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庸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ㄩㄥ ㄒㄧㄥˋ
日常的行為。《易經.乾卦.文言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淨土聖賢錄

九卷。清‧彭希涑撰。收在《卍續藏》第一三五冊。彭希涑是彭際清(1740~1796)之侄。際清乃「素服儒風、兼修淨行」的學者,他自己常想薈萃以往有關修持淨土者的事蹟,編成一書,但始終沒有作成。約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以前,其侄希涑初發信心,願成此錄,他就發凡起例,指導希涑先稽考經論,次及中國古來的著述,再續以耳目之所及,編成本錄。

本錄為傳記體,共分十科︰


(1)淨土教主第一︰錄阿彌陀佛。
(2)闡教聖眾第二︰錄觀世音菩薩等九位聖
眾。(以上第一卷)
(3)往生比丘第三︰錄慧遠等二五二人,附見
慧持等二十四人,共二七六人。(以上第二至
第六卷上半卷)
(4)往生比丘尼第四︰錄慧木等十一人。(以
上第六卷下半卷)
(5)往生人王第五︰錄烏萇國王一人。
(6)往生王臣第六︰錄七萬釋種與劉程之等三
十三人,附見王仲回等八人,除釋種外共四十
一人。(以上第七卷)
(7)往生居士第七︰錄差摩竭等七十一人,附
見沈宏等五人,共七十六
人。(以上第八卷)
(8)往生雜流第八︰錄張鍾馗等十七人。
(9)往生女人第九︰錄韋提希夫人等七十九人
,附見韋提希的五百侍女。
(10)往生物類第十︰錄鸚鵡等三物。(以上第
九卷)


每傳之末多註明所根據的原書出處,以為佐證。其所引用資料有經論、此土撰述、佛教史傳、正史、文集、方志……等一百三十餘部,此外還有素風、鶴峰、旅亭、宏通、正琦、淨雲、澄谷、杲堂、雲麗、姜昆成、許培秀等十一人的口述材料。

本錄是集以前各種往生傳錄之大成,但還具有它自己的幾個特點︰

第一,如唐‧道詵撰《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明‧袾宏撰《往生集》,都以慧遠為首。宋‧戒珠撰《淨土往生傳》,以僧顯為首。這些只載中國人物,不溯淨土源流,但本錄卻注重探本究源,人物不限東西,所以首標教主以阿彌陀佛為第一,次列觀音、勢至、普賢、文殊等諸大菩薩;再次列西方諸祖諸論師祈婆迦尊者、馬鳴等。

第二,歷代《高僧傳》,《佛祖統紀》、《佛祖通載》等書,只載古來諸師事蹟,而議論闕略;另一方面,如《往生集》等書,又只標事驗,少記行實。本錄則理論與事蹟並錄,不問疏密,不論巨細,凡警策扼要足以堅定修行信仰的均在選錄之列。

第三,《往生集》獨尊「庸行」,所以唯取善逝善終者,捐軀捨命的一概不錄。本書則庸行與捨身並錄,捨身中凡分為三類︰一類是速捨報身求生淨土的人,如善導、志通、文輦、慧誠、超誠等;一類是為法捐軀的人,如靜藹等;一類是忘身濟物的,如常愍等。

第四,《往生集》載有白樂天、蘇子瞻、張天覺等三人,謂「據因考果,當生西方」。本錄則一准教義,對這些人物刪削不錄。因樂天有偈云︰「吾學空門不學仙,恐君此語是虛傳。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樂天雖有繪圖迴向之誠,而平生信仰多在彌勒兜率淨土,但本書所宗為西方彌陀淨土,宗仰不同,所以不錄。子瞻雖信仰彌陀淨土,但他論西方則云︰「西方不無,然箇裏著力不得。」此語表現他對淨土信念的不切。凡修淨業,必具三心,即深心、至誠心、迴向發願心,乃至臨終十念均須處處著力,不著力焉能生得西方﹖子瞻既云「著力不得」,與教義相違,難以往生,所以不錄。

第五,過去如《居士傳》、《善女人傳》等書所錄諸賢,必甄別平素言行,一有瑕疵則捨而不錄。本錄對個人行事以末後為憑,不論既往之失。往生比丘中如雄俊、惟恭等人,往生雜流中如張鍾馗、張善和等人。過去或曾罷道從戎,或嘗事酒博,或殺雞為業,或屠牛為主,但一念歸誠,同生淨土,所以一概選錄。

