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酒
[國語辭典(教育部)]ㄓˇ ㄐㄧㄡˇ
美酒。《詩經.小雅.鹿鳴》:「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文選.班固.東都賦》:「庭實千品,旨酒萬鍾。」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時征反在器曰盛案盛謂今之抷[(百-日+ㄎ)/皿]也左傳曰旨酒一盛言器也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準提菩薩
漢譯有准胝觀音、準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是以准提咒普為顯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薩。在禪宗,則稱之為天人丈夫觀音。
有關準提菩薩的事蹟,在經典中並沒有詳細的說明。他究竟應該歸屬於觀音部或佛部,在密宗內部也有異說。但是他在中日兩國佛徒的心目中,則是一位感應甚強,對崇奉者至為關懷的大菩薩。
準提菩薩的圖像,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九種。不過,一般佛徒所供奉的圖像大抵以十八臂三目者為多。十八臂之中,各臂或結印,或持劍、持數珠、金剛杵等物。有些佛教徒見到準提像後,往往誤以為是千手千眼觀音(Sanasrabhujāryāvalokitesvaraḥ)。實則千手千眼觀音的塑畫像,通常都是二十七目四十臂(加上合掌、定印之二手則為四十二臂),而且各手所持之物也與準提菩薩不同,應該加以甄別。
準提咒,是任何信仰者(不拘出家在家,或茹素與否)都可以持誦的。古來相傳的讀法,隨著我國歷代語音的變化,已經有少許失真,茲將漢譯咒語附上羅馬字讀音,以供持誦者參考︰
南無(namaḥ)颯哆喃三藐三菩馱俱胝南(saptānam samyaksambuddha koṭīnām)怛姪他(tadyatā)唵(oṁ)折隸(cale)主隸(cule)準提(cundhe)娑婆訶(svāhā)。
◎附︰談玄〈準提咒的研究〉(摘錄自《準提法集要》)
此咒的由來
此咒傳來,若存若失,前後共有七譯,今存者僅有四譯焉。
(1)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於垂拱二年,西魏國寺譯,名《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經》。末題又名「大明咒藏」,六萬偈中,出此《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經》一卷。
(2)唐‧善無畏奉詔譯,名《七佛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法》,內分三部,{1}獨部別行,{2}七俱胝獨部法,{3}準提別法。案此譯最為圓融,修行者不簡在家出家,飲酒食肉,皆可誦持也。
(3)唐天竺三藏金剛智譯,名《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
(4)唐三藏沙門不空奉詔譯《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
餘者有闍那岌多、天息災、法賢等,皆有翻譯。《會釋》云︰「準提真言,前後數譯,而不空三藏,深得密教之傳,由金剛薩埵,親於毗盧遮那佛前,受瑜伽最上乘義後,數百年傳於龍樹,龍樹傳龍智,智傳金剛智,智來震旦,以五部瑜伽,及毗盧遮那經、蘇悉軌範,授與不空三藏。及金剛智滅度後,三藏奉其遺教,復遊天竺諸國,增廣其學,於師子國,從龍智阿闍梨,求開十八會金剛頂,及大悲胎藏之法,法化相承,自毗盧遮那如來,至於不空三藏,凡六葉矣。空既遍遊天竺,復得親傳之旨,故其所譯,真言儀軌,悉詳備焉。」
