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文殊薩迦班禪

[佛光大辭典]

(1182~1251)西藏名 Sa-skya pan-chen。又稱孔迦嘉贊(藏 Kun-dgah rgyal-mtshan)。為薩禪之第四子巴爾煎火普(藏 Dpal-chen hod-po)之長子。生後一年餘,即能寫字,讀梵語,且知西藏與中國文字之讀法。初於薩迦派第四世寶尊者(其伯父)之座下,受梵行優婆塞之戒,次依二流之儀軌門而發菩提心,入大悲空智金剛曼荼羅,受灌頂,又受真言之戒,在寶尊者之下,掌下僕之勞役。以其能恭敬信解,故尊者授予喇嘛瑜伽。自少時,即宣說成就法海生(梵 Sādhana-saroruha)、小祕密真言、分別、瑜伽、怛特羅等法,迄七十歲示寂為止,對於經、真言、諸明處之說示不絕。當其十八歲時,在夢中聽聞阿闍梨世親講俱舍論,夢醒後,對俱舍論皆了悟無遺。又於迦濕彌羅之大班底達修學量論,從僧伽師利等學僧習量、般若、聲明、詩、音韻,歌舞等,通達諸明處。二十五歲,以釋迦師利為勘布,以須巴普伊哈巴(藏 Spyi-bo-lhas-pa)為阿闍梨,以須拍拉巴(藏 Shu-hphrad-pa)為祕密教主,後受具足戒。六十五歲(1246),應蒙古哥旦汗之招請而至蘭州大城。次年,面謁蒙王,傳授大乘經、大悲空智金剛等頗多深廣之法,此後王與蒙古人民多數歸依三寶,又重新製訂蒙古文字,在蒙七年之間,從事教法與利益眾生之業。西元一二五一年,於蘭州入寂,享年七十。其著作範圍甚廣,有三戒律分別(藏 Sdom-pa gsum-gyi bar-dudbye-ba)、量明藏(藏 Tshad-ma rig-pahi gter)七部、善說寶藏(藏 Legs-par bśad-pa rin-po-chehi gter)、牟尼意趣明(藏 Thub-po dgons-gsal)等多種論著,以其通達五明處,故被譽為無擬慧之最上大班底達。〔蒙藏佛教史、蒙古佛教史、Deb-ther svon-po(The Blue Annals);L.A. Waddell: The Buddhism of Tibet; H. Hoffmann: Die Religionen Tibets(The Religions of Tibet)〕p1428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西藏佛教

一般俗稱西藏之佛教為喇嘛教。西藏(梵 Bhota,藏 Bod, Bod-yul, Gavs-can-yul),又稱吐蕃、土蕃、土伯特、西番、烏斯藏、雪有國、雪谷國、赤面。位於亞洲大陸中部崑崙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東接四川、雲南二省,西鄰拉達卡(Lādak),北接新疆、青海二省,南鄰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及印度。地勢高峻,氣候嚴寒。此地自漢代以來即以西羌、吐蕃等名稱之,唐代以後更受我國及印度文化之薰陶,特以佛教為甚。唐代以前之西藏僅屬部落性質,至七世紀中葉,棄宗弄贊(即松讚幹布)即位,藏族始因武力強盛而大有作為,甚至常寇唐域,唐太宗終以聯婚方式爭取西陲和平,於貞觀十五年(641)將宗女文成公主下嫁藏王,先此,藏王已娶尼泊爾公主波利庫姬,兩位公主均係虔誠佛教徒,藏王因受勸導,而自中印請僧伽入藏弘法,並遣端美三菩提(藏 Thon-mi-sambhota)等十六人赴印留學,返藏後即以梵文為基礎,造藏文字母,翻譯百拜懺悔經,是為西藏譯經之嚆矢。

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又以崇信佛法之金城公主下嫁棄隸蹜贊。金城公主所生之王子,乃此後大興佛法之吃[口*栗]雙提贊王(藏 Khri-srov-lde-btsan)。

