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業因種心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術語)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五,緣覺之住心也。業者善惡之二業,因者十二因緣,種有無明,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故云種,即拔除惑(無明),業(業),苦(十二因緣)之三法而入涅槃也。
乃日本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五。全稱拔業因種住心。即由觀十二因緣而至滅除無明種子之緣覺之住心。業,指善、惡二業;因,指十二因緣;種,指無明種子,以無明乃一切煩惱之根本。此說出於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業煩惱之株杌,即無明種子所生之十二因緣,若拔除之則能達於湛然寂靜之境界。
蓋於無佛之世,有行者入山林、聚落等處,見飛花、落葉等現象,感於世間之變易無常,乃悟十二因緣之理,滅除我執之習氣,出離三界煩惱,入於灰身滅智之涅槃,此即緣覺乘之住心。又緣覺者可分為二種:(一)麟角,常係一人修道而無他人作伴。(二)部行,多人共住修行。
緣覺之人,根性勝於聲聞,故未聞佛之聲教,亦能得無師之智慧,具足自然之戒。〔大日經疏卷二、卷三、祕密漫荼羅十住心論(空海)卷五〕 p3263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十住心
(名數)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釋也。其名目雖本於大日經十心品並大日經疏(亦本於菩提心論,釋摩伽衍論),至其本質,實可稱為日本弘法大師之獨創。
故其本據在弘法之十住心論及秘藏寶鑰:一、異生羝羊心,異生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異之生,即如所謂群生也。羝羊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念婬欲外,他非所知,以譬凡夫愚痴闇昧不解世理,醉生夢死,非道惡人,無信,無德者。屬於此部者。本不可列於教判之內,以皆為可進第二心之階段,故列於此處也。
二、愚童持齋心,愚童者,愚昧之童子也。持齋者,持八關齋也。惡者非始終為惡,為內薰與外緣所誘,亦修五戒十戒等作善,忠孝仁義禮智等德者是也。人乘之教,如儒教等皆攝於其中。
三、嬰童無畏心,嬰童為母所抱則安,願生於天得神佛擁護則滿足。如弘法註:「外道生天,暫得蘇息。」(秘藏寶鑰)乃修四禪六行之生天教也。以上為世間三個之住心,攝於胎藏界曼荼羅第三大院外金剛部之眾,以下為出世間。
四、唯蘊無我心,入佛之法門最初之住心也。畏生死,厭苦,願寂滅後涅槃者,觀四諦之理。執三世實有法體恒有,得唯我空者,即聲聞乘之佛法也。如小乘二十部,俱舍,成實是也。
五、拔業因種心,較前者更進。處於無佛世界,修無言等業,見飛華落葉,觀十二因緣之法者,即煩惱所作之因雖拔而其習氣未薰在者,如緣覺乘是也。以上二乘小乘教之類攝於胎曼釋迦院之眷屬。
六、他緣大乘心,他緣與無緣同,住於自他怨親平等之觀,悟真如平等,度眾生界使歸入佛界也。正與法相宗所教相當。彌勒菩薩之內證法門也。
七、覺心不生心,從前心之賴耶緣起進一步,入於心境俱空之證,覺悟心性之不生不滅。說三論宗所謂八不中道,起信論所說當之。此文殊菩薩之內證也。以上二心為三乘教,以下三心為一乘教。
八、一道無為心,又名如實一道心。如實知自心,空性無性心。法華所說,以心即境無為無相為極意,大日經謂為「如實知自心」配於天台宗。觀音菩薩之內證也。
九、極無自性心,有淺深之二釋。淺釋者,華嚴法界諸法即真如實相,真如無自性,隨變不守自性,染淨真妄交轍,事事無礙重重無盡之義也。深釋者,是由毘盧遮那之教覺而無自性。華嚴之法門當之,以為普賢菩薩之內證。以上九心是為顯教之攝也。
十、秘密莊嚴心,秘密者金胎兩部六大三密五相五智等之無盡法門也。等覺十地亦不能見聞,其法門之德謂之莊嚴。即真言宗教之心地也。
此十住心有橫竪二者,橫十住心者於一十住心又有十住心,委如十住論。橫十住心為胎藏界之十住心,竪十住心為金剛界之十住心,胎金不二之處謂為不二之十住心。出決義鈔直牒十。
乃指心之十種狀態。略稱十住。日本真言宗對於眾生發菩提心之過程,以宗教意識之發展,分類為十種形式,並以此此對顯密諸教,認為顯教劣,密教勝。此係日僧空海根據大日經、菩提心論所創倡者。即:(一)異生羝羊心,謂凡夫(異生)如羝羊(牡羊),但以食欲及性欲之本能生活終始,多惡少善。(二)愚童持齋心,如愚癡小兒,偶亦發心以人間道德來反省自己,而有謹慎日常行為之心。此相當於人乘。(三)嬰童無畏心,如母懷抱中之嬰兒,無所畏怖,由於死後生天之信仰,而獲得宗教上之安心。此相當於天乘。以上三心乃屬世俗之思想,以下始為佛教思想。(四)唯蘊無我心,雖知一切法由五蘊假合而成,亦知無我之理,但仍固執五蘊存在。此相當於依四諦教法求阿羅漢果之聲聞乘。(五)拔業因種心,乃觀十二因緣,拔除惑業因緣之種子,出離三界。此相當於緣覺乘。(六)他緣大乘心,他緣與無緣同義,即以絕對之慈悲心救度眾生,法相宗屬此。(七)覺心不生心,覺悟到心性之不生不滅,此為三論宗「八不中道」之境界。(八)一道無為心,又作如實一道心,如實了悟絕對真理之心,此為天台宗一實中道之境界。(九)極無自性心,覺悟到萬有悉無自性,真如隨緣而顯現之境界,華嚴宗屬此。(十)祕密莊嚴心,開顯心地之祕密,一切功德莊嚴圓滿,此指真言宗之境界。
有關十住心之說述,十住心論以其旨在顯示真言行者上轉進昇之相,故古來謂之九顯十密之法相;對此,祕藏寶鑰以其旨在判顯密二教之淺深次第,故謂九顯一密之教相。又宥快之祕藏寶鑰鈔卷上,對於橫豎有二雙四重之四種十住心說,如上表所示。
日本佛教對於此十住心之教判,自天台宗始,至淨土宗、日蓮宗等對之均有非難;而台密安然之真言宗教時問答卷二亦舉有五失,指其違大日經及義釋、金剛頂經、守護經、菩提心論、眾師說。〔祕藏寶鑰卷上、卷下、法華真言勝劣事(日蓮)〕 p431