持誦的儀軌
案此咒儀軌,甚繁,依經梵本有十萬偈,今取準提心要,求其簡便,以利初學,持咒人須立鏡壇,取一新鏡未曾用者,鏡面向西,行者面向東,每月十五日夜,隨力設供養具,結準提印當心,咒鏡一百八遍,然後照常持誦。
每日早晚,對鏡焚香禮拜已,便觀想佛母準提像,有無量光明相好一一現前。念︰「南無七俱胝佛母大聖準提王菩薩。(三拜)南無準提會上佛菩薩。(三拜)南無準提會上護法護咒一切聖眾。(一拜)『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讚大準提,惟願慈悲垂加護。』(念一遍)」念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真言曰︰「那麼颯哆喃,(去聲)三藐三勃佗,俱胝喃,(去聲)怛姪也(二合)他,唵者禮主禮准泥,娑嚩(二合)訶。」
修觀的手法
念咒時,觀想佛母準提寶像,有無量光明相好,身黃白色,結跏趺坐,坐蓮花上,身佩圓光,著輕穀,如十波羅密菩薩,衣上下皆作白色,復有天衣角絡瓔珞,頭冠臂環,皆著螺釧,檀慧著寶環,其像面有三目,十八臂,上二手作說法相,右第二手作施無畏,第三手執劍,第四手持寶鬘,第五手掌俱緣,第六手持鉞斧,第七手執鈎,第八手執金剛杵,第九手持念珠,左第二手執如意寶幢,第三手持開敷紅蓮花,第四手軍持,第五手羂索,第六手持輪,第七手商佉,第八手賢瓶,第九手掌般若梵夾。蓮花下觀想水池,池中有難陀龍王,塢波羅陀龍王,拓蓮花座。左邊有持誦者,手持香爐,瞻仰聖者,準提佛母矜愍持誦人,眼下顧視。上有二淨居天子,一名俱素陀天子,手持花鬘向下,承空而來,供養聖者,此為觀法之大略也。若不能作如是觀者,隨意所便,諦觀一物,(十八臂所執法物)則念慮誠一,雜妄不生,是謂意密,加以誦咒為口密,結印為身密,是謂三密相應。上根持誦,方能有此,久不間斷,則獲福廣大,即於此生,得進菩提矣。
次結印,案七俱胝佛母準提陀羅尼念誦法中,共有印契二十,若上智利根,好樂廣文,不妨依照修學。今為方便起見,引發初心,只結根本印,用兩手無名指並小指相叉於內,兩中指直豎相拄,兩頭指屈附中指第二節,兩大拇指並捻右手無名指中節,根本印成矣。(中略)
誦咒的成驗
佛言︰若一心靜思誦此咒,滿九萬遍,無量劫造十惡五逆,四重五無間罪,悉皆消滅,所生之處,常遇菩薩,豐饒財寶,誦滿二十六萬遍,乃至四十六萬遍,世出世法,無不稱遂,便於夢中,見佛菩薩,及以華菓,口吐黑物,飲喫白物,即知成就。或夢見自身,騰空自在,或渡大海,或浮江河,或上樓台高樹,或登白山,或乘師子白馬白象,或夢見好華果,或夢見著黃衣白衣,或夢吞日月等,即是無始罪滅之相。或夢見佛像,或聞法音,或覺自身巍巍高大,或齒落重生,或髮白返黑,或貪嗔癡心,自然消滅,或總持不忘,一字能演多義,或智慧頓生,自然通曉一切經律論,或一切三昧法門,自然現前,或福德頓高,四眾歸仰。若逢如上之事,但是福慧增長,近成就相,莫生疑惑之心,勿起取著之念,更須策發三業,加功誦持,不得宣說咒中境界,衒賣與人,不為名利敬讚,而宣說之,否則,雖有如是之力,未免墮落魔外也。
此咒的殊勝
準提咒之殊勝,有三種,不同餘咒。(1)準提咒,總含一切諸真言故,一切真言,不能含準提,如大海能攝百川,百川不攝大海。(2)準提壇法,人易辦故,但以一新鏡,未曾用者,便是壇法,不同餘咒,建辦壇法,須得揀選淨處,香泥塗地,廣造佛像,多用供具,方能成就。(3)為不揀染淨得誦持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等,皆能持誦,因為今時,俗流之輩,帶妻挾子,飲酒噉肉,是為常業,雖逢善知識教示,習性難以改革,若不用此大不思議咒法救脫,如是人等,何日得出生死,不同餘咒,須要持戒,方得誦習。又《大教王經》云︰「七俱胝如來三身讚,說準提菩薩真言,能度一切賢聖,若人持誦,一切所求,悉得成就,不久證得,大準提果。是知準提真言,密藏之中,最為第一,是真言之母,神咒之王也。」