至朗達磨(836~841 在位)繼為贊普(藏王)時,因信奉原始棒教,遂大事摧滅佛法,故至乞離胡為藏王(842)時,佛法已被摧滅殆盡。

至蒙古帝國建立,西藏成為其領土之一部分,忽必烈以藏人所信之佛教羈縻之,又恩遇薩迦派四祖大喇嘛文殊薩迦班禪(藏 Sa-skya pan-chen)。班禪遣侄八思巴(1239~1280)入元,元朝尊之為國師,後繼為五祖,而開西藏政教合一之局勢。

西藏佛教史一般均以朗達磨法難為界,其前稱為前傳期,其後稱為後傳期。西藏之譯經肇始於棄宗弄贊,彼嘗頒訂十善、十六要律;且以拉薩為中心,建布達拉宮;又各為兩妃建寺,即大昭寺與小昭寺,各供奉釋迦佛像、阿閦佛像。此為西藏佛教之初興時期。

棄宗弄贊以後四世,即大興佛法之吃[口*栗]雙提贊,禮聘二唐僧及迦濕彌羅之阿難陀翻譯經典,並遣巴沙(藏 Pahsa)赴尼泊爾。巴沙於西元七四七年遇傳承中觀清辨學派之善海大師寂護(梵 Śānta-raksita),即延請入藏。寂護為西藏帶來中觀派論書,又著「二諦分別釋」,宣揚中觀教法;嘗建議藏王延請烏耆延那(梵 Udyāna,烏仗那)之密教蓮華生大師(梵 Padma-sambhava)至西藏。蓮華生所攜入之陀羅尼及真言儀軌,恰合西藏原有信仰符咒巫術、鬼神崇拜之棒教,故益使民眾自然產生對佛教之信仰,此為西藏密教之嚆矢,一般即以蓮華生大師為西藏古派密教,即紅教寧瑪派(藏 Gsav-svags-gñiv-ma)之初祖。同時,寂護弟子迦摩羅什(梵 Kamalaśīla,蓮華戒)、毘盧遮那羅怯怛(梵 Vairocana-raksita)等亦應聘入藏從事譯經,宣揚中觀思想。但卻與在西藏講學時間較久,頗負盛名之唐僧(時稱大乘和尚 Mahāyāna hoa-san)發生論諍,大乘和尚雖在論場上敗陣,然禪宗予西藏之影響並未因此中斷。此後西藏佛教即以印度晚期主知派佛教為主流,論理色彩極強,因明論書之翻譯多達六十六種。此時期為西藏佛教之建樹時期。

至吃[口*栗]徠巴贍(藏 Khri-ral pa-can, 815~836 在位)時代,更規定「七戶養僧」,僧人參與國政,凡侮辱三寶者處以重刑。此時為西藏前傳佛教之顛峰時期。於此時期,藏土群賢雲集,印度學者有勝友、戒帝覺、施戒、覺友等,西藏學者有寶護、法性戒等,知名者達三十人以上。彼等採嚴格組織之譯場制度,編成翻譯名義大集(梵 Mahāvyutpatti),更以此校補經部各種舊譯本,論部則增譯大乘要籍,如龍樹、提婆、馬鳴、慈氏、無著、世親諸大師之論著。現存西藏大藏經中之顯乘要籍,多於此時譯出。此後繼位者,即虔信棒教而毀滅佛教之朗達磨,彼禁止翻譯經論,拆毀寺院,令僧眾還俗,焚毀經典;故當時僧眾多避難鄰國。朗達磨之後,西藏佛教進入後傳時期。

後傳時期,佛教之復興,初為密乘,繼為顯乘。十一世紀末,密乘第一位學者林親桑坡(藏 Rin-chen-bzav-po)入印,歸藏時,請回印度學者息達羅卡羅梵孟(梵 Śraddha-kara-varman)、巴迪摩卡羅笈多(梵 Padma-kara-gupta)等,攜回論部及四部怛特羅。密乘中從前未曾譯出之典籍,此時亦補譯甚多,如吉祥上樂本續王略要、現說無上本續、瑜伽大教王經等。西藏僧眾奉行之教義原為以中觀為主之顯乘,密典翻譯完成後,西藏佛教遂分顯、密二門。此時期譯出之密典異於前傳蓮華生大師以來所譯者,故稱新派密乘,合新舊二派,總名寧瑪派(藏 Rñiv-ma-pa),或稱大究竟派(藏 Rdsogs-chen-pa)。

