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生如來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佛名)金剛界曼陀羅五智如來之第三,南方月輪之中尊也。自大日如來之平等性智流出,從寶光幢笑之四金剛菩薩司一切之財寶。金色,左手為拳,右手開於外方,屈無名指與小指,中指與頭指大指劍立,或曰:左手執衣兩角,右手仰掌,成滿願印。密號云平等金剛,其種子為。胎藏界謂之開敷華王如來,其密號同。秘藏記末曰:「南方中臺寶如來,金色,左手拳,右手開外,無名小指屈,中指大指劍立。」守護經曰:「復於南方面向北坐,亦作如上金剛結跏,端身正坐,左手如前執衣兩角,右手仰掌,名滿願印,此即寶生如來之印。」參照五智如來條。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一切虛空極微塵數出生金剛威德大寶三昧
(術語)稱大日如來所入南方灌頂智大福德門之大寶三昧也。由此而出生寶生如來。見攝真實經上。
(明王)新譯仁王經奉持品說,佛於未來世受持三寶之處,使五方菩薩護其國。而同經儀軌上引不空三藏所持之梵本金剛頂瑜伽經,以彼經之五菩薩,配於本經之五菩薩,說此菩薩一一有正法輪與教令輪之二身,正法輪現菩薩之真實身,教令輪現明王之忿怒身。於此加五佛之自性輪身而為三輪身。此三輪身,儀軌之意也。又蓮華三昧經之意,以此三身為五佛身口意之三業。然秘藏記以五菩薩與五佛皆為自性輪身,此以度眾生為菩薩之自性故也。其中教令輪身,即五大明王。自性輪身,為佛住於自性之法身,故云自性輪,正法輪身為住於菩薩以正法度人之真實身,故云正法輪,教令輪身為受佛之教令,化現忿怒形,摧伏淫剛眾生之身,故云教令輪身。而教令輪身之本地,有二說:一依仁王經儀軌等之說,則各以其正法輪身之菩薩為本地。即菩薩受本佛之教令而現忿怒也。依大日經疏等之說,則直以自性輪身之佛為本地,秘藏記依後說。但此配屬為一往,剋實則五佛各現五種之正法輪身,五種之教令輪身也。故在九會曼荼羅,為大日之自性輪身,於理趣會現金剛薩埵之正法輪身。又於降三世會,現降三世明王之教令輪身。不動金剛者,受中央大日如來之教令,示現二臂之忿怒形,降伏一切鬼魅惑亂之明王也。降三世金剛者。受東方阿閦如來之教令。示現四頭八臂之忿怒形,降伏侵害正法之大自在天魔眾之明王也。軍荼利金剛者,受南方寶生如來之教令,示現八臂之忿怒形,降伏行疾疫惱害人之一切阿修羅眾諸鬼神之明王也。六足金剛者,受西方無量壽佛之教令,降伏興惡風雨害有情之一切毒龍之明王也。淨身金剛者,受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之教令,示現四臂之忿怒形,降伏奪人精氣之一切藥叉之明王也。八大童子秘要法曰:「金剛手曰:一切意相不同,或為順,或為逆。是故如來現慈悲之身,隨而作利益,解曰:諸佛之大悲,為愍眾生故。即於順者以順應之,若於逆者則以逆制之。一佛住於忿怒三昧時,十方諸佛同入於忿怒三昧。毘廬遮那於無相中示現明王時,諸佛菩薩不更現忿怒之身乎?故四方之如來現教令之身,降伏眾魔也。然本誓各有不同,且常不隨逐於行者。或降三世菩薩降伏天魔或三世之貪瞋痴,或軍荼利降伏毘那耶迦之常隨魔及人魔,或焰摩德迦降伏龍魔及諸怨敵,或金剛夜叉調伏眾魔及無智者。不動明王,恒隨行者,若天、若毘那夜迦、若鬼等所作之障礙,一時消滅。」
(名數)密宗所立,出於尊勝軌。是於佛地之五位發五願也: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以度一切眾生為願,是願求東方阿閦如來內證之菩提心也。二、福智無邊誓願集,以集成無邊功德為願,是願求南方寶生如來內證之福德者,福智圓滿之位也。三、法門無邊誓願學,以學顯密大小教法為願,是願求西方阿彌陀如來清淨之轉法輪智也。四、如來無邊誓願事,以成供養諸佛利樂眾生二事為願,是願求北方不空成就佛之內證大精進智也。五、無上菩提誓願成,以成就究竟之果德為願,是願求中央大日如來之法界體性智也。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曰:「若於本教尊勝陀羅尼經,每於白月十五日,除滅業增福延命,要期誦一千徧,證出世三摩地,得不妄陀羅尼。(中略)若欲持誦,至道場先雙膝著地,禮毘廬遮那佛及八大菩薩,發露懺悔,發五大願: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二、福智無邊誓願集,三、法門無邊誓願學,四、如來無邊誓願事,五、無上菩提誓願成。」
(名數)密教所說,如來之五智也。於上四智加法界體性智之一。
(名數)顯教轉八識而成就四智,以立為究竟之報身如來。密教於此加第九識所轉之法界體性智而為五智,以為金剛界智法身之大日如來:一、法界體性智,是轉奄摩羅識所得。法界有差別之義,諸法差別,其數過於塵沙,是為法界。法界體性即六大也。大日住於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為法界體性智,主方便究竟之德。二、大圓鏡智,是轉阿賴耶識所得。顯現法界之萬象,如大圓鏡之智也。三、平等性智,是轉末那識所得。成諸法平等作用之智也。四、妙觀察智,是轉意識所得。分別好妙諸法而觀察眾機,說法斷疑之智也。五、成所作智,是轉眼等之五識所得。成就自利利他妙業之智也。此五智雖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為引攝眾生,自本體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時法界體性智住於本位,而為中央之大日如來。由大圓鏡智而成東方之阿閦如來,主發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寶生如來,主修行之德。由妙觀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彌陀如來,主成菩提之德。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來,主入涅槃之德。由此五智成為體相二大。蓋法界體性智之大日為六大,是體大也,四方之四佛為其所出之別德,則是四曼之相大也。即大圓鏡智之阿閦,為大曼荼羅身。平等性智之寶生,為三昧耶(譯平等)曼荼羅身。妙觀察智之彌陀,為法曼荼羅身。成所作智之不空成就,為羯磨(譯作業)曼荼羅身。理智不二,故此五智五佛,即胎藏界地水火風空之五大也。其分配有二樣。見五大條。此有通別二門,今依別門也,若依通門,則五智直為五智,五如來直為五如來,教觀大綱曰:「慈覺云:真言天台立五智者,法界體性智緣中道遮照境。」
(名數)或開佛智為五智,前四智加法界體性智之一,是密教特有之說也。
(名數)金剛界五智所成之五如來也。一大日如來,法界體性智所成。二阿閦如來,大圓鏡智所成。三寶生如來,平等性智所成。四無量壽如來,妙觀察智所成。五不空成就如來,成所作智所成。見五智條。菩提心論曰:「東方阿閦佛因成大圓鏡智,亦名金剛智也。南方寶生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頂智也。西方阿彌陀佛由成妙觀察智,亦名蓮華智,亦名轉法輪智也。北方不空成就佛,由成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也。中方毗廬遮那佛,由成法界智。」
