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寶覺禪寺

[佛光大辭典]

位於臺灣臺中市。民國十六年(1917),由福建莆縣後果寺方丈良達和尚所創建。寺內安置有二次大戰後日人在臺遺骨一萬四千具。五十二年,興建高達八十八尺之彌勒大佛像一座,並創辦「新覺生」雜誌及國際佛教文化出版社,此外又開辦定期之講經法會等活動,為臺灣中部之名剎。 p6767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寶覺禪寺

臺灣中部名剎之一。位於臺中巿北區。係民國十六年(1927),福建莆田縣後果寺住持良達所創建。其後由妙禪、智性先後接任第二、第三任住持。民國三十四年宗心(俗名林錦東)接任第四任住持後,除創辦《新覺生月刊》及國際佛教文化出版社外,又成立臺中佛學書院,復於寺內建八十八尺高之彌勒佛像一座。

此寺與日本佛教界時相往來。第四任住持林錦東曾皈依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宗務總長高林玄寶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此寺曾收集在台之日人遺骨一萬四千具,安置於寺內。民國四十四年,日本全國佛教會,亦曾將日本國寶解夢觀音像一尊贈送此寺。

〔參考資料〕 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五)。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大佛

指巨大的佛像。其材料多用岩石或金屬,木造者較少。一般佛像高度多以人身的二倍(即一丈六尺)為定量,超過一丈六尺者即稱作大佛。古來,印度、西域諸國製作了不少大佛。如法顯《佛國記》所載,北印度陀歷國的木造彌勒菩薩像,長八丈,足趺八尺,齋日常有光明,諸國王競相供養。另依《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述,大伽藍側有彌勒菩薩像,高百餘尺,為末田底迦阿羅漢明帝造。大佛的種類,立像、臥像、坐像皆有。《西域記》卷一謂梵衍那國王城東北,有高約百四、五十尺的立佛石像、高百餘尺的鍮石釋迦佛立像,城東伽藍中有高千餘尺的佛入涅槃像。又,緬甸白古巿外,現有一大涅槃像,一部分用磚、一部分用天然岩築造,長百八十二尺,肩高四十六尺,是現存大佛中罕見的巨像。

我國的大佛,起源甚早。梁‧天監年中(502~519),僧祐嘗造大佛像安置於光宅寺與攝山,又刻石大佛置於剜縣。北魏文成帝時,沙門統曇曜請求帝於京城之西開石窟,造高達六、七十尺的佛像,後來,又以赤金十萬斤、黃金六百斤造高約四十三尺的釋迦佛立像,置於天宮寺。又,洛陽龍門山石龕的佛像係北魏時所雕造;唐‧咸亨三年(672)在同地造高達八十五尺的盧舍那佛。

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帝於龍山造阿彌陀坐像百三十尺。唐‧久視元年(700),武后詔令天下僧尼每日出一錢,於白司馬參造大像。依《佛祖續紀》所載,開元十八年(730),僧人海通在嘉州(四川省樂山巿東)凌雲寺鑿石雕造約三六○公尺的彌勒坐像,並建九層閣殿覆之。此即我國最大的石刻佛像──樂山大佛像。

上述諸石佛像,迄今尚存,而金屬所造者在兵亂之際,皆遭鎔冶。至於後世所作的直隸省正定府龍興寺金銅觀音像、北京雍和宮彌勒立像等也都是巨型的佛像。

此外,台灣與香港佛教界在二十世紀以後,也陸續塑造若干大佛像,茲表列如次︰

朝鮮自古即有造彌勒巨像的風氣,如存於忠清道恩津灌燭寺的大佛高約六十五尺,係作於高麗‧光宗十九年(968)至穆宗九年(1006)。


┌─────┬─────┬───────────┬──────┐
│地 點│寺 院│佛 像 名 稱 │高 度│
├─────┼─────┼───────────┼──────┤
│臺灣,基隆│大佛禪院 │觀世音菩薩像(立像) │七十四尺 │
├─────┼─────┼───────────┼──────┤
│臺灣,台中│寶覺禪寺 │彌勒佛(坐像) │八十八尺 │
├─────┼─────┼───────────┼──────┤
│臺灣,台中│萬佛寺 │藥師佛(坐像) │七十尺 │
├─────┼─────┼───────────┼──────┤
│臺灣,台中│護國清涼寺│(1)觀世音菩薩(立像) │(1)五十六尺│
│ │ │(2)大勢至菩薩(立像) │(2)五十六尺│
├─────┼─────┼───────────┼──────┤
│臺灣,彰化│八卦山 │釋迦牟尼佛(坐像) │七十二尺 │
├─────┼─────┼───────────┼──────┤
│臺灣,台南│菩提寺 │觀世音菩薩(坐像) │八十四尺 │
├─────┼─────┼───────────┼──────┤
│臺灣,高雄│佛光山 │接引佛(立像) │一二0尺 │
├─────┼─────┼───────────┼──────┤
│香港 │寶蓮禪寺 │釋迦牟尼佛(坐像) │七十九尺 │
└─────┴─────┴───────────┴──────┘


關於日本大佛,安置於東大寺金堂的金銅毗盧舍那佛坐像高五丈三尺,乃天平勝寶元年(749)完成。其次,嘉承二年(1107),藤原清衡發願造高四丈的阿彌陀佛木像,置於奧州平原大長壽院,不幸於建武四年(1337),與大長壽院同付之一炬。天治元年(1124),瞻西發願於京都東山雲居寺勝應院造立高八丈的阿彌陀佛木像,外鍍以薄金。嘉禎二年(1236),九條道家發願於京都東山東福寺造高五丈的釋迦牟尼佛像。建長七年(1255)落成,亦為木像,有新大佛之稱。戰國時代俚諺云︰「南都半佛雲居,雲居半佛東福。」不久,雲居寺大佛毀壞,東福寺大佛亦於宗十四年(1881)與佛殿同遭大火燒毀。曆仁年間(1238),淨叨願於相模鎌倉深澤里造高八丈的阿彌陀佛坐像,亦為木像,又作佛殿安置之,建長四年(1252)改成銅像,又由於地近海濱,波濤侵襲,堂宇倒壞,佛像仍存。慶長七年(1602),豐臣秀賴為資先考冥福而發願於京都東山方廣寺造立大佛,邀請應其監工,後因失火,工程乃中挫,經十五年再興,二年後完成,即毗盧舍那佛坐像,高六丈三尺。寬文二年(1662)四月,依伊豆守松平信綱的意見而將佛像鎔鑄成錢貨,並改成木像,寬政十年(1798)七月,又遭雷火擊毀,後又以木製作,今尚存。寬永八年(1631),丹波守堀直時發願於江戶東叡山寬永寺造高二丈二尺的釋迦牟尼佛像,由於是塑像,不久遭地震而倒壞。宗二十二年(1889),攝津兵庫的紙商──南條莊兵 衛發願於神戶熊福寺安置二丈八尺的釋迦牟尼佛坐像,屢經改鑄,完成於二十四年(1891)三月。又,山城笠置寺及大和大野寺有筋雕彌勒像,是石像,亦屬於大佛的一種。

〔參考資料〕 《佛祖統紀》卷五十三;《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九十三;《太子傳古今目錄抄》;《諸寺緣起集》;《南都七大寺日記》。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