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念佛行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修行念佛之人。唱六字名號之人。


[佛光大辭典]

修行念佛之人,稱為念佛行者。通常皆指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為修行法門之人,或泛稱一般之淨土行者。 p3212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三尊來迎

(術語)念佛行者,將命終時,阿彌陀如來,觀音,勢至皆應其行者臨終現前之願,出現其所,迎行者至極樂淨土也。


不來迎

(術語)淨土門中多以臨終之正念期佛之來迎,而往生極樂,獨淨土真宗之極意,談平生業成於平生信受彌陀本願之一念,往生之業事成辨已,則更不以臨終之正念,期佛之來迎也。但平生業成之念佛行者,決無不來迎者,有因緣,固有預來迎之人,而獲得他力金剛之信心者,決不期待其來迎,謂之不來迎。參照來迎條。


二十五菩薩

(名數)影護念佛行者之菩薩也。十往生經曰:「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遣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普賢菩薩、法自在菩薩、師子吼菩薩、陀羅尼菩薩、虛空藏菩薩、佛藏菩薩、菩藏菩薩、金藏菩薩、金剛藏菩薩、山海慧菩薩、光明王菩薩、華嚴王菩薩、眾寶王菩薩、月光王菩薩、日照王菩薩、三昧王菩薩、定自在王菩薩、大自在王菩薩、白象王菩薩、大威德王菩薩、無邊身菩薩,是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觀念法門曰:「又如十往生經說,佛告山海慧菩薩以及阿難: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願往生者,我從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得安穩。」


人天致敬願

(術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三十七,使天恭敬念佛行者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行,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光明王

(菩薩)二十五菩薩之一。念佛行者臨命終時,與阿彌陀佛共來迎之之菩薩名。光明者表智慧,王者尊長之義。其光明勝於日月諸佛之光明,故有此稱。形像熙怡和雅,相好端嚴,著天冠,纏天衣,鐶釧瓔珞,莊嚴其身,抱琵琶而彈之。見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等。


助道人法

(術語)又明念佛行者助道之人法曰:「此有三:一須善明師內外之律,恭敬承事能開除妨障之人。如大論云:雨墮不住山頂,必歸下處,若人憍心自高,則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師,則功德歸之。二須如同行之共涉險,乃至臨終互相勸勵。法華云:善智識是大因緣。三於念佛相應之教文,常當受持披讀習學。般舟經之偈云:此三昧經真佛語,設聞遠方有此經,用法道故往聽受,一心諷誦不忘捨。問:何等教文,與念佛相應?答:正明西方觀行并九品行果者,莫如觀無量壽經。說彌陀本願并極樂細相者,莫如無量壽經。明諸佛相好并觀相滅罪者,莫如觀佛三昧經。明色身法身相,并三昧勝利者,莫如般舟三昧經,念佛三昧經。明修行方法者,莫如上之三經,并十往生經,十住毘婆沙論。日日讀誦者,莫如阿彌陀經。結偈總說者,莫如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或曰往生論與淨土論)。修行之方法,多在摩訶止觀,及善導和尚之觀念法門,並六時禮讚。問答料簡,多在天台之十疑,道綽和尚之安樂集,慈恩之西方要訣,懷感和尚之群疑論。記往生人者,多在迦才之淨土論,并瑞應傳。」愚案其他選拔淨土之要文,採集念佛者之偈頌法語者,莫如宋四明宗曉之樂邦文類。


助道資緣

(術語)往生要集下末明念佛行者助道之資緣曰:「問:凡夫行人,要用衣食,此雖小緣,然能辯大事,裸餧不安,道法在焉?答:行者有二,謂在家出家也。其在家人,家業自在,餐飯衣服,何助念佛?如木子經琉璃王行,其出家人亦有三類:若上根者,草座鹿衣一菜一果,如雪山大士是;若中根者,常乞食糞掃衣;若下根者,檀越施,但少有即知足;具如止觀第四。況復若佛弟子,專修正道,而無貪求,自然具資緣。如大論所云:譬如比丘貪求者不得供養,無所貪求,則無所乏短,心亦如是,若分別取相,則得實法。又大集經月藏分中,欲界六天日月星宿天龍八部各於佛前發誓願言:若佛之聲聞弟子,住法,順法,三業相應修行者,我等皆共護持養育,供給所須,使無所乏。問:凡夫必不三業相應,若有缺漏,應無依怙?答:如此問難,是即懈怠無道心者所致。若誠求菩提誠欣淨土者,寧捨身命,豈破禁戒,應以一切勤勞,期永劫之妙果。」


即時入必定

(雜語)謂念佛行者,以信彌陀之一念,即時入於必定之位也。必定之位者,必成佛之位也。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曰:「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淨土文類證卷曰:「煩惱成就凡夫生死罪濁群萌,獲往相迴向心行,即時入大乘正定聚之數。」


四修

(名數)一無餘修,謂福德與智慧二種之資糧具修而無遺也。二長時修,謂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不倦也。三無間修,謂精勤勇猛,無剎那廢修也。四尊重修,謂恭敬所學,無所顧惜,修而不慢也。是就如來之因圓德而言,見俱舍論二十七。

又一恭敬修,謂恭敬禮拜阿彌陀佛及一切之聖眾也。二無餘修,謂專稱彼佛之名,及專念專想一切聖眾,不雜餘業也。三無間修,謂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不以貪瞋煩惱間隔也,四長時修,謂前三修以畢命為期,誓不中止也。此就念佛行者而言。見往生禮讚。

又一長時修,二慇重修,三無間修,四無餘修。是與往生禮讚之意同。見往生要集中本。


希有人

(術語)贊嘆念佛行者之語。即希信難信之法,故有此名。涅槃經德王品亦說六種之希有人,謂:「善男子,世有二人甚為希有,如優曇華。一、不行惡法。二、有罪能悔。如是人甚為希有。復有二人:一、作恩。二、念恩。復有二人:一、諮受新法。二、溫故不忘。復有二人:一、作新。二、修故。復有二人:一、樂聞法。二、樂說法。復有二人:一、善問難。二、善答。善問難者汝身(德王菩薩)是,善答者謂如來。」


最勝人

(雜語)稱讚念佛行者之言。


現世利益

(術語)專修念佛行者,以念佛之德自獲得現世之利益也。觀念法門說現生利益五種增上緣之第二曰:「護念得長命增上緣。」教行信證三末說現生十種利益之第一曰:「冥眾護持益。」皆為證明現世之利益者。


現生十種益

(名數)日本真宗所立。文類三末曰:「獲得金剛信心者,橫超三塗八難道,必獲現生十種益。」一冥眾護持益,梵天,帝釋,四天王,龍神八部等護持行者也。二至德具足益,信之一念發揮名號之至德,盡其功德,圓滿具足於我身也。無量壽經下曰:「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淨土論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三轉惡成善益,獲一念信心之時,既具足至德,則轉三世之重惡,而使盡為菩提之善也。四諸佛護念益,十方恒沙之諸佛護念行者也。選擇集末曰:「十方諸佛,護念念佛行者。」五諸佛稱讚益,諸佛稱讚行者也。無量壽經下曰:「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觀無量壽經曰:「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如來會下曰:「廣大勝解者。」六心光照護益,由佛之大慈悲心照觸念佛行者之光明,謂之心光。念佛之行者,為此心光所照護也。觀念法門曰:「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七心多歡喜益,念佛之行者,如初歡喜地菩薩於未來成佛,決定無間違,心常歡喜也。八知具報德益,念佛之行者,即具足至德,獲得大利,今可為報謝佛恩之身也。九常行大悲益,他力信心之行者,以自信者勸人,為自行佛之大悲之身也。安樂集曰:「大悲經云:云何名為大悲?。(中略)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十入正定聚益,定成佛之位謂之正定聚,又云不退位。念佛之行者,以信之一念入於此位,而未來必成佛也。淨土論註上曰:「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素懷

(雜語)平素之希望。多就念佛行者之往生而言,續高僧傳(智者傳)曰:「時過三載方遂素懷。」


聖眾來迎

(雜語)念佛行者命終時,阿彌陀佛,遣極樂淨土之聖眾,迎入淨土也。安樂集曰:「命終之時。即得現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住其人前得往生也。」