(術語)是三種秘密儀軌所說,觀吾五藏為五大即五如來,而即身成佛之三摩地也。儀軌曰:「阿字(地大)者,金剛部,主肝;鍐字(水大)者,蓮華部,主肺;覽字(火大)者,寶部,主心;唅字(風大)者,羯磨部,主胃;欠字(空大)者,虛空部(虛空者佛之異名)主脾。(中略)阿字者東方阿閦如來,鍐字者西方阿彌陀如來,覽字者東方寶生如來,唅字者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欠字者上方毘盧那大日如來。」如是五臟即為五大,而五大即為五智如來,則依此五藏三摩地,而得即身成佛也。因而又名五輪(五輪者五大之德名)三摩地,亦曰五物觀。
(書名)日僧栂尾所傳之秘法也。(一)智拳印。(二)外縛五股印。(三)與願施無畏印。為法報應三身之印明,以(四)寶生如來印。(五)無量壽如來印。(六)智拳印。(七)八葉蓮華印。解之。載於心舟七刀印田一。其第四以下之印,最宜秘之,以除滅三毒者。是滅罪生善之根本故也。
(名數)先由大日如來之心中流出嬉戲菩薩供養東方阿閦如來,嬉戲者,眾生初得生佛不二之菩提,照了自身即佛,大歡喜之標幟,是金剛部阿閦如來之三摩地也。故今與以相應之嬉戲適悅形菩薩供養之。次由中心流出鬘菩薩供養南方寶生如來,華鬘者,理智具足,萬德開發之標幟,是寶部寶生佛之三摩地也,故與以相應之華鬘瓔珞形菩薩供養之。次由心中流出歌菩薩供養西方彌陀如來。歌者,說法之標幟,是蓮華部彌陀如來之三摩地也,故與以相應之歌菩薩供養之。次由心中流出舞菩薩供養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旋舞者,神通自在遊戲作業之標幟,是羯磨部不空成就如來之三摩地也,故今以舞菩薩供養之。此四菩薩中第一者取其心身之愛嬌,第二者取其服裝之善美。後之二者,取其技藝之精妙也。
(術語)金剛界曼陀羅五方中,南方之月輪,其中尊為寶生如來,司一切眾生之財寶福德,故云寶生部。
(名數)四方之四佛也。金光明經壽量品曰:「於蓮華上有四如來:東方名阿閦,南方名寶相,西方名無量壽,北方名微妙聲。」觀佛三昧海經本行品曰:「東方阿閦,南方寶相,西方無量壽,北方微妙聲。」大日經具緣品曰:「東方號寶幢,南方大勤勇徧覺華開敷,北方不動佛(同疏曰:不動非其本名,本名當曰鼓音如來),西方仁勝者,是名無量壽。」金剛頂經曰:「不動如來,寶生如來,觀自在如來,不空成就如來。」
(名數)四智印也,於金剛界五智如來中除大日如來之法界體性智,謂其餘阿閦如來之大圓鏡智,寶生如來之平等性智,無量壽如來之妙觀察智,不空成就如來之成所作智也。
(名數)金剛界大日如來之四親近女菩薩也。是皆由大日如來流出,為四方四佛能生之母。一金剛波羅蜜菩薩,為黑青色,左手蓮華上有函,右手結阿閦如來之印。金剛者,金剛堅固菩提心也。此菩薩為東方阿閦如來能生養育之母。二寶波羅蜜菩薩,為白黃色,左手蓮華上有寶珠,右手持四角金輪,寶者,萬善所成之功德也。此菩薩為南方寶生如來能生養育之母。三法波羅蜜菩薩,為赤肉色,結無量壽之印,蓮華上有函。法者智慧門說法之德也。此菩薩為西方無量壽佛能生養育之母。四業波羅蜜菩薩,為青色。左手蓮華上有函。右手取羯磨杵,業者眾生利益之事業也,此菩薩為北方釋迦如來能生養育之母。見兩部曼荼羅鈔上。
(菩薩)梵名乞叉底蘗沙Kṣitigarbha,在忉利天,受釋迦如來付屬,每日晨朝入恒沙禪定觀察眾機,於二佛中間無佛世界教化六道眾生之大悲菩薩也。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又在密教其密號為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剛,在金剛界示現南方寶生如來之幢菩薩,在胎藏界則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薩埵也。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囑累人天品曰:「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天龍八部大會之中,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地藏十輪經一曰:「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從定起已,徧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地藏本願經下曰:「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慇懃付屬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地藏十輪經一曰:「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地藏講式曰:「梵號叉底俱舍,密亦號悲願金剛,今號地藏薩埵也。彼胎藏界現九尊之主伴,度九界妄情。此金剛界列寶生界會,舉大悲之幢導三有迷途。」案:地藏菩薩名。在釋迦既滅以後,彌勒未生以前,眾生賴以救苦,自誓必盡度六道眾生,始願成佛。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以救苦難。其狀圓頂。手持寶珠及錫杖。或云即閻羅王之化身也。
又佛滅度一千五百年。地藏降迹新羅國主家。姓金。號喬覺。永徽四年,年二十四歲。祝髮。攜白犬善聽,航海而來。至江南池州府東青陽縣九華山。端坐九華山頭,七十五載。至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計年九十九歲。時有閣老閔公,素懷善念。每齋百僧,必虛一位,請洞僧(即地藏也)足數。僧乃乞一袈裟地。公許。衣徧覆九峰。遂盡喜捨。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後亦離俗網。反禮其子為師。故今侍像。左道明,右閔公,職此故也。菩薩入定二十年,至至德二年七月三十日顯靈起塔。至今成大道場。
又九華山之肉身殿,相傳為地藏成道之處。有磴八十一級,緣練以登,峻險不堪言狀。其化成寺,即地藏王宮,中存地藏之遺迹甚多。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曰:「無知愚人,妄謂地藏菩薩是暹羅國太子,其肉身塔,遇閏大七月,彼國之王親來開塔。豈知此係新羅國王族出家,姓金名喬覺,於唐玄宗時來九華。居數十年,後坐脫,肉身不壞,遂以全身入塔,絕無開塔之說。當唐之時,高麗有三國:一高勾麗,二新羅,三百濟。後高勾麗吞滅二國,而但名高麗耳。近時愚人,不知新羅,遂訛作暹羅。唐時亦無暹羅之名,彼係兩國:一暹國,一羅斛國,後併為一,遂名暹羅。此僧事迹,具載九華志,宋高僧傳。」