梵語 hīna-yāna。又作聲聞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薩乘之對稱。意譯為狹小之車乘,指運載狹劣之根機以達小果之教法;即於所修之教、理、行、果,與能修之根機均為小劣之法門。小乘之名,原係大乘佛教徒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貶稱,其後學術界沿用之,並無褒貶意。其教義主要以自求解脫為目標,故為自調自度(即滅除煩惱,證果開悟)之聲聞、緣覺之道,而異於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顧之菩薩道。大乘諸經論中比較大小二乘之別者頗多。
(一)據大智度論卷四、卷十八等所載,聲聞乘狹小,佛乘廣大;聲聞乘自利自為,佛乘利益一切;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則兼說眾生空與法空;煖、頂、忍、法等四善根位為小乘之初門,菩薩法忍為大乘之初門;聲聞說法中無大慈悲心,大乘法中則在在強調大慈悲心;聲聞法中皆為自身,大乘法中廣為眾生;聲聞法中無欲廣知諸法之心,僅有欲求疾離老病死之心,大乘法中欲了知一切法;聲聞法之功德有所限量,大乘法中欲盡諸功德,無有遺餘。(二)據入大乘論卷上載,聲聞之學,僅斷結障,觀無常行,從他聞法;菩薩則志在斷盡一切微細諸習,乃至觀一切法空,不從他聞,得自然智、無師智。聲聞之解脫,稱為愛盡解脫,而非一切解脫,乃為鈍根少智眾生而權假設說者;大乘之解脫,斷煩惱習,一切都盡,乃為利根菩薩而廣分別說者。(三)大乘莊嚴經論卷一成宗品則舉出聲聞乘與大乘有五種差異:(1)發心異,(2)教授異,(3)方便異,(4)住持異,(5)時節異。
上記皆為大乘經論所說小乘聲聞乘之狹劣。蓋小乘係指四阿含等諸經,四分律、五分律等諸律,發智論、婆沙論等諸論所宣說之法門,故大智論稱之為「三藏教」。其中雖衍生出上座、大眾二十部等之別,主要仍在宣說「我空法有」,觀四諦之理,證阿羅漢果,以期歸於無餘涅槃。
在我國,教判之說極為盛行,諸家亦多判此教為佛教之初門。以下列舉歷來諸家所判小乘之說法:(一)姚秦鳩摩羅什於大乘大義章卷下舉出大小二乘之說,謂小乘僅說眾生空。(二)劉宋慧觀及岌法師等之主張,謂阿含乃佛陀成道後十二年中所說,主要宣說「見有得道」之法,故將之攝入漸教五教中之第一「有相教」。(三)梁代寶亮之大般涅槃經集解卷三十五載,小乘三藏又稱別相說法輪,而以之配屬涅槃五味中之乳味。(四)法雲之法華義記卷二載,佛陀成道後十二年中所說之阿含經為「有相教」。(五)後魏菩提流支等判立「半、滿」二教之說,以小乘所說不究竟之故,而稱之為「半字教」。(六)陳代真諦提出「轉、照、持」三輪之說,其中以佛陀成道後七年中轉四諦之法輪,故稱「轉法輪」。(七)後魏慧光立四宗之教判,以毘曇之六因四緣判為第一「因緣宗」,以成實之三假判為第二「假名宗」。(八)隋代慧遠根據慧光之說,並進而以阿毘曇主張「諸法各有體性」而判之為小乘中之淺教,以成實主張「諸法虛假無性」而判之為小乘中之深教。此外,又於其大乘義章卷一,廣就部教三藏、法性實際、四緣、六因、八識有無、三聚淨戒、四陀羅尼、四無量、禪定、十地、三十七道品、六通、十力等之教義而論述大小乘之別。(九)智顗立「五時八教」之說,於五時之中,以小乘為第二「鹿苑時」;於化法四教中,以小乘為「三藏教」。(十)吉藏於三論玄義總分佛之教法為大小二乘,其中小乘復分毘曇有門、成實空門兩種。吉藏又於中觀論疏卷一等,提出「三種法輪」之說,而以小乘為「枝末法輪」中之一者。(十一)唐代波頗三藏創立五教之判,以阿含等經為「四諦教」。(十二)道宣於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揭出「三教」之說,以小乘旨在闡明「性空無我」之理,故判之為「性空教」。(十三)新羅元曉創立「四教」之說,以小乘四諦、緣起等經判之為「三乘別教」。(十四)窺基判立「三教八宗」,於三教之中,以阿含等為「有教」;於八宗之中,前六宗賅攝小乘諸部,即犢子部等配於第一「我法俱有宗」,薩婆多部等配於第二「有法無我宗」,大眾部等配於第三「法無去來宗」,說假部等配於第四「現通假實宗」,說出世部等配於第五「俗妄真實宗」,一說部等配於第六「諸法但名宗」。此外,復判立「四宗」之說,以雜心論等主張五聚之法皆有法性,故稱之為「立性宗」;以成實論破除體性之說,故稱之為「破性宗」。(十五)法藏判立「五教十宗」之說,於五教之中,謂小乘之四諦十二因緣僅說「人空」,不說「法空」,故僅能證得小果,遂判之為「小乘教」;於十宗之中,將小乘諸部攝屬前六宗,其說與窺基之說類同。(十六)法藏之門人慧苑亦判立四教,謂小乘於真如、隨緣二分義之中,僅說「生空所顯」之理,故判之為「真一分半教」。此外,日本方面,空海於十住心論中,以聲聞唯觀「五蘊無我」,故判之為第四「唯蘊無我心」,以緣覺乃拔除煩惱業因及無明之種子,故判之為第五「拔業因種心」。
凡上種種,雖以小乘乃為聲聞而設權門方便之教,而視之為佛教之初門,然隨近世佛教研究法之改變,則稱所謂之「小乘教」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其中多含釋尊直接口授之教說,其後之大乘佛教則為其教義之敷衍。今日東亞諸國中,以錫蘭、緬甸、泰國等專傳小乘佛教;尼泊爾、西藏、蒙古、我國及日本等則主要遵奉大乘佛教,而兼學小乘。〔分別功德論卷一、中邊分別論卷下無上乘品、佛性論卷一、大般涅槃經集解卷八、法華經玄贊卷一本、華嚴五教章卷一、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參閱「大乘」807、「小乘二十部」928) p925
行者安住於道之心相。日僧空海嘗依大日經入真言門住心品而立真言宗十住心,即:異生羝羊心、愚童持齋心、嬰童無畏心、唯蘊無我心、拔業因種心、他緣大乘心、覺心不生心、一道無為心、極無自性心、祕密莊嚴心。
又若收攝一己之心,使之鎮定,成為無念之狀態,稱為「住心觀靜」。然據六祖壇經所載,六祖曾謂住心觀靜為「是病非禪」,而排斥此類「看心坐禪」之立場。(參閱「十住心」431) p2601
