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悟
- 二悟
- 八門二悟
- 即悟無生
- 喜悟信
- 回悟
- 圓悟
-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 圓悟禍門
- 圜悟
- 大悟
- 妙悟
- 尊悟
- 廓然大悟
- 徹悟
- 心悟轉法華
- 漸悟
- 玄悟
- 示悟
- 聞一悟解百千門
- 臨濟大悟
- 自然悟道
- 自覺悟心
- 蓮華婬女見化人得悟
- 覺悟
- 覺悟方便
- 覺悟知
- 解悟
- 證悟
- 貴在得悟
- 轉迷開悟
- 迷悟一如
- 迷悟不二
- 迷悟因果
- 開悟
- 開示悟入
- 韋提得悟
- 頓悟
- 頓悟機
- 頓悟菩薩
- 醒悟
- 曉悟群蒙
- 解因自悟
- 曉悟
- 醒悟之心
- 豁悟
- 慙悟
- 僉悟
- 飡悟
- 若[夢-夕+悟]
- 至[夢-夕+悟]
- 這[夢-夕+悟]
- 不[夢-夕+悟]
- [巳>已][夢-夕+悟]
- 悎悟
- [夢-夕+悎][夢-夕+悟]
- 警悟
- 驚悟
- 覺悟儜
- 驚[爂-火+悟]
- 眠[爂-火+悟]
- 定[夢-夕+悟]
- 定[爂-火+悟]
- [穴/牿]悟
- 覺[夢-夕+悟]
- 右此經依開元錄及品次錄添之後有十數五德及敬白文洪疑此經是人集出也如後文云 盖聞道太陽垂暈則倉生蒙朗真尊演教有懷開悟(云云)但此語是俗。
- [卄/穴/悎][卄/穴/悟]
- [(上/示)*頁]悟
- 启悟
- 𦖟悟
- 洒悟
- 愋悟
- 駭悟
- 砮悟
- 世尊雖不用心覺悟眾生,一切世間從此道出,及以少分
- 精進覺悟
- 了菴桂悟
-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
- 大頓悟師
- 大禪叫悟
- 如悟
- 死心悟新禪師語錄
- 佛果圜悟真覺禪師心要→
-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
- 佛果圜悟禪師語錄→
- 待悟禪
- 洞山悟本大師語錄
- 洞山過水悟道
- 迷悟
- 惟悟
- 最上乘頓悟法門→
- 無師獨悟
- 華嚴孔目章發悟記
- 圓悟心要
- 解悟證悟
- 道悟
- 頓悟入道要門論
- 頓悟成佛說
- 頓悟真宗論→
- 頓悟漸悟
- 廣智全悟禪師語錄→
- 慧悟
- 圜悟老人碧巖錄→
- 圜悟佛果禪師語錄→
- 圜悟碧巖集→
- 圜悟語錄→
- 圜悟擊節錄→
- 圜悟禪師心要→
- 濟悟
- 羅悟空
- 覺悟智
- 佐佐木教悟
- 洞山悟本大師語燈
- 荒木見悟
- 圓悟佛果禪師語燈
- 頓悟‧漸悟
- 頓悟大乘正理決
- 比丘供養父母以法開悟
- 二因悟入無常
- 十行觀察苦諦能隨悟入苦諦四行
- 三種覺悟所知
- 不覺悟隨眠
- 成就四法能隨悟入唯識無境
- 迷悟依
- 誰能悟入所應知相
- 覺悟隨眠
- 覺悟分別
- 不悟
- 猛然大悟
- 明悟
- 幡然悔悟
- 翻然悔悟
- 弗悟
- 大澈大悟
- 大徹大悟
- 跕鳶之悟
- 頓悟前非
- 朗悟
- 領悟
- 感悟
- 豁然大悟
- 豁然開悟
- 豁然省悟
- 悔悟
- 會悟
- 恍然大悟
- 機悟
- 精悟玄鑒
- 憬悟
- 省悟
- 執迷不悟
- 至死不悟
- 澈悟
- 沙悟淨
- 神悟
- 才悟
- 參悟
- 孫悟空
- 穎悟
- 穎悟絕倫
- 穎悟絕人
悟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術語)覺之意。對於迷而言。即自迷夢醒覺也。與覺悟同義。
[佛光大辭典]
生起真智,反轉迷夢,覺悟真理實相。「迷」之對稱。如稱轉迷開悟或迷悟染淨中之悟。有證悟、悟入、覺悟、開悟等名詞。佛教修行之目的在求開悟,菩提和涅槃為所悟之智和理;菩提為能證之智慧,涅槃為所證之理,佛及阿羅漢為能證悟者。佛教由於教理之深淺不同,悟之境界亦有區別;小乘斷三界之煩惱證擇滅之理,大乘唯識宗說悟入唯識之性,三論宗倡至不可得空之域,華嚴證入十佛之自境界,天台證諸法實相,禪宗則主見性成佛。總之,大乘之悟界乃是證見真理,斷除煩惱之擾亂,圓具無量妙德,應萬境而施自在之妙用。在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界中有迷悟之分,前六界為迷界,後四界為悟界,稱六凡四聖。若以九一相對來說,前九界為因,後一界為果,圓滿之悟界唯有佛界。又從悟之程度而言,悟一分為小悟,悟十分為大悟。若依時間之遲速,可分漸悟、頓悟。依智解而言,解知其理,稱為解悟;由修行而體達其理,則稱證悟。〔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法華經玄義卷八下、古尊宿語錄卷三十龍門佛眼和尚語錄〕 p4110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悟