(名數)四方如來應之,各流出一女菩薩供養中央如來也。其先東方之阿閦如來流出香菩薩而供養之,此以東方為初發菩提心之方,又東方者初也,是故以妙香供養之,其故東方是三摩耶戒也(理趣經意)。戒名戒香,戒者是三學之初也,故以己所證之香三摩地供養大日也。其次南方之寶生如來,流出華菩薩供養之,是於胎藏界此如來名開敷華王如來,此為南方福德門之標幟,即以己所證之香三摩地供養大日也。其次西方之阿彌陀如來,流出燈菩薩供養之,此以阿彌陀為智慧門,故以己所證之智慧三摩地燈供養大日也。其次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流出塗香菩薩供養之,不空成就者釋迦如來也,又塗香為五分法身之標幟。戒定等之功德,能除煩惱之污穢,故譬如塗香也。北方為入涅槃門,故以五分法身為其自證。蓋釋迦如來出於穢土,利益眾生親近於濁亂之境界,故以此五分法身之塗香清穢濁,以己所證之塗香三摩地供養大日也。見辨惑指南三。
(佛名)於施餓鬼法,五智如來之南方寶生如來,稱為寶勝如來。教行錄一放生文曰:「釋迦本師,彌陀慈父,寶勝如來。」秘藏記本曰:「施餓鬼義,寶勝如來南方寶生佛。」
(佛名)見寶生如來條。
(印相)寶生如來之寶形印也。成金剛縛,以左右中指使如寶形。圖印集一曰:「寶生印金剛縛,忍願如寶形。」
(術語)寶生如來四親近之第四,金剛笑菩薩也。使一切有情諸根得無量之安樂悅意,故名常喜悅根。見金剛頂經一。
(物名)梵名駄縛若Dhvaja,又曰計都Ketu,譯曰幢。為竿柱高出,以種種之絲帛莊嚴者。藉表麾群生,制魔眾,而於佛前建之,或於幢上置如意寶珠,號之為與願印,寶生如來,或地藏菩薩之三昧耶形也。大日經疏九曰:「梵云駄縛若,此翻為幢。梵云計都,此翻為旗。其相稍異,幢但以種種雜色絲標幟莊嚴,計都相亦大同,而更加旒旗密號,如兵家畫作象龍鳥獸等種種類形,以為三軍節度。」演密鈔五曰:「釋名曰:幢者童也(童獨也),其貌童童然,即軍中獨出之謂也。」
(圖像)其像不一,一為雙身抱合之像。大聖歡喜形像品儀軌曰:「夫婦二天,令相抱立,其長七寸,或五寸作之。二天俱象頭人身,但男天面繫女天右肩,而令視女天背;亦女天面繫男天右肩,而令視男天背。足踵皆俱露現,手足柔軟,猶如壯肥端正女人。男天頭無華鬘,肩系赤色袈裟。女天頭有華鬘,而不著袈裟,手足有瓔珞環,亦用其兩足蹈男天足端。此二天俱白肉色,著赤色裙,各以二手互抱腰上,其右手覆左手背。二天右手中指端令至左手中指中節背上。」含光儀軌曰:「二天身相抱正立,雙象頭人身。其左天著天華冠,鼻牙短,其目亦細,著赤袈裟福田相衣,身赤白色;右天面目不慈,鼻長目廣,不著天冠及福田衣,身赤黃色,唯以黑色衣而纏其頸肩,此天以面相著前女天面,作愛著相。(中略)又像二形如形,相抱正立。唯以男天面繫女天之右肩,而視女天背;亦以女天面繫男天之右肩,而視男天背也。目細牙短為婦天,其二天並不著法衣天冠,而現本毘那夜迦身。」二為單身二臂之像。秘藏記末曰:「歡喜天,左手蘿蔔,右手持團。」金剛界曼陀羅大鈔一曰:「歡喜天,象頭人身,左手蘿蔔,右手持團,蘿蔔大根也。」三為單身四臂之像。形像品儀軌曰:「復有四臂像,其形象頭人身,具足四臂。所謂右第一手執鉞斧,第二手把歡喜團盤,左第一手把牙(或執杵),第二手執寶棒。」四為單身六臂之像。含光儀軌曰:「象頭人身,左牙出,右牙折。面少向左,其鼻向外瘻,身色赤黃。有六臂,左上手把刀(金剛智言把劍),次手把果盤(金剛智言歡喜團),下手把輪,右上手把棒,次手把索,下手把牙。」
(圖像)大日經一曰:「大梵在其右,四面持髮冠,唵字相為印,執蓮在鵝上。」大日經疏五曰:「大梵王,戴髮髻冠,坐七鵝車中。四面四手:一手持蓮華,一手持數珠,已上是右手;一手持軍持,一手作唵字印,以上是左手也。印當稍屈頭指直伸餘指,側手按之而作語狀,是名淨行者吉祥印。」秘藏記下曰:「大王,大梵天四面,面上三眼,有四手各持華瓶鉾,肉色。」
(圖像)有二種:一為八臂具種種之器仗者。最勝王經大辯才天女品曰:「依高山頂勝住處,葺茅為室在中住,恒結軟草以為衣,在處常翹於一足。」又「面貌容儀人樂觀,種種妙德以嚴身。(中略)常以八臂自莊嚴,各持弓箭刀槊斧,長杵鐵輪并羂索,端正樂見如滿月。」一為二臂立左膝而彈琵琶者。大日經疏十四曰:「先仰左手當臍如承把琵琶狀,右手風空捻餘散申之,向身運動,如彈絃之狀,是妙音天印也。」秘藏記下曰:「辯才天,白肉色,彈琵琶。」
(圖像)不空羂索觀音之像法,依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有三說:一者三面十臂,一者三面六臂,一者一面四臂。今世間所見之像多三面六臂也。三面六臂者三面各有三眼。經二十二曰:「不空王觀世王音菩薩,身量橫量十六指數,三面六臂。正中大面慈悲熙怡,如首戴大梵天面,眉間一眼,首戴天冠冠有化阿彌陀佛。左面怒目可畏,眉間一眼,鬢髮聳竪,月冠冠有化佛。右面嚬眉怒目,狗牙上出,極大可畏,眉間一眼,鬚髮聳竪,首戴月冠冠,有化佛。一手持羂索,一手持蓮華,一手持三叉戟,一手執鉞斧,一手施無畏,一手把如意寶杖。結跏趺坐,佩身光焰。」又秘藏記末記三面四臂之像云:「不空羂索菩薩,白肉色,有三目并三面,左右二面大青色,著鹿皮裙。有四手,左一手取開蓮,次手羂索,右一手說法相,次手取軍持瓶。」
(圖象)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二十八曰:「臺中出現不空羂索心王清淨蓮華明王,三面四臂,首戴寶冠。冠有化佛,當中正面,圓滿熙怡,眉間一目。左右二面如不空羂索觀世音左右面目,一手持開蓮華,一手持羂索,一手持寶幢,一手把三叉戟。」秘藏記末曰:「不空鉤觀自在菩薩,四面四手,肉色,左右二面青色。左一手蓮華上有鉤,一手羂索,右上手捧鉤,次一手三股跋折羅。」
(圖像)經軌所說有種種。
(第一像):是世間流布之像,而立印軌,與底哩三昧耶經,與使者法之各初章所說,與大日經具緣品之說相相同。但身色則諸說有異,大疏六為黑色,立印軌為青色,使者法為赤黃色,底哩經未說身色,然其所說之相,與使者法大同,則身色亦可同於彼也。大日經二曰:「不動如來使,持慧刀羂索,頂髻垂左肩,一目而諦觀,威忿身猛焰,安住在盤石,面門水波相,充滿童子形。」同疏五曰:「畫不動明王如來使者,作童子形,右持大慧刀印,左持羂索,頂有莎髻,屈髮垂在左肩,細閉左目,以下齒嚙右邊上脣,其左邊下脣稍翻外出,額有皺文猶如水波狀。坐於石上,其身卑而充滿肥盛,作奮怒之勢,極忿之形,是其密印標幟相也。(中略)所以持利刃以羂索,承如來忿怒之命盡欲殺害一切眾生也。羂索是菩提心中四攝方便,以此執繫不降伏者。以利慧刃斷其業壽無究之命,令得大空生也。若業壽種除,則戲論語風亦皆息滅,是故緘閉其口。以一目視之意,明以等目所觀,一切眾生無可宥者。故此尊凡有所為事業唯為此一事因緣也。鎮其重障磐石使復不動,成菩提心妙高山王故,云安住在磐石也。」同九曰:「不動明王,此是如來法身。以大願故,於無相中而現是相,護一切真言行者。若行者常能憶念,能離一切障也。所謂不動者,即是真淨菩提之心。為表此義故,因事立名也。此明王閉一目者,有深意也。以佛眼明鑑,唯一而已,無二無三也。」立印軌曰:「左垂一索髮,左目而視眇,右手操銳劍,左手執羂索,安置寶盤上,現叱吒暗鳴,現怖三界相。」安鎮軌曰:「坐金盤上,光焰熾盛,其焰多有伽樓羅狀。」聖無動尊念誦儀軌曰:「頭上七髻左肩。」今釋以上諸書所述之意義如下:
一、右手之利劍,其說詳於上標幟條。
二、左手之羂索,亦如上。
三、左頭垂一辮髮,表一子之慈悲也。頭為一身中之最上者,故表佛界,左表眾生界,如母之愛念一子,垂大悲於眾生界也。又左為慈悲之標幟。
四、一目諦觀,如疏自釋,而所以閉左一目開右一目者,表掩閉左道,而使入字之一乘也。而世間之不動多開兩目,或言開兩目者,依安鎮軌所云目口皆張。又傳釋迦所現之不動,開一目,閉一目者,以釋迦出世於五濁惡世,使三乘六道悉入一佛乘故也。大日所變之不動,兩眼俱開,是即以本不生之智眼,諦觀生死涅槃,皆是心德,而無可棄者故也。