為日本弘法大師空海之判教論。十住心者,不僅適用於判教,同時也是顯示真言行者之自心實相與淨菩提心之開發次第,以及大日如來普門之德之差別相。「十住心」一詞,出自空海之《十住心論》及《祕藏寶鑰》。但同一住心,其用法之目的有異。《十住心論》係以大日如來之萬德,歸納於十種來說明。而《祕藏寶鑰》則用來作為判教理論。此十住心之內容,略如下列︰
(1)異生羝羊心︰異生(pṛthag-jana)者,異類萬殊而生之義,為凡夫之別名。羝羊為畜生中之最愚劣者。蓋指人類中之無知蒙昧,恰如羝羊之凡夫心之狀態,即無微少善心萌櫱者之精神狀態。《祕藏寶鑰》卷上(大正77‧363c)︰「異生羝羊心者何﹖凡夫狂醉不辨善惡,愚童癡暗不信因果之名也。凡夫作種種業,感種種果,身相萬種而生故名異生。愚癡無智均彼羝羊之劣弱,故以喻之。」
(2)愚童持齋心︰不辨東西之愚童凡夫,略現善心之萌芽。有時因其祖先,而起持齋追薦之志願。蓋指此輩之精神,又彼等所喜承受之教,如孔子之教,又如授以佛教之五戒、八齋戒、十善戒之人道教當之。《大日經》卷一〈住心品〉云(大正18‧2b)︰「愚童凡夫,類猶如羝羊,或時有一法想生,所謂持齋,彼思惟此少分,發起歡喜,數數修習。」
(3)嬰童無畏心︰嬰童以生母為唯一之依賴,不見生母時,則心生恐怖,見生母時,則引起無畏安穩之感想。信天道之教,蓋指其所起絕對倚賴之信仰心之狀態,是名嬰童無畏。又所謂天道教者,與佛教中之天道教、婆羅門教、基督教,及老子教之類相當。《祕藏寶鑰》卷上(大正77‧364c)︰「脫小分厄縛,故無畏;未得涅槃樂,故嬰童。」
如上普通稱為世間三種住心,世間一般之教訓屬之。至如次之第四住心以次,則以示佛教內之教義淺深也。
(4)唯蘊無我心︰佛道修行者,熟察自己之肉身,如實知為自色、受、想、行、識之五蘊所成立。同時覺知自己並無本質,對於自己愛著之念,遂以薄弱。由是體達無我之理,是為聲聞眾。於阿羅漢果位,證成人空無我之理,以示聲聞眾之教,寄於此住心。又吾人之肉體及精神,當綿密觀察之時,雖可得知為五蘊和合之體。惟於吾人之平常生活,則嘗以此為真實,為常住不變之實體,而生愛著。循茲愛著,爰起保護自身之念,由此思念,遂為種種煩惱罪惡。今依此無常苦空無我之觀,而了解我之身心,本來無我,且為無體之物。吾人之身心,乃以示因緣相結,亦五蘊假和合之相,一朝因緣分解之時,五蘊離散以去,自己心身,歸於空際,至是惟有五蘊留存。如斯教義,即與此住心相當,所謂聲聞乘之教,即此是。《十住心論》卷四(大正77‧329b)︰
「遮生空於唯蘊,譬我倒於幻炎,二百五十戒防身口非,三十七菩提習身心善,告時則三生六十,示果則四向四果。說識唯六種,攝法則五位,四諦四念瑩其觀,六通八解得其證,厭怖生死灰滅身智,欣仰湛寂等同虛空,是則聲聞自利之行果,羊車出欲之方便。」
(5)拔業因種心︰無明為起種種惑業之種因,依於惑而起業,依於業而於未來招其相當之生涯。人界者苦世界也,迷世界也。因謀脫離此之迷與苦,當使不受生於人界。蓋受生之因為業,業之因為惑。此惑與業,由無明發生。若無無明,則為拔去業因之種。是乃緣覺阿羅漢果之聖者,觀於十二因緣所覺知。緣覺乘之教,即當此第五住心。《十住心論》卷五(大正77‧334a)︰
「拔業因種心者,麟角之所證,部行之所行。觀因緣於十二,厭生死乎四五。見彼華葉覺四相之無常,住此林落證三昧於無言。業惱株杌猶此而拔,無明種子因之而斷。爪犢遙望不近,建聲何得窺窬,游泳湛寂之潭,優遊無為之宮。自然尸羅無授而具,無師智慧自我而獲,三十七品不由他悟,蘊處界善不待藍色,身通度人不用言語。大悲闕無方便不具,但自盡苦證得寂滅。故經云︰拔業煩惱株杌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又云︰是中辟支佛復有小差別,謂三昧分異,淨除於業生」。
(6)他緣大乘心︰他緣,或曰無緣之義。雖於眾多無緣之人,亦慈愛普及之大乘菩薩心。此雖僅以表示大乘菩薩慈愛心之廣大,然唯識法相之宗義,與之相當。唯識宗者,佛教之唯心論。蓋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唯此自心之相,自心以外,別無何物存在。此宗宗義,說為聲聞、緣覺、菩薩之教義,故亦名為三乘教。《十住心論》卷六云(大正77‧337a)︰「緣法界有情,故他緣;簡聲獨羊鹿,故大名;運自他乎圓性,故曰乘。」
(7)覺心不生心︰以自心實相,為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即依於八不中道之義而了知之教義,三論之宗義,與此相當。《祕藏寶鑰》卷下(大正77‧370b)︰
「故大日尊告祕密主言︰祕密主!彼如是捨無我,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何以故﹖祕密主!心前後際不可得故。釋曰︰心主即心王也。以不滯有無,故心無罣礙,所為妙業隨意能成,故云心主自在。心王自在明即是淨菩提心更作一轉開明,倍勝於前劫也。心王猶如池水性本清淨,心數淨除猶如客塵清淨,是故證此性淨時,即能自覺心本不生。」
(8)如實一道心︰闡明如實了悟一道清淨,妙蓮不染之心的天台教義,即與此相當。天台大師依於空假中三觀,觀照諸法之實相,以謂三千諸法,悉不外為吾儕凡夫一念心之相。但一切萬有,依於因緣,假現實在之相。蓋原為因緣假和合之體,而無真實之存在,其無真實存在之物,則觀之為空,是即空觀。萬有之真實相,雖謂為空,然現為吾人經驗之對象,莫能絕對否定其存在,是名假有,觀此假有之相,即為假觀。然諸法之實相,原非僅有,亦非空非中觀於即有、即空、即中,方可謂為諸法之真實相,正當適中觀察之方法。以此空假中之三觀,觀察經驗界之萬有,是謂天台一心三觀之宗義。《祕藏寶鑰》卷下(大正77‧371a)︰「故大日尊告祕密主云︰祕密主!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祕密主!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
