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懿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ㄧˋ ㄒㄧㄥˋ
善行。《新唐書.卷一六三.柳公綽傳》:「實蓺懿行,人未必信。」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山菴雜錄

凡二卷。明代僧無慍編於洪武年間。收於卍續藏第一四八冊。本書內容採自羅湖野錄、雲臥紀譚、叢林公論、禪林寶訓、諸傳燈錄等,及當時江湖參學之見聞,並對若干誤傳重加考據。卷上收錄自定水寶月和尚至無象易和尚,計七十餘條;卷下收錄自湖州僧淨至檀主德顒,計六十餘條,皆為近古名德之拈提及嘉言懿行。 p954


妙好人傳

凡二卷。日僧仰誓撰。記述淨土真宗念佛行者之嘉言懿行。卷上錄八人,卷下錄十四人。其後,僧純又撰續編二卷乃至第五編。明治三十二年(1899),濱口惠璋更作新妙好人傳二卷。 p2845


雲臥紀談

凡二卷。又稱感山雲臥紀譚。宋代僧仲溫曉瑩著。收於卍續藏第一四八冊。係紹興年間(1131~1162),曉瑩於豐城曲江感山之雲臥菴閒居中,隨筆記錄諸方尊宿之遺言逸跡、士大夫之嘉言懿行;凡可資修行警策、學人龜鑑者悉皆收錄,自富弼頌書、秀紫芝文、東山吉,至蘇軾衲衣、無著道閑、佛慧北邙行,政書記詩等,約九十餘項,卷末並附雲臥菴主書,記述其師大慧宗杲與學人之機緣問答。 p5333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圓悟

明末臨濟宗僧。江蘇宜興人,俗姓蔣。號密雲。家世務農。年輕時,以讀《六祖壇經》而知宗門之事。年二十九,從幻有正傳剃度出家。一日過銅棺山,豁然省悟;萬曆三十九年(1611),嗣正傳衣鉢。四十五年,繼席龍池院。其後,歷住天台山通玄寺、嘉興廣慧寺、福州黃檗山萬福寺、育王山廣利寺、天童山景德寺、金陵大報恩寺六大名剎,大振宗風。崇禎十五年示寂於通玄寺,世壽七十七。有《密雲禪師語錄》(《禪宗全書》第五十二冊)行世。其剃度弟子三百餘人,嗣法者十二人。其中有多位是清初望重一時之名僧。

◎附︰〈密雲圓悟禪師行狀〉(摘錄自《密雲禪師語錄》卷十二)

師諱圓悟,號密雲,俗姓蔣氏。嘗之宜興人也。甫離褓抱,氣度莊凝,不妄言動,終日兀坐儼若思。六歲入鄉校不甚受讀,惟好作大書。八歲興世相無常之感,恒誦佛號。稍長,事耕穫,偶得《六祖壇經》,時釋鋤而觀之,始知宗門向上事。一日,過山徑忽見積薪,恍然有省。於是管攝心意,令昭昭然,終日如是。年二十九,安置家室。父曦率禮幻有傳和尚,今諸方所稱龍池者也。

師事龍池,躬任眾務,備嘗勞苦而不廢參究,但覺心境對立,與古人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語不能契合,因請益於龍池。龍池云︰「汝若到這田地,便乃放身倒臥。」更無別語。後屢請益,惟遭罵詈。師慚悶交感,以致危疾,二七日方蘇。遂稟龍池掩關。

一日,龍池過關前,話及有心無心之旨。龍池云︰「汝既有心,把將心來。」師呈偈云︰「自心本自心,心不自自心,心不非自心,心心即自心。」龍池云︰「心不自心,自心非心,有無既非,無自心耶。」師復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無皆自心。有無皆自心,無心無自心。」龍池云︰「今日張渚買兩把青菜來,無個大蘿蔔頭。」師云︰「某在關房不知,謝和尚三拜。」龍池云︰「終未大悟。」在掩關千日,時與龍池往復諮酬,當機弗讓,而龍池卒未之許也。師亦自以為恍惚未得安穩。

