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張果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ㄓㄤ ㄍㄨㄛˇ
人名。唐代方士。隱居於中條山,世稱為「通玄先生」,玄宗曾迎至京。相傳為八仙之一,由白蝙蝠精化身而成,倒騎白驢,日行數萬里。世稱為「張果老」。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十王

在冥府裁斷亡者罪業之十判官。又作十殿閻王。依預修十王生七經載,人死後趣冥途時,初七日過秦廣王,二七日過初江王,三七日過宋帝王,四七日過五官王,五七日過閻羅王,六七日過變成王,七七日過太山王,百日過平等王,一周年過都市王,三周年過五道轉輪王,如斯次第受十王裁斷。十王之信仰起於唐末五代頃,有關十王說之起源,釋門正統卷四、佛祖統紀卷三十三皆以唐代道明為十王之始唱者。有謂十王中除閻羅王外,其餘九王皆為中、日佛道二教界之傳說,並非印度所傳。然其他另有多種異說。

描繪十王之畫,釋門正統卷四謂始於唐代張果老,其後敦煌、朝鮮、日本等地亦相次圖繪,遺品不少。斯坦因自敦煌千佛洞發現之地藏十王圖有兩種,係宋代之作品。〔灌頂經卷十二藥師琉璃光經、淨度三昧經、佛祖統紀卷四十五、釋氏六帖卷十六〕(參閱「閻羅十殿」6339) p406


因果

梵語 hetu-phala。指原因與結果。亦即指因果律。為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之基本理論。蓋一切諸法之形成,「因」為能生,「果」為所生;亦即能引生結果者為因,由因而生者為果。以時間之因果關係而言,因在前,果在後,此稱為因果異時;但若就空間而言,則如束蘆之相倚相依之情形,此乃廣義之因果關係,稱為因果同時。

古代印度之外道,有關因果之論點可分為四類,佛教稱之為外道四執,或簡稱四執:(一)邪因邪果,即將萬物生起之原因歸於大自在天之能力。(二)無因有果,即承認現存的現象世界為果,但以此果之因難以探究,故否定此果之起因。(三)有因無果,即承認現存的現象世界為因,但以此因之結果難以探究,故否定此因之結果。(四)無因無果,即否定因果二者。

上記之外,佛教以外的古代印度思想界,尚有二種因果論之說,即:(一)因中有果論,主張果所顯現之現象世界必內具於因中,此乃婆羅門教與數論學派之思想;亦即認為因中常具有果性,故以因與果之性質相等。(二)因中無果論,係與婆羅門教對立之一般思想界及勝論學派所提倡。即主張結合眾多獨立之根本要素,方能生起現象世界;亦即認為因中未必具有果性,而須藉眾多的因相互和合始能產生果,故認為因與果之性質並不相等。此論說亦可稱為果中有因論。

佛教之因果論大抵可分為大小乘二系統,小乘以俱舍宗為典型,提出四緣、六因、五果之說;大乘則以唯識宗為代表,以四緣、十因、五果為其因果論之主要內容,而於四緣、五果之闡釋,大小二乘之觀點亦相迥異。以唯識家而言,既認為宇宙萬有皆由含藏於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所變現,而由種子變現成諸法之間,須經由「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種子」等的「三法兩重」之因果關係,展轉作用而變現為森羅萬象。其中,種子生種子之關係為因果異時;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之關係為因果同時。此外,於六因、五果之中,異熟因與異熟果之關係,以及同類因、遍行因與等流果之關係,皆為因果異時。至於俱有因、相應因與士用果之關係,則為因果同時。又能作因與增上果之關係,通於因果異時與因果同時。又同類因與等流果之關係,係以自類之法為因,引生等同流類之果,故稱自類因果。

眾生之行為能引生異時之因果,即善之業因必有善之果報,惡之業因必有惡之果報,此稱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然嚴格言之,應稱為善因樂果、惡因苦果。此乃因由善惡二業所招感之果報,係屬非善非惡之「無記性」;而所謂善、惡,乃特指必定招感果報之因法,故不宜以善果、惡果為果報之稱。此種因果之理,儼然而不亂,稱為因果報應。若無視因果之理的存在,而落入否認因果之思想見解中,即稱「撥無因果」。又若從實踐修道上論因果關係,則由修行之因能招感成佛之果,此稱為修因得果、修因感果、酬因感果。