五、住迦樓羅焰,迦樓羅焰徧於身上者,是表智火之金翅鳥身噉食惡毒之龍也,金翅鳥噉食諸龍故。不二中道之大智火,降伏九十六種外道邊見之義也。
六、坐磐石,如疏自釋。或問:依疏文,磐石者,初譬重障,後譬淨菩提心,其相違如何?答曰:是煩惱即菩提之意,迷則為重障,悟則為淨菩提心,本非二體也。
七、閉其口,亦詳於疏釋。
八、下齒囓右上唇,是表使天魔怖畏之智力。右者智之方,天者為上,故以右齒咬上唇也。
九、左邊下唇稍翻外出,是表起慈悲之用,左者悲之方,悲者為下化,故左唇翻於外也。
十、額上小波相,額者四處加持時,南方寶生如來灌頂作佛之位,而在因者,第七識也,即一切眾生七識之波浪並起,與第七識相應之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四煩惱水波之位也。又依實義,則額上者即以字之智水灌頂作佛之位也。此表染淨之水波,而額上作皺印也。
十一、頂上七莎髻,髻形分七,如莎草所分之形,底哩軌頌云「頭上七種髮,表七菩提分。」頂上者大空之果也,以依七覺支而能證果故也。又髮者是心之條,覺悟者亦心之用,故以髮表之也。
十二、身青黑赤黃。青黑皆風大之色,表大能破之色即調伏之相,使者法曰:「赤黃色者,黃是地大阿字諸法本不生理所證之色,赤是火大本不生智能證之色,理智不二,能證一體,故現赤黃色也。」
十三、充滿肥盛,其身卑而充滿肥盛者,是僮僕承事之相也。
(第二像):立印軌云:底哩皆於第三章說之。底哩經云:欲禁他軍陣之眾,而使不動,則自於旌上畫不動尊,四面四臂,身作黃色,上下出牙,作大忿怒瞋畏之狀,徧身有火光,作吞兵之勢(兵是武器之總名,立印云:作吞他刀之相),四臂所持未詳,依安鎮法及護世八天法,則上二手作金剛拳,頭指與小指曲如鉤,以安於口之兩邊,下二手如常持劍索。其身黃色者,攝領之義,勝他之義也。蓋黃者是真金及中央之土色,土者金木水火之主,中者四方之宗(是攝領之義),真金者是銀銅鉛鐵等中之最(是勝他之義),四面者吞四方敵兵之義也,上二手利牙之相,是噉食怨敵之相也,劍索如上。
(第三像):立印軌云:又有法,畫釋迦牟尼佛像,右邊畫文殊童子,左畫金剛手菩薩,作微笑形,於下畫無動大威怒金剛,著種種瓔珞,嚴飾於身。此中不動之像同第一像,但加三尊為異,此中中央之釋迦為不動之本身故(底哩經意),金剛手者亦是本身故(立印軌意),文殊者智之尊,明王主智,故加此三尊也。
(第四像):立印軌云:復次有畫像法,於袈裟上畫,應作青黑色,髮向左邊垂,作童真形狀,操鑠訖底(三叉戟),或執縛曰羅,眼睛色微赤,有威焰,其光赫赫,坐磐山上,其山色赤黃,著青色衣。此中鑠訖底表三部之智,以不動為佛部之持明使者,佛部為蓮金二部之總體故也。
(第五像):出立印軌,亦同第一像。但取死人衣服刺自身之血圖之,欲成持明仙中之王,則對此像持誦。
(第六像):安鎮國家法云:四臂,作大忿怒身,紺青色,湛滿,端嚴,目口皆張,狗牙出於上,右劍,左索,其上二臂在口之兩邊,作忿怒印,身處八輪之金剛輪內,其輪內外,現八個三股金剛杵頭,後有迦樓羅炎,坐極大之四寶須彌山上,有八天王並眷屬。
(第七像):瑜伽大教王二云:阿闍梨觀想坎字變為大智印,大智化為不動尊忿怒明王。作眇眼童子相,身口翡翠色,頂上戴冠,內有阿閦佛,六臂四面,各面有三目,正面微笑,右面黃色,現忿怒相,開口,出舌,舌如紅蓮,左面白色,以齒咬唇,現大忿怒相。右第一手持劍,第二手持金剛杵,第三手持箭,左第一手持羂索,及作期剋之印(竪頭指也),第二手持般若經,第三手持弓,放赤色之光,徧滿照耀,坐蓮華上,垂一足。座下有大寶山,心念吽字,故能除諸魔,具無邊之神通,如化雲徧滿虛空。依如此之法,而觀想彼人已踐聖道,不久可以成佛,此名一切如來證覺不動智變化金剛三摩地。
(第八像):大聖無動明王守護國界法云:復次,說畫像之法,取白氈或淨衣而畫聖尊。四面忿怒,身色如日輪,火髮上聳,六臂,各持器杖。右手持利劍,左持索,次右手持金剛箭,左手持寶弓,次右手持金輪,左手執金剛杵。以金色之師子王為座而坐之,八大童子侍立於左右。
(術語)梵語鉢羅底麼Pratimā之譯。即木像畫像等肖像也。根本毘奈耶四十五曰:「汝持畫像至本國時,於廣博處懸繒幡蓋,香花布列,盛設莊嚴,方開其像。若此,有問是何物者,應答言此是世尊形像。」即其例也。
(術語)陀羅尼集經九大青面金剛咒法曰:「一身四手,左邊上手把三股叉,下手把棒。右邊上手掌拈一輪,下手把羂索。其身青色,面大,張口,狗牙上出。眼赤如血而有三眼,頂戴髑髏,頭髮聳竪如火焰色。頂纏大蛇,兩膊各有倒懸一龍,龍頭相向。其像腰纏二大赤蛇,兩腳腕上亦纏大赤蛇。所把棒上亦纏大蛇,虎皮縵胯,髑髏瓔珞。像兩腳下各安一鬼,其像左右兩邊各當作一青衣童子,髮髻兩角,手執香爐。其像右邊作二藥叉,一赤一黃,執刀執索。其像左邊作二藥叉,一白一黑,執槊執叉。形像並皆甚可怖畏。手足並作藥叉手足,其爪長利。」
(圖像)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經曰:「此青頸觀自在菩薩畫像法,其三面。當前正面作慈悲熙怡貌,右邊作師子面,左邊作豬面。首戴寶冠,冠中有化無量壽佛。又有四臂,右第一臂執杖,第二臂執把蓮華,左第一執輪,左第二執螺。以虎皮為裙,以黑虎皮於左膊角絡,被黑蛇以為神線。於八葉蓮華上立,瓔珞臂釧,環佩光焰,莊嚴其身。其神像從左膊角絡下。」
(圖像)俱摩羅儀軌曰:「次畫本尊像,長一尺五寸,而作丁字立。足踏青蓮華,身作黃雲色。髮赤上繚亂,種種諸瓔珞,環釧以嚴身,用虎皮縵胯。左執拔折羅,右下施無畏,當作極迅形。」又有一種畫法。聖迦扼忿怒金剛童子儀軌經上曰:「畫菩薩身,種種瓔珞以莊嚴,身如火色,徧身流出火焰。以右手持金剛杵,鋒舉向上。左手作施願手,腳為里荼踏磐石上。」(里荼即前言之丁字形也)。其他又有數種之畫法。
(圖像)同秘要品曰:「矜羯羅,形如十五歲童,著蓮華冠,身白肉色,二手合掌,其二大指與頭指間橫插一股杵,天衣袈裟微妙嚴飾。制吒迦亦如童子,色如紅蓮,頭結五髻(表五智),左手嚩日羅,右手執金剛棒,瞋心惡性之者,故不著袈裟,以天衣纏頸肩。」
(圖像)阿地瞿多譯之摩利支天經(陀羅尼集經十)曰:「若人欲得供養摩利支天者,應用金若銀若赤銅若白檀若赤檀等,隨力所辦,作魔利支天像。其作像法,似天女形。其像左手屈臂向上,手腕當左乳前作拳。拳中把天扇,扇如維摩詰前天女把扇,於扇當中作西國卐字。字如佛胸上卐字,字四曲內各作四箇日形著之,其天扇上作燄光形。右手伸臂並伸五指,指頭垂下。身長大小一寸二寸乃至一肘,其中最好者一二寸好。(中略)其像左右各作一侍者,其侍者作天女形,種種莊嚴,作此像已。若比丘欲行遠道,於袈裟中裹著彼像,若是優婆塞頭髻中藏著於像,大小行時離身放著,不得共身上廁大小行。」天息災譯之大摩利支菩薩經一曰:「今有成就法,用好綵帛及板木等,於其上畫無憂樹。於此樹下畫摩利支菩薩,身如黃金色,作童女相,掛青天衣,手執蓮華,頂戴寶塔莊嚴。(中略)別明成就法,令彼行人先作觀想,想彼摩利支菩薩坐金色豬身之上,身著白衣,頂戴寶塔,左手執無憂相華枝,復有群豬圍繞。」