後傳佛教之顛峰時期為阿提沙(梵 Atiśa)入藏(於 1035 或 1038)以後。其所著之菩提道燈論、十不善業道經、行集燈等存於西藏大藏經中者達三十餘種,其中以菩提道燈論為代表作,快擇顯密之大要,辨別邪正之界限,力揚大乘教法。其後宗喀巴(1417~1478)所進行之宗教改革,其主要思想即受阿提沙理論之啟導。

自阿提沙入藏後,西藏佛教始分派流,共計七系二十一派,除阿提沙以前所傳總稱為寧瑪派外,迦當、迦爾居、希解、薩迦、爵南、格魯等派均與阿提沙有關。以上各派,除迦當派專事教化外,餘均嘗與土豪勾結,干涉政治,薩迦派與政治關係尤為密切。僧眾倚勢驕縱,流弊至深,宗喀巴革新西藏佛教之舉乃應運而生。

宗喀巴提倡宗教改革,為別於舊教,乃將衣帽染黃,即一般所稱之黃教,又稱格魯派(額爾德派)。而宗喀巴以前之各派西藏佛教僧侶均著紅衣帽,故均可納入紅教之下。宗喀巴所創之黃教,尊經教,尚戒律,採擷各派之所長,將顯密二宗加以整理,闡明佛法之真義,建立修行之程序,使西藏教風為之丕變。此派後產生達賴、班禪二喇嘛,次第開宗教政治之端緒,而皆號稱宗喀巴弟子之轉生。達賴相承迄今為第十四世,班禪則為第十世。

與宗喀巴之黃教約同一時期,有白教流行於後藏,此派嚴淨戒法,顯密兼宏,而以密乘為其指歸。然黃教大盛後,白教便趨衰微。此外,另有黑教,本為棒教外道,其所著衣冠皆黑,故稱黑教。以詛咒禳祓為事,崇尚巫術,以降神為大祭。

民國四十八年(1959)三月,因西藏全面抗暴,中共以暴力毀壞寺院,迫害喇嘛,至五十四年,短短七年之間,拉薩三大寺僧侶由二萬三千人減至三百名,此實為西藏佛教繼朗達磨法難後之最大浩劫。

近代西藏佛教廣受重視,英、法、德、俄、日、印等國學者對於西藏之王統、語言、經書典籍及喇嘛教之教理、沿革等,皆作廣泛深入之探討,而有豐碩成果。一九八六年一月,於西藏有「西藏佛教」雜誌創刊號出版。〔釋迦方志卷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唐書列傳第一四一、舊五代史外國列傳第二、宋史列傳第二五一、元史列傳第八十九、印度宗教史考、古龜玆國洞窟壁文とシヤムブハラ國佛教(寺本婉雅,佛教研究第三之四)、西藏の佛教(多田等觀,宗教研究新第三之二)、唐蕃會盟碑文(寺本婉雅,大谷學報第十之三)、W.W. Rockhill: Life of the Buddha;P.E. Foucaux: Le Bouddhisme au Tibet; J. Fergusson:History of Indian and Eastern Architecture, vol. 1; W. J. G. Van Meurs:Tibetan Temple Paintings、西藏佛教史(聖嚴)〕(參閱「宗喀巴」3164、「阿提沙」3661、「班禪喇嘛」4185、「喇嘛教」4905、「達賴喇嘛」5675、「額爾德派」6648) p2593


