗在當時,領導僧眾的地位,問答分別的學風,曾引起教內部分人士的不滿。
綜合聖典的傳述來說,舍利弗、大目犍連、大拘絺羅,從事僧團的領導,法義的論究工作,成一有力的系統。這一學系,對於阿毗達磨,有最深切的關係。《雜阿含經》中,舍利弗與大拘絺羅的法義問答,已表現了分別的學風。到《中阿含經》,阿毗達磨論,毗陀羅論,毗崩伽的發達,莫不傳說為與舍利弗及大拘絺羅有關。雖不能就此論定,這是舍利弗、大目犍連、大拘絺羅自身言行的直錄。然如解說為︰這是舍利弗(大拘絺羅)及承受其思想的學者,在佛法的開展中,闡明舍利弗等傳來的學說的集錄,應該與事實的距離不遠。在這一系中,舍利弗居於主導的地位。
〔參考資料〕 《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大智度論》卷十一;《十二遊經》;《中阿含經》卷五~卷七;《增一阿含經》卷十八、卷二十六;《眾許摩訶帝經》卷十一、卷十二;《賢愚經》卷十〈須達起精舍品〉。
瑜伽八十一卷十五頁云:一者、一向記。謂為如理來請問者,無倒建立諸法性相。
二解 如四種記中說。
三解 佛地經論六卷十五頁云:一向記者:如有問言:一切生者,決定滅耶?佛法僧寶,良福田耶?如是等問,應一向記。此義決定。
四解 大毗婆沙論十五卷十四頁云:云何名應一向記問?此問應以一向記故。謂有問言:如來、應正等覺耶?法、善說耶?僧、妙行耶?一切行、無常耶?一切法、無我耶?涅槃、寂靜耶?應一向記。此皆如是。問:何故此問應一向記?答:此問能引義利,能引善法,隨順梵行,能發覺慧,能得涅槃;是故此問,應一向記。
五解 集異門論八卷十三頁云:云何應一向記問?答:若有問言: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耶?佛所說法,是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耶?佛弟子眾,具足妙行質直行如理行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耶?苦集滅道,是聖諦耶?一切行無常耶?一切法無我耶?涅槃寂靜耶?如是等問,有無量門,應一向記:世尊是如來阿羅漢廣說乃至涅槃是寂靜等。是名應一向記。問:何故此問應一向記?答:以於此問,若一向記;能引義利,能引善法,能引梵行,能發通慧,能正等覺,能證涅槃。故於此問,應一向記。
瑜伽三十八卷三頁云:又諸如來、略有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何等為十?謂薄伽梵、號為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禦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言無虛妄,故名如來。已得一切所應得義,應作世間無上福田,應為一切恭敬供養;是故名應。如其勝義覺諸法故;名正等覺。明、謂三明。行、如經說止觀二品。極善圓滿,是故說名明行圓滿。上昇最極,永不退還;故名善逝。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類染淨相故;名世間解。一切世間唯一丈夫,善知最勝調心方便;是故說名無上丈夫調禦士。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義故,為實法故,與顯了義為開導故,與一切義為所依故,與不了義為能了故,與所生疑為能斷故,與甚深處為能顯故,令明淨故,與一切法為根本故,為開導故,為所依故,能正教誡教授天人,令其出離一切眾苦;是故說佛名天人師。於能引攝義利法聚,於能引攝非義利法聚,於能引攝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遍一切種現前等覺;故名為佛。能破諸魔大力軍眾,具多功德;名薄伽梵。
法蘊足論二卷一頁云:云何佛證淨?如世尊言: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禦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如彼卷一頁至七頁廣釋。又云: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證,心淨,是名佛證淨。若能於此,勸勵安立,當知是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佛證淨中。
二解 集異門論六卷十七頁云:云何佛證淨?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禦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彼以此相隨念諸佛,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證心淨;是名佛證淨。
法蘊足論七卷十六頁云:云何喜覺支?謂世尊說;大名當知;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佛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癡不纏心。於如來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如來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流法,於諸佛所,脩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復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謂佛正法、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法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癡不纏心。於正法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正法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正法所,脩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復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僧伽。謂佛弟子、具足妙行、質直行、如理行、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又佛弟子、有預流向,有預流果,有一來向,有一來果,有不還向,有不還果,有阿羅漢向,有阿羅漢果。如是總有四雙八隻補特伽羅。如是僧伽、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智見具足;應請、應屈、應恭敬。無上福田、世所應供。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僧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癡不纏心。於僧伽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僧伽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僧伽所,脩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復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謂我淨戒、不缺不穿,不雜不穢,堪受供養,無隱昧,善究竟,善受持,智者稱讚,常無譏毀。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癡不纏心。於自戒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自戒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自戒所,脩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復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施。謂我今者、善得勝利。雖居無量慳垢所纏眾生眾中;而心遠離一切慳垢,能行惠施。雖處居家;而能不著一切財寶,舒手佈施,作大祠祀,供養福田,惠捨具足,樂等分布。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施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癡不纏心。於自施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自施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自施所,脩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復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天。謂有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如是諸天、成就信故,戒故,聞故,捨故,慧故;從此處沒,生彼天中,受諸快樂。我亦有信戒聞捨慧、亦當生彼,與諸天眾、同受快樂。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天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癡不纏心。於諸天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諸天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諸天所,脩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彼脩如是六隨念時,所有無漏作意相應心欣、極欣、現前極欣、欣性、欣類、適意、悅意、喜性、喜類、樂和合、不別離、歡欣悅豫,有堪任性、踊躍性、歡喜、歡喜性,總名為喜。亦名喜覺支。是聖出世無漏無取道隨行道俱有道隨轉,能正盡苦,住苦邊際。諸有學者、如所見諸行,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於諸行中,深見過患;於永涅槃,深見功德。若阿羅漢、如解脫心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所有無漏作意相應心欣極欣乃至歡喜歡喜性,是名喜覺支。
二解 大毗婆沙論九十六卷十二頁云:問:何故立喜為覺支耶?答:順覺悟義、是覺支義。喜順彼勝,故立覺支。問:云何喜順彼勝?答:以修道中,九地九品,數修勝覺。如如於諦能如實覺,如是如是發生勝喜。如如生喜,如是如是復樂於諦、起如實覺。如人掘地,得諸珍寶。如如掘地,如是如是得寶生喜。如如得寶生喜,如是如是復樂掘地。此亦如是。問:何故不立喜為道支?答:順求趣義、是道支義。喜非順彼勝,故不立道支。問:云何喜非順彼勝?答:如如於諦發生勝喜,如是如是樂住不去。故於求趣,喜非隨順。如人在路,有所樂著;於所趣方,不能速至。此亦如是。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