(修法)修佛行以施為第一,六度中以施為最初,四攝中亦以施為第一。而施之中以施餓鬼為最。故三國諸師盛行此法。其法出於不空譯之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稱寶掌如來(南方寶生佛),妙色身如來(東方阿閦佛),甘露王如來(西方彌陀佛),廣博身如來(中央大日佛),離怖畏如來(北方釋迦佛),五如來之名號,則以佛之威光加被故,能使一切餓鬼等滅無量之罪,生無量之福,得妙色廣博,得無怖畏,所得之飲食變為甘露微妙之食,即離苦身而生天淨土也。寶掌如來為南方之寶生如來,最勝王經作寶相。或作寶星。今日寶掌。一義云掌者主掌之義,以掌寶故,名曰寶掌。一義云攝真實經所說:「結施願印左手同前,右手仰掌入南方寶生如來三昧。(中略)從五指間雨如意珠,此如意珠雨天衣服天甘露。」右手仰掌,由掌中雨寶,故名寶掌。經軌者,如佛說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一卷,不空譯。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一卷,不空譯。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一卷,實叉難陀譯。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一卷,不空譯。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起教阿難陀緣由,一卷,不空譯。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一卷,不空譯。
[佛光大辭典]
一切虛空極微塵數出生金剛威德大寶三昧
乃密教大日如來所入南方灌頂智大福德門之大寶三昧;由此而出生寶生如來。據攝真實經卷上載,大日如來入此三昧後,從右肩放出金色光,又從頂至足,一一毛孔悉放此光明,如是光明合成一色,普照南方無量世界;所有黑闇世界之眾生,乃至生盲者,悉蒙光照,眾苦消除,受無量樂。 p17
指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內供之四菩薩與外供之四菩薩。內供者,大日如來應四方如來所證三摩地之德,而由心中流出四菩薩以供養之,即以嬉、鬘、歌、舞四菩薩分別供養東方阿如來、南方寶生如來、西方彌陀如來、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外供者,由四方如來流出,為供養大日如來之菩薩,即阿閦如來以香菩薩供養之、寶生如來以華菩薩供養之、彌陀如來以燈菩薩供養之、不空成就如來以塗香菩薩供養之。以上八供與四攝菩薩、四波羅蜜菩薩等,皆為相對於十六菩薩慧門之定門,稱為定門十六尊。 p284
為「東因發心」之對稱。密教以中臺大日如來之位為發菩提心之「因位」,依中、東、南、西、北之順序,配上五佛,表示修行之方向與階段。乃唐代不空三藏所傳之義,此說係以「即事而真」為旨,以「本有本覺」為宗。真言行者斷惑修證之過程,其菩提心之次第轉昇,可分為五階段,配合悉曇 (a,阿)字在音韻上之五種轉化,稱為阿字五轉,若以此五轉配上五方五佛,再依準世間五行之配立,而以中臺大日如來之位為發菩提心之因位(發心位),配上悉曇之 (a)字;以東方阿閦如來之位為修行位,配上 (ā)字;以南方寶生如來之位為菩提位,配上 (aj)字;以西方彌陀如來之位為涅槃位,配上 (ah)字;以北方釋迦如來之位為方便究竟位,配上 (āh)字。以修行之方向而言,此乃「從果向因」之取向,屬於「本覺下轉門」之說。〔宿曜軌(不空)、大日經疏卷十四〕(參閱「東因發心」3295、「阿字五轉」3613) p1017
又作五大尊、五忿怒、五部忿怒。即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與金剛夜叉明王。此五尊乃九識所變,係五佛為降伏內外魔障所變現之教令輪身。中央之不動明王為大日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一切諸魔。東方之降三世明王為阿閦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大自在天。南方之軍荼利明王為寶生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五陰魔。西方之大威德明王為無量壽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人魔。北方之金剛夜叉明王為不空成就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地魔。若就內魔而言,不動頭上之蓮華表第九識,降三世之八臂表第八識,軍荼利之遍身纏蛇表第七識,大威德之六面六臂表第六識,金剛夜叉之五眼表前五識。由於金剛夜叉與烏樞沙摩明王二尊有同體之說,故五大尊中,亦有以烏樞沙摩代替金剛夜叉者。又安置五大明王之堂,稱為五大堂。設置五大堂,以五大明王為本尊所修之祕法稱為五壇法。〔新譯仁王經儀軌卷上、補陀落海會軌、祕藏記、覺源鈔卷下、諸尊印義卷四、乳味鈔卷九〕 p1058
即指五佛。(一)指密教曼荼羅中央之大日如來與其四方之四佛。金剛界曼荼羅以大日如來為中心,東配以阿閦如來,西配以無量壽如來(阿彌陀佛),南配以寶生如來,北配以不空成就如來。〔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祕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卷上〕(參閱「五佛」1092)
(二)謂十方佛、過去佛、未來佛、現在佛、釋迦佛等五種佛。〔傳光錄卷下〕
(三)施餓鬼會時所供奉之五尊如來:(一)寶勝如來,表平等性智之用。(二)妙色身如來,表大圓鏡智之用。(三)甘露王如來,表妙觀察智之用。(四)廣博身如來,表法界智之用。(五)離怖畏如來,表成所作智之用。〔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祕藏記〕 p1075
即五尊佛。又作五智佛、五智如來、五禪定佛。有金剛界與胎藏界之別。(一)金剛界五佛,即毘廬遮那(梵 Vairocana)、阿閦(梵 Aksobhya)、寶生(梵 Ratna-sajbhava)、阿彌陀(梵 Amitābha)、不空成就(梵 Amogha-siddhi)。居於金剛界曼荼羅中央之五解脫輪。其中,大日如來位於中央,身呈白色,住智拳印。阿閦如來位於東方,身呈黃金色,左手握拳,安於脅部,右手下垂觸地。寶生如來位於南方,身呈金色,左手握拳,置於臍部,右手向外結施願印。阿彌陀如來位於西方,身呈金色,住三摩地印。不空成就如來位於北方,身呈金色,左手握拳當臍,右手舒五指當胸。五佛之種子依次為 (vaj)、 (hūj)、 (trāh)、 (hrīh)、 (ah)。(二)胎藏界五佛,謂大日、寶幢、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即胎藏曼荼羅中臺八葉中之五佛。其中,大日如來位於中央,身呈黃金色,住法界定印。寶幢如來位於東方,身呈赤白色,左手握拳,安於脅部,右手作觸地印。開敷華王如來位於南方,身呈黃金色,住離垢三昧。無量壽如來位於西方,身亦呈黃金色,住彌陀定印。天鼓雷音如來位於北方,身呈赤金色,為入定之相。五佛之種子依次為 (āh)、 (a)、 (ā)、 (aj)、 (ah)。