薩迦寺

薩迦,西藏名 Sa-skya 。位於西藏日喀則西南,為喇嘛舊教之大寺院。該地方為白色土(藏 sa-dkar),因於白色土地上建寺,故寺名薩迦。又因據此寺發展成派,遂有薩迦派之名。北宋熙寧六年(1073),此寺由喇嘛舊教(紅教)薩迦派初祖袞曲爵保(藏 Dkon-mchog rgyal-po, 1034~1102)於四十歲時所創建,或謂係馬爾巴(藏 Mar-pa)六十二歲時所創建。

薩迦派為喇嘛舊教具代表性之一派,因受阿提沙思想影響,故怛特羅色彩極為濃厚,主張娶妻生子以為法嗣。歷代教主傑出之學僧輩出,初祖曾孫文殊薩迦班禪(藏 Sa-skya pan-chen, 1182~1251)在元世祖忽必烈(Hubilai)征服西藏後返蒙,被招請為帝師與灌頂阿闍梨。此為喇嘛教普及蒙古之機緣。其後元朝大力支持喇嘛教。其姪八思巴(藏 Chos-rgyal-hphags-pa, 1239~1280),亦受元朝招請,接受世祖歸依,並以創製八思巴文字著稱。南宋咸淳六年(1270,即元至元七年),八思巴返藏,元世祖授予全藏之政權,故自一二七○年至一三四五年間,薩迦寺成為西藏政教之中心。直至宗喀巴以後之新教時代,該寺仍為舊教本山,佔有重要地位。本寺分南寺、北寺兩部分,存有大量珍貴文物、檔案與經籍,其中之梵文、藏文藏書,自古即聞名於世。今北寺已毀,南寺猶存。〔Waddell: The Buddhism of Tibet; Ch. Bell: The Religion of Tibet、蒙藏佛教史(妙舟)、蒙古喇嘛教史〕 p6598


薩迦派

西藏名Sa-skya-pa。西藏佛教新派(藏 Gsar-ma-pa)之一,屬喇嘛舊教(紅教)之一。創始者為袞曲爵保(藏 Dkon-mchog rgyal-po, 1034~1102)。與阿提沙同時之都庫彌(藏 Hbrog-mi),曾從印度學者祥鐵巴(藏 Śānti-pa)等習戒律、般若、金剛乘怛特羅等,回國後,於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在藏州創建紐固倫寺(藏 Myu-gu-luv),依新傳密教而說道果之教。袞曲爵保曾從都庫彌修學,亦受教於其他諸師。神宗熙寧六年(1073),於衛州建薩迦寺(藏 Sa-skya),為該派中心地,並以寺名為派名。袞曲爵保又得文殊啟示,以清辨一系之中觀派教學解釋祕密乘,主張菩薩智慧之本性光明照耀入大樂定之說。又以此派寺廟圍牆繪有象徵文殊、觀音與金剛手菩薩之紅、白、黑三色花紋,故俗稱花教。

此派特徵為具密咒之傾向,並允許僧人娶妻生子;惟規定生子後不再接近女人。教主由袞曲爵保家族世代相承。有血統、法統兩支傳承。其中孔迦嘉贊(藏 Kun-dgahrgyal-mtshan,又稱文殊薩迦班禪,1182~1251)曾應元帝忽必烈之召請入朝,被尊為帝師。其姪八思巴(藏 Chos-rgyal-hphags-pa, 1239~1280)亦為帝師,為本派第五世,元室並委以全藏統治權(1270),薩迦派因此掌握全藏政、經、軍之統治權,並發揚盛行。其後明朝同尊甘丹、格魯兩派,挫薩迦派之權勢,該派遂為格魯派取代 ,僅保有薩迦地方之政教權力。

十四世紀頃,有分派產生,稱為爵南派(藏 Jo-nav-pa)。至一四二七年,又分出果魯派(藏 Vor-pa)。爵南派係以位於札什倫布西北百哩之爵南寺為中心,派祖為圖解宗都(藏 Kun-dgah dol-mchog, 1290~1353),由此派所出之大學者多羅那他(梵 Tāranātha)曾大揚宗風。果魯派為孔迦桑保(藏 Kun-dgah hzav-po)所創,摒除古派怛特羅之教義,而僅依用新傳密教,迄今西藏東部仍存有該派很多寺院。

