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一)ㄎㄤˋ ㄏㄤˊ
彼此相等,不相上下。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二.梁虞龢論書法》:「吾書比之鍾張,當抗行或謂過之。」
(二)ㄎㄤˋ ㄒㄧㄥˋ
高尚的德行。《楚辭.屈原.九章.哀郢》:「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南朝宋.顏延之〈陶徵士誄〉:「若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節。」
ㄎㄤˋ, [動]
1.抵禦、抵擋。如:「反抗」、「抗敵」、「抗暴」、「八年抗戰」。《列子.黃帝》:「而以道與世抗,必信矣夫。」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
2.違逆、不順從。《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宋.梅堯臣〈汝墳貧女〉詩:「郡吏來何暴,縣官不敢抗。」
3.對等、匹敵。如:「抗衡」、「分庭抗禮」。《後漢書.卷四○.班彪傳下》:「榮鏡宇宙,尊無與抗。」唐.章懷太子.注:「抗,猶敵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
4.舉。《文選.揚雄.羽獵賦》:「移珍來享,抗手稱臣。」《文選.曹植.洛神賦》:「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
[形]
1.剛直、正直。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
2.高尚。如:「抗志」。《楚辭.宋玉.九辯》:「堯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
[名]
姓。如漢代有抗徐。
ㄈㄢˇ ㄎㄤˋ ㄑㄧˊ
對雙親或周圍親人,顯示反抗行為或拒絕態度的發展期。凡三至五歲前後的幼兒期及十三至十五歲左右的青年期均是。
ㄎㄨㄚ ㄐㄧㄠ
美好的樣子。明.宗臣〈釣臺賦〉:「何佳人之夸姣以抗行兮,乃獨抱孤貞而自全。」
ㄐㄩㄣˋ ㄐㄧㄝˊ
高尚的節操。《文選.顏延之.陶徵士誄》:「若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節。」
ㄕㄣ ㄓˋ
施展志願。漢.王充《論衡.累害》:「清正之仕,抗行伸志。」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謝張生伸志,一封書到便興師。」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