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煖
[法相辭典(朱芾煌)]如死差別中說。
梵語 āyus。與命(梵 jīvita)、命根同義,故又稱壽命。即指由先前所作之行為(即業力)而生於此世直至死亡之持續期間,具有執持我人身體之煖(即體溫)與識(即心識)之作用。俱舍宗與唯識宗以命根為不相應行法之一。如此,則壽執持煖、識,煖、識復還執持壽,兩者具有相依之關係,然臨死時,壽、煖、識三者終必由肉體離去。
有關「壽」與「命」之異同,諸論所說不一,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六共舉出十四種說法,俱舍論卷三僅取其主要之三說,即:(一)壽與命無別,出自品類足論卷十五、發智論卷十四。(二)以先世之業果為壽,而以現在之業果為命,乃婆沙論之第十四說,即妙音尊者所說。(三)以一期久住為壽,而以剎那暫住為命,乃婆沙論之第六說。三說之中,俱舍論取第一說之立場,唯識家亦依此說,天台家取第三說,即出於唯識論述記卷二本、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四等。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七之三(大四六‧三七四上):「一期為壽,連持曰命;一期連持,息風不斷,故出入息,名為壽命。」另據俱舍論光記卷五之說,命者,活之義,所以彰顯念念相續之義;壽者,期間之義,所以揭示一期住之義。
關於壽命之體,印度勝論學派將之攝於十句義中「德句義」之「行」,所謂「行」,即勢用之義,蓋物之相續連持乃依「行力」,譬如箭離弦而未墮地之間有一恆行不息之勢用。正量部主張壽命具有實體,經多時而住,故有情生存,其實體之初起為「生」,實體之終盡為「滅」,生滅之間為「住異」。又說一切有部主張壽具有別法,即為命根,有實體,能執持煖、識。經部亦認為壽有別法,然看法略異,乃以同分(諸有情之身形業用樂欲等輾轉相似之因)被前業所引而住時之勢分稱為壽;譬如穀種等,由種子之力而出芽,乃至熟時不腐爛之相續勢分。成實論與唯識論之說大致與經部相同,尤以唯識論之意,謂壽為親生第八識之名言種子被前世之業所引而持身之差別功能。蓋大小乘皆謂壽體即為命根,然命根之解釋各異。
據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五載,命又可分為三種:(一)報命,謂不捨煖、識,眾同分不退之間,以不相應行為性,受前業果報之壽命,故稱報命。(二)戒命,謂不破戒,故不失比丘法。蓋比丘以戒行為生命,故以淨戒為體,故戒命又稱淨命;反之,不依於戒,住於邪見而生活者,稱為邪命。(三)慧命,謂依於不放逸,故不退正法而以正慧為生命。〔俱舍論卷五、品類足論卷一、成唯識論卷一、摩訶止觀卷四下、玄應音義卷二〕(參閱「壽煖識」5774) p5770
瑜伽十卷三頁云:彼彼有情云何?謂那落迦等有情。種類云何?謂即彼一切。終云何?謂諸有情、離解支節而死。盡云何?謂諸有情、由解支節而死。壞云何?謂識離身。沒云何?謂諸色根滅。捨壽云何?謂氣將盡位。捨煖云何?謂不動位。棄捨諸蘊命根謝滅云何?謂時死。死云何?謂遇橫緣,非時而死。時運盡云何?謂初死未久位。又死魔業,名時運盡。此死略義者,謂若死,若死法,若死差別,若死後位,是名略義。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