此派以學術文化活動著稱,學僧輩出,其中,尤以布頓(藏 Bu-ston, 1290~1364)為最,因布頓後住夏路寺(藏 Sha-lu),故以夏路寺為中心而形成夏路派,予後代諸派影響深鉅。〔蒙古佛教史、蒙藏佛教史、Deb-ther svon-po(The Blue Annals); L.A. Waddell: The Buddhism of Tibet; H. Hoffmann: Die Religionen Tibets(The Religions of Tibet); G. Tucci: Tibetan Painted Scrolls〕(參閱「西藏佛教」2593) p6599


薩迦斯利巴得拉

梵名 Śākyaśrībhadra,西藏名 Kha-che pan-chen(意譯為迦濕彌羅之大學匠)。生卒年不詳。為十三世紀頃之印度學僧。早年為印度超戒寺(梵 Vikramaśīla)寺主,但該寺與歐丹多富梨寺(梵 Udandapura)同遭回教徒掠奪破壞。師於一二○二年,與學僧九人相伴入西藏,於加魯鳩耶桑(藏 Dpyal-chos-bzav)弘法,嘗授戒予喇嘛舊教(紅教)薩迦派開祖之曾孫,即文殊薩迦班禪(藏 Sa-skya pan-chen),其時並傳授法稱之量釋(梵 Pramāna-vārttika)。後又論破不遵正法者,匡正已譯佛典之訛誤,並自譯著作成藏文本。見於西藏大藏經所收之著作,有聖多羅母成就法、聖多羅尊優波提舍臨終時觀法等十二部。〔蒙古喇嘛教史、日本東北大學西藏大藏經目錄、E. Obermiller: History of Buddhism by Bu-ston, part II〕 p6601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薩迦班禪

西藏佛教薩迦派第四祖。又稱文殊薩迦班禪(Ḥjam-mgon Sa-skya paṇ-chen)、薩迦班智達,略稱薩班。原名為貢噶堅贊(Kun-dgaḥ rgyal-mts han),為薩欽第四子貝欽沃布(Dpal-chen hod-po)的長子。相傳一歲多時已能辨認梵文,又不待教導而能讀、寫中文與藏文云云。

師在年輕時隨其三伯父薩迦派大師札巴堅贊(Grags-pargyal-mtshan;1147~1216)出家,並繼任為薩迦寺寺主。二十三歲依喀且班欽‧釋迦室利受比丘戒。由於學識豐富,被尊稱為精通五明的「班智達」(paṇḍita)。在佛學方面,他除了精通薩迦教法外,對噶當派、希解派的教法也有深刻的理解。據說當時有一批印度人,曾專程到西藏的吉隆與他進行辯論,最後失敗而出家,並信奉薩迦派。

在文學上,薩迦班禪也十分有名,著名的《薩迦格言》就是他的作品。該書是就藏族社會的倫理觀念所寫的一套處世格言,流傳很廣,對藏族文學形式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

薩迦班禪的年代正是蒙古族軍事力量在中國北方崛起的時期(十二至十三世紀)。西元1238年,成吉思汗之孫闊端領兵駐紮涼州(甘肅省武威縣),派大將多達那波領兵攻入西藏,一直打到藏北熱振寺。1244年,闊端採納多達那波的建議,邀請薩迦班禪到涼州,成為西藏宗教界領袖與蒙古王室成員建立直接聯繫的一個開端。據說,他曾治好闊端的病,深獲闊端的信服。此外,也曾寫信給西藏各地方勢力,勸說歸順蒙古,並代表西藏各地方勢力和蒙古洽談歸順事宜,為元代中央對西藏地方的行政管理奠定基礎。而在稍後成為元世祖忽必烈之帝師的八思巴,就是薩迦班禪的侄兒。