一日過銅棺山,豁然大悟。忽覺情與無情煥然等現,覓纖毫過患不可得。又密舉前所會因緣,宛爾不同。時年三十有八矣。先是龍池入都門,命師監院務,至是師偕昆季北上省龍池。龍池問︰「老僧別汝等三年,汝等有新會處麼﹖」師即出云︰「有。」龍池云︰「有甚麼新會處﹖」師云︰「一人有慶,萬民樂業。」龍池云︰「汝又作麼生﹖」師即問訊云︰「某甲得得來省覲和尚。」龍池云︰「念子遠來,放汝三十棒。」師便出。

一晚同眾入室,龍池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汝作麼生會﹖」師便出。龍池云︰「此子如傷弓之鳥,見弓影便行。」一早在室中與龍池語話,出喫粥次,眾問說什麼話﹖師便翻倒飯桌。又一日侍立次,龍池云︰「忽有人問汝,如何祇對﹖」師竪拳。龍池亦竪拳云︰「老僧不曉得這是甚麼意思。」師云︰「莫道和尚不曉得,三世諸佛也不曉得。」龍池云︰「汝又作麼生﹖」師便喝。龍池云︰「三喝四喝後,又如何﹖」師即連喝,退身。龍池云︰「宛有古人之作。」師復喝。

又值中秋呈偈云︰「為愛中秋夜,月精與人同樂,稱人情萬億州,都皆普炤一人,舉首一輪明。」龍池云︰「不多不少。」復書一紙云︰「檀越送得月餅兩個,師徒侍者五人,一個分作四分,剩底付與老僧。」師掇一個便行。

一日龍池索師行實,師錄呈,龍池閱竟,云︰「已有半部語錄。」師接而火之。又一日,龍池囑師南還,師因為兩浙遊經會稽,陶石簣太史延居護生庵。龍池歸禹門,召師還,問云︰「汝數年來曾見甚麼人﹖」師頓足,復以手拍膝而出。龍池云︰「在外數年,一些氣息也無。」師云︰「和尚疑即別參。」

一日龍池陞座,召師前舉拂,問︰「諸方還有者個麼﹖」師震威一喝。龍池云︰「好一喝。」師連喝,歸位。龍池顧云︰「再喝一喝看!」師即出法堂。龍池下座,師隨入方丈,作禮云︰「某甲適來觸忤和尚。」便出。龍池即安師西堂位次。

一日龍池撾皷集眾上堂,付師衣拂,師固辭,龍池詰之,師云︰「直待和尚天年,某甲守塔三載,然後可行則行,可止則止耳。」又一夕,龍池召師及報恩修禪師入室,云︰「老僧昨夜起來走一回,把柄都在手裡,汝等為我扶持佛法。」師便出。復呈偈云︰「若據某甲扶佛法,任他○○○○○,都來總與三十棒,莫道分明為賞罰。」龍池目之大笑,師亦接而火之。

龍池示寂,師棲於柩側三易寒暑。萬曆丁巳,眾請開法於禹門。時儕輩易視之,一聞舉揚莫不屈服。既而登匡廬,度夏於袁之泗州寺。有僧自天台跡師至袁,為萬年諸山請師住通玄寺。師初欲投閒,又念付託之重,幡然就之。師至通玄,相依衲子十數輩,多正因之士,師寅夕煆煉。有開發者,天啟甲子鹽官蔡君子穀,請師主金粟山廣慧寺,眾滿三千指。是時宗風大振,學徒踵至,遂滿七百。有奇而超然,神駿不可控抑者,多出於席下矣。

崇禎庚午赴閩川黃檗之請。辛未主阿育王寺。既而寧波司理黃公端伯、邑侯王公章暨諸紳士,請主天童寺。而鹽官諸紳士請再主金粟。兩郡交迎,師決於眾,眾譁然欲天童也。師遂赴天童。是時龍象雲集,又倍於金粟矣。