聖眾來迎願

(術語)四十八願之第十九願,謂念佛行者臨終時,阿彌陀佛與大眾共現其人之前而引接之之願也。智光謂之為命終現前導生願。慧心謂為臨終迎接願。靜照謂之為臨終現前願。真源謂為聖眾來迎願。了慧謂為來迎引接願。見無量壽經鈔三。


臨終現前願

(術語)又曰來迎引接願,聖眾來迎願,現其人前願。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九願,念佛行者到臨終時。彌陀如來願與諸聖眾共現其人之前而引接之也。


華嚴王

(菩薩)來迎二十五菩薩之一。念佛行者臨命終時,與阿彌陀佛共來迎之之菩薩名。形像善悅慈愛,相好端嚴纏天衣天冠,以瓔珞莊嚴,手持銈鳴之。種子


諸根具足願

(術語)彌陀四十八願之第四十一願也。願念佛行者,由於佛之功德而諸根具足也。


迎接曼陀羅

(圖像)為淨土變相之一種,即念佛行者蒙阿彌陀如來來迎引接之圖像也。


[佛光大辭典]
九品印

即自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之九種印相。又作阿彌陀九品往生印、往生九品印、三三品印、三三品往生印。乃根據觀無量壽經「九品往生」之說,依念佛行者之罪業、修行,所分之九階級印相。例如往生有九品往生,極樂有九品淨土、九品念佛,故阿彌陀佛亦有九品彌陀之區別,其具體之表現即為九品印。然有關九品印之印相,有多種說法,較常見者,以上品印相為兩手疊合,置於丹田邊(伸三指,右手置於左手下)。中品印相為兩手當胸,掌向外並列。下品則為掌向外,右手向上,左手向下。上生印相為拇指、食指之指尖屈合。中生印相為拇指、中指之指尖屈合。下生為拇指與無名指之指尖屈合。如是各品各生之印相準此組合之,即成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等之九品印。其中,上品上生之印稱妙觀察智印,又作定印、彌陀定印,其坐像乃結最通俗之印,立像為來迎印,以下品上生之印相為最普遍。中品印相又作說法印。此外,九品印相之說於諸經中並未記載,僅知此一說法自唐末以來即已流傳,後傳至日本,於真言宗及淨土教均盛行此說。 p136


十一力

謂阿彌陀佛加持念佛行者之十一種力用。即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等,以此十一力故,盡除一切魔事。此中,大慈悲力與大誓願力二者,乃彌陀之因力。法藏菩薩於因位時,以大慈悲發起四十八大願,由此大慈悲、大誓願之因力故,行者臨命終時,能蒙護持之益,得無障礙。大智慧力、大三昧力二者,乃彌陀之果力,即佛之定、慧二德力。以佛之禪定、智慧二德究竟圓滿,於一切諸法上更無障礙,故稱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者,即無量壽經卷上所謂之威神力,總稱佛果上之自在神力。大摧邪力者,乃佛以自在神力摧破諸邪惡外道之力。大降魔力者,即以同於佛果上之神力降伏魔障之力。由以上諸力故,能除邪見、惡魔之障。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等三者,出於六神通中之天眼通、天耳通及他心通。以天眼通力能觀察遠方異地之事;以天耳通力能自在聞取任何遠方微細之聲;以他心通力能鑒察魔力,故依此三力,得先見魔事獲不蒙其障害之益。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者,乃攝取不捨之力,為彌陀不共之別德,他佛雖亦具此光明,然非攝取行者不捨之力,故謂為彌陀一佛不共之攝取力。〔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上(元照)〕 p322


十六觀

即十六種觀法;出自觀無量壽經。又作十六觀法、十六想觀、十六妙觀、十六正觀、十六觀門。念佛行者由憶念彌陀之身與淨土,得以往生西方,總其觀行有十六種。即:(一)日想觀,又作日觀、日想。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開目閉目皆令明了。(二)水想觀,又作水觀、水想。初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三)地想觀,又作地觀、琉璃地觀、地想。觀想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一一寶各有五百色光等。(四)寶樹觀,又作樹觀、樹想。觀極樂國土有七重行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一一花葉作異寶色,又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五)寶池觀,又作八功德水想、池觀。觀想極樂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摩尼水流注其間演妙法。又有百寶色之鳥,常讚念佛、念法、念僧。(六)寶樓觀,作此觀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種觀法,故又作總觀。亦作總觀想、總想觀。觀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中無量諸天作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不鼓自鳴。(七)華座觀,又作華座想。觀佛及二菩薩所坐之華座。(八)像觀,又作像想觀、佛菩薩像觀、像想。觀想一閻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觀音、勢至二菩薩像侍於其左右,各放金光。(九)真身觀,又作佛觀、佛身觀、徧觀一切色身想。觀想無量壽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見一切諸佛。(十)觀音觀,又作觀世音觀、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觀想彌陀脅士中之觀世音菩薩。(十一)勢至觀,又作大勢至觀、觀大勢至色身想。觀想另一脅士大勢至菩薩。(十二)普觀,又作自往生觀、普往生觀、普觀想。觀自生於極樂,於蓮花中結跏趺坐。蓮花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乃至佛菩薩滿虛空。(十三)雜想觀,又作雜觀、雜明佛菩薩觀、雜觀想。觀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現大身滿虛空。即雜觀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十四)上輩觀,又作上品生觀、上輩生想。往生淨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輩,三輩復分上、中、下三品,總為九品。上輩觀即觀上輩徒眾自發三心、修慈心不殺行等、臨終蒙聖眾迎接,及往生後得種種勝益之相。(十五)中輩觀,又作中品生觀、中輩生想。即觀中輩徒眾受持五戒八戒、修孝養父母之行等,及感得聖眾迎接而往生等相。(十六)下輩觀,又作下品生觀、下輩生想。即觀下輩徒眾雖造作惡業,然臨終遇善知識,而知稱念彌陀名號,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種種勝益之相。

慧遠之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本將此十六觀大別為二類,初之七門為觀依報,後九門觀彼之正報。又後十觀中,初之五門明佛菩薩觀,次一門明自往生觀,再次一門明佛菩薩觀,後三門明他生觀。智顗之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下分之為三類,初之六觀觀依果,次七觀觀正報,後三觀明三輩九品之往生。慧遠諸師皆以此十六觀為定善觀法,善導則稱唯初十三觀為定善,後九品為散善;又定善之中,初七觀為依報觀,次六觀為正報觀。〔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玄義分、十六觀讚、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卷一、佛祖統紀卷五十三〕(參閱「九品往生」136) p396                                 (其餘三圖同於九品往生)


十樂

念佛行者由極樂淨土之依正二報,所得之十種快樂。又作淨土十樂。據袾宏之阿彌陀經疏鈔卷二載,相對於娑婆之苦而言,極樂淨土有十樂,即:(一)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四)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橫截生死,永脫輪迴之樂。(六)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七)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一生行滿,所作得辦之樂。

日本淨土真宗第六祖源信於往生要集卷上亦舉出往生淨土之十樂,即:(一)聖眾來迎樂,(二)蓮華初開樂,(三)身相神通樂,(四)五妙境界樂,(五)快樂無退樂,(六)引接結緣樂,(七) 聖眾聚會樂,(八)見佛聞法樂,(九)隨心供佛樂,(十)增進佛道樂。〔釋淨土群疑論卷五、往生要集義記卷上之三〕 p498


上上人

日本淨土宗對念佛行者之讚譽。為五種嘉譽之一。日本淨土宗開祖源空根據觀無量壽經稱念佛人為人中之分陀利華,以分陀利華為諸花中之最上最勝者,而謂念佛法門為諸行中之最上、最殊勝者,故有上上人之稱。〔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三〕 p715


五種嘉譽

褒譽念佛行者之五種美稱。即:(一)人中好人,(二)人中妙好人,(三)人中上上人,(四)人中希有人,(五)人中最勝人。觀無量壽經謂念佛之人為人中之分陀利花。分陀利花即白蓮花,為花中最上最勝者。此因念佛行者得最上殊勝念佛之法,故亦給予最上之讚美,稱為人中分陀利花。此分陀利花稱為好花,喻謂好人;稱妙好花,喻謂妙好人;稱上上花,喻謂上上人;稱希有花,喻謂希有人;又此花最為殊勝,喻謂最勝人。〔北本涅槃經卷十八、觀經疏卷四散善義、選擇本願念佛集〕 p1188