結論
經云︰佛國無諸女人,解之者曰,女人作佛者,皆變成佛相,不復有女人舊相也。而準提王,獨以佛母名者何哉﹖一日瞻拜之下,忽有思曰,母者養育之義也;慈愛之稱也。蓋父師之督責,不能施於有生之初,母氏之劬勞,偏能適其赤子之性,諸佛之戒律甚嚴,父師教誨之道也,準提之接引甚寬,母氏慈祥之德也。何者﹖諸佛欲眾生之出世也,必嚴其防而正告之曰,人生好色者,不能成佛,爾之妻子,不必有也;人生殘忍者,不能成佛,爾於有情之肉,不必食也;人生迷亂其性者,不能成佛,爾於清酒美醴,不必染指而沾唇也;其教可謂嚴矣!於是眾生,能者從之,不能者去之。準提王慮其從之者少,去之者多也。因立一法,以誘之,曰︰爾能從我教,我聽爾有妻子也,但勿邪淫足矣;爾能從我教,吾聽爾食肉以果腹也,但一月中,齋戒數日足矣;爾能從我教,吾聽爾取旨酒,而少嘗之也,但令溫克不沉湎焉亦足矣;若爾不信,我將爾所欲求,如官爵,如眷屬,如寶珠仙藥之難致者,第從我教而誦吾咒,皆可大慰其懷,來我教不以飲酒食肉有妻子之故,而拒絕於爾也。亦見我教之寬而可從乎﹖於是眾生之從佛者,聞準提之名,而信之向之;即眾生之不從佛者,亦聞準提之名,而信之向之。何也﹖人情畏父師之嚴,樂母氏之寬,故世尊之法,人畏其難,準提之法,人樂其寬,此佛母之名所由來也歟!雖然,立教者既寬,而奉教者又欲嚴,必體慈母愛子之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善必進,有過必知而改,然後可以立身而成佛耳。倘恃母氏之寬而放責也,遂肆情欲以自陷於罪戾,雖有聖善之母而不能濟其苦,是可悲也!是可畏也!
〔參考資料〕 《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七俱胝獨部法》;《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大准提菩薩焚修悉地懺悔玄文》。
[國語辭典(教育部)]
炰
ㄆㄠˊ, [動]
以火燒烤食物。《詩經.小雅.六月》:「飲御諸友,炰鱉膾鯉。」漢.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亨羊炰羔,斗酒自勞。」
[名]
烤熟的食物。《文選.枚乘.七發》:「旨酒嘉肴,羞炰膾炙,以御賓客。」
[形]
參見「炰烋」條。
褐
ㄏㄜˊ, [名]
1.粗毛、布製成的衣服。《孟子.滕文公上》:「許子衣褐。」漢.趙壹〈魯生歌〉:「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
2.比喻貧窮卑賤的人。《左傳.哀公十三年》:「旨酒一盛兮,余與褐之父睨之。」晉.杜預.注:「褐,寒賤之人。」
3.黃黑色。如:「茶褐色」。
4.姓。如明代有褐奎。
觩
ㄑㄧㄡˊ, [形]
1.犄角向上彎曲的樣子。《詩經.小雅.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
2.弦撐得很緊的樣子。《詩經.魯頌.泮水》:「角弓其觩,束矢其搜。」
羞
ㄒㄧㄡ, [動]
1.進貢、進獻。《說文解字.丑部》:「羞,進獻也。」《禮記.月令》:「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
2.侮辱,使人難堪。如:「羞辱」。《漢書.卷四.文帝紀》:「以羞先帝之遺德。」
3.感到恥辱。如:「他那大逆不道的行徑,使大夥都羞與為伍。」
4.害怕、慚愧。如:「羞於見人」。《後漢書.卷一一.劉玄傳》:「素懦弱,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唐.錢起〈贈闕下裴舍人〉詩:「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