蓋金剛界為果曼荼羅,表智;胎藏界為因曼荼羅,表理,故五佛之種子與色相等雖不同,其體則無異。其中,大日與阿彌陀在胎金兩界中之名稱相同,而胎藏界之寶幢、開敷華王、天鼓雷音等,依次即為金剛界之阿閦、寶生與不空成就。此五佛為法界體性智等之五智所成,故稱為五智佛、五智如來。又五佛配於五大、五方等,此有二傳,其中,不空三藏依本有門胎藏之義,以中因為宗之故,順世間五行之配列,以空大配東方阿閦,火大配南方寶生,風大配西方阿彌陀,水大配北方不空成就,地大配中央大日。善無畏三藏則依修生金剛界之義,以東因為宗之故,以地大配東方阿閦,火大配南方寶生,水大配西方阿彌陀,風大配北方不空成就,而以空大配中央之大日。然此二義原係兩部之宗義,故互相通用而不偏廢。
又西藏所傳之五佛,稱為五禪定佛,住於淨土而化現人身佛之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釋迦牟尼、彌勒等五佛,以化度眾生。又出生普賢、金剛手、寶手、蓮華手、及一切手等五法子禪定菩薩,於人身佛入滅後當擔起度生濟世之事。〔大日經卷一、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法門、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一、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二〕 p1092
密教五佛及其所配之五身。(一)大日如來,為常住三世淨妙法身。(二)阿閦如來,為金剛堅固自性身。(三)寶生如來,為福德莊嚴聖身。(四)阿彌陀如來,為受用智慧身。(五)不空成就如來,為變化身。〔金剛界禮懺〕 p1093
密教五佛各出現菩薩、金剛與忿怒。此三者次第為法身、般若、解脫等三德,亦為境、智、行之三軌。(一)大日如來,現轉法輪菩薩、遍照金剛、不動明王。(二)阿閦如來,現虛空藏菩薩、如意金剛、軍荼利明王。(三)寶生如來,現普賢菩薩、薩埵金剛、孫婆明王。(四)阿彌陀如來,現觀世音菩薩、法金剛、馬頭明王。(五)不空如來,現彌勒菩薩、業金剛、金剛夜叉。 p1093
梵語 pañca jñānāni。(一)密教開立大日如來之智體為五,稱為五智,而以五智配當五佛、五部。此係菩提心論、祕藏記等所說。(一)法界體性智(梵 dharma-dhātu-svabhāva-jñāna),第九阿摩羅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世間、出世間等諸法體性之智。配列於中央大日如來與佛部。(二)大圓鏡智(梵 ādarśa-jñāna),第八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顯現法界萬象圓明無垢之智。配列於東方阿閦如來與金剛部。又作金剛智。(三)平等性智(梵 samatā-jñāna),第七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具現諸法平等性之智。配列於南方寶生如來與寶部。又作灌頂智。(四)妙觀察智(梵 pratyaveksanā-jñāna),第六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巧妙觀察眾生機類而自在說法之智。配列於西方阿彌陀佛與蓮華部。又作蓮華智、轉法輪智。(五)成所作智(梵 krtyānusthāna-jñāna),前五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成辦自他所作事業之智。配列於北方不空成就佛與羯磨部。又作羯磨智。以上係就金剛界之情形而言;若就胎藏界而言,則五智所配列者,次第為大日如來、寶幢如來、開敷華如來、無量壽如來、天鼓雷音如來。此五智又有別相、各具二義:(一)別相,以五智配當五佛、五部,是為別相之義。(二)各具,一切佛各具五智,是為各具之義。此即密教特有之「而二不二,即離不謬」之深旨。〔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二、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法門、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佛成佛儀軌、即身成佛義〕
(二)指佛所得之五種智。出於無量壽經卷下、略論安樂淨土義。即:(一)佛智,總稱佛之一切種智。(二)不思議智,謂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遠、以輕為重、以長為短,反之亦可,故稱不思議智。(三)不可稱智,謂佛智泯絕稱謂,非相非形,超越對待。(四)大乘廣智,謂佛無所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五)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謂佛智如實而不虛妄,得如實三昧,常在深定,遍照萬法,無與倫比,如法而照,其照無量。又兩卷無量壽經宗要復以不思議智配於成所作智,不可稱智配於妙觀察智,大乘廣智配於平等性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配於大圓鏡智。〔無量壽經義疏卷下(慧遠)、無量壽經義疏(吉藏)、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下〕
(三)聖者所證得之五種智。出於成實論卷十六。即:(一)法住智,了知諸法生起之智。(二)泥洹智,了知諸法滅盡之智。(三)無諍智,與他無諍之智。(四)願智,於諸法中無障礙之智。(五)邊際智,得最上智,於增損壽命之中可得自在力。 p1161
密教以五智配於五佛,稱為五智如來。即:(一)大日如來,位於中央部位,具足法界體性智。(二)阿閦如來,位於東方部位,具足大圓鏡智。(三)寶生如來,位於南方部位,具足平等性智。(四)阿彌陀如來,位於西方部位,具足妙觀察智。(五)不空成就如來,或作釋迦如來,位於北方部位,具足成所作智。〔菩提心論〕(參閱「五智」1161) p1162
凡十卷。唐代不空譯。略稱千臂千鉢曼殊室利經、文殊大教王經、千鉢經。本經述千臂千鉢曼殊室利菩薩之祕密三摩地法。今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計分無生、無動、平等、淨土、解脫等五門九品(前九卷)。(一)根本清淨無生門,係毘盧遮那如來所說,作阿字觀,此門包括前二品。(二)圓成實相無動門,為阿閦如來所說,作囉字觀,包括第三、四品。(三)法界真如平等門,為寶生如來所說,作跛字觀,包括第五、六品。(四)妙觀理趣淨土門,無量壽佛所說,作左字觀,包括第七、八品。(五)金剛菩提解脫門,為不空成就如來所說,作曩字觀,即第九品之說。第十卷則就六師外道等詳述此法,令彼歸依。又由經文所述文殊現千臂,每臂持一鉢,每鉢中現千釋迦,其頂上戴五佛如來等記載,知此經係依密教思想及梵網經之盧舍那蓮華臺藏世界說轉化而來。依序文載,本經係金剛智三藏於長安薦福寺譯出,由慧超筆受。〔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二十九入藏錄、續貞元釋教目錄(恒安)〕 p828
