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惻隱之心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ㄘㄜˋ ㄧㄣˇ ㄓ ㄒㄧㄣ
同情憐憫之心。《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俺與你萍水相逢,出身相救,實出惻隱之心,非貪美麗之貌。」也作「惻怛之心」。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懇惻

上口恨反通俗文云至誠曰懇鄭注考工記云懇堅忍也文字典說從心貇聲經作懇誤也下楚力反孟子云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廣雅云惻悲也說文惻痛之至也從心則聲也


[佛光大辭典]
殺生

梵語 prānātipāta。即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乃十惡業之第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大乘佛教為避免殺生,而禁止食肉,更進而以放生為其積極表徵。依大智度論卷十三之說,諸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世間惜命亦為第一。斷人畜之生命,不論親自下手殺,或教人殺,皆屬同罪。比丘殺人,犯四波羅夷,自殺則結偷蘭遮罪;自傷形體,結突吉羅罪;殺害畜生,得波逸提(懺悔罪)。凡犯殺戒者,死後將墮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即使生於人間,亦不免多病短命。

不殺生係依慈悲心及避免犯下殺生惡業二理由。從原始佛教至大乘佛教,皆強調之,更成為佛教徒最重要之實踐德目。於印度,多有立於佛教立場實行不殺生之國王。我國佛教,於梵網經、金光明經、涅槃經、楞伽經等諸經中,所說不殺生、不食肉之教導,影響甚鉅;又儒家亦倡說惻隱之心為「仁」之端,慈愛普及於禽獸,故古來行仁政之君主,亦敕禁殺之令,以示博愛之德,多行於齋會之時,或靈剎附近。佛祖統紀卷五十二放生禁殺條,列舉各種禁止殺生之例。如梁文帝、北魏獻文帝、隋文帝、宋真宗等曾行禁殺、放生;又如智者大師曾化導一千餘處,令捨棄漁捕;另如四明之延慶法智法師每年以放生慶祝佛誕。〔梵網經卷下、順正理論卷四十二、大毘婆沙論卷十八〕 p4655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ㄓㄚˋ, [副]

1.突然。《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唐.白居易〈琵琶行〉:「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2.初、剛剛。如:「乍暖還寒」、「新來乍到」、「霪雨乍晴」。

3.暫時。《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乍迴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後黷。」

4.怎、哪。《西遊記.第三三回》:「乍想到了此處,遭逢魔障,又被他遣山壓了。」

[動]

1.因害怕而顫抖。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二折》:「不由我意張狂,心驚乍。」

2.壯著、放大。《紅樓夢.第六七回》:「那興兒聽見這個聲音兒,早已沒了主意了,只得乍著膽子進來。」



ㄖㄨˊ, [名]

1.幼童、小孩。《說文解字.子部》:「孺,乳子也。」如:「孩孺」、「童孺」。

2.參見「孺人」條。

3.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孺悲。

[動]

親慕、相親。如:「孺慕」。《詩經.小雅.常棣》:「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唐.孔穎達.正義:「和而甚忻樂,且復骨肉相親屬也。」

[形]

幼小、稚幼。《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太平廣記.卷三二○.劉道錫》:「廳事東頭桑樹上,有鬼,形尚孺,長必害人。」


抱拳

ㄅㄠˋ ㄑㄩㄢˊ
一種敬禮方式。一手握拳,另一手抱著拳頭,合靠在胸前。如:「抱拳行禮」。《三俠五義》第四四回:「只見那軍官抱拳陪笑道:『非是在下多管閒事。因那婆子形色倉皇,哭得可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望乞公子貴手高抬,開一線之恩,饒他們去罷。』說畢,就是一揖。」


改過自新

ㄍㄞˇ ㄍㄨㄛˋ ㄗˋ ㄒㄧㄣ
改正過失,重新作人。《漢書.卷三三.刑法志》:「刑者不可復蜀,雖後欲改過自新,其道亡繇也。」。唐.白居易〈議肉刑可廢不可用〉:「其欲廢之者,則曰:『刻膚革,斷肢體,人主忍而用之。則愷悌惻隱之心乖矣。』此緹縈所謂雖欲改過自新,其道亡繇者也。」也作「改過從新」。


乍見

ㄓㄚˋ ㄐㄧㄢˋ
忽然看見。《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怵惕

ㄔㄨˋ ㄊㄧˋ
驚恐。《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楚辭.宋玉.九辯》:「蟋蟀鳴此西堂,心怵惕而震盪兮。」


孺子

ㄖㄨˊ ㄗˇ, 1.幼童的通稱。《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三國演義.第四二回》:「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2.古稱貴妾。《戰國策.齊策三》:「齊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

3.嫡長子。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孺子誠微,實繼平帝之體。」


慈善事業

ㄘˊ ㄕㄢˋ ㄕˋ ㄧㄝˋ
基於惻隱之心或宗教信仰,提供不幸者衣食上的滿足或生活上的照顧等社會服務工作或機構。


惻怛之心

ㄘㄜˋ ㄉㄚˊ ㄓ ㄒㄧㄣ
同情憐憫之心。前秦.苻朗《苻子》:「觀刑曰樂,何無惻怛之心焉。」也作「惻隱之心」。


惻隱

ㄘㄜˋ ㄧㄣˇ
見人遭遇不幸,而生不忍、同情之心。《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殘忍

ㄘㄢˊ ㄖㄣˇ
凶惡狠毒而無惻隱之心。《三國志.卷六.魏書.董卓傳》:「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眾,睚眥之隙必報,人不自保。」《老殘遊記.第六回》:「我想太尊殘忍如此,必多冤枉,何以竟無上控的案件呢?」


四端

ㄙˋ ㄉㄨㄢ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與生俱來

ㄩˇ ㄕㄥ ㄐㄩˋ ㄌㄞˊ
一生下來就具備的。如:「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之一。」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