此外,由善惡之業因而招感樂苦之果報,此種因果係異熟因與異熟果之因果關係;又由福德(世間的善業)而招感人天樂果,此為福因與福果之因果關係;又由修習智慧能招感覺悟之果報,此為智因與智果之因果關係。上述三種因果關係,稱為三因三果。又一般所謂的三世因果、因果報應等,多係指異熟因與異熟果之因果關係而言。

蓋一切法皆由因果之理而生成壞滅,十界迷悟之顯現,即由此因果關係所成,而產生世間之因果、出世間之因果、迷界之因果、悟界之因果等分別。若就四諦而言,其苦、集二諦為世間迷界之因果,滅、道二諦則為出世間悟界之因果。要之,此因果之理實乃佛教重要之基本教理,於諸經典中即常對此理加以闡釋說明,並以善惡之因果報應如影隨形而相續不絕,來勸導人修行佛道,超脫有漏之境界,以達於無漏之寂靜地。〔無量壽經卷下、俱舍論卷六、阿毘達磨發智論卷一、卷十五、大毘婆沙論卷十、卷十一、卷十六、瑜伽師地論卷五、卷三十八、顯揚聖教論卷十八、成唯識論卷三、卷七、卷八、大乘義章卷三、卷四〕(參閱「十因」418、「五果」1112、「六因」1256、「四緣」1832、「因」2269、「種子」5863)2293


道釋畫

又作道釋人物、佛道人物。即與佛道有關之畫(大多為人物畫)。道即道教,釋即佛教,通常亦加上儒教。一般畫題有三酸圖、三教圖、虎溪三笑圖、四睡圖。另有出山釋迦、白衣觀音、維摩、羅漢、拾得、寒山、布袋和尚、老子、張果等。歷代描繪道釋人物較著名之畫家有:唐代之張贊、王耐兒、杜庭睦,五代之胡翼、趙裔、王仁壽、董從誨、王喬士,宋代之盧象先、蘇堅、崔友諒、高元亨、王拙、王用之、李元濟、趙光輔、魏道士,元代之顏暉、王景昇、張靖、許俊,清代之王國材等。〔歷代畫史彙傳卷二、卷九(彭蘊璨)〕(參閱「禪宗藝術」6461) p5665


[國語辭典(教育部)]
八仙

ㄅㄚ ㄒㄧㄢ, 1.神話傳說中的八位仙人:(1) 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何仙姑八人。見《四遊記.東遊記.第五五回》。(2) 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見明.楊慎《升庵外集.卷一三》。也稱為「蜀中八仙」。

2.唐代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璉、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位皆善飲酒賦詩,稱為「八仙」。


八仙過海

ㄅㄚ ㄒㄧㄢ ㄍㄨㄛˋ ㄏㄞˇ
雜劇名。明朝無名氏撰。敘述漢鍾離、張果老等八位仙人俱赴蟠桃大會,歸途遇海,呂洞賓倡議不得乘雲,須各以寶物投水乘之而過,於是八仙各顯神通。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ㄅㄚ ㄒㄧㄢ ㄍㄨㄛˋ ㄏㄞˇ ㄍㄜˋ ㄒㄧㄢˇ ㄕㄣˊ ㄊㄨㄥ
據說漢鍾離、張果老等八位仙人各以寶物渡海而過。後比喻為達目的,各自施展本領。如:「為了爭取績效獎金,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設計比賽競爭激烈,參賽者各個絞盡腦汁,力求良好成績,真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鬢髯如漆

ㄅㄧㄣˋ ㄖㄢˊ ㄖㄨˊ ㄑㄧ
鬢毛髯鬚如漆一般黑。《初刻拍案驚奇.卷七》:「只見張果搖搖擺擺走將來,面貌雖是先前的,卻是一頭純黑頭髮,鬢髯如漆,雪白一口好牙齒,比少年的還好看些。」


