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僧會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人名)其先康居人,世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交趾。僧會少喪二親,入道勵行,深達三藏。時吳初染佛法。以大化未全,僧會欲振道江左。吳孫權赤烏四年至建康,為權感得舍利,以示法驗,因大起寺(即大報恩寺)譯經。由此江左大法鬱興。天紀四年九月,病寂。此歲晉武太康元年也。見梁高僧傳一。
(?~280)三國時代譯經僧。交趾(越南北部)人,其先世出自康居國(今新疆北部)。世居印度,至其父因經商始移居交趾。十餘歲即喪雙親,服喪畢而出家。精通經律論三藏,後師事南陽韓林、潁川皮業、會稽陳慧等學僧,習漢譯佛典。三國吳赤烏十年(247)至建業,設像行道,終日燒香禮拜、誦經、坐禪,並至市托鉢,其矯異之行深惑市人,遂訴於吳主孫權,孫權召而詰之,後應孫權之請,於三七日內感得舍利,孫權感其威神,遂皈依之,並為之建立建初寺,傳道譯經,其地稱佛陀里,建業地方佛教因此得興,此為佛教傳入我國南方之嚆矢。梵唄(以一種印度旋律歌誦經典)亦經其傳入。晉太康元年示寂,世壽不詳。號為超化禪師。主要譯經有吳品經五卷、雜譬喻經二卷、六度集經九卷(今存八卷),並注解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等經。〔梁高僧傳卷一、出三藏記集卷十「十法句義經序」、元金陵新志〕 p4538
三國時代譯經僧。祖籍康居,世居天竺,後因其父行商而移居交趾(越南北部)。十餘歲時,父母雙亡,服喪畢後出家。精進修學,對於三藏、六典、天文、圖緯諸學無不精通,文筆亦通暢有力。時,江東佛法未盛,乃立志東遊弘法。於赤烏十年(247)抵達建業,建立茅茨,設像行道。時,吳人初見沙門,疑為矯異,上奏吳主孫權。孫權詔而問之,師答以阿育王建八萬四千塔之因緣。王不信,師乃歸廬。與其徒共潔齋,並置銅瓶於案上,焚香禮拜,祈願舍利感應。三七日後終感得舍利,孫權嘆服之餘,乃發心建塔。由於係首次在江南建寺,故稱建初寺。並稱建佛寺之地為佛陀里,江南佛法因此興起。相傳師亦傳入泥洹唄聲,清靡哀亮,為一代模式。晉‧太康元年示寂,年壽不詳。號「超化禪師」。
師譯有《六度集經》八卷、《雜譬喻經》二卷,現均存。此外,師曾為《安般守意經》、《法鏡經》、《道樹經》作註。
〔參考資料〕 《高僧傳》卷一;《廣弘明集》卷一;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六章;任繼愈編《中國佛教史》(一)第五章;鎌田茂雄《中國佛教史》第一卷。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