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梯橙錫杖經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經名)一卷,失譯。錫杖為得道梯橙之意,此所說與律制之錫杖異。
全一卷。又作錫杖經、得道梯橙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譯於東晉,譯者不詳。本經內容為佛陀告示諸比丘皆應受持錫杖,其理由為錫杖可彰顯聖智之意,故稱智杖;錫杖亦為行功德之本,故稱德杖。此既為聖人、賢士之表徵,亦為趣向道法之標幟。其次列記持杖威儀之二十五事。 p4555
[佛光大辭典]
得道梯橙經→
請參閱 得道梯橙錫杖經
梵語 khakkhara,或 khakharaka。音譯為隙棄羅、喫棄羅。又作聲杖、有聲杖、智杖、德杖、鳴杖、金錫。略稱杖。比丘十八物之一。即比丘行於道路時,應當攜帶之道具。原用於驅趕毒蛇、害蟲等,或乞食之時,振動錫杖,使人遠聞即知。於後世則成為法器之一。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列舉持錫杖之因由(大二四‧九一九中):「一者為蛇虫故,二者為年老故,三者為分衛故。」四分律卷五十二亦載聽任老比丘持杖。由上引得知,錫杖之設立,非僅為驅遣害蟲等,亦為行乞時用以警覺者,或特為年老者扶身之用。又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列舉持錫杖有二十五種限制,如見佛像時,不得使杖頭有聲,乃至不得以杖指人,或畫地作字等。可見其用法之嚴。
錫杖由錫、木柄、錞(又作鐓、鐏,即矛戟等兵器柄下之銅套)三部分組成。錫是杖頭,成塔婆形,附有大環,亦懸數個小環,搖動時,則發「錫錫」之聲,故錫杖又稱有聲杖。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四(大二四‧三七五上):「杖頭安環,圓如盞口,安小環子搖動作聲,而為警覺。」又向來相傳北印度那揭羅曷國存有佛陀所持之錫杖,如洛陽伽藍記卷五、大唐西域記卷二等所說。
此外,大日經疏卷六所載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圖位中,釋迦院列有如來錫杖菩薩,乃將如來所持之物具,予以擬人化。又千手觀音四十手中,有一手持錫杖,稱為錫杖手。八臂不空羂索菩薩及地藏菩薩等亦持此物。
錫杖在我國,自古即有,如續高僧傳卷十六載,北齊僧稠詣懷州西王屋山修禪時,聞兩虎鬥爭,其咆哮響震岩穴,因以錫杖中止彼等之鬥。同書又載,隋代曇詢於山中行,正值二虎相鬥,乃持錫杖驅散之。故古來稱之為解虎錫。
又僧人行路必持錫杖,往詣諸方,故稱為飛錫、巡錫。在一處止住,稱為留錫、掛錫。景德傳燈錄卷八之五臺隱峰禪師鄧氏條載,隱峰於唐元和年中(806~820),登五臺山,路經淮西,時官賊交鋒,不決勝負,師乃欲解其患,擲錫空中,飛身而過,兩軍將士仰觀,鬥心頓息。此即有名之飛錫故事。
日本天台及真言等宗,於法會時,用短柄錫杖,振之以唱梵唄,其唄亦稱錫杖,為四法要之一。此有九條、三條之別。九條有讚頌九節,又稱長錫杖。三條即於讚頌九條之中,誦初二條與最後一條,亦單稱錫杖。
又世傳「得道梯橙錫杖經」一卷,專說錫杖之由來,且卷末附錄持錫杖法二十五事。此經於東晉傳入,文句雜沓,而可疑處甚多。四分戒本如釋卷十一,即以此經為偽經。〔十誦律卷五十六、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十、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亡財僧現條、釋氏要覽卷中、卷下、翻譯名義集卷十八、敕修百丈清規卷下大眾章〕 p6324
請參閱 得道梯橙錫杖經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