內院之四供養。又作內四供、內供養、內供。「外四供養」之對稱。即在金剛界曼荼羅金剛輪內四隅之嬉、鬘、歌、舞四菩薩。係由中央大日如來心中流出以供養四佛者。依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載,金剛嬉菩薩供養東方阿閦(不動)如來,金剛鬘菩薩供養南方寶生如來,金剛歌菩薩供養西方彌陀如來(觀自在王),金剛舞菩薩供養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分別住於四佛曼荼羅左側之月輪內。又依祕藏記所載,金剛嬉菩薩身為黑色,金剛鬘菩薩為白黃色,金剛歌菩薩為白肉色,金剛舞菩薩為青色,此係現圖內四供養形像之通軌。但理趣會則依據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三之說,安置內四供養於外院。〔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參閱「外四供養」1858) p1233
(一)梵語 caturmudrā,西藏語 phyag-rgva bshi。即大印(梵 mahā-mudrā)、三摩耶印(梵 samaya-mudrā)、法印(梵 dharma-mudrā)、羯磨印(梵 karma-mudrā)等四種印。據大日經、金剛頂經等真言密教所說,四印即四種曼荼羅,略稱四曼。即:(一)大印,又作大智印,係所畫曼荼羅諸尊之形像。(二)三摩耶印,又作三摩耶智印,即以手結成印契,或所持之標幟、刀劍、輪寶、金剛、蓮花等,用以顯示諸尊本誓之象徵物,或所畫之曼荼羅。(三)法印,又作法智印,為諸尊之種子及所持種子之曼荼羅,或亦指經典之文義。(四)羯磨印,又作羯磨智印、羯磨曼荼羅,為諸佛菩薩等之威儀事業。
怛特羅佛教中,印原僅代表一種標幟與象徵意義,後漸發展為表示行法時的女性之隨伴者,稱作大印。此外,四印又可配當四歡喜(梵 caturānanda)、四身(梵 catuhkāya)、四剎那(梵 catuhksana)。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為基礎之真言密教與怛特羅佛教所說之四印,其順序與內容各有不同。怛特羅佛教中最下級之羯磨印為身口意等活動之表現,用以表示相對之現象界;法印為表示超越現象界之絕對者;大印為超越一切對立之絕對者。故大印既可謂與法印相通,亦可視為法印之果。所謂三摩耶印,則為涅槃與輪迴,般若與大悲等一切對立不二之果;不僅超越現象界,且亦突破大印而歸於自身之俱生,蓋為一種利他之行。
瑜伽行者常將四印依次配當菩提心上昇過程之四輪,以進行其觀法,即以羯磨印配當變化輪(梵 nirmāna-cakra),以法印配當法輪(梵 dharma-cakra),以大印配當受用輪(梵 sambhoga-cakra),以三摩耶印配當大樂輪(梵 mahāsukha-cakra)。又若以四印配當四歡喜,則羯磨印配當歡喜(梵 ānanda),法印配當勝歡喜(梵 paramānanda),大印配當俱生歡喜(梵 sahajānanda),三摩耶印配當離歡喜(梵 viramānanda)。根據現代學者之研究,怛特羅佛教之四印係九世紀以後所展開之重要思想。〔Haraprasad Shastri: Advayavajrasajgraha, GOS. XL; M.E. Carelli:Sekodeśatīkā, GOS. XC; G.Tucci: Tibetan Painted Scrolls, vol. l;S.B. Dasgupta: An Introduction to Tāntric Buddhism; D.L. Snellgrove;The Hevajra-tantra〕
(二)四智印之略稱。指密教金剛界五智如來中,除大日如來之法界體性智之外,其餘四佛之四智。即指:阿閦如來之大圓鏡智、寶生如來之平等性智、無量壽如來之妙觀察智、不空成就如來之成所作智。(參閱「智印」5017) p1682
密教行者於金剛界修法時,五體投地而禮四方之如來,請求加護。此係依瑜伽金剛頂經所說蓮華部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身口意金剛祕密修行法,依序禮拜東方阿閦如來等一切如來、南方寶生如來等一切如來、西方無量壽如來等一切如來、北方不空成就如來等一切如來。〔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 p1848
外院之四供養。與「內四供養」相對。即密教金剛界曼荼羅外院四隅之香、華(花)、燈、塗等四位菩薩。又稱外四供、外供養。略稱外供。據不空三藏所說之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載,內供,指中央大日如來為應四方如來所證三摩地之德,而流出供養四方如來之菩薩,此係就能現之佛而言;外供,指四方如來以自己所證三摩地之德,而流出供養中央大日如來之菩薩,亦就能現之佛而言。然有關內、外供養另有異說,如日僧長晏之四十帖決、印融之曼荼羅私鈔等所說,以四方如來流出四菩薩供養大日如來,稱為內供;以大日如來流出四菩薩供養四方如來,稱為外供。
外四供養,乃四方如來所流出以供養中央大日如來之菩薩。即:(一)東方阿閦如來流出黑色香菩薩,又稱金剛焚香菩薩,持香爐,以表戒香之妙香供養大日如來,配於外院東南角。(二)南方寶生如來流出淺黃色華菩薩,又稱金剛華菩薩,持香花,以表福德之花供養大日如來,配於西南角。(三)西方阿彌陀如來流出白色燈菩薩,又稱金剛燈菩薩,持燈器,以表智慧之燈供養大日如來,配於西北角。(四)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即釋迦如來)流出青色塗香菩薩,又稱金剛塗香菩薩,持塗香器,以表五分法身、可清穢濁之塗香供養大日如來,配於東北角。蓋含有以燒香淨一切世界、以香花隨順世間、以光明照眾生界、以塗香除一切眾生苦厄之意。
此外,於金剛界曼荼羅之理趣會中,內供為意生金剛女、計里枳羅金剛女、愛樂金剛女、意氣金剛女等,外供為時春菩薩、時雨菩薩、時秋菩薩、時冬菩薩等,四者次第持花、香、燈、塗。又諸經論、儀軌中所說之內、外供養,亦各有異。〔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金剛界外供養品、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三、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三、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參閱「八供養」284) p1858
全稱「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略稱不壞金剛光明心殿。指大日如來智法身修證至極之依住處。不壞金剛,指諸尊之常恆堅固身(外在);光明心,指諸尊心內之悟境(內在),由光明心一語以表示讚歎敬仰之意;殿,表示依處,即外之身(所住)與內之心(能住)互為相依相待,而為大日如來安住之處。
此外,前述光明心殿之全稱,可分為五句,分別表示五智與五佛之祕號妙德。若將五句配於五智、五佛,則依次如下:本有金剛界,表示法界體性智,可配於大日如來;自在大三昧耶,表示妙觀察智,可配於阿彌陀佛;自覺本初,表示平等性智,可配於寶生如來;大菩提心普賢滿月,表示大圓鏡智,可配於阿如來;不壞金剛光明心殿,表示成所作智,可配於釋迦牟尼佛。〔辨顯密二教論卷下、十住心論卷十、真言付法傳卷一、瑜祇經拾古鈔卷上、瑜祇經義述卷一〕 p2174