(9)極無自性心︰諸法極軌之法性,為隨緣轉變。由此一真如法性,歷展無盡法寶,罔知所屆。以暫住於真如自體之性,而說為無。似此諸法法界,悉皆為真如法性之發現。此華嚴宗之宗義也。《祕藏寶鑰》卷下(大正77‧372a)︰「故大日如來告祕密主言︰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同虛空,離有為無為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極無自性心生。」
(10)祕密莊嚴心︰依於法身如來身、口、意三祕密之加持感應,開顯吾人心中原始潛在祕密莊嚴之曼荼羅。陳說此種教義之真言宗,即與此住心相當。《十住心論》卷十云(大正77‧359a)︰「祕密莊嚴住心者,即是究竟覺知自心之源底,如實證悟自身之數量,所謂胎藏海會曼荼羅,金剛界會曼荼羅,金剛頂十八會曼荼羅是也。」
茲將此十住心列表如下︰
(1)異生羝羊心 凡夫─┐
(2)愚童持齋心 人乘─┼───世間心─┐
(3)嬰童無畏心 天乘─┘ │
(4)唯蘊無我心 聲聞乘┐小乘┐ │
(5)拔業因種心 緣覺乘┘ │ │
(6)他緣大乘心 法相宗┐ │ ╞═顯教
(7)覺心不生心 三論宗┤ │ │
(8)如實一道心 天台宗┼大乘┼出世間心│
(9)極無自性心 華嚴宗┴──┼────┘
(10)秘密莊嚴心 真言宗─佛乘┘ ═════密教
此中,前三者為世間住心,後七者為出世間住心。出世間住心中,前二為小乘教,後四為大乘教。小乘教中之唯蘊無我心與拔業因種心,兩者分別是聲聞、緣覺之住心;大乘教中,他緣大乘心、覺心不生心、如實一道心、極無自性心、祕密莊嚴心等,分別是法相、三論、天台、華嚴、密教之住心。
按空海創彼真言宗之際,主要依據《大日經》〈住心品〉及《大日經疏》所說,並依《金剛頂經》、《菩提心論》等,以完成此十住心之論。此十住心之說法,不僅用以表明真言行者心品開展之次第,亦兼用以判攝一代諸教所說之深淺;即以前九住心為顯教,第十祕密莊嚴心為密教,藉此以凸顯真言一宗之特勝。故古來謂此為九顯一密之教相;《十住心論》則謂以彰顯真言行者上轉進昇之相為主,故又有稱十住心為九顯十密之法相者。
空海以十住心判攝顯密二教一事,古來日本之天台、淨土諸家對此頗加非難。綜合諸家所論,主要在非難其說相違背《大日經》及《義釋》等。然對於此等非難,真言宗之聖憲、宥快等亦各有所述,以翼贊祖說。
〔參考資料〕 《大日經指歸》;《真言宗教時問答》卷二;《法然上人行狀畫圖》卷五;《法華真言勝劣事》;《大日經住心鈔》卷六;《大經要義鈔》卷三;《宗義決擇集》卷十二;《一期大要祕密集》;宇井伯壽《佛教汎論》第二編第二部。
十卷。日僧空海重要著作之一。全名《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淳和天皇天長年間(824~834)奉敕撰述。建長六年(1254)始由快賢於高野山開版印行,被認為是真言宗立教開宗的要典。收在《大正藏》第七十七冊。主要根據《大日經》〈住心品〉的思想,論述真言行者心品轉昇的十個階段(即十住心),同時對顯密諸宗之教說加以分類、批判。
所謂十住心,依次為異生羝羊心、愚童持齋心、嬰童無畏心、唯蘊無我心、拔業因種心、他緣大乘心、覺心不生心、一道無為心、極無自性心及祕密莊嚴心。書中引用諸多經論,詳加闡釋,因而內容極為龐雜。為此,空海於天長七年(830)另撰《祕藏寶鑰》三卷,作為《十住心論》的略論,但論旨稍有不同。
本書為真言宗之教義體系的主要典籍,後世註釋頗多,有重譽的《十住心論肝要鈔》、賴瑜的《十住心論勘文》、凝然的《十住心論義批》、宥快的《十住心論義林》、秀翁的《十住心論科註》及如實的《十住心論冠註》等多種。另外,勝又俊教的《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譯註》(1954),則專就引文作註。
〔參考資料〕 《インド思想と佛教》第五部;平川彰編《佛教と心の問題》。
「大乘佛教」的對稱。又作南傳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指上座部系的十一部派及大眾部系的九部派(即所謂的小乘二十部),及其所屬的經律論典所說的教義。所謂小乘(hīnayāna),意指採用劣小的交通工具馳向涅槃之彼岸;不強調救濟世人,只專心致力於自己的道業。「小乘佛教」之稱,是自認為是菩薩佛教的大乘家,對長老上座的羅漢佛教的貶稱,因此,小乘方面,從來不承認自己是小乘。如站在歷史角度,則對小乘佛教的正確稱呼,應該稱之為部派佛教。
印度在阿育王時代開始時,佛教即產生部派分裂,各部派均傳持各自的三藏,特別是在論藏方面,往往可顯示出自派的教理特質。但是,在紀元前後,尤其是貴霜王朝以後,部派佛教中的革新派及若干守佛塔的在家佛教徒,發起了大乘佛教運動。他們將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而尊稱自己為大乘。
印度舊有的佛教部派受到國王、藩侯、富人的援助,而擁有龐大的財產及莊園,其社會基盤是安定的。比丘們生活在巨大的僧院內,專心於坐禪及繁瑣的教理研究,其態度也是獨善的,是強調自度的。相反的,大乘佛教徒創作出新的經典,並發現作為歷史人物的喬達摩的精神具有菩薩道思想。因此,他們不論出家、在家,均強調利他行的實踐。這是在宗教內涵上,大小乘之間的最主要差異。
現在,傳到我國、朝鮮、日本或西藏等的佛教,是大乘佛教;錫蘭、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的佛教,則是上座分別說部的佛教。後者以巴利語三藏為正依。他們不承認大乘佛教,而自稱為上座部,因此如果以地理來區分佛教,則可用「北方佛教」與「南方佛教」,來代替大乘與小乘的稱呼。
我國歷代的佛教,以大乘為主,但這並不意謂從古迄今都不曾產生過對小乘佛教的信仰。南北朝時代,我國佛教界有不少人曾從事小乘思想的鑽研,因而產生了弘揚毗曇以及俱舍思想的學派,而且也有少數僧人不信大乘教法,此外,也有人大小乘兼弘並信。
雖然隋唐以後,我國的漢藏佛教信仰圈,都盛行大乘教法。但是雲南地區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由於受到南方佛教的影響,迄今仍然信仰小乘教法。