師嗣龍池,於臨濟為三十世。接人無論初機、積學,惟據令而行。故席下英人傑士,往往脫穎而去。至於吳、越、閩、楚名公鉅儒,慕師宗風或晨夕隨侍,或尺素相通,或邂逅咨請,得師激發,無不虛往而實歸。宗藩勳戚仰師德者,懷香參扣。而齊、魯、燕、趙及殊方異域之士,亦憧憧不絕也。師主法二十有五年,以本分接人終始不易,間有執杜撰之解,起而相角者,師一一究詰,以明厥旨。門人中有付拂者,早離師席未盡其妙,於本分外別生枝節,師諄諄誨之,不聽,則出闢書判說,且欲擯之,不以受囑而少假。又其徒著《五宗救》,師出《闢妄救略說》,後有人求師勿行,師不許。若士大夫意見不同,齟齬其間,師不為勢位而遷就。有形於文字者,師亦往復折之,不少憚。

蓋師用本分鉗鎚,學者難以湊泊,而道理知解之言,穿鑿奇巧之說,易於惑人受其惑者,往往至於失正知見。師為此懼,不顧嫌怨而披駁之。以故有勸師弗較者,師不聽,曰︰「存吾說於此,以俟天下後世之明眼人耳。」然而屢經闡揚,厥旨亦大暢,疑者終信,叛者終服,忌且謗者,亦終悅且悔。單傳直指之宗,固不待身後,而彰明較著於天下矣。師尋常誨人,俱勉以古德風規,法門大體而師亦見諸躬行,罔有缺失,室中不畜長物,衣盂稍潤即散於眾,或估唱易金以供之。

師所住道場,義當為者不憚煩費,每罄所有以佐之。師在金粟多建置,百廢具舉。天童為禪宗五山之一,祖師代起,規模宏大,而法席久虛,隣於瓦礫灰燼。師念︰處其地當任其責。數年締造︰自殿閣堂寮以至庖廊圊澡之屬,罔不鼎新,不但復舊觀而已。山中祖塔三十有餘,多侵毀者,皆清覈而修葺之。師之盡力於院事如此,然意所不可即徒步出山,聽其所之,不少顧戀。

師事龍池惟謹,一言動必遵之,服勤不啻廝養。龍池寂後,師得時物必薦之。龍池几榻不假雕飾,師住處,凡制器皆樸質無華美者。師體幹雄傑,人望而心折。武原朱君上申初聞師名,未之信。一夕夢人持巨幅展示,見僧相挺特類古應真。其人曰︰「此宋慈受深禪師像也。」甫瞻禮而覺。翌日過坊間,見裱像與夢中所見同,讀其讚,始知為師像也。上申異之。於眾信中,皈向尤篤。繇此觀之,師豈偶然者哉。師或因事出山,當道及鄉紳士必得師復返而後已。所過之處,四眾喧闐,街衢為之不通。至登塔受禮,不得舉化而去。師七十誕辰,來祝者肩摩袂接,寺不能容,多溢處於山谷間。

辛巳,師有退居之志,曳杖出山,卒歲於山陰祁氏之密園。壬午正月至天台通玄寺,遂止而休焉。先是戚畹田公,入天童為皇貴妃田氏齎紫衣,請師說法。田公既親炙師,皈向甚虔。至陪京禮報恩寺,知寺為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孝思所係,疏請新之,舉師荷其事,得俞旨。田公展人迎師,師固辭。至是田公再疏舉師,復展人迎。陪京諸士大夫,亦以書速師之行。師述退居之志,以謝之。有自幸居山,正足修持以報國恩之語。而師厭世之意,亦露於此矣。

七月四之日,師示微疾,然起居如平時。五之日,猶答問道書。六之日,猶答僧問。七之日午時,師上匡床坐片晷,泊然而寂。壽七十有七,臘四十有七。卜塔於天童之南山。師付法弟子為五峰學公、漢月藏公、破山明公、費隱容公、石車乘公、朝宗忍公、萬如微公、木陳忞公、石奇雲公、牧雲門公、浮石賢公、林野奇公,十有二人。而嗣法孫以及曾玄更僕,未易數也。