心光攝護

謂阿彌陀佛之心光攝取照護念佛行者。心光,又作智慧光,指佛心所起之光明。觀念法門(大四七‧二五中):「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選擇傳弘決疑鈔卷三、六要鈔卷五〕 p1399


四修

即四種修行方法與規範。有三說:(一)就修行佛道而言,四修,又作四種修、四修法。即尊重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此四修於聖道與淨土二門之解釋不一。(一)聖道門之說。據俱舍論卷二十七載,如來之三種圓德中,因圓德復有四種:(1)無餘修,謂福德與智慧二種之資糧具修而無遺。(2)長時修,謂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修行不倦。(3)無間修,謂精進勇猛而無剎那荒廢修行。(4)尊重修,又作恭敬修、慇重修、敬處修。謂恭敬所學,無所顧惜,亦不憍慢。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八、順正理論卷七十五、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三十六等亦有相同之說法。(二)淨土門之說係就念佛行者而言。據往生禮讚之解釋:(1)恭敬修,謂恭敬禮拜阿彌陀佛及一切聖眾。(2)無餘修,謂專稱彼佛之名,及專念專想一切聖眾,不雜餘業。(3)無間修,謂恭敬禮拜、稱名讚歎、憶念觀察、迴向發願等心心相續,不以餘業間斷,不以貪、瞋諸煩惱間隔。(4)長時修,謂前三修以畢命為期,誓不中止之意。〔華嚴經探玄記卷三、往生要集卷中本〕

(二)就修行方法而言,四修指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又作四種修。(一)得修,即欲得未生之諸善法而作意修習。(二)習修,即欲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而作意修習。(三)除去修,又作除遣修。即欲令未生之諸不善法不致生起而作意修習厭患等諸對治門。(四)對治修,即欲斷除已生之諸不善法而作意修習。〔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九、大毘婆沙論卷一○五〕

(三)就修六度等相之差別而言,四修指決定修、專心修、常修,無罪修。(一)決定修,謂決定修習其業。(二)專心修,謂專心修習其業。(三)常修,謂於一切時修習其業。(四)無罪修,謂遠離煩惱罪垢而修習其業。此四修總稱為四種善修業,與巧便、攝取眾生、迴向三者共為菩薩成道之要路。〔菩薩地持經卷八方便翼品、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七〕 p1745


行者

(一)梵語 yogin。乃指觀行者,或泛指一般佛道之修行者。又稱行人、修行人。一般修念佛法門者,稱「念佛行者」。密教中,誦持真言、修供養法、護摩法等真言門之修行者,稱為真言行者。專持法華經之行者,稱法華行者。〔觀無量壽經、大日經卷一具緣品〕

(二)禪林中,行者乃指未出家而住於寺內幫忙雜務者。有剃髮者,亦有未剃髮而攜家帶眷者。據釋氏要覽卷上行者條載,善見律毘婆沙謂,善男子欲出家,而未得衣鉢,欲依寺中住者,稱為畔頭波羅沙。此畔頭波羅沙即行者之意。又據禪林象器箋職位門行者條載,舊說日本與我國之行者有別,日本之行者,雖剪除鬚髮,而行事與俗人同;在中國,則唯有僧人及沙彌剃髮而已,行者不剃髮,持守五戒。然若據日本之諸宗階級卷上載,喝食行者皆有髮。故知日本行者未必剃髮。

禪林之行者,依其職務不同而有諸多種類,如參頭行者、六局行者、副參行者、客頭行者、方丈客頭行者、茶頭行者、供過行者、門頭行者、喪司行者、執局行者、堂司行者、庫司行者、供頭行者、眾寮行者、方丈行者、庫司客頭行者、喝食行者、直殿行者、監作行者、直靈行者等。此外方丈之行者略稱方行,西堂之行者略稱西行,後堂之行者略稱後行,監寺之行者略稱監行,副寺之行者略稱副行,維那之行者略稱維行,典座之行者略稱典行,直歲之行者略稱直行,知客之行者略稱客行,首座之行者略稱首行、辨事,知殿之行者略稱殿行。又年少之行者,或寺院中服雜役之小沙彌,稱為童行、行童、道者、童侍、僧童。行者之居所,稱行堂、行者房、童行堂。行堂之主首,稱行堂主,或單稱堂主。〔敕修百丈清規卷二住持章訓童行條、持寶通覽卷下〕

(三)日本修驗道之「山伏」,亦通稱行者。彼等為得神驗之法,而於山野作苦行修練。山伏二字,具有「入法性真如之寶山,降伏無明煩惱」之義。例如修驗道之祖「役小角」即以常年跋涉深山幽谷、修練種種苦行而被稱為「役行者」。又近代日本有著一定之行裝,巡拜名山靈蹟者,亦稱行者。(參閱「山伏」947) p2557


別時念佛

即於特定之日期內念佛之意。又作如法念佛。為「尋常念佛」、「臨終念佛」之對稱。日期短則一週、二週、三週,長則九十日。用意即在避免每日念佛所生之倦怠感,故特定日期念佛,而使念佛行者專心念佛,精進修行,剋期取證。多數淨土宗之寺院,均作此種修行,係受常行三昧、引聲念佛之影響。〔觀念法門、往生要集卷中末〕 p2798


利益

梵語 upakāra,巴利語同。又作饒益。略稱利、益。指隨順佛法而獲得之恩惠及幸福。分為自利與利他二種;自利他稱為功德,利他則特稱為利益。又於現世所獲得之利益為現益(現世利益);於後世所得之利益為當益(後世利益)。一般認為治病、延壽、得金錢等利益,為現世利益。

日本淨土真宗主張,於世間生存之際,能得真實信心,即可達到成佛之境界,此稱現益;至於死後往生淨土,則稱為當益。此外,菩薩地持經卷五說受持菩薩戒能得五種福利,華嚴經疏卷一列舉聞經之十種利益,道綽之安樂集卷下則說念佛行者有始益、終益等二種利益。〔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四分律卷三十八、法華經玄義卷六下、法華文句記卷六、釋淨土群疑論卷五〕 p2809


妙好人

為對念佛行者之美稱。日本淨土教稱之為「五種嘉譽」之一。此係出自觀無量壽經所稱「念佛者乃人中之分陀利花」一說而來。蓋分陀利花(梵 pundarīka)為一種希有之白色蓮花,北本涅槃經卷十八、卷三十三曾以分陀利花、大分陀利花比喻佛。唐代淨土宗之善導大師乃根據上記諸經之說,而於觀經疏散善義謂,分陀利花為美麗、殊勝、罕開之花,猶如念佛者為人中之好人、人中之妙好人、人中之上上人、人中之希有人、人中之最勝人。日本淨土教即援引善導之說,而稱之為五種嘉譽,其中尤以「妙好人」一詞,於日本佛教用語中,常作為念佛行者之代稱。〔選擇本願念佛集卷下〕 p2845


妙好人傳

凡二卷。日僧仰誓撰。記述淨土真宗念佛行者之嘉言懿行。卷上錄八人,卷下錄十四人。其後,僧純又撰續編二卷乃至第五編。明治三十二年(1899),濱口惠璋更作新妙好人傳二卷。 p2845


希有人

為對念佛行者之美稱。日本淨土教稱之為「五種嘉譽」之一。念佛之人希有難得,故稱希有人。此係根據觀無量壽經所稱「念佛者乃人中之分陀利華」一說而來。北本涅槃經卷十八、卷三十三亦曾以分陀利華、大分陀利華比喻佛。唐代淨土教高僧善導遂根據上記二經之說,於其觀經疏散善義謂,分陀利華為美麗、殊勝、罕開之花,猶如念佛者為人中之好人、人中之妙好人、人中之上上人、人中之希有人、人中之最勝人。日本淨土教即援引善導之說,而稱之為五種嘉譽。

此外,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六亦列舉六種希有人:(一)不行惡法、有罪而能懺悔。(二)作恩、念恩。(三)諮受新法、溫故不忘。(四)造新、修故。(五)樂聞法、樂說法。(六)善問難、善能答。(參閱「五種嘉譽」1188) p2874