二十世紀以後,國際佛學界的研究成果,使世人確信原來為小乘教團所信的經典(《阿含》或《尼柯耶》)內容,遠比後來出現的大乘經典更為接近釋迦牟尼的弘法史實,因此,「回歸原始佛教」的呼聲,也日漸昇高。雖然原始佛教與小乘佛教並不盡同,但是二者在所信經典上,則並無二致。就這一點而言,小乘佛法的地位似有逐漸擺脫前此被大乘貶斥為低劣角色的趨勢。
◎附一︰平川彰〈大乘佛教の特質〉(依觀摘譯自《講座‧大乘佛教》 )
「小乘」(hīnayāna)一詞中的「hīna」,有「被捨棄的」、「劣等的」的意思,是一種貶稱,因此,並沒有自稱「小乘」的教派。這是大乘所給予的貶詞。一般而言,小乘是指部派佛教,但不是整個部派佛教都是小乘。根據《大智度論》等書所載,此係指以說一切有部及犢子部等為中心的若干部派。正確地說來,部派佛教是「聲聞乘」(śrāvakayā-na)。此外,另有「獨覺乘」(pratyekabud-dhayāna,緣覺乘)。於此二者之上,再加屬於大乘的「菩薩乘」(bodhisattvayāna),則成三乘。所謂「獨覺」,不像聲聞係由師長指導,而是獨自修行而證悟的修行者。彼等所悟等同諸佛,但不救渡眾生,直接進入無餘涅槃。在「不教化他人」這一點上,被稱為「小乘」。當時佛教的修行者中,可能有脫離部派教團,獨自在山中修行的人。此一稱呼即用以稱呼他們。而另一方面的「菩薩乘」,即指大乘修行者。(中略)
「小乘」(hīnayāna)一語的成立相當晚。《道行般若經》與《放光般若經》等書,都沒有使用「小乘」一詞。但是,羅什譯的《小品般若經》卷九有「以是小乘法……」之語,竺法護譯《光讚般若經》卷七也有「行小乘者不順佛道」之句。《光讚》是西元286年譯出,《放光》是291年譯出。兩者同屬《大品般若經》系統。就譯出年代言,似乎是《光讚》較早,但《放光》的原本,據說是朱士行於甘露五年(260),在于闐獲得的。其後此原本被攜回洛陽,西元291年,由無羅叉譯出。因此,也許《放光》的原本成立年代較《光讚》原本為早。《小品》系或《大品》系的古般若經都沒有「小乘」一詞,因而可以認為此詞是後世才插入的。
◎附二︰大乘諸宗對小乘佛法的看法(摘譯自《佛教大辭彙》〈小乘教〉條)
(1)法相宗︰於佛所說法中立有、空、中三時教,而以有教總攝小乘。謂佛初期所說之法,乃為發趣聲聞乘者闡明我空法有之旨,以破外道實我之執,故小乘中以有教為代表。
(2)三論宗︰立二藏、三轉法輪,以其中之聲聞藏與枝末法輪之一分攝盡小乘。枝末法輪,指為令不能受華嚴大教之輩漸趨一乘,故於一佛乘分別為三,各逗根機,故以其之一分攝屬小乘。
(3)天台宗︰將小乘攝於化法四教中的三藏教,以小乘三藏齊備故,依《法華經》、《智度論》所載而有此稱。謂此小乘教談因緣生滅之理,明界內之事教,三乘皆斷見思惑入無餘涅槃,灰身滅智;雖諸派包含多門,大要唯四,即 (1)有門,指《毗曇》,(2)空門,即《成實論》,(3)亦有亦空門,即《蜫勒論》,(4)非有非空門,即《迦旃延經》。
(4)華嚴宗︰立五教十宗,以小乘為五教中之小乘教,十宗中的前六宗。華嚴宗認為天台宗稱小乘為三藏教並不妥切,於是稱之為小乘教,並特稱為愚法二乘(指聲聞、緣覺)。愚法二乘與不愚法二乘相反,不愚法二乘指瑜伽、唯識之二乘,乃了知法空之二乘,攝於始教,故今五教之第一小乘教,攝聲聞、緣覺二乘而不攝菩薩。二乘中亦唯取愚法二乘,不攝不愚法二乘。
又,所謂六宗,即(1)我法俱有宗︰犢子部等謂法為實有,且立「非即非離蘊我」,故名。(2)法有我無宗︰薩婆多部等立法乃三世實有而我空,故名。(3)法無去來宗︰大眾部等立現在有體、過未無體。(4)現通假實宗︰指說假部等,不僅立過未無體,且說現在法亦通假實,故名。(5)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等立世俗法是虛妄而假,出世法為真實。(6)諸法但名宗︰指一說部立一切我法唯假名,都無實體。此等小乘教乃為不堪聽聞本教一乘之劣小根機,於一乘中分別三乘,漸調機根,以令趣向大道而施設的權方便,如《法華經》中所謂授羊鹿,設化城,以誘小志,令息勞窮。
(5)真言宗︰將小乘攝於十住心教判中之第四──唯蘊無我心及第五──拔業因種心。聲聞觀唯有五蘊而無我,故稱唯蘊無我心;緣覺拔除煩惱業因、無明種子,故稱拔業因種心。若約表德門而言,皆是祕密佛乘,毗盧之妙德。
〔參考資料〕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第四講;李世傑《印度部派佛教哲學史》;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二章;淨海《南傳佛教史》;金岡秀友《部派佛教》;宇井伯壽《佛教汎論》、《印度哲學史》;宮本正尊《大乘と小乘》;Jeffrey Hopkins《Meditation on Emptiness》;Th. Stcherbatsky 《The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
日本的佛教宗派。又稱東寺密教,略稱東密。按,中國的密教經由空海傳至日本,然後獨立成為一宗,此宗派即是真言宗。又稱為真言陀羅尼宗、祕密宗、曼荼羅宗、瑜伽宗等。其重要經典有《大日經》、《金剛頂經》。若加上《蘇悉地》、《瑜祇》、《要略念誦》三經,則稱五部祕經。教相(教理)的中心是體大、相大、用大的三大說。體大是指六大,相大是指四種曼荼羅,用大是指身口意三密。而實踐修行的內涵則有十八道、金剛界、胎藏界、護摩的行法,以及灌頂等方面的作法。
空海入唐後,從惠果受真言密教的奧義,大同元年(806)回到日本,駐錫高雄山寺,為最澄及南都(奈良)的高僧們授金胎兩部的灌頂。由於得到嵯峨天皇的信任,弘仁七年(816)受賜高野山,乃建金剛峰寺。十四年,又得到京都的東寺,並改寺號為教王護國寺。金剛峰寺與教王護國寺,乃成為真言密教的根本道場。承和二年(835)朝廷賜予每年三人出家的名額,並承認真言宗的獨立。
空海有實慧、真濟、真然、真雅等弟子。在九世紀後半,真言宗分成廣澤、小野二流。廣澤流開祖是益信,屬實慧系統。小野流開祖為聖寶,屬真雅系統。不久,二流又各分出六流,共成為十二流。其後分派延續,變成七十餘流之多。
