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常住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恆常存在。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法無生滅變遷謂之常住。常住有三種。見三種常條。又常住物之略,又常住之果有七種。見七常住果條。


[佛光大辭典]

(一)梵語 nitya-sthita。略稱常。為「無常」之對稱。意指綿亙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恆常存在,永不生滅變易。勝鬘經自性清淨章、北本涅槃經卷三十四等,均謂如來法身常住不變。大乘莊嚴經論卷三菩提品則載不唯如來法身,即報、應二身亦常住不變,而以法身為本性常(本質上永遠不變),報身為無間常(受樂不絕),應身為相續常(為教化眾生而變現,生滅無限相續)。佛性論卷四無變異品復就三身常住說十種因緣,謂此三身者,恆能生起世間利益等事,故說常住;此係依於十種因緣,即:(一)因緣無邊,謂無量劫來捨身命攝正法,以正法為無窮無盡,故以無窮因招感無窮果,果即三身,故為常。(二)眾生界無邊,謂初發心時結四弘誓,起十無盡之大願,若眾生不可盡,我願無盡;眾生既無盡,化身常在世間教導眾生,故為常。(三)大悲無邊,謂如來眾德圓滿常在大悲,救拔眾生之恩無邊際,故為常。(四)如意足無邊,謂世間得四神足者尚能住壽四十小劫,何況如來大神足之師,當能住壽自在,於百千億劫廣化眾生,故為常。(五)無分別智無邊,謂遠離生死、涅槃二執,與第一義諦相應,不動、不出,故為常。(六)恆在禪定無散,謂如來恆在禪定,無可壞者,故為常。(七)安樂清涼,謂安樂即是金剛心,能斷除無明住地最後念之無常苦,因已無苦,是為安樂,佛果顯成,是為清涼;此是解脫道,故為常。(八)行於世間八法不染,佛身雖復在於道前,與生死相應,但不為煩惱所染,而無妄想之緣,故為常。(九)甘露寂靜遠離死魔,佛果常樂,故寂靜,寂靜故遠離死魔,遠離死魔,故為常。(十)本性法然無生無滅,即法身非本無今有、本有今無,行三世而非三世法,故為謂常。〔雜阿含經卷三十、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佛地經論卷七、成唯識論卷十、大般涅槃經疏卷八〕(參閱「三常」608、「無常」5109)

(二)叢林之職務中,總稱擔任支配、運作日常事務之住眾為常住。此外,亦指常備供僧伽受用之物。 p452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常住(梵nitya-sthita、sadā-sthita,藏rtag-tugnas-pa)

恆常安住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而不生滅變易之謂。略稱為「常」。為「無常」之對稱。《雜阿含經》卷三十云(大正2‧217c)︰「夫生者有死,何足為奇﹖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彼如來自知成等正覺。」《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四云(大正12‧567a)︰

「我又一時告諭比丘而作是言,十二因緣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此乃表明緣起法性之理恆常不變。

又,《勝鬘經》〈自性清淨章〉云(大正12‧222b)︰「世間言說故有死有生,死者謂根壞,生者新諸根起。非如來藏有生有死。如來藏者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四云(大正12‧567a)︰「法身即是常樂我淨,永離一切生老病死。非白非黑,非長非短,非此非彼,非學非無學。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動,無有變易。」此謂如來法身常住不變。

然《大乘莊嚴經》卷三〈菩提品〉等認為不只如來法身如是,即使是報、應二身亦應常住。法身是本性常,報身是無間常,應身是相續常。《佛性論》卷四又總說三身常住有十種因緣,即〈無變異品〉云(大正31‧811a)︰
「此三身者,恆能生起世間利益等事,故說常住。常住者,依十種因緣。十者,(一)因緣無邊,(二)眾生界無邊,(三)大悲無邊,(四)如意足無邊,(五)無分別智無邊,(六)恆在禪定無散,(七)安樂清涼,(八)行於世間八法不染,(九)甘露寂靜遠離死魔,(十)本性法然無生無滅。」

《大般涅槃經疏》卷八解釋經文之「於諸常中最為第一」云(大正38‧81a)︰
「於諸常中最為第一者,於何等常而言第一。自有世間相續不斷名常,復有三,無為常斷煩惱得者名數緣常,事緣差者名非數緣常,無此二者名虛空常。此之四種皆悉不及如來之常。如來常者即是妙有故言第一,此三藏義。又真諦之常對生死虛偽,謂此真常既無生死,亦無此真亦無照應。如來常者本自有之無所待對,其常實照故云第一,此約通義。又言常者出常無常,即是非常非無常,直常而已,此約別義。又如來常者即邊而中,具足三點不縱不橫,是故此常最為第一,約圓教義。」

由上文可知,如來之「常」與世間之相續不斷及三無為常,意義並不相同。

此外,「常住」一詞又為僧團「常住物」之略稱。在近世中國佛教界,又引申為「出家人所住之寺院」之意。

〔參考資料〕 《雜阿含經》卷十二;《法華經》卷一〈方便品〉;《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夢見金鼓懺悔品〉;陳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唐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佛地經論》卷七;《成唯識論》卷十;《華嚴五教章》卷四;《天台四教儀集註》卷二。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1.沒有生滅變遷的意思。楞伽經說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識、大圓境智。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場。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ㄔㄤˊ ㄓㄨˋ
佛教用語:(1) 永存。《大乘大義章.卷上》:「法性者,有佛、無佛常住不壞。」(2) 解脫的境界。《南齊書.卷五四.高逸傳.顧歡傳》:「此非所歸,歸在常住。」(3) 寺院或僧人的用具。唐.馮翊《桂苑叢談.太尉朱崖辯獄》:「太尉朱崖出鎮浙右,有甘露知主事者訴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隱用卻常住金若干兩。」《水滸傳.第六回》:「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個雲遊和尚引著一個道人來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沒的都毀壞。」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