快樂無退樂

念佛行者往生淨土所得十樂之一。為日本淨土真宗第六祖源信所立。蓋於彼西方極樂,壽命無量,無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會苦等八苦;若有別願,雖生他方,是為自在之生滅,而非業報之生滅,故不苦唯樂。亦即往生極樂則得始終淨妙快樂而無退失之樂。〔往生要集卷上〕(參閱「十樂」498) p2895


戒殺念佛

戒殺生、修念佛之意。係我國宋末以降特別強調之行儀。不殺生為五戒、十戒等之第一戒,乃佛教所嚴守者。南北朝齊梁之際,學佛者即依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中「不應食肉」之語而斷肉食。隋唐時代依梵網經及金光明經卷四流水長者子品等,舉行戒殺放生法會。其後宋末之真歇清了、王日休等,依據觀無量壽經三福(大一二‧三四一下)「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之說法,主張念佛行者須受持殺生戒,以為警策。

王日休之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四修持法門八(大四七‧二六四上):「全持齋戒,又禮佛念佛,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以此迴向願生西方,必上品上生。(中略)能持此五戒,常不失人身。若修淨土者不在此限也。若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淨土,亦不失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若又不能持五戒,豈可以不戒殺生乎?殺生為五戒之首,亦為十戒之首,亦為比丘五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殺則為大善,殺則為大惡。(中略)若止能持此不殺之一戒以修淨土,已不在下品生矣。」故知,不肉食是為大善。若因疾病而食三種淨肉時,須對所食眾生,念誦「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四十九遍,以祈彼等往生極樂。此一說法,為明代以後居士行法之軌範。又歸元直指集卷上揭載真歇等之戒殺文,雲棲袾宏製戒殺放生文,鼓山元賢撰淨慈要語,均強調念佛與慈悲戒殺放生兼修。〔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六、歸元直指集卷下、中國淨土教理史(望月信亨)〕 p2912


決定往生集

凡二卷。日本三論宗珍海撰。述念佛行者決定往生之義。分為教文、道理、信心等三大綱。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四冊。教文部分,引觀無量壽經、稱讚淨土經、起信論之說,謂既已決定,勿復猶豫,已云即生,則非別時意。道理部分,謂眾生有出離之分,諸佛有引召之功,凡愚願生者,即得往生,此乃因小而果大,內外緣起之常理。信心部分,於信心決定中,開立果決定、因決定、緣決定三種。後更分此三決定為十門,即依報決定、正果決定、昇道決定、種子決定、修因決定、除障決定、事緣決定、弘誓決定、攝取決定、圓滿決定;此十門中,初三為果,次三為因,再次三為緣,後一為釋。此書並引用慧遠、吉藏、窺基、道綽、善導、懷感等諸師之疏釋。〔圓光大師行狀畫圖翼贊卷六十、蓮門類聚經籍錄卷下〕 p2969


來迎印

為表示阿彌陀佛前來迎接念佛行者之印相。據觀無量壽經「九品往生」之說,由於行者機類之不同,故往生極樂淨土亦有九品之異,依此而阿彌陀佛來迎之形亦有九品之分,以表九品往生之印,其中,下品上生印為彌陀來迎之印,其印相為彌陀之立像,兩掌向外,右手向上,左手向下,拇指與無名指指尖相合。稱為來迎印。(參閱「九品印」136) p3050


始終兩益

係始益與終益之並稱。指念佛行者於現生、往生所蒙受之特殊利益。始益者,於此土得滅罪、生善、攝取不捨等利益;終益者,乃往生淨土,於彼土常見彌陀之益。蓋依諸善萬行雖亦得往生,終較念佛往生為迂迴,故道綽於安樂集中特別舉揚念佛之益。〔選擇本願念佛集〕 p3140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語出觀無量壽經。意謂阿彌陀佛之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一切世界),能救度稱念佛名者而不捨棄一人。對於彌陀光明所照之範圍,有兩種說法:一為共通於念佛與其他諸行者;一為其照雖通於兩方,然得度者僅限於念佛行者。 p3213


念念相續

念佛行者所起之心念,能繫住一處而不散亂,即後念繼前念,相續不斷,中間不雜餘念。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六中」:「或低頭舉手,或舉身稱名,外儀雖異,心念常存,念念相續,寤寐莫忘。」此外,念念相續,亦指連續不斷的稱念佛號。(雜阿毘曇心論卷三、觀念法門) p3214


於本辭典中已顯示二十筆,其餘筆數將跳過。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一生補處

菩薩階位的最高位,即等覺位。或譯作一生所繫。因經此生的繫縛即可補佛位處,故稱一生補處,略稱補處。

《無量壽經》卷上(大正12‧268b)︰「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三十六(大正11‧874c)︰「一切有學、阿那含、辟支佛,於此福行,應先發起如是勝心,得不退轉一生補處,次當作佛。」《阿彌陀經》(大正12‧347b)︰「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一般說來,此菩薩位還存有元品(根本)無明,受變易生死,故名一生;到最後斷惑入妙覺位,補前佛位處,故名補處。而將彌勒菩薩名為一生補處菩薩,主要是依據《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等經所說。蓋彌勒菩薩今在兜率天,待其此生結束後,將降在娑婆世界補釋迦之佛處。

另外,日本淨土真宗認為就信心之利益而言,一生補處可分為現益與當益二途︰

(1)如為現益,則獲得信心的念佛行者,於現世立即住於一生補處位。

(2)如是還相迴向的利他教化之位︰亦即念佛行者往生安樂淨土,快速超證滅度大果,同時住此位尊奉普賢之德,作化他之利益。

總之,彼土的一生補處有滅度與因果不二的關係。然而安樂淨土的阿彌陀如來,是盡未來際不入涅槃的報身佛,往生者雖不能補其佛處,但具有至十方佛土任何世界補佛處之德,所以稱為一生補處菩薩。

〔參考資料〕 《阿閦佛國經》卷上〈發意受慧品;《師子月佛本生經》;《大日經》卷一〈具緣真言品;《菩提資糧論》卷一;《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上;《彌勒上生經宗要》;《阿彌陀經略記》;《阿彌陀經疏》。


一遍

日本時宗開祖。俗姓河野,幼名松壽丸,四國伊豫(愛媛縣)人。七歲依天台宗繼教寺緣教修學,十歲出家,號隨緣。十三歲至太宰府弘西寺,師事淨土宗西山派聖達,改名智真(一說十五歲剃度,隨比叡山慈眼習顯密)。後又從聖達學淨土教義。弘長三年(1263)因父喪還俗;不久,再度出家。文永八年(1271),詣信濃(長野縣)善光寺,繪二河白道圖。後於伊豫漥寺稱名念佛三年而有悟。文永十一年(1274),經四天王寺、高野山,至熊野本宮證誠殿參拜祈願,獲熊野權現告云「六字名號一遍法,十界依正一遍體,萬行離念一遍證,人中上上妙好華。」始知他力密意,遂自號一遍,提倡時宗。

師一生守十重禁戒,攜勸進帳與念佛札遍遊全國,勸人稱名念佛,時人稱之為遊行上人、捨聖。又發揚空也遺風,於弘安二年(1279),在信濃國佐久郡伴野舉行「踊念佛」(舞蹈念佛),自此成為時宗布教的特色,對於神佛一體教等民間信仰更予以深遠影響。正應二年(1289)八月二十三日,示寂於兵庫島觀音堂(神戶巿兵庫真央綞),世壽五十一,法臘三十七。臨終之際,謂「一代聖教今日滅盡,唯留南無阿彌陀佛。」遂將所持經典、書籍等悉數焚毀。宗十九年(1886),敕諡「圓照大師」,昭和十五年(1940)追諡「證誠大師」。著作有《一遍上人語錄》、《播州問答集》等。

◎附一︰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第三期第十四章(摘錄)

一遍上人,名智真,伊豫(愛媛縣)人,父親是州刺史河野通廣。他生於四條天皇(1232~1242在位)的延應元年(1239),自幼就有出家就學之志。他的父親知道以後,讓他到得智山的繼教寺,與僧侶們交遊。當時他僅七歲。十五歲時,他投到本寺的緣教律師的門下剃髮出家,改名隨緣,專學天台宗教義。然而他想到,末代出離穢土的要理,只在他力念佛的教門中才有,於是離開此地而投到筑前(福岡縣)太宰府的聖達上人的門下。聖達,是法然上人的法孫,是西山派派祖證空上人的門徒。他當時在鎮西傳布他力易行的教義。此時一遍上人改名智真,前後研究他力念佛的奧義十二年,完全拋棄聖道門之法,全心全意地皈依淨土教門。