第六,人、物平等兼收,這種精神本錄表現得最為具體,如在開始〈教主第一〉阿彌陀佛傳中,即從理論上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義。又在末尾〈往生物類第十〉中用鸚鵡、鴝鴿、白鸚鵡等往生安樂的事實來作證明。這些地方都表現本錄的思想內容是合乎佛法平等的教義的。

另外,從本書所選錄的全部材料看,還反映了我國佛教史上禪淨離合發展的關係。我國五代‧永明延壽禪師著《宗鏡錄》,會天台、賢首、慈恩異同之旨,並提出有名的四料簡,而主張「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本錄卷三),奠定了禪淨兼修之旨,兩宗在教義上的矛盾就大致解決了。此後如元代中峰(明本)既單提向上,也時復舉揚淨土,嘗言︰「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卷四)。他的弟子天如(惟則)即密契單傳,又推闡天台、永明宗旨,兼宏淨土教義。著《淨土或問》一書,主張既見十方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這叫「淨土禪」,亦叫「禪淨土」(卷四)。楚石(梵琦)先參徑山元叟,後來也是兼習淨土,還著有《懷淨土詩》流傳於世(卷五)。明、清兩代,如法雨(仲光)受記於紫柏禪師,於禪堂外別開念佛堂(卷五)。蕅益(智旭)教人但念彌陀佛即名無上深妙禪(卷六)。此外本書還載有不少僧俗人物都是先禪後淨或禪淨雙修。

以上所述的史實,很明顯地表示禪淨的關係,始則由合而分,繼而由分而合,恰是一個相反相成的發展過程。本錄選載了有關這方面的大部分材料,可稱為佛教史上的重要記錄。

嗣後清代胡珽撰《淨土聖賢錄續編》四卷。分比丘、比丘尼、王臣、居士、雜流、女人、物類等七科,體例一准本錄。(田光烈)


[國語辭典(教育部)]

(一)ㄩㄥ, [動]

1.需要。如:「無庸置疑」。《禮記.內則》:「子婦未孝未敬,勿庸疾怨。」《老殘遊記.第七回》:「我無庸去,只是教閣下想個至良極美的法則。」

2.任用、使用。唐.韓愈〈進學解〉:「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

3.酬謝。如:「酬庸」。《孟子.盡心上》:「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

[形]

1.平常的、普通的。如:「平庸」。《易經.乾卦.九二》:「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韓非子.五蠹》:「布帛尋常,庸人不釋。」

2.愚笨、拙劣的。如:「庸醫」。

[名]

1.功勞。《國語.晉語七》:「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郭淮作關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屢有戰庸。」

2.雇工。《韓非子.五蠹》:「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漢書.卷三七.欒布傳》:「(彭越)窮困,賣庸於齊,為酒家保。」

3.姓。如戰國時秦國有庸芮。

[副]

豈。《左傳.莊公十四年》:「子儀在位,十四年矣;而謀召君者,庸非二乎?」漢.曹操〈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士有偏短,庸可廢乎!」

[連]

於是。《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北史.卷九.周孝閔帝本紀》:「今踵唐、虞舊典,禪位于周,庸布告爾焉。」


平淡

ㄆㄧㄥˊ ㄉㄢˋ, 1.平常無奇。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晉宏農太守郭璞詩》:「憲章潘岳,文體相輝,彪炳可翫。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一。」《兒女英雄傳.第一九回》:「天下的聰明好勝人,大概都是看了聖賢的庸行學問,覺得平淡,定要再高一層,轉弄到流為怪癖。」

2.比喻人平和淡泊。《晉書.卷六七.郗鑒傳》:「彥輔道韻平淡,體識沖粹。」


愨士

ㄑㄩㄝˋ ㄕˋ
誠實忠厚的人。《荀子.不苟》:「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獨甚,若是則可謂愨士矣。」


閑邪存誠

ㄒㄧㄢˊ ㄒㄧㄝˊ ㄘㄨㄣˊ ㄔㄥˊ
防止邪念滋生,以保存誠實之心。語本《易經.乾卦.九二》:「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


室怒市色

ㄕˋ ㄋㄨˋ ㄕˋ ㄙㄜˋ
語本《左傳.昭公十九年》:「彼何罪?諺所謂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謂矣。」和家人生氣,卻以怒色對待市人。比喻遷怒。元.郝經〈居庸行〉:「百年一僨老虎走,室怒市色還猖狂。」


庸言

ㄩㄥ ㄧㄢˊ
平常的言語。《易經.乾卦.文言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