5.害臊、難為情,或使難為情。如:「害羞」。如:「不要再羞他了,他的臉已經紅到耳根了。」
[名]
1.精緻美味的食物。同「饈」。如:「珍羞」、「時羞」。《文選.枚乘.七發》:「旨酒嘉肴,羞炰膾炙,以御賓客。」
2.羞怯的神情。如:「含羞」。唐.李商隱〈無題〉詩二首之一:「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
3.恥辱。如:「蒙羞」。《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復勾踐之讎,報魯國之羞。」
湑
ㄒㄩˇ, [動]
1.濾除酒渣。《詩經.小雅.伐木》「釃酒有藇」句下漢.毛亨.傳:「以筐曰釃,以藪曰湑。」《儀禮.士冠禮》:「旨酒既湑,嘉薦伊脯。」
2.顯露、露出。《詩經.小雅.蓼蕭》:「蓼彼蕭斯,零露湑兮。」元.王翰〈龍山月夜飲酒分韻得樹字〉詩:「晴峰餘靄收,密竹殘露湑。」
[形]
1.美。《文選.左思.吳都賦》:「樂湑衎其方域,列仙集其土地。」
2.茂密繁盛。《詩經.小雅.裳裳者華》:「裳裳者華,其葉湑兮。」漢.毛亨.傳:「湑,盛貌。」
醇
ㄔㄨㄣˊ, [形]
1.酒味濃厚。如:「醇酒」。《文選.嵇康.琴賦》:「蘭肴兼御,旨酒清醇。」
2.質樸。通「淳」。《史記.卷一○三.萬石君傳》:「兒寬等推文學至九卿,更進用事,事不關決於丞相,丞相醇謹而已。」
3.純一不雜。通「純」。《書經.說命中》:「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名]
1.味道濃厚的酒。宋.蘇軾〈正月八日招王子高飲〉詩:「昨想玉堂空冷徹,誰分銀榼送清醇?」
2.化學上稱含有羥基(OH)的有機化合物為「醇類」。即烴分子上的氫原子被羥基取代後的衍生物。醇類一般呈中性,低級醇易溶於水,多元醇帶甜味。常用於有機合成中,亦可作溶劑、清潔劑、飲料、燃料等多用途。
敖
(一)ㄠˊ, [動]
1.遊玩。同「遨」。《說文解字.放部》:「敖,出游也。」《詩經.小雅.鹿鳴》:「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聖王量能授事,四民陳力受職,故朝亡廢官,邑亡敖民,地亡曠土。」
2.戲弄。《管子.四稱》:「誅其良臣,敖其婦女。」《新唐書.卷一六三.柳公綽傳》:「婦人敖蕩者,沉之江。」
3.以小火慢煮或煎乾。通「熬」。《戰國策.魏策二》:「齊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
[副]
乾煎、焦灼。通「熬」。《荀子.富國》:「天下敖然,若燒若焦。」
燕
(一)ㄧㄢˋ, [名]
鳥綱燕科各種鳥類的通稱。種類繁多,約有七十餘種。體小翼大,飛行力強,尾長,分叉呈剪刀狀。背黑腹白、腳短,不利於步行。每年產卵二、三次,每次約三至六個 卵。常見的有毛腳燕、赤腰燕、洋燕、家燕等。俗稱為「燕子」。也稱為「烏衣」。
[動]
宴飲。通「讌」、「宴」。《詩經.小雅.鹿鳴》:「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佩玉
ㄆㄟˋ ㄩˋ
佩戴玉飾在身上。《左傳.哀公十三年》:「吳申叔儀乞糧於公孫有山氏,曰:『佩玉橤兮,余無所繫之;旨酒一盛兮,余與褐之父晲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讔》:「叔儀乞糧於魯人,歌佩玉而呼庚癸。」
匏爵
ㄆㄠˊ ㄐㄩㄝˊ
以乾匏做成的盛酒器,古代祭天或帝王郊祭時使用。《宋史.卷一三三.樂志八》:「匏爵斯陳,百味旨酒。」
方丈盈前
ㄈㄤ ㄓㄤˋ ㄧㄥˊ ㄑㄧㄢˊ
吃飯的食物擺滿一丈見方那麼廣。形容生活非常奢侈。漢.杜篤〈祓禊賦〉:「于是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棗絳水,酹酒醲川。」也作「食前方丈」、「食味方丈」。