西元1251年,師示寂於涼州,年七十。平生著作甚豐,除上記《薩迦格言》外,尚有《能仁教理明釋》、《經義嘉言論》、《入聲明論》、《語門攝要》、《詩律花束》、《因明庫藏》、《醫論八支攝要》等,內容涉及宗教、邏輯(因明)、語言(聲明)、醫學、修辭、音韻、樂理等方面,範圍頗廣,後人將其著作收錄於《薩迦全書》中。

◎附︰固始噶居巴‧洛桑澤培著‧陳慶英、烏力吉譯《蒙古佛教史》(霍爾卻穹)第二章第二節(摘錄)

怙主薩迦班智達是扎巴堅贊的弟弟貝欽沃布的兒子,於陽水虎年的二月二十六日伴隨著河谷充滿彩虹和光明、眾多空行聚集降下花雨等許多奇異徵兆降生。出生後一年時,他就在地上書寫梵文天城體和瓦爾都體的字母,並念誦梵語,因此印度和西藏的語言和文字他都是天生就精通的。

他最初在扎巴堅贊的身前領受修梵行的居士戒,起名為貢噶堅贊,並依兩部儀律發菩提心,入喜金剛壇城領受灌頂和教誡,所以依次為他傳授三部戒律的根本上師是扎巴堅贊,同時扎巴堅贊還是薩迦班智達多次轉生中的善知識大德和本尊。當薩迦班智達到薩迦說法時,扎巴堅贊在空中顯現,並說︰「你在世間二十五次轉生為人,都是精通五明的班智達,在這期間我都作你的上師,除了我之外,別人都不能調伏你。」薩迦班智達自己也說過︰「聚集諸佛智慧的文殊菩薩,示現為善知識大德,為我撕破錯幻之網,並說今後長期之中,都要擔任我的上師,聽到空中傳來此語,我向上師您虔誠頂禮!」由此可見薩迦班智達在教法和世俗兩方面的事業都是扎巴堅贊親自安排的。

有一次扎巴堅贊患病時,薩迦班智達一心一意地在身邊侍奉,使扎巴堅贊十分高興,為他傳授了甚深道上師瑜伽。此後薩迦班智達親見扎巴堅贊為滙集諸佛本性的文殊菩薩。自己心中獲得正確領悟所有教法的智慧,外部表現為對五明學處全都無礙通達,生起破除一個辯難的無畏勇氣,能折服印度西藏各高傲之王,成為神、魔、人三者的統法者,同時能不受外界之干擾,長時間地入於三摩地。正是︰「受到甚深道的護持時,明見上師為文殊菩薩,剎那間領悟全部教法,向上師你虔誠頂禮!」

薩迦班智達以說法、辯論、著述三者弘傳佛法的情形是︰他九歲時說《蓮花修行法》及密法等,十一歲說《喜金剛續第二品》及《平等攝持》,十二歲說《寶帳依怙》及文法,直至七十歲,他從未間斷講經說法。他十八歲時在夢中聽受化現為光明天神的阿闍黎世親以一夜當一個月地為他講解《俱舍論》一遍,醒來後對所有句義全部理解。他從喀且班欽聽受因明後,為報答上師傳經的恩德,每天講因明經典一次,一直到他六十三歲去漢地之前從不間斷。(中略)薩迦班智達又從班智達桑伽室利等人聽受因明、般若、聲明、修辭、音韻、藻詞、戲劇歌舞等學,抵達知識大海之彼岸。