文永八年(1271),一遍到了信濃(長野縣)的善央綞,參籠(閉關)數日,專心從事自利利他的祈禱,同時祈求佛力的祐助,他還繪製了善導的「二河白道」的本尊圖畫,回到了伊豫在漥寺建造柴庵,把這幅本尊圖畫掛起來供奉,閉門潛心修練稱名念佛的教行,共三年時間。最後終於對念佛之旨有所領悟,乃作頌文寫在二河圖的旁邊︰「十劫正覺眾生界,一念往生彌陀國;十一不二證無生,國界平等坐大會。」

當時上人年三十五歲,此事發生在文永十年(1273)。一遍上人在得到這一覺悟以後,為了廣泛地傳布這種念佛的旨義,決心周遊全國,把一生獻給濟度眾生的事業。然而由於他的志願極其宏大,想首先參拜各國的靈佛靈神的道場,求得佛力神力的祐助,於是,與其弟子超一、超二、念佛、聖戒四人一起,參拜了豫州管生的岩屋,攝州浪華的天王寺等地,又參拜了宇佐及男山八幡宮,領會了神的旨意,接著參拜了熊野權現,心專志誠地祈禱了一百天。當時果然發生了感應,權現(神)即告訴他念佛往生的旨義,授給如下一頌︰「六字名號一遍法,十界依正一遍體,萬行離念一遍證,人中上上妙好華。」

一遍上人對於自己以往的領悟與神的敕頌相符合很高興,以此自號「一遍」,最後決心實現巡行全國的願望,乃攜帶勸進帳(化緣簿)和念佛札(念佛札上寫著「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六十萬人」。這裡所說的「六十萬人」,并不是指人數,而是取自神頌各句的首字)。首先周遊了九州,又巡行了四國,離開京都,又經北陸道到了信濃,從武藏(埼玉縣、東京都)到上野(群馬縣)、下野(栃 木縣)奧州去巡教,經過常陸又回到武藏,從伊豆(靜岡縣)、相模(神奈川縣)西行到東海道,再進入京都,接著又到山陰、山陽兩道去傳教,然後回到伊豫。不久來到攝州兵庫的觀音堂,把自己書寫的書冊投到火中,說︰「一代之聖教今日滅盡,唯留南無阿彌陀佛。」一遍把遺誡囑咐門弟,如睡眠似地寂滅。此時是正應二年(1289)八月,壽五十一歲。

一遍上人從得到神的敕頌到入寂為止,有十六年時間,足跡遍及日本的六十餘州,他最初的志願得以實現,凡是在他的「勸進帳」上記名并授以念佛札的人數,據說總共有二十五萬一千七百二十四人。一遍上人這種「勸進賦算」的周遊各地的傳教法,雖然說是依據了神的敕頌,但也是仿效了融通念佛宗良忍上人的做法。一遍上人還到處進行舞蹈念佛。大概這樣的念佛行者雖也依據「踊躍皆歡喜」的經句,但也是學習空也上人的樣子,為了便於念佛化緣。一遍通達天台宗教理,並且精於和歌,其實踐也有很多地方像空也上人。宗十九年(1886),天皇特敕贈他「圓照大師」的諡號。

◎附二︰《本朝高僧傳》卷十五〈攝州光明福寺沙門智真傳〉

釋智真(考︰智真又作智心),號一遍,本姓越智,為世將家,孝靈天皇之裔豫州刺史河野通廣子。髫年穎敏,懸鑒過人,不喜騎射,志尚佛乘。建長二年(考︰聖繪譜略俱作三年),往太宰府,隨給聖達(考︰聖達又作性達),剪髮稟戒,受淨土法。達,證空之徒,聲高鎮西。真,一紀研習,論釋得蘊。弘長之初,遊學兩都經肆律場,負笈掛鉢。建治之末登熊野山,創真央綞。時法燈國師端居由良興國寺,真屢請參禪,國師示「念起即覺」之語,真精信參尋,遂得省處,因作和歌,通其消息,國師肯之,即付手巾,以為信印。

嘗發猛志,誓事利濟,祈熊野祠,蒙神託示。巡遊諸州,徧勸念佛,所到道俗,響附成群。正應二年(考︰續史愚鈔作三年)在于兵庫縣光明福寺,秋染微恙;八月二十三日,遺誡門人,俄然而逝,春秋五十一年,法臘若干歲。真有五兄弟,後皆出家,就真受教。其中仙阿、聖戒二弟,信心精守,勸化一方矣。

復有釋一何(考︰一何恐一阿之誤)又隨聖達受專念法,與真同業,共行共坐共唱寶號。一夕偕真詣賀茂神,打鼓念佛。時雷鳴風烈,山木動搖,急雨傾盆,河水暴漲,二人逡巡,憩立殿門。神託社司,以祠前所掛之鉦(考︰俗曰鰐口)拆為兩片,分賜真何,從此二人崇神之賜,遞持鉦片,考擊念佛,勸誘州里,時人是謂鉦鼓也。何之鄉貫、姓系與歷事,終所未見其詳矣。

贊曰︰遍何二師,芒鞋蒻笠,片鉦一衣,遊履華夷,普勸稱號,道貌之淨,可以掬挹焉。是故到處國邑神人歸仰,肯也之後,巿廛佛事,一廢又興,何之貽厥,無得聞焉。今以時宗名於家者,以遍為祖矣。

〔參考資料〕《延寶傳燈錄》卷三十四;《一遍聖繪》;《一遍上人繪詞傳》卷一~卷四;《一遍上人行狀繪傳》;《一遍上人繪緣起》卷一~卷四;《一遍上人繪詞傳》。


九品印

淨土信仰之用語。指與從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之間的九種階位相應的九種手印。在淨土教中,由於念佛行者的資質或修行有優劣之別,因此,往生淨土的層次也有九種。因此而有九種往生、九品淨土、九品阿彌陀佛的說法。此九品印即阿彌陀佛來迎往生之九品不同眾生的不同印相。可大別為︰上、中、下三品,各品又分上、中、下三生。

關於九品印的印相,有多種說法,玆略述較常見者如下︰(1)各品之上生印相︰兩手疊合,右手在下伸三指,置於丹田之前。(2)中生印相︰兩手當胸,掌向外並列。(3)下生印相︰右手向上,左手向下,掌皆向外。又此,上品三生印相是拇指和食指的指尖屈合,中品三生印相是拇指和中指的指尖屈合,下品三生印相是拇指與無名指的指尖屈合。如圖︰



其中,上品上生手印稱為彌陀定印,中品印又稱說法印,上、中、下三品的下生手印又稱來迎印。

九品印相之說,經中無所見。究起於何時,也不得而知。日本安祥寺的慧運曾請阿彌陀九品曼荼羅一舖回日本;據此可知,唐末已有此說。日本佛教界,流傳有不少關於九品阿彌陀佛的美術圖像。


行者

(一)(梵yogin,藏rnal-ḥbyor-ba)指修行佛法的人︰《觀無量壽經》云(大正12‧344c)︰「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中略)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

此語是修行佛法的通稱。其類別依修行內容而有不同,如修念佛者,被稱為念佛行者;修三密瑜伽者,則為瑜伽行者或真言行者;專誦持《法華經》者,則為法華行者。在古代日本,「行者」一詞亦指專修苦行、住深山、有長髮長爪等特異形狀之修行人。修驗道之開祖役小角,即因在深山修苦行而被稱為「役行者」。

(二)指未剃度而在叢林內服諸勞役的帶髮修行者︰《釋氏要覽》卷上云(大正54‧266c)︰
「善見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缽,欲依寺中住者,名畔頭波羅沙(未見譯語)。今詳若此方行者也。經中多呼修行人為行者,行是所修二種行也,者即五蘊假者。是能修行之人也。凡十六歲以上應呼行者。謂男生八歲毀齒,十六陽氣全,以其有意樂信忍,修淨梵行故。自晉時已有此人,如東林遠大師下有辟蛇行者。」