小野、廣澤二流的分派,起於事相(灌頂、修法等具體的儀式作法)方面的瑣屑差異;而教相上的分裂,則導源於平安末期覺鍐的出現。覺鍐兼任金剛峰寺座主及大傳法院座主,欲支配高野山,而引起該山徒眾的反感。保延六年(1140)因住房被襲擊,遂移居根來。從此分裂開始,直到一四0年後賴瑜出現,將高野山的大傳法院及密嚴院,遷至根來,新義真言宗乃告正式獨立。而稱高野山東寺方面的宗派為古義派。
新、古二派在教相上的相異點是︰古義派主張本地身說法,而新義派則首倡加持身說法。新義派以根來寺為大本營,後來分成豐山派(長谷寺)和智山派(智積院)。古義派到近代又分為高野山真言宗、真言宗山階派、真言宗醍醐派、真言宗御室派、真言宗東寺派、真言宗泉涌寺派、真言宗善通寺派。
◎附︰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第二期第七、第十章(摘錄)
正如傳教大師的天台宗不可混同於中國的天台宗一樣,也不應把弘法大師的真言宗同流行在印度、中國的密教看作是相同的。密教最初由印度的龍樹、龍智興起,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傳到中國,在唐朝中葉頗為盛行。(中略)在奈良時代已經傳入日本,到了平安朝初期,有所謂八家的傳入,但其中專修密教而且得到正統密訣的歸國者卻 只有弘法大師空海。並且大師與其他密教家不同,為密教作了教相判釋,說明了整個佛教對密教的關係,闡明了整個佛教的終極妙義在於密教。這正如傳教大師的天台宗在印度、中國不見其類一樣,弘法大師的真言宗在日本傳播的盛况不能不說是在印度、中國前所未見的。
大師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作為根本經典,以《釋摩訶衍論》、《菩提心論》以及《大日經疏》作為扶助的論釋,又參酌其他各種經論及儀軌,精緻地判釋教相,創立真言宗。真言宗也稱密宗,完整地應稱為「三祕密宗」。釋迦的說教,因為全是「隨他意」的說教,所以不可稱為「真言」;既然是「隨他意」的,就是淺顯易知的,因而可稱為「顯教」。大日如來的說教因為是「隨自意」之語,所以可稱為「真言」;既然是「隨自意」的,就是很難了解的,故也可稱為「密教」。難,不僅僅是「語」的難以了解,就是身、意,也不全是顯教之徒可以了解的,所以完整地講稱為「三祕密宗」。因為本宗是廢顯教、立密教的宗教,所以有真言宗或祕密宗的名稱。大凡教門的優劣,以佛身論作為根本。而如果說佛有法、報、應的三身,那麼教也應分為三類。「應身說」是小乘教,「報身說」是大乘教,「法身說」是祕密教。相對於「法身說」這個祕密教來說,報、應二身說的大乘、小乘,可以合稱為顯教。所以,從橫的方面看,就可分為顯密二教;顯教淺近,密教深奧。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顯、密二教深淺差別,大師又創立「十住心」︰(1)異生羝羊心,(2)愚童持齋心,(3)嬰童無畏心,(4)唯蘊無我心,(5)拔業因種心,(6)他緣大乘心,(7)覺心不生心,(8)如實一道心,(9)極無自性心,(10)祕密莊嚴心。這是弘法大師領會了《大日經》〈住心品〉的含義,把當時各外道、各佛教分到十段之中,用以說明他們的深淺高下的差別,把顯教分在前九心裏,而把密教列為第十心。這樣,真言的祕密教位於各種顯教之上,而要登上這個最頂點的祕密台,不可不經過顯教九心的階梯。使密教有這樣崇高的資格,確實是弘法大師的功績,金剛智、不空沒有這種論證,慈覺、智證的論證,也沒有達到這種境地。
真言宗的要領可以用「體、相、用」的「三大」來說明。地、水、火、風、空、識是「六大體大」;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是「四曼相大」;身密、語密、意密是「三密用大」。如顯教把萬有的本體說成是真如、法性、黎耶、一心等等。既然它不是消極論,就是理想論。而現在密教以顯明地、水、火、風、空、識為萬有的本體;佛是六大,鬼也是六大,天地也是六大,人們也是六大,雖然法界無限,但皆為六大所造。這就是「即事而真」。把此六大分開,則地、水、火、風、空屬於胎藏界,識大屬於金剛界。或者可把這兩部分分為理、智,可分為色、心,可分為因、果。儘管如此,六大是無礙的,舉一全收,所以胎藏金剛、理智、色心、因果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
這樣胎、金兩部的六大,也不是沒有其固有的相貌。其相貌雖多而無數,但概括起來則不超出四類。第一是大曼荼羅,凡是諸佛、菩薩、諸神、諸鬼,以及人們的身形、萬物的形象皆如是。第二是三昧耶曼荼羅,凡是諸佛、菩薩、諸神、諸鬼的印契,或如所用的東西,以及像人們的衣服等,皆屬此類。第三是法曼荼羅,就是諸佛、菩薩、諸神、諸鬼等的名號。第四是羯磨曼荼羅,就是諸佛、菩薩、諸神、諸鬼的威儀、事業。以上統稱為金、胎兩部的曼荼羅;這四曼荼羅,是六大體中所本有的義相。而因為這無限的六大是互相涉入融通的,這四曼自然也是互相涉入融通的。即諸佛等的四曼人們都具備,而人們的四曼諸佛等也不可不具備。所謂曼荼羅具有「輪圓具足」之義。這樣,表達這「大、三、法、羯」的義相的互相涉入的法旨,名之為曼荼羅。而「四曼相大」之表現於人「身」,例如手按照法則去結印契,此為身密;「口」誦各種真言陀羅尼,此為口密;「意」認識心、佛、眾生三平等的觀念,此為意密,統稱為三密用大。如果成就了這三密,此身立即成佛,所以龍樹說︰「父母所生身,即證大覺位。」
根據上述原理,真言宗提出三種即身成佛,稱為「理具成佛」、「加持成佛」和「顯得成佛」。所謂「理具成佛」就是依據「體」的六大,「加持成佛」是依據「相大」的四曼,「顯得成佛」是依據「用大」的三密相應。而所求的不是「理具成佛」,也不是「加持成佛」,而在於「顯得成佛」。以上只是關於真言宗的教相。此外,本宗雖也規定了儀規非常繁雜的事相,但這裏略而不述。這是因為事相不應筆錄的緣故。(中略)
益信、聖寶二僧正以後,日本真言宗形成了兩大流派。這兩位僧正雖然都出於源仁僧都的門下,但他們的修學系統卻有不同。益信最初跟兼傳台密的宗睿僧正學習,以後又歸於源仁門下並掌握了其教義的奧祕。而聖寶前後師事真雅、真然,只接受弘法大師一派的灌頂。益信僧正以後,宇多法皇又從宗睿的末流神日重學真言教義,並且跟智證大師之徒增命學習密教的奧祕,因此,仁和寺的流派,與作為弘法大師嫡系的聖寶僧正流派所傳授的教法相比,其事相有所不同,他們互相比法;益信這一支,到了寬朝時興盛起來,而聖寶這一支,到了仁海時才興盛起來。