薩迦班智達二十五歲時以喀且班欽、釋迦室利為親教師,以吉波勒巴為軌範師,以徐侖巴為密教師受具足戒,並從這些上師聽受廣大教法。當薩迦班智達的聲名廣泛傳布於東西印度之時,有措切噶哇等外道師忌妒難忍,前來與薩迦班智達辯論,在芒域的吉仲舉行了為期十三天的辯論,結果外道徒們失敗。文殊菩薩顯現在薩迦班智達的右手邊協助他辯論,此時措切噶哇說︰「不是辯不過你,而是辯不過你右邊那個有紅黃色髮髻的人,因此你勝利了,我失敗了。」說完騰入空中準備逃走,吉祥成就者揮動旗幟,神幻之力將其從高空中拉回,在薩迦班智達的身前剪去髮辮出家,說︰「直抵海洋的大地上,你是最殊勝的尊神。」措切噶哇他們出家時剪下的髮辮作為宣揚佛陀教法的勝利的標誌,直到現在仍懸掛在具吉祥薩迦寺的柱子上。正是︰「駁倒一切惡論的進攻,鎮壓狂妄者們的傲慢,賢哲的聲名傳遍大地,向你無畏的勇士頂禮!」薩迦班智達正是這樣以講說的陽光照得眾生心智的蓮花開放,以驚雷一般的辯駁推倒惡論的山崖,利益佛陀的教法。

此外,他還以寶鬘一般的著作在大地各處完整地顯明佛陀的教法。(中略)此外,為了明確地解釋大乘的般若學,他寫了《顯明佛意》等無數論著。他是雪山環繞之地的具有精通五明學處的、無礙智慧的、最為尊勝的班智達。

大地之梵天成吉思汗,正如佛陀釋迦牟尼的教語中所說︰「十方所有已經未來之佛,共同之道都是般若六度,對已入菩提道中的眾生,般若是他的明燈和導師。」以及「無論是已逝去的佛陀,還是還未出世的佛陀,還是那些從涅槃中醒來,現今正住利眾之佛陀,以及他們所傳之佛法,都是人們敬奉之處所。因此對自己產生善願,同時對上師產生善願,即是對佛法生起思念,即應對佛法虔誠恭敬」、「人生本是去來無定,閻羅不知何時降臨,你的壽命並非永固,國王陛下不要放逸。施捨錢財身體安泰,施捨肢體壽命堅固,錢財肢體乃至生命,全都拋棄以護佛法。」因為佛法乃是不斷出世的三世佛陀之精要,及獲得善業資糧的根本,無比尊貴的諸佛是恭敬信奉的對象,所以追隨印度和西藏諸位法王捨棄身體性命弘揚佛法的善規,尊重佛法,願供奉上師,如前所述曾致書於薩迦的貢噶寧布,拜其為師,請求護持,並請貢噶寧布偕其弟子前來蒙古地方弘傳佛法。

又如釋迦牟尼教語中所說︰「解除眾生的各種苦難,供養和敬奉無比上師,如此行事就必獲善果,到達不老不死的聖地」、「國王陛下,比丘僧伽具有無量教法,是布施的對象,受所有神和人的供養」,以及「僧眾是產生善業的根本,供奉它的功德難以計量,即使輪迴結束,供奉僧伽的功德也不會結束,即使涅槃,供奉僧伽的功德也不會結束,因此不必供奉我而要供奉僧伽,供奉僧伽也即是供奉三寶」,成吉思汗對西藏的佛像、佛經、佛塔及僧眾奉獻了大供養。

為完成博格達皇帝增益政教的心願,遵照他定的善規行事,成吉思汗的侄孫闊端汗也按照釋迦牟尼教語所說︰「敬奉上師的善良弟子,時刻要依止賢哲上師,因為賢善功德由此生,因為上師傳授般若六度,必須依止上師奉行佛法,具足功德之佛陀如是說」、「我以佛陀慧眼觀各方,充滿各種珍寶及如來,然而若不聽聞佛之法,彼土之人福德不會大。誰若想要深究佛法義,就應聽聞顯密各經典,如此才能增益大福德」,為獲得依止高僧大德的利樂及聽聞佛法的利樂,為迎請聲名遍布南贍部洲的怙主薩迦班智達前往蒙古地方弘揚佛法,派遣達爾罕太子多爾達為使臣帶來書信,信中說︰
「皇帝聖旨裏,曉諭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貝桑布之令旨。我為報答父母之恩德,需要有一供奉之對象,在選擇時選中了你,希望尊者你以教法及眾生的安樂為懷,不辭道路艱難前來此處。若是你以年邁為藉口(不來),難道不思以前釋迦牟尼為利益眾生無數次捨施身體之事﹖你若不來,難道不懼怕我派邊地大軍(前來)會傷害眾多生靈嗎﹖」