又據《禪林象器箋》所述,行者不剃髮不披帽。其髮二岐,垂於背後。受在家五戒,惟易「不邪淫」為「不淫欲」。六祖從黃梅受衣鉢時,亦現行者相。

行者的種類繁多,依《禪林象器箋》所述,有參頭行者、堂司行者、庫司行者、供頭行者、眾寮行者、六局行者、副參行者、客頭行者、方丈客頭行者、茶頭行者、供過行者、門頭行者、喪司行者、執局行者、方丈行者、庫司客頭行者、喝食行者、直殿行者、監作行者、直靈行者等名稱。又行者所居止的堂房稱為行堂、行者房或童行房。其主稱行堂主,或堂主;有時亦依其所住而稱行者為行堂,又因只受五戒,故亦稱為五戒。

此外,與行者類似的,是淨人,一名苦行。即未剃髮,受眾僧差使,服種種淨業作務的人。

〔參考資料〕 (一)《大日經》〈具緣品〉;《釋氏要覽》。(二)《敕修百丈清規》卷上〈住持章〉;《持寶通覽》卷下。


妙好人

褒揚念佛行者的五種美名之一。此語係源自唐‧善導《觀無量壽經疏》所謂「念佛者為人中之分陀利華」而來。分陀利華是一種稀有之白色蓮花,故《觀經疏》〈散善義〉言念佛者猶如此華,為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

在日本,古來以此語指稱篤信淨土真宗之在家眾或專修念佛者。依據江戶末期本願寺派僧仰誓、僧純、象王所編纂之《妙好人傳》載,所謂「妙好人」多指以農民為中心之平民。此等百姓,篤信真宗所強調的自覺自己之罪惡,及絕對歸依如來的他力信仰,對環境有強烈的適應性。以不幸、災難等為逆增上緣,而百般容忍。其中,較著名者有讚岐的庄松、因幡的源左、石見的善太郎及淺原才巿等人。


戒殺念佛

即戒殺生、修念佛之意。為宋末以降佛教界特別強調的觀念。《歸元直指集》卷上〈佛印禪師戒殺文〉云(卍續108‧271下)︰「戒殺念佛兼放生,決到西方上品會。」《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下〈勸戒殺條〉云(大正47‧368a)︰「若我出家之子欲修念佛三昧,正欲清淨三業解冤釋結生於淨土,豈可不斷殺食。」

「不殺生」為五戒、十戒之第一條,乃學佛者必須嚴持之行儀。我國自南北朝齊梁時起,佛教界即多依《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斷食章〉而斷肉食;至隋唐時代,又依《梵網經》、《金光明經》卷四〈流水長者子品〉等,推廣戒殺放生風氣。其後,宋末真歇清了、王日休等人,又依據《觀無量壽經》文(大正12‧341c)︰「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以警策僧俗之念佛行者,勸勉應嚴守殺生戒。

此外,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四云(卍續107‧757上)︰「全持齋戒又禮佛念佛,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以此迴向願生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謂齋者何哉﹖不食肉、不飲酒、不淫欲、不食五辛。所謂戒者何哉﹖殺生、偷盜、邪淫。」又,雲棲袾宏製戒殺放生文、鼓山元賢撰《淨慈要語》,皆強調念佛與慈悲、戒殺、放生合併而修。

◎附︰〈戒殺思想〉(編譯組)

戒殺思想,即根據慈悲的精神而禁止殺害鳥獸蟲魚之意。《寂志果經》云(大正1‧272c)︰「遠離於殺,不執刀杖,心懷慚愧,普安一切,不施恐怖,其心清淨無所加害。」此乃根據慈愛(dayā)、同情(anukampin,哀愍)與恥於殘虐生物所衍生之否定殺生之思想。《法句經》第一二九偈亦云,所有生類恐刀杖,一切人懼死,吾人思此,應戒殺。

不殺生是佛教徒最重要的實踐德目之一。如在家五戒、八齋戒,沙彌、沙彌尼的十戒,甚至自原始佛教以至大乘佛教皆極重視的十善戒(十善業道),其中的第一戒都是不殺生。如《大智度論》卷十三云(大正25‧155b)︰「佛說十不善道中殺罪最在初,五戒中亦最在初。若人種種修諸福德,而無不殺生戒則無所益。」此外,在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中更將不殺生區別為,禁止斷人命與殺畜生命二種。波羅夷法第三條為禁止殺人,故意犯此戒的比丘將被擯出僧團。其次,波逸提法中規定︰「故意奪生類命者,波逸提。」更規定禁用有蟲水及禁傷植物。因此,比丘們為防止飲用有蟲水,常攜帶漉水囊。

《大智度論》又謂殺生有十罪,其文云(大正25‧155c)︰
「一者心常懷毒世世不絕;二者眾生憎惡眼不喜見;三者常懷惡念思惟惡事;四者眾生畏之如見蛇虎;五者睡時心怖,覺亦不安;六者常有惡夢;七者命終之時狂怖惡死;八者種短命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墮泥梨中;十者若出為人常當短命。」

又,大乘佛教又由戒殺推而至於禁肉食。如《大乘涅槃經》卷四說,食肉斷大悲種;《入楞伽經》又謂︰希求佛法的菩薩如何可食一切生類的肉﹖《梵網經》卷下云(大正24‧1005b)︰「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性種子!」同經中又云(大正24‧1006b)︰「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中略)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由此可知,從原始佛教以迄大乘佛教皆強調不殺生。

依印度《摩崖法敕》第十三章所載,阿育王時即曾禁止以生類作為奉獻神靈的犧牲,並限制肉食。王家飲食也儘量減少屠殺動物。在第一、四、十一諸章中,曾列舉一些雖無利用價值但亦禁殺的動物名,並規定已懷胎或生後六個月以內的雌性動物亦不得殺害。同時禁止畜生去勢,禁止在牛馬身上烙印,禁止為殺生而焚燒森林。其後,由於佛教漸漸傳布至印度全境,因此產生許多依據佛教立場而不殺生的國王。如《法顯傳》中所敘述的中印度王即是。其文曰(大正51‧859b)︰「王治不用刑斬,有罪者但罰其錢,隨事輕重。雖復謀為惡逆,不過截右手而已。」此外,《西域記》中也有同類記述。

中國佛教由於《梵網經》、《金光明經》、《涅槃經》、《楞伽經》等經載有不殺生、斷肉食的教法,所以也受到強烈影響。如《佛祖統紀》卷五十二〈放生禁殺〉條下列舉各種戒殺生之例︰隋文帝詔告天下,正、五、九月↑六齋日不得殺生命。智者大師至岳州講《金光明經》化一郡五縣,一千餘所皆捨漁捕。梁武帝敕太醫不得以生類為藥,郊廟牲牷皆以麵代之,宗廟用蔬果。北魏獻文帝敕祭天地、宗社勿用牲,歲活七萬五千牲命。此外,歷代君主敕令禁殺之例,亦不勝枚舉。如宋真宗詔示天下州郡興復放生池,無池之處,沿江淮州郡近城五里並禁漁捕。天竺慈雲奏請西湖為放生池。四明延慶法智於每年佛生日放魚鳥祝聖壽。近世我國佛教界重視戒殺放生的風氣,就是這樣演變形成的。推展到極致,乃是素食風氣的普遍開展。在世界各佛教國家之中,唯有我國佛教徒倡行全面素食。而素食也幾乎成為我國佛教徒的辨識標幟。這種異於印度、南傳、日本的佛教思想,大致可以說是起源於戒殺思想。

〔參考資料〕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六;《印光法師文鈔》卷四;周思仁《戒殺四十八問》;望月信亨著‧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世界佛學名著譯叢》{51});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卷下。


決定往生集

二卷。日本三論宗僧珍海撰。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四冊。內容敘述念佛行者決定往生之義。作者以三事示其決定,即(1)教文,(2)道理,(3)信心。就中,於信心部分開立果決定、因決定、緣決定三種,更分別此三決定為依報決定、正果決定、昇道決定、種子決定、修因決定、除障決定、事緣決定、弘誓決定、攝取決定、圓滿決定十門。

撰者珍海(1092~1152),京都人。從覺樹學三論,兼習華嚴、法相、因明;並從定海受密教之學。後兼修淨土教。嘗任講師、學頭等。著有《菩提心集》等書。

〔參考資料〕 《淨土依憑經論章疏目錄》;《圓光大師行狀畫圖翼贊》卷六十;《蓮門類聚經籍錄》卷下。


善導

唐代大弘淨土教的一位高僧,後世尊他為蓮社第二祖。他俗姓朱,臨淄(今山東臨淄縣)人(一作泗州人)。幼年從密州(今山東境)明勝出家,常誦《法華》、《維摩》諸經;偶入經藏赤《觀無量壽經》,大為欣賞。受戒以後與妙開共研《觀經》,覺得只此觀念法門,最易超脫,其他行業迂僻難行。