打獵

ㄉㄚˇ ㄌㄧㄝˋ
到郊野獵取禽獸。《初刻拍案驚奇.卷七》:「玄宗大奇,明日要出咸陽打獵,就請張果同去一看。」


胎息

ㄊㄞ ㄒㄧˊ
道家修煉之術,能不用口鼻呼吸,如在胞胎之中。《抱朴子.內篇.釋滯》:「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初刻拍案驚奇.卷七》:「且說張果是帝堯時一個侍中,得了胎息之道,可以累日不食,不知多少年歲,直到唐玄宗朝,隱于恆州中條山中。」


累日

ㄌㄟˇ ㄖˋ
連日。《三國志.卷三七.蜀書.法正傳》:「明年卒,時年四十五。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諡曰翼侯。」《初刻拍案驚奇.卷七》:「且說張果是帝堯時一個侍中,得了胎息之道,可以累日不食。」


禮貌

ㄌㄧˇ ㄇㄠˋ
表示敬意的儀容。《孟子.告子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初刻拍案驚奇.卷七》:「走到張果面前打個稽首,言詞清爽,禮貌周備。」也作「禮路兒」。


各顯神通

ㄍㄜˋ ㄒㄧㄢˇ ㄕㄣˊ ㄊㄨㄥ
各自將本領表現出來。《初刻拍案驚奇.卷七》:「如張果葉法善羅公遠諸仙眾異人皆來聚會,往來禁內,各顯神通,不一而足。」


鞠躬

ㄐㄩˊ ㄍㄨㄥ
彎腰行禮。《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上》:「赤心到殿下,金甲人喝令拜。赤心鞠躬跪拜。」《初刻拍案驚奇.卷七》:「張果道:『不可!不可!弟子當侍立。』小道士遵師言,鞠躬傍站。」


舉觴

ㄐㄩˇ ㄕㄤ
舉起酒杯。《文選.劉琨.答盧諶詩序》:「舉觴對膝,破涕為笑。」《初刻拍案驚奇.卷七》:「張果舉觴便飲,立盡三卮,醺然有醉色。」


聚會

(一)ㄐㄩˋ ㄏㄨㄟˋ
聚集會合。《三國演義.第二回》:「英雄聚會,各懷一心。」《初刻拍案驚奇.卷七》:「一時有道術的,如張果、葉法善、羅公遠諸仙眾異人皆來聚會。」


耆儒

ㄑㄧˊ ㄖㄨˊ
稱年高德劭的儒者。《後漢書.卷五六.張?傳》:「皆耆儒知名,多歷顯位。」明.江盈科《雪濤小說.心高》:「國初,蜀中一耆儒,題張果倒跨蹇驢圖。」


欽服

ㄑㄧㄣ ㄈㄨˊ
敬佩而心服。《初刻拍案驚奇.卷七》:「玄宗命宣太史官查推長曆,果然不差。於是曉得張果是個千來歲的人,群臣無不欽服。」


小心謹慎

ㄒㄧㄠˇ ㄒㄧㄣ ㄐㄧㄣˇ ㄕㄣˋ
為人處事、言談舉止非常慎重。《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初刻拍案驚奇.卷七》:「那徐嶠小心謹慎,張果便隨嶠到東都,于集賢院安置行李。」也作「小心敬慎」。


香案

ㄒㄧㄤ ㄢˋ
置放香爐、燭臺的長几案。《西遊記.第一八回》:「三藏聞言,遂設香案,朝南禮拜罷!」《初刻拍案驚奇.卷七》:「正說之間,只見外邊傳呼:『有詔書到!』張果命人忙排香案等著。」


中使

ㄓㄨㄥ ㄕˇ
內廷的使者,多指宦官。《南齊書.卷二六.王敬則傳》:「中使相望,軒冕成陰。」《初刻拍案驚奇.卷七》:「中使?了到集賢院張果處,開讀已畢,張果只是哈哈大笑,不肯謝恩。」


齒落髮白

ㄔˇ ㄌㄨㄛˋ ㄈㄚˇ ㄅㄞˊ
形容年老的樣子。《初刻拍案驚奇.卷七》:「看見張果齒落髮白,一筒搊搜老叟,有些嫌他,未免氣質傲慢。」


禦寒

ㄩˋ ㄏㄢˊ
抵禦寒氣。《初刻拍案驚奇.卷七》:「玄宗召張果進宮,把菫汁下在酒裡,叫宮人『滿斟暖酒,與仙翁禦寒。』」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