師法語迅捷不留朕迹,如佛果、應庵二祖。而披駁諸書,雲興瓶瀉不可止禦,間形之偈頌天然卓絕。師自謂少未覩圖史,不閒於詞。然而直從胸襟中流出,固無藉於靡靡也。師工於書,得晉人筆意,人獲手蹟,競寶惜之。而師亦不以此見長。門人編師語錄若干卷,別裒師闢妄七書、後錄、三錄、據評說、辨天說、判語、復徐一我居士書、判朝宗說八種。為直說若干卷,並師所著《闢妄救略說》若干卷,俱盛行於世。

侍者昌公書來,囑谷以掇集之事,谷不敢當。谷入山奠師,眾亦以為言,乃不能辭。然師耆德偉望,為天下大宗匠,嘉言懿行,非毫楮可罄。敬稽首述其槩,以俟大手筆為師著塔銘,庶有所考云爾。

〔參考資料〕 〈天童密雲禪師年譜〉;〈天童密雲禪師塔銘〉;《五燈全書》卷六十四;《五燈嚴統》卷二十四;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下卷。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ㄎㄨㄤˊ, [名]

動物名:(1)夢鳥。鳳屬。具五彩羽毛,頭有冠。《玉篇.鳥部》:「鵟,鳥,有冠。」《爾雅.釋鳥》:「狂,夢鳥。」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三○.爾雅音義下》:「鵟,本今作狂。」(2)貓頭鷹。《廣韻.平聲.陽韻》:「鵟,鴟屬。」《爾雅.釋鳥》:「狂,茅鴟。」清.郝懿行.義疏:「茅鴟,即今貓兒頭,其頭似貓,大目,有毛角。……,揚州謂之夜貓。善笑,俗人聞其笑聲,云有凶禍也。」(3)一種狀似老鷹的鳥。羽毛褐色,尾部稍淡。常在高空飛翔。以鼠類為食,是田間的益鳥。俗稱為「土豹」。



ㄏㄨㄞˋ, [名]

一種水草。《爾雅.釋草》:「蘾,烏蕵。」清.郝懿行.疏:「《爾雅》圖作莖歧出,葉如穗,華藥生葉間,在水石側。」



ㄓㄣ, [名]

1.卜問之事。《周禮.春官.大卜》:「凡國大貞,卜立君,卜大封。」

2.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懿行。唐.劉叉〈古怨〉詩:「君莫嫌醜婦,醜婦死守貞。」

[形]

1.守正道的、效忠的。如:「貞士」、「貞臣」。《荀子.子道》:「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

2.堅定的、穩固的。如:「貞石」、「貞木」。

[動]

卜問。《周禮.春官.天府》:「季冬,陳玉,以貞來歲之媺惡」。



ㄓㄣ, [名]

1.古代築牆時立在兩端的木柱。《爾雅.釋詁下》:「楨,榦也。」清.郝懿行.義疏:「舍人曰:『楨,正也。築牆所立兩木也。』」

2.支柱、主幹。《詩經.大雅.文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唐.皮日休〈文中子碑〉:「先生門人,為唐之楨。」

3.植物名。木犀科,常綠灌木或喬木。高丈餘,葉呈卵形,皮質厚而有光澤,夏日開 白花,果實橢圓而黑,可入藥。材質可供造船、建築及觀賞用。



ㄗㄢˋ, [形]

言語繁瑣無節制。《荀子.勸學》:「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囋者,嘈囋謂語聲繁碎也。」宋.可旻〈漁家傲.我佛蓮華隨步踏〉詞:「水鳥樹林皆念法,聲嘈囋,空中零亂天華撒。」



ㄡ, [名]

植物名。即刺榆。榆科刺榆屬,落葉喬木。樹皮為條狀剝裂,呈灰色。枝條強韌,皮孔隆起顯著。葉橢圓形,邊緣有整齊鋸齒,脈胳明顯。果實扁狀歪椎形,頂部有狹翅。木質可供製造器具、農具。《山海經.海內南經》:「其實如欒,其大若蓲。」清.郝懿行.疏:「蓲,刺榆也。」



ㄩˊ, [名]

古書上記載的一種楸樹。即鼠梓。葉大如桐樹而黑。《爾雅.釋木》:「楰,鼠梓。」清.郝懿行.義疏:「今一種楸,大葉如桐葉而黑,山中人謂檟楸。」《詩經.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枸,北山有楰。」孔穎達正義引陸機疏云:「楰,楸屬。其樹葉、木理如楸,山楸之異者,今人謂之苦楸。」


