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解脫
[佛光阿含藏]明、解脫(vijjāvimutti)(巴),即三明、三解脫。三明即:一、宿命智證明,二、生死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三解脫即:一、欲有漏心解脫,二、有有漏心解脫,三、無明有漏心解脫。
指宿命智證明、生死智證明、漏盡智證明三明及定、慧俱解脫。
[佛光阿含藏]
生眼、智、明、覺
巴利本作 cakkum udāpādi ñānaj udapādi paññā vijjā udapādi āloko udapādi,意為已生起眼、智、慧、明、光明。眼:法眼,智:正智(十法行之一,由正智可得正解脫),慧:般若慧(三無漏學之一),明:三明(明、解脫),光明:正定放光。
巴利名 Suttanta-mātikā。錫蘭大寺派巴利七論中之法集論(Dhammasavgani),於卷首所揭出之四十二門,稱為經本母。係與卷首所揭之論本母同為分別觀察諸法之標準。四十二門:(一)明分法、無明分法。(二)電光喻法、金剛喻法。(三)愚法、賢法。(四)黑法、白法。(五)苦行法、非苦行法。(六)增語法、增語道法。(七)詞法、詞道法。(八)施設法、施設道法。(九)名、色。(十)無明、有愛。(十一)有見、無有見。(十二)常見、斷見。(十三)邊見、無邊見。(十四)前際見、後際見。(十五)無慚、無愧。(十六)慚、愧。(十七)惡言、惡友。(十八)善言、善友。(十九)入罪善巧、出罪善巧。(廿)入定善巧、出定善巧。(廿一)界善巧、作意善巧。(廿二)處善巧、緣起善巧。(廿三)處善巧、非處善巧。(廿四)質直、柔和。(廿五)堪忍、可樂。(廿六)和順、供養。(廿七)不護根門、食不知量。(廿八)能護根門、於食知量。(廿九)失念、不正知。(卅十)念、正知。(卅一)思擇力、修習力。(卅二)止、觀。(卅三)止相、勤勵相。(卅四)勤勵、不散亂。(卅五)缼戒、缼見。(卅六)具戒、具見。(卅七)淨戒、淨見。(卅八)見清淨、如見精進。(卅九)於順厭處之厭、厭者之如理精勤。(四十)於善法不喜足、於精勤不被遮止。(四十一)明、解脫。(四十二)盡智、無生智。法集第三總說品,即以上述四十二門解釋一切法。〔南方上座部論書解說、B.C. Law: A History of Pāli Literature, vol. II〕 p5550
大毗婆沙論四卷四頁云:問:現觀、辦事、有何差別?有作是言:此無差別。現觀即是所辦事故。或有說者、亦有差別。且名即差別。謂此名現觀,此名辦事。復次通達所緣、是現觀;斷諸煩惱、是辦事。復次現觀者、謂智現觀。辦事者、謂事現觀。復次現觀者、謂智遍知。辦事者,謂斷遍知。如智遍知、斷遍知,智作證、得作證,明、解脫,道道果,應知亦爾。復次現觀者、謂無間道所作。辦事者、謂解脫道所作。如無間道所作、解脫道所作,斷繫得、證離繫得,除過失、修功德,出下賤、入勝妙,捨無義、得有義,盡愛膏油、受無熱樂,應知亦爾。復有說者、剎那是現觀。相續是辦事。如剎那、相續,入、數入,應知亦爾。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