「迷」的對稱。意為由迷夢而覺醒,是佛教徒修行的目的。菩提與涅槃,是所悟之智及理。亦即菩提是能證之智慧,涅槃是所證之理,佛及阿羅漢是證涅槃的人。佛教中因教理深淺的不同,所傳達的悟界之消息亦有差別。小乘之悟是斷三界煩惱,證擇滅之理。在大乘唯識家,是悟入唯識之理。在三論宗,則是到達「不可得空」之境。華嚴宗是證入十佛之自境界。天台宗是證入諸法實相。在禪宗是見性成佛。
要言之,小乘的悟界,是歸於空寂。大乘的悟界是證見真理,斷破煩惱的擾亂,同時圓具無量妙德,有應萬境而施自在妙用的妙相。若將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界依迷悟加以區分,前六是迷界,後四是悟界。此稱為六凡四聖。但若是作九一相對時,則前九界是因,後一為果,圓滿的悟界只有佛界。
此外,依開悟程度之深淺而言,悟入一部分的是小悟,全部開悟是大悟。若依時間之遲速,又有漸悟、頓悟之別。另有依智解而悟知其理的解悟,及依修行而體證其理的證悟。
◎附一︰〈悟〉(摘譯自《佛教大事典》)
悟,指體悟真理的「體驗性的智慧」。悟有頓悟與漸悟之分。在迷界若具有佛智,即如所謂「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就是從迷解脫的悟界。「涅槃」是nirvāna或nibbānah之音譯,指迷火止熄之狀態。煩惱指心之染污不淨。而「即」,即指佛智之功用。這就是「頓悟」。所謂「頓」,是指不經階次,直超而至之謂。
與此頓悟相對的,是漸悟。小乘佛教說四向四果,訂出修行的目標及境地,大乘佛教有五十二位的修行階次。這就是「漸悟」。四向四果的最後,是得阿羅漢果,五十二位的最後,是得等覺、妙覺之位。
關於頓悟與漸悟,在五世紀時,由於對《涅槃經》的解釋,中國佛教界曾有過一場大論辯。在中國禪宗史上,唐代的禪宗也有南頓北漸之分。但是所謂的頓漸,應是指眾生根機之類別,不應據此而論斷其優劣。
關於悟的意義,大乘佛教所說的悟,指的是成佛。其內涵並不只是自利,同時也包含利他。而小乘佛教的悟,則較偏向自利,只是個人的。可見大小乘這兩種悟的意義頗為不同。大乘佛教通常將偏於自利者稱為阿羅漢。依據大乘教法,「自利」與「利他」之二德目雖似是矛盾與對立,但若能圓滿地完成二者,則可成佛。使矛盾成為圓滿的,正是佛智的功用。
又,獨坐深山幽谷,只在心理上獲得法喜,這只是自利性的,是隱遁者的悟。雖然悟只是一種境界,但發而為用,則是利他性的,其中具有奉獻社會的慈悲心,並不是純然的獨善。
◎附二︰虛雲和尚的悟境(摘錄自岑學呂撰《虛雲和尚年譜》〈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歲〉條)
(上略)從此萬念頓息,工夫「落堂」,晝夜如一,行動如飛。一夕,夜放晚香時,開目一看,忽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澈。隔垣見香燈師小解,又見西單師在圊中。遠及河中行船,兩岸樹木種種色色,悉皆了見。是時纔鳴三板耳。翌日,詢問香燈及西單,果然。予知是境,不以為異。至臘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例冲開水,濺予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從夢醒。自念出家漂泊數十年,於黃河茅棚,被個俗漢一問,不知水是甚麼。若果當時踏翻鍋灶,看文吉有何言語。此次若不墮水大病,若不遇順攝逆攝,知識教化,幾乎錯過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又偈︰「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參考資料〕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觀無量壽經》;《法華經》卷八(下);《古尊宿語錄》卷三十。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ㄨˋ, [動]
1.明白、覺醒。如:「覺悟」、「執迷不悟」、「恍然大悟」。《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2.啟發他人使其覺悟。漢.崔駰〈達旨〉:「唐且華顛以悟秦,甘羅童牙而報趙。」《宋史.卷四三三.儒林傳三.楊萬里傳》:「臣聞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則天地能悟之。」
[名]
姓。如漢代有悟明極。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