立賢無方
ㄌㄧˋ ㄒㄧㄢˊ ㄨˊ ㄈㄤ
推舉賢人不拘一格。《孟子.離婁下》:「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明.劉若愚《酌中志.卷一六.內府衙門職掌》:「柄政當朝,立賢無方。」
嘉賓
ㄐㄧㄚ ㄅㄧㄣ, 1.尊稱來賓。《詩經.小雅.鹿鳴》:「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文選.阮籍.詠懷詩一七首之九》:「五色曜朝日,嘉賓四面會。」
2.雀。唐.李嶠〈雀〉詩:「大廈初成日,嘉賓集杏梁。」
交歡
ㄐㄧㄠ ㄏㄨㄢ, 1.友好。《後漢書.卷一二.彭寵傳》:「寵謂至當,迎閤握手,交歡並坐。」南朝陳.徐陵〈答周主論和親書〉:「若二境交歡,俱饗多福。」
2.一同歡樂。《孔子家語.卷二.好生》:「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歡,其莊足以成禮。」《文選.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五首之五》:「旨酒盈樽,莫與交歡。」
3.男女歡合。《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晚間,吳氏出來,道士進來,只把孝堂魂床為 交歡之處,一發親密了。」《金瓶梅.第八二回》:「二人就在院內凳上赤身露體,席枕交歡,不勝繾綣。」
清醇
ㄑㄧㄥ ㄔㄨㄣˊ
乾淨純正。《後漢書.卷四十九.仲長統傳》:「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文選.嵇康.琴賦》:「蘭肴兼御,旨酒清醇。」也作「輕浮」。
曲宴
ㄑㄩ ㄧㄢˋ
小宴,不同於正式宴會。宋時內苑留臣下賜宴稱為「曲宴」。《南史.卷九.陳武帝本紀》:「私饗曲宴,皆瓦器?盤,肴核庶羞,裁令充足,不為虛費。」《文選.嵇康.琴賦》:「若乃華堂曲宴,密友近賓,蘭肴兼御,旨酒清醇。」
欣欣
ㄒㄧㄣ ㄒㄧㄣ, 1.喜悅的樣子。《詩經.大雅.鳧鷖》:「旨酒欣欣,燔炙芬芬。」《楚辭.屈原.九歌.東皇太一》:「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康樂。」
2.草木興盛繁榮的樣子。唐.張九齡〈感遇〉詩一二首之一:「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宋.范成大〈寒食郊行書事〉詩二首之二:「隴麥欣欣綠,山桃寂寂紅。」
柘漿
ㄓㄜˋ ㄐㄧㄤ
甘蔗汁。《楚辭.宋玉.招魂》:「胹鱉炮羔,有柘漿些。」《漢書.卷二二.禮樂志》:「百末旨酒布蘭生,泰尊柘漿析朝酲。」
嚴麗
ㄧㄢˊ ㄌㄧˋ
莊嚴美麗。《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費長房傳》:「唯見玉堂嚴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
燕樂
(二)ㄧㄢˋ ㄌㄜˋ, 1.安樂。《詩經.小雅.鹿鳴》:「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2.追逐宴飲酒色之樂。《漢書.卷一○.成帝紀》:「其後幸酒,樂燕樂。」唐.顏師古.注:「燕樂,燕私之樂。」唐.韋應物〈樂燕行〉:「良辰且燕樂,樂往不再來。」
毋乃
ㄨˊ ㄋㄞˇ
豈非、莫非、未免、只恐,表示推測的語氣。《左傳.昭公十六年》:「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聊齋志異.卷一.青鳳》:「旨酒自飲,不一邀主人,毋乃太吝?」也作「無乃」。
於本辭典中已顯示二十筆,其餘筆數將跳過。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