他常依《觀經》修十六觀,並慕東晉‧慧遠結社念佛的高風,曾親往廬山叩尋遺範。後更周遊各地,訪問高德。聞道綽在西河(今山西境),盛弘淨業,即於貞觀十五年(641)赴并州(今太原)石壁山玄中寺相訪。其時正值嚴冬,旅途艱苦,道綽憫他遠來,即授以《觀經》奧義。

貞觀十九年,道綽入寂,善導即赴長安,盛弘念佛法門。他於唐‧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忽患微疾,怡然長逝,年六十九。他的弟子懷惲等,葬其遺骸於長安終南山麓神禾原,建寺立塔紀念,即今香積寺與崇靈塔。西元1980年五月十四日,中國佛教協會與日本淨土宗,雲集兩國佛徒,於此舉行了盛大的法會,紀念善導大師圓寂一千三百年遠忌。

善導在長安廣行教化時,曾將所得的淨財,書寫《阿彌陀經》數萬卷,又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壁。近代新疆吐峪溝高昌故址發掘出的許多古代寫經中,即有他寫的《阿彌陀經》的斷片,卷末記有「願生比丘善導願寫」一段題記(見薗田宗惠《善導大師與捨身往生》)。

善導兼擅造像藝術。他在西京實際寺時,唐高宗敕於洛陽龍門興造大盧舍那佛像,命他監督造像工程。調露元年(679)奉敕於大像之南建置奉先寺,為佛教東傳以來所開的最大石佛之龕(見《金石萃編》卷七十五〈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龕記〉,簡稱〈奉先寺像龕記〉)。龕記文中並稱他為「檢校僧西京實際寺善道禪師」(「道」與「導」的寫法雖然不同,但由於西安碑林所保存的〈大唐實際寺故寺主懷惲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中,有「時有親證三昧大德善導闍黎」之語,且與善導時代相合。其為同一善導無疑)。

善導日常持戒極嚴,常事乞食。澡浴以外,不脫三衣。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後來宋代宗曉豆代同修淨土功高德盛的七人立為蓮社七祖,置善導於慧遠之次,列為蓮宗第二祖(見《佛祖統紀》卷二十六〈淨土立教志〉)。

古代有兩位善導的說法,其說起始於宋《新修淨土傳》中的二〈善導傳〉。後至十二世紀時日本源空所著《類聚淨土五祖傳》中曾加以引錄。十三世紀時良忠撰《觀經玄義分傳通記》第一,載明《新修淨土傳》中卷有三十三人的傳記,其中第二十五人為善導,第二十六人為善道。此則前者為京師光明寺的善導,後者為終南山悟真寺的善道。《佛祖統紀》於卷二十七出〈善導傳〉,卷二十八載〈善道傳〉,於此可以分清兩個善導的區別。

善導的著述,現存五部九卷。即《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往生禮讚偈》一卷、《淨土法事讚》二卷、《般舟讚》一卷和《觀念法門》一卷。《觀無量壽佛經疏》,亦稱《觀經四帖疏》。此疏主要敘述淨土法門的教相教義,故又稱為教相分或解義分;其《往生禮讚偈》等四部,敘述淨土法門的行事儀式,故又稱為行義分。《觀經四帖疏》於八世紀時傳入日本,流傳甚廣,後來日本高僧法然(即源空)即依它創立日本淨土宗,並尊善導為高祖。

《往生禮讚偈》亦稱《六時禮讚偈》,說明晝夜六時禮讚彌陀及觀音、勢至的儀式。《淨土法事讚》上卷標題為「轉經行道願生淨土法事讚」,下卷標題為「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讚」,說明《阿彌陀經》轉讀行道的方法。《般舟讚》具稱為《依觀經等拘舟三昧行道往生讚》,是依《觀經》等說明修學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觀念法門》具稱為《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是說坤念佛三昧的行相和入道場念佛與懺悔發願的方法。此外,通常附於《觀念法門》之中的還有《依經明五種增上教義》一卷。

又宋‧宗曉《樂邦文類》卷四載有〈臨終正念訣〉一篇,署名作者為京師比丘善導,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集》卷十二題作「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內容文字大體相同。

古來關於彌陀的淨土問題,有報土和化土的異說。攝論師以彼土為報土,認為凡夫不能往生。迦才等認為彼土有報土和化土兩種︰地上菩薩生於報土,凡夫二乘生於化土。慧遠認為淨土是眾生的自業所感,隨凡聖階位而有高下之別。善導的著述裏,則堅決主張彌陀淨土為報土,並認為凡夫能入彌陀報土,以此樹立了淨土一宗的教法。

善導認為凡夫乘著彌陀的本願力雖能往生極樂淨土,但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往生的正因,即所謂安心、起行和作業。安心,即具足《觀無量壽經》所說的至誠心、深心和迴向發願心,如是「具足三心必得往生」。起行,即起身口意三業之行。身業是禮拜阿彌陀佛。口業是稱讚阿彌陀佛及一切聖眾的身相光明及淨土莊嚴。意業是專念觀察阿彌陀佛及諸聖眾的身相光明及淨土莊嚴等。作業,即依以下四修法策勵實行。(1)恭敬修,禮拜阿彌陀佛,身心恭敬。(2)無餘修,即稱名憶念阿彌陀佛及淨土聖眾,不雜餘業。(3)無間修,即修行三業乃至迴向發願,無有間斷。(4)長時修,即以畢命為期,心行相續,誓不中止(見《往生禮讚偈》)。


善導


善導的弟子,以懷感最為知名,懷惲次之(孟銑的〈釋淨土群疑論序〉說,「惲與感師,並為導公神足」)。此外見於史傳碑銘的,尚有貞固、淨業數人。懷感是長安千福寺沙門,初學法相,博通經論。及謁善導,善導命他入念佛道場,精誠念佛,三年後得念佛三昧,著有《釋淨土群疑論》七卷行世(《宋高僧傳》卷六)。

懷惲,於長安西明寺出家,時善導在光明寺弘法,他即趨侍座下十餘年,盡傳善導之學。善導示寂,他於神禾原建造靈塔葬之,又於塔邊構築伽藍,並造十三級大窣堵波。後依敕為長安實際寺主,常講《觀經》、《賢護》、《彌陀經》等,勸四眾專念彌陀名號。寂後諡「隆闡大禪師」(見《隆闡法師傳》)。

貞固,鄭地滎川人,於汜水等慈寺從遠法師出家;後於襄州遇善導,接受淨土法門,精勤稱念阿彌陀佛。至廬山,住東林寺。至廣州,邂逅義淨,同渡南海達於室利佛逝(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貞固傳〉)。

淨業,於弘道元年(683)出家,善講《觀無量壽經》和《釋淨土群疑論》。他為香積寺主二十餘年,勸修淨土行業,年五十八圓寂。(林子青)

◎附︰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卷二(摘錄)

善導大師由柳樹投地自殺事,古有二說,一即普通所傳,謂為捨身往生;一則反之,以為《續高僧傳》載善導弟子等由柳樹投地而死事,致有善導柳樹捨生之訛傳。據《續高僧傳》卷二十七〈釋會通傳〉末所載︰「近有山僧善導者,周遊寰宇,求訪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綽師,惟行念佛彌陀淨業。既入京師,廣行此化。寫彌陀經數萬卷。士女奉者,其數無量。時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導曰︰今念佛定生淨土不﹖導曰︰念佛定生。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相次。出光明寺門,上柳樹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聞台省。」此當是門人捨生,無關善導。又道宣律師撰《續高僧傳》時,善導尚存,不應有此記載。其柳樹捨身之事,當係訛傳。竊思當時極重捨身之行,而讚揚備至《僧傳》至特設遺身一門,聚集此類之人,載入傳內,藉以增高善導價值。乃并弟子事蹟而記之。然則善導之捨身往生,其非信史,可斷言也。