〔參考資料〕 顯蔭《真言宗義章》;神林隆淨著‧歐陽瀚存譯《密宗要旨》;佐藤良盛《真言宗》;池口惠觀監修《真言宗の佛事》;大山公淳《真言宗法儀解說》;高井觀海《真言教理の研究》;長谷寶秀編《真言宗安心全書》;福田亮成編《真言宗小事典》;新居祐政《真言宗信行教典》。
日本真言宗開祖。讚岐(香川縣)人,俗姓佐伯。幼名真魚,密號遍照金剛。自幼隨外舅阿刀大足學習儒教。稍長,出遊京都,入大學明經科。後志於佛教,得《求聞持法》一部,乃跋涉各地高山大川,求寂靜無人之境,勤修苦行。延曆十二年(793)剃度,師事勤操,法名教海。後改為如空。十四年,受具足戒於東大寺戒壇,改名空海。後於久米道場東塔下發現《大日經》。由於對其中的梵字真言及印契等,不甚了解,乃決心入唐求法。
延曆二十三年,與最澄等人隨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留學,拜青龍寺惠果為師。得受兩部大法及諸尊瑜伽,承續密宗嫡傳。又從般若三藏等人受學悉曇。大同元年(806)攜帶內典、外典等數百部書冊返國。其後,得到嵯峨天皇弘通密宗的敕許,在京都高雄山寺立壇授法,弘傳密宗。因而聲譽大振。弘仁七年(816),與弟子等營建高野山金剛峰寺。弘仁十三年,奉敕於東大寺建立真言院,修息災、增益法。翌年,受賜東寺,以為真言宗根本道場,並蒙賜號教王護國寺。天長五年(828),創建綜藝種智院,教授道俗弟子諸學,普及庶民教育。承和元年(834),得仁明天皇的敕許,仿唐朝設內道場作法,而於宮中設真言院,創辦「後七日御修法」。翌年示寂於金剛峰寺,世壽六十二。諡號「弘法大師」,世稱之為高野山大師,或野山大師。
空海之門下弟子眾多,而以十大弟子為最。其中以實慧、真雅為上首。從此日本密宗得以法脈興隆,枝繁葉茂。師之著述豐富,主要有《即身成佛義》、《祕藏寶鑰》、《十住心論》、《辨顯密二教論》、《性靈集》等書。此外,師亦以書法聞名,被譽為三筆之一,墨寶有《風信帖》、《三十帖冊子》等。
空海
◎附一︰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第二期第六章(摘錄)
(前略)延曆二十三年(804)三十一歲時與傳教大師同行,隨遣唐使入唐。在長安,他敬仰青龍寺的惠果阿闍梨,拜其為師,得受兩部《大曼荼羅祕密法》,同時又從般若三藏等人受學悉曇。弘法大師在唐二年,於大同元年(806)攜帶內典、外典等數百部書冊回國。弘仁元年(810),經上奏天皇,他在傳教大師曾建立毗廬遮那壇的高雄山寺嚴修《仁王經》的大法,為鎮護國家進行祈禱。這是他首次建壇修法,以後德譽漸漸傳到四方,諸大寺的學僧爭相前來問學,承其教示者很多。此後,他雖然被任命為東大寺別當,但不久就辭職,再次幽居於高雄山寺。東大寺的杲鄰、道雄、元雄寺的道昌等人前後投其門下,受灌頂成為弟子。傳教大師也屢次訪問高雄,談法論義,并派弟子來學習真言宗教義。智泉、真紹、真雅、真然等人都是弘法大師在俗時的親友,也先後到高雄山寺接受灌頂。大師與這些弟子們一起在樹林茂密的山中,日夜從事講經說法。當時的嵯峨天皇酷愛文學藝術,對大師的詩文、書畫十分喜愛,屢次下詔招請,大師也深感天皇之寵遇,把從唐朝帶來的詩文集、書帖等物獻上,以供天皇閱覽,而且時時被召入宮,在方外清談中甚至忘記尊卑之別。大師曾想遠離城鎮,據閒靜地方另外創立道場。他在弘仁七年(816)離開高雄山寺,從大和出發巡行紀伊山中,來到高野觀察山上地形,同年七月,蒙天皇敕許,帶弟子實慧、圓明等人安排營建之事,經數年而成。此即高野山金剛峰寺。大師在這個工程完成之後,遍歷東海諸地,到下野,登二荒山訪勝道上人遺蹟,不久又回到京師,接著到了讚岐(今香川),從事開鑿萬農池的工程。弘仁十四年(823),天皇下詔把東寺賜給大師,特別安置真言宗僧五十人,作為傳布真言宗的永久基地,賜號為「教王護國寺」。此後大師與弟子都在此居住,營建講堂、層塔等。到天長三年前後,這項土木工程竣工。淳和天皇(823~833)最深信大師。天長元年(824),大師率領實慧、真濟、真雅、真紹等弟子在神泉苑熏修請雨經法,結果靈驗。天皇敕任少僧都,大師上表辭退,天皇不許。不久升任大僧都。這期間大師常住東寺,出入宮中,致力於為鎮護國家的祈禱和弘布真言祕密的法門,天皇的妃子如意尼等多人都從他受法和灌頂。仁明天皇(833~849)即位,在宮中設真言院,創辦「後七日御修法」,大師擔任法會的大阿闍梨。此後,大師隱遁高野山,召集弟子留下數條遺戒,於承和二年(835)三月二十一日結跏趺坐圓寂於山中真言堂,時年六十二歲。後追贈「法印大和尚位僧正」,在醍醐天皇(897~929)延喜二十一年(921)敕賜「弘法大師」的諡號。其著作有《即身成佛義》、《十住心論》、《祕藏寶鑰》、《般若心經祕鍵》、《二教論》、《聲字實相義》、《吽字義》,以及關於其他事相的著作,數量很多。《性靈集》是弟子真濟後來匯集成書的。弘法大師付法弟子有數十人,其中真濟、真雅、實慧、道雄、圓明、真如、杲鄰、泰範、智泉、忠延並稱十大弟子。真濟僧正繼承高雄的神護寺,後入東寺;真雅、實慧在東寺繼承遺業,他們都致力本宗的興隆。
◎附二︰《元亨釋書》卷一〈空海傳〉
釋空海,世姓佐伯氏,讚州多度郡人。父田公,母阿刀氏,夢梵僧入懷而有身,在胎十二月,寶龜五年生焉。母思其夢,小字曰貴物。年十二外舅朝散大夫阿刀大足教世典學文翰,十八上大學,雖讀儒書,志在佛經。偶逢沙門勤操,受虛空藏,求聞持法,未薙染而事修練,甫冠歲就操落髮,受沙彌十戒,研究三論。時操在泉州槙尾山寺。初名教海,後自改如空。延曆十有四年登東大寺壇受具足戒,又改空海。乃於佛前誓曰︰三乘十二部經我心有疑未能決擇,三世十方一切諸佛願垂加祐示我正法。夢中一人告曰︰有大經卷名《大毗盧遮那神變加持》,果真祕要也。寤後問此經無知者,往來諸所懇誠尋求,適於和州高巿郡久米道場東塔下得此經,披卷看閱,疑滯居多,自茲志遠遊。