同時布施的禮物有硫磺色錦緞長坎肩等無數物品。薩迦班智達想起以前扎巴堅贊曾對他預言過︰
「在你後半生時,在有三百六十種不同民族、說著七百二十種不同語言的北方的蒙古地方,將有一個名叫闊端的菩薩化身的國王派遣一個名叫多爾達的頭戴飛鷹帽、腳穿豬鼻靴的使者前來召請你,你應毫不遲疑地儘快前往,對佛陀教法及有情眾生將有無量利益。」

同時又想到佛陀所說︰
「要想獲得利樂之人,應當利益三界眾生,將自己的全部善業,施捨給任何一個人。對於欲奉佛法之人,即使只念誦一首偈語,也會獲得殊勝的功德,由此解脫各種苦難。有人對恒河沙數佛陀,以七種珍寶供養,或以大喜樂心供養,有人對眾生布施偈頌,亦與以珍寶供佛相同。偈頌乃是慈悲所成就,其功德難量難以盡說,數量多寡其效用相同。」

因此執掌佛法者應心記在世界弘揚佛法的無量功德,故薩迦班智達於六十五歲的陽火馬年(1246)抵達涼州闊端的宮廷。

此時闊端汗去了蒙古地方,到羊年(1247)正月返回與薩迦班智達相見,商談許多教法及世俗事務。薩迦班智達向闊端傳授了大乘發心及喜金剛灌頂等許多深廣教法,使蒙古地方的眾生完成敬奉三寶等善業,拋棄許多惡業,皈依於佛陀的教法。此外,薩迦班智達還示現神變,在石頭上和沙地上留下手印和腳印,為該處加持。特別是當薩迦班智達思考創制蒙古文字之時,看見一個婦人舉著揉皮子所用的木齒,就仿照其形狀新創出文字。(中略)在七年之中建立了這些利益教法及眾生的功業。

薩迦班智達這樣在漢地和蒙古建立廣利佛法的功業的緣由,正如他自己所說︰「我自己由於以往的一些業緣,將使教法之太陽在東方升起。」當扎巴堅贊住在絳地方的尼隆山洞中時,穿著蒙古服裝的騎士遮蓋大地一般湧來,侍從們不知發生了什麼事,那些人已全部進入扎巴堅贊所住山洞中,在他身前坐下,其中一個有碧玉髮髻、白螺牙齒的幼童站起來,將蒙古語翻譯成藏語,請求說︰「我是蒙古的戰神白梵天神,請尊者你到蒙古地方去,利益所有神人。」扎巴堅贊說︰「我已年邁,與你們蒙古沒有大的緣份。將來迎請我的侄子貢噶堅贊,才會有大益處。」此小兒譯成蒙古語,對蒙古眾人說了。這幼兒乃是乾達婆王念青唐拉,前來擔任翻譯。扎巴堅贊將內供的青稞以三字咒加持後灑向蒙古人,他們整夜像飲甘露一般吞下,並用蒙古語歌唱歡舞,到第二日天亮時才離去。

又有一次,當扎巴堅贊在恰隆金剛崖專心修行時,象鼻天豎起珊瑚做的梯子,將扎巴堅贊請到高空上,為他指點漢地和蒙古地方,並說這些地區都由你來教化,扎巴堅贊說︰「我與蒙古的業緣不大,將來我的侄兒、文殊菩薩化身的貢噶堅贊會去教化這些地方。」由於這些安排,後來蒙古地方就成為怙主薩迦班智達伯侄教化的對象。

此後,薩迦班智達於七十歲時(1251)在涼州幻化寺示寂。他下一生投生為空行,此後投生為東印度穆穆尼王尼瑪多培之子,證得大部分悉地,此後逝往妙喜世界,轉生為智美貝而成佛。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