證之今日淨土門所言之善導,即光明寺之善導也。其書除《觀無量壽經疏》(四卷)、《觀念法門》(一卷)外,有《往生禮讚》(一卷)、《法事讚》(二卷)、《般舟讚》(一卷),此即五部九帖,或謂之五部九卷。《觀無量壽經疏》為最重要,其〈玄義分〉、〈序分義〉、〈定善義〉、〈散善義〉各一卷,世稱《四帖疏》。淨土他力教法門,當以此為集大成者也。

善導流念佛門,以龍樹《十住毗婆沙論》之〈易行品〉,為其根源。自世親之《往生論》,而曇鸞之《論註》,而道綽之《安樂集》,以迄於善導諸書,益發揮光大。故欲詳他力教之教義,應述以上諸書內容。又此等書可表示漸次發達之跡,各能發前人所未發,明乎此,則我國淨土教之教義,乃能判別,但稍嫌煩瑣耳。且就淨土教考之,諸派見解各異,若欲比較評論,殊非易易,故略而不述。

要之,善導之《觀經疏》,以佛對貪瞋具足之凡夫韋提希,說此法門。以此法門,使末世罪惡之凡夫,頓起覺悟,以反對「韋提希為法身菩薩」之說,斥念佛為唯願無行別時意之法門說。又非單以《觀經》十六觀為定善,在十六觀中,分前十三為定善,後三者為散善。又就《觀經》所說之淨土,破應身應土之說,而為報身報土之說,皆最可注意者也。又《觀經疏》之〈散善義〉,分念佛行者之行,為正行與雜行︰正行者,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五種;雜行者,乃其他一切之行,胥迴向之,而為往生之資。以其類似五種正行,而非淨土往生之直接行,故名雜行。又於五種正行中,分正定業與助業︰正定業者,行、住、坐、臥,不論時間之久暫,一惟心稱彌陀名號於口,即以稱名為正定業。其他四種,皆屬助業。此五種正行,出自《往生淨土論》之五念門︰五念門以觀察門為中心,而此五正行,別加稱名之一行為中心者也。夫立別時意趣論者,以三種散善中,「下品往生者,惟稱佛名,亦能往生。」為唯願無行,故以為方便。然善導之主張,反以稱名為《觀經》之精神所在也。

除《觀經四帖疏》外,其他四部,世稱具疏。其中《觀念法門》明修觀佛、念佛兩三昧之法。餘三者中,《往生禮讚》明通常六時之行法,即晝夜各三度佛前之行法,謂之六時行法。《法事讚》明臨時之行法。《般舟讚》明由《般舟三昧經》所行之定心別時念佛之行法,即莊嚴道場,自十七日至九十日,定日數念佛,即常行念佛之謂也。

善導之念佛,與唐代之法相、華嚴、禪宗、密教異,最初即不與上流社會接近,以博下級人民之信仰為務,故善導滅後,學者及位置高尚之僧侶,繼承法統者,此宗甚少。善導之弟子懷感禪師,著《釋群疑論》(七卷),同時草堂寺之飛錫著《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玄宗朝,廬山有承遠者,居廬山西南巖石下,頻教專念之道,其建彌陀寺也,不知始於何時,世稱彌陀和尚者,即此人也。承遠之弟子法照,代宗時為國師,宋‧遵式《淨土略傳》謂為善導再誕。法照著有《五會法事讚》(一卷)、《大聖竹林記》(一卷)。德宗貞元中,少康法師,深慕善導,弘淨土之教,世稱後善導。著有《二十四讚》(一卷)、《瑞應刪傳》(一卷)。此外憬興有《大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讚》(三卷)、元曉有《大無量壽經宗要》(一卷)、《遊心安樂道》(一卷),皆唐代人物。憬興、元曉,皆新羅人也。其《無量壽經》之解釋,與淨影、嘉祥之疏並稱,世號《無量壽經》四大註疏。

〔參考資料〕 望月信亨著‧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淨土宗史與宗師》、《中日佛教關係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5}、{81});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史の研究》、《中國淨土教史の研究》;大原性實《善導教學の研究》;岩井大慧《善導傳の一考察》;常盤大定《支那佛教の研究》;《淨土思想》(《講座‧大乘佛教》{5});《不安と欣求》(《佛教の思想》{8})。


善男子

指良家之男子。善女人亦同,乃良家女子之義。經典中對在家的信男、信女,每用善男子、善女人之稱呼。此時的「善」,係對信佛、聞法、行善業者之美稱。窺基《阿彌陀經通贊》則云,善男子、善女人是梵語優婆塞、優婆夷之譯,指持五戒之男子、女人。

《雜阿含經》卷三十七〈善男子經〉云(大正2‧275a)︰「有不善男子、善男子,(中略)云何為不善男子﹖謂殺生者,乃至邪見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善男子﹖謂不殺生,乃至正見,是名善男子。」《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第十四章載,有三種善男子、善女人,於甚深義離自毀傷,生大功德入大乘道。何等為三﹖一者自成就甚深法智,二者成就隨順法智,三者於諸深法不自了知。

此外,淨土系諸師對「善男子」一詞亦有特殊解釋。如《阿彌陀經》云(大正12‧347b)︰「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對此,袾宏《阿彌陀經經疏鈔》舉二義,謂善男子、女人之「善」有二義,一是宿生善因,一是今生善類;「男女」者,則總指緇素利鈍及六道一切有緣之眾生。蓋凡一切男女,今得聽法者,必有宿善,故云善男、善女。又於經聞佛名信心念佛者,亦是善人,故云善男、善女。後代註釋家依此二說者甚多。然法然《阿彌陀經經釋》則謂善男子、善女人乃指念佛行者

此外,大乘經典中,呼菩薩時,多稱善男子,呼比丘時,多呼其名。然有時亦以「善男子」稱呼比丘,如《雜阿含經》卷四十七〈跋迦梨經〉云(大正2‧3 47b)︰「跋迦梨善男子,不住神職,以刀自殺。」

〔參考資料〕 《大品般若經》卷八;《無量壽經》卷下。


選擇本願念佛集

日本淨土宗之根本聖典。一卷。日僧法然源空著。略稱《選擇集》。收在《大正藏》第八十三冊。係建久九年(1198),法然源空應關白九條兼實之請而撰。全書敘述他力本願之深旨,並彰顯念佛法門為末代相應之法門。內容由十六章組成,每章均揭示引文,再以問答體方式,加上作者的解釋。書中所揭舉的引文,以淨土三部經及善導《觀經疏》為主,並延引道綽《安樂集》、法照《淨土五會法事讚》、慈恩《西方要決》等書。全書十六章之內容,略如下列︰

(一)教相章︰又稱二門章。依聖淨二門、難易二道之判,說明應歸淨土。(二)二行章︰揭示應專修稱名正定業。(三)本願章︰明示彌陀本願即在念佛往生。(四)三輩章︰引《無量壽經》所說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立念佛之說。(五)利益章︰謂一念稱名有無上大利。(六)特留章︰謂末法萬年之後,餘行悉滅,惟念佛為住止百歲的有緣殊勝法。(七)攝取章︰謂彌陀光明唯攝取念佛行者。(八)三心章︰謂念佛者須具備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九)四修章︰明示念佛者須遵行恭敬、無餘、無間、長時的四修法。(十)化讚章︰謂彌陀化佛來迎時,只讚歎念佛之行。(十一)讚歎章︰對雜善念佛之讚歎。(十二)付囑章︰引《觀經疏》之文,謂釋尊唯以念佛一行付囑阿難。(十三)多善章︰闡明餘行是少善根,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十四)證誠章︰謂六方恆沙諸佛不證誠餘行,唯證誠念佛一行。(十五)護念章︰明示諸佛護念念佛行者。(十六)慇懃章︰依《阿彌陀經》,敘述釋迦如來特以彌陀名號,慇懃付囑舍利弗。

本書問世時,曾引起激烈的反應,先後有公胤《淨土決疑鈔》、明慧《選擇集摧邪論》及《摧邪論莊嚴記》等書加以反駁。然後世仍盛行不衰。註釋書頗多,如《徹選擇本願念佛集》二卷(辨長)、《選擇傳弘決疑鈔》五卷(良忠)、《選擇密要決》五卷(證空)等,不勝枚舉。

〔參考資料〕 《選擇要決》;《選擇傳弘決疑鈔》卷五;《淨土法門源流章》。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