二十有三年夏五月,從遣唐使金紫光祿大夫藤賀能汎渤澥,秋八月著衡州界,乃德宗貞元二十年也。冬十有二月到長安城,勑館宣陽坊官舍,二十有一年又勑居西明寺永忠法師故院。海周遊城中諸剎,擇求明師,謁青龍寺東塔院內供奉慧果阿闍梨,乃不空大廣智三藏之高弟也。果見而喜曰︰我先知汝來,相待者久矣。顧諸徒曰︰是沙門者第三地菩薩也。夏六月,入大悲胎藏大曼荼羅投花,花著中臺,果嗟嘆以為大器,即沐五部灌頂之誓水。秋七月入金剛界大曼荼羅,八月授傳法阿闍梨位灌頂,是日海設五百僧齋,果與《金剛頂》等諸密經并圖畫曼荼羅及諸道具曰︰昔大毗盧舍那世尊以祕密真言印付金剛薩埵,薩埵傳龍猛菩薩,展轉至大廣智,智為三朝灌頂國師,亦付我。汝有祕密大根器,故我兩部大法祕密印信皆悉授汝,宜以此金剛乘教及三藏所付供養什物歸本土傳布國界,然則四海安泰,萬民豐樂,是亦報佛恩,酬師德也。
又一日語曰︰瑜伽者密藏也,儀軌圖器諸深祕之者,見行經書或遺而不載,假使間見祕記不藉調造子亦不委。便召供奉畫工李真等十餘人圖胎金諸曼荼羅一十鋪,又令供奉鑄工楊忠信等新造道具一十五事,又集二十餘輩經生寫《金剛頂》等諸祕經,皆并付之。海又逢罽賓般若三藏,三藏曰︰我少年入道,經歷五天,常誓傳燈,來遊此間,亦欲泛海游化東域,時緣不熟我志已矣!今與汝所譯《華嚴六波羅蜜經》及梵夾,汝其持去通我夙志。則出經夾付之。
元和元年秋八月歸,乃大同改元丙戌也。勑令流通傳來密乘,弘仁帝勑於宮中會諸宗碩師,各唱所習。海立即身成佛之義,諸家爭折之,海辯論精審。上語海曰︰義雖玄極,朕思見證。海即入五藏三摩地觀,忽於頂上涌五佛寶冠,放五色光明,威容赫如也。上離御榻作禮,群臣皆起拜,時三論之俊道昌、唯識之髦源仁、華嚴之英道雄、天台之傑圓澄等皆竪降旗。十有三年大同太上皇入壇灌頂,帝者密灌於此始焉。海已大興密教,勑述所業,海則《毗盧遮那經》及《菩提心論》,著《十住心論》品藻諸宗。第一異生羝羊心,第二愚童持齋心,第三嬰童無畏心,第四唯蘊無我心,第五拔業因種心,第六他緣大乘心,第七覺心不生心,第八如實一道心,第九極無自性心,第十祕密莊嚴心。鱗次配抵,佗家之者或有問議,然東密之者至今男。初海得操師求聞持法,乃躋阿州大瀧之嶽修供,時天晴朗忽寶劍落座前。又往土州室戶崎誦修如上,至五更明星飛入口,已而得聞持悉地。爾來身心勇健,堪任頭陀,被葛而經冬,絕膳而過夏,精進苦行,朝懺暮悔。
天長元年大旱,春三月勑海於神泉苑修請雨經法,時守敏法師奏曰︰守敏世壽法臘共邁於海,先承詔為適宜。乃詔敏。敏以七日為期,散朝陰雲厚布都下,暗如夜,雷鳴雨灑,舉朝威異,勑見雨之所霑,唯東西京而已。亦詔海,過七日不雨,海入三摩提見之,守敏咒諸龍入一瓶,海奏延二日,告諸徒曰︰池中有龍號善女,阿耨達池龍王之族也,此龍現形必得悉地。時金龍出,長九尺許,弟子真雅、實慧、真曉、真然等七人得見,餘不觀。海奏事,勑和真綱以幣物供神龍,散日重雲震雷,大注膏雨,池水盈溢至火壇之畔,霖沛三日,天下皆洽,勑加優賞。內州有一寺,其地原為龍池,龍移他處,池又涸,寺眾苦無水,海點一所加持,清泉忽沸,因號龍泉寺。嘗修不動使者法,海身出火焰,或入水想觀,室內成池,其神異多類之。
初弘仁七年遊紀州相勝攸,上高野山創金剛峰寺。十有四年正月,勑以東寺賜海建灌頂院。海准青龍寺法式,每歲二序行灌頂事,乃置慧果所付健陀國袈裟及念珠為寺鎮。天長二年,勑改高尾神願寺名神護國祚真言寺賜海。承和元年,海奏乞准唐國內道場置真言院於宮中、勑以勘解由司廳為曼荼羅道場,每年正月後七日息災、增益修法至今不絕。二年正月,奏置試度三人,毗盧遮那經業、金剛頂經業、聲明業各一人。初弘仁十有一年上賜宸奎傳燈大法師位記。天長之始為僧都。承和二年,海在金剛峰寺。三月二十一日結跏趺坐,作毗盧印,泊然入定。先七日共諸弟子念彌勒寶號,至此日瞑目氣絕,蓋持定身待龍華也。年六十二,門人為七七忌。其間鬚髮生,身體暖,經五旬,諸徒剃髮,整衣歛全身,疊石造壇,立率兜波其上。定後四日,上勑內舍人弔喪及贈賻,太上皇降弔書曰︰真言洪匠,密教宗師,邦家憑其護持,動植荷其德惠。豈圖崦嵫未逼無常遽侵,速馳草書弔慰大定。
海在豆州桂谷山寺以指向空寫《大般若經》至〈魔事品〉,字畫忽現空中。自此工筆翰,能五筆一時書,或書水上,墨不亂壞。奉勑書大內南門諸額,又書應天門額,已挂之仰見,應字上點缺之,海乃擲筆補之,毫無差邪,王臣伏其妙。撰述尤多,《祕府論》、《三教指歸》、《性靈集》等家家誦習,傳來佛舍利八十粒、梵夾三、經疏二百一十六部,四百六十一卷,諸曼荼羅寶器道具不遑具記。延喜二十有一年冬十月賜諡「弘法大師」。
贊曰︰有非常之志,建非常之事,不是強為天機之所使也。纔見登壇具戒,則能對佛立誓,是天機之所使與,故踰鯨波之嶮危,得龍樹之深祕,故國山川雲行雨施,若夫宮中之紺宇建護國之儀,頂上之寶冠證成佛之義者,又非天機之所及而已。昔飲光尊者正受雞足,千歲之下少有人繼。瞻彼南山籌室有侐,疑是同一三昧乎﹖唯其缺金襴伽梨之為異耳矣。
〔參考資料〕 《空海僧都傳》;《贈大僧正空海和上傳記》;《高野大師御廣傳》;渡邊照宏、宮參宥勝合著《沙門空海》;中野義照編《弘法大師研究》;《弘法大師傳記集覽》(密教文化研究所編);大村西崖《密教發達志》卷五。
是密宗的教相判釋。一、異生羝羊心,異生,謂凡夫,凡夫不辨善惡,但念淫食,如彼羝羊,此即三惡趣的修因。二、愚童持齋心,即由外因緣發起善心,或行世善,或持五戒,此即人間之果報。三、嬰童無畏心,即求生天上,離惡趣苦,或修十善,此是大乘的住心。(以上三心,為世間住心,在佛法五乘中,屬人天乘。)四、唯蘊無我心,即已空人我,唯存五蘊,此是聲聞乘的住心。五、拔業因種心,即觀十二因緣,拔惑業因緣之種,出於三界,此是緣覺乘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屬小乘教。)六、他緣大乘心,即起度他之無緣大悲,此是法相宗的住心。七、覺心不生心,即起八不之正觀,無知心性本來清淨,不生不滅,此是三論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屬三乘教。)八、一道無為心,一道即一乘法,生佛不二,境智圓融,無相無為,一道清淨,此是天台宗的住心。九、極無自性心,緣起無自性,無自性之極致,則事事無礙,此是華嚴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屬一乘教。)十、秘密莊嚴心,秘密莊嚴即曼荼羅,此是真言宗的住心,是為金剛乘教。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