百索

ㄅㄞˇ ㄙㄨㄛˇ, 1.各種需求的物品。《荀子.王制》:「修火憲,養山林藪澤草木魚鱉百索。」清.郝懿行.注:「索者、求也。百物供民求索皆是。」

2.漢朝一種風俗。以為五月五日用五色彩絲繩裝飾門戶,可以避邪;後來便戴在小兒的頭頸或繫在臂上,以避不祥。見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一.百索》。也稱為「避兵繒」、「長命縷」。


母儀天下

ㄇㄨˇ ㄧˊ ㄊㄧㄢ ㄒㄧㄚˋ
儀態舉止可作為天下母親的典範。如:「她的嘉德懿行足以母儀天下。」


蘭蓀

ㄌㄢˊ ㄙㄨㄣ, 1.一種香草。《文選.沈約.和謝宣城詩》:「昔賢侔時雨,今守馥蘭蓀。」唐.盧照鄰〈三月曲水宴得尊字〉詩:「長懷去城市,高詠狎蘭蓀。」也稱為「蘭孫」。

2.比喻具美德的賢士。《舊唐書.卷一七七.崔慎由傳》:「挺松筠之貞姿,服蘭蓀之懿行。」


坤儀

ㄎㄨㄣ ㄧˊ, 1.大地。《舊唐書.卷三○.音樂志三》:「大哉坤儀,至哉神縣。包含日域,牢籠月竁。」

2.母儀,婦女的表率。如:「她的懿行美德足為天下坤儀。」


嘉言

ㄐㄧㄚ ㄧㄢˊ
美善的言論。如:「嘉言懿行」。《書經.大禹謨》:「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


嘉言善行

ㄐㄧㄚ ㄧㄢˊ ㄕㄢˋ ㄒㄧㄥˋ
美善的言語與良好的行為。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折》:「我料賢弟必有嘉言善行,教訓老夫咱。」也作「嘉言懿行」。


鶉鳥

ㄔㄨㄣˊ ㄋㄧㄠˇ
相傳為一種鳳鳥。《山海經.西山經》:「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清.郝懿行.疏:「鶉鳥,鳳也;海內西經云:『昆侖開明西北皆有鳳皇。』此是也。」


山海經

ㄕㄢ ㄏㄞˇ ㄐㄧㄥ
書名。我國古代的地理神話筆記。相傳為伯益所撰,但書中多有夏商地名,應成書於周秦之間。今本十八篇,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記述古代傳說中的山川、部族、物產、草木、鳥獸、風俗等,內容多怪誕靈異,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傳說及史地材料。初時被列為地理書籍,清《四庫全書》則錄入小說家類。


聖德懿行

ㄕㄥˋ ㄉㄜˊ ㄧˋ ㄒㄧㄥˋ
人的德澤廣被,品行高深,足為世人楷模。如:「他的聖德懿行,永為後世傳頌。」


淑範

ㄕㄨˊ ㄈㄢˋ
良好的模範。《新唐書.卷七六.后妃傳上.序》:「關雎之風行,彤史之化脩,故淑範懿行,更為內助。」


爾雅

ㄦˇ ㄧㄚˇ, 1.書名。十九篇。相傳〈釋詁〉一篇,為周公所撰。其他或言為孔子、子夏、叔孫通、梁文 所增補。基本上當是由漢初儒者綴輯舊文遞相增益而成,為中國最古訓詁名物的書。前三篇〈釋詁〉、〈釋言〉、〈釋訓〉解釋一般語詞,後十六篇專門解釋各種名物術語。《爾雅》的注釋有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邵晉涵的《爾雅正義》,郝懿行的《爾雅義疏》,皆稱精博。

2.文雅正直。《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宋.蘇軾〈司馬君實獨樂園〉詩:「洛陽古多士,風俗猶爾雅。」


言行錄

ㄧㄢˊ ㄒㄧㄥˋ ㄌㄨˋ
記載名賢嘉言懿行的書。如朱熹的名臣言行錄。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