地藏,梵名 Ksitigarbha,音譯作乞叉底蘗婆。地,住處之義;藏,含藏之義。即受釋尊之付囑,於釋尊圓寂後至彌勒菩薩成道間之無佛時代,自誓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之菩薩。關於地藏菩薩之名義,地藏十輪經卷一以(大一三‧七二二上)「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故稱地藏。大方廣十輪經卷一以地藏為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寶藏)之義;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以地中之伏藏喻顯「如來藏」。
據大方廣十輪經卷一序品、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等載,地藏菩薩由過去之大悲誓願力,示現大梵王身、帝釋身、聲聞身、閻羅王身、獅象虎狼牛馬身,乃至羅剎身、地獄身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以教化眾生,並特別愍念五濁惡世受苦眾生,應眾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眾生之善根。地藏菩薩常變現如是無數之化身濟度眾生,故又稱為千體地藏。
地藏菩薩之本緣故事,有多種說法。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仞利天宮神通品載,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前,為大長者之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之相好莊嚴,而產生恭敬景仰之心,為證得此莊嚴之相,而發願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度脫六道罪苦眾生。同經同品又謂,地藏菩薩為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之一婆羅門女,為救度其母出離地獄,而為母設供修福,並發願盡未來劫廣度罪苦眾生。又同經閻浮眾生業感品亦舉出二說:(一)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國之王,其國內人民多造眾惡,遂發願度盡罪苦眾生皆至菩提,否則不願成佛。(二)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女子,名為光目,其母墮於地獄受苦,光目為救度之,而發願救拔一切罪苦眾生,待眾生盡成佛後,方成正覺。上記諸說皆隨地藏信仰而廣傳人間,故佛教中常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等語來形容地藏菩薩慈悲憐愍之廣大誓願。
地藏菩薩之形像有多種,大日經卷三等以之為菩薩形,並飾以寶冠、瓔珞等。大方廣十輪經卷一等則以之為沙門形。一般廣為流傳之形像,為內祕菩薩行,外現沙門形,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花上。
在密教中,地藏菩薩為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之主尊,呈菩薩形,左手持蓮花,花上有如意寶幢,右手持寶珠,坐於蓮花上。密號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三昧耶形為寶珠或蓮花上之幢。種子為 (i,伊),或 (ha,訶)。真言有二種,一般多用「南麼三曼多勃馱喃訶訶訶微娑麼曳莎訶」。印相為旗印;陀羅尼集經卷六則以印相為法身印及法印。又金剛界曼荼羅中,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中之金剛幢菩薩,與地藏菩薩同體異名。此外,據八大菩薩曼荼羅經所舉,地藏菩薩為八大菩薩之一。或謂地藏菩薩與觀音、勢至、龍樹等菩薩皆為阿彌陀佛之脅侍,稱為阿彌陀五佛。亦有謂阿彌陀佛於因位時之法藏菩薩,與地藏菩薩為同體。
我國自隋唐之後,崇尚地藏菩薩之信仰極為興盛,例如隋代之信行依地藏十輪經而高倡「普佛普法」之說與地藏菩薩禮懺法,當時稱為三階教。此外,宋代之常謹撰有地藏菩薩靈驗記一書,書中即收錄梁代至宋代有關地藏菩薩之三十二種靈驗事蹟。由於此信仰之普遍,故時人每輾轉模畫地藏菩薩像,置於寺院或私人佛堂以禮拜供養之,其較著名者有梁代漢州德陽縣善寂寺東廊壁上之地藏菩薩像。
又我國佛教界視地藏菩薩為四大菩薩之一,相傳其應化說法之道場在安徽省九華山。據宋高僧傳卷二十等載,地藏菩薩降誕為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出家後於唐玄宗時來華,入九華山修道,居數十年示寂,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九華山之肉身殿,相傳即為地藏菩薩成道處。
地藏菩薩以悲願力救度一切眾生,尤其對地獄中之罪苦眾生特別悲愍,而示現閻羅王身、地獄身等廣為罪苦眾生說法,以教化救度之,故一般又以閻羅王為地藏菩薩之化身。如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中,即舉出閻羅王之本地為地藏菩薩之說。又如我國民間信仰中,地獄思想受「地藏菩薩本願經」之影響甚深,而視地藏菩薩為地獄之最高主宰,稱之為幽冥教主,其下管轄十殿閻王。近時於敦煌千佛洞發現之地藏十王圖,即繪有地藏菩薩及十王等之像,並附有宋代太平興國八年(983)造立之銘文。
據地藏十輪經卷一載,地藏菩薩具有無量數不可思議之殊勝功德,為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謂,地藏菩薩本已證入十地之果位,然為教化眾生,故仍在聲聞、辟支佛地,而不願成佛。同經並舉出,至心稱念地藏菩薩之名號,或禮拜供養地藏菩薩之畫像、雕像等,必能離諸憂苦,不墮惡道,並能獲得十種或二十八種利益。 在日本,地藏菩薩之信仰始自平安中期,興盛至今。此一信仰於鎌倉時代以後,滲入民間信仰。如以示現於塞河原之地藏菩薩為兒童之救護者,並有和讚歌頌之。又如育子地藏、子安地藏專事救護育子之事。此外,參禮六地藏(教化六道之地藏菩薩)、延命地藏、勝軍地藏者亦頗多。〔金剛三昧經、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七、舊譯華嚴經卷四十四、大寶積經卷一、地藏菩薩陀羅尼經、大日經卷一至卷四、地藏菩薩儀軌、預修十王生七經、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九、大日經疏卷五、卷十、卷十三、法苑珠林卷十四、景德傳燈錄卷十一〕(參閱「六地藏」1259、「延命地藏」2878、「閻魔王」6340)p2318
(一)指 (ta,多)字;以其表示如如之義,故稱如字。(二)指 (trāh)字;係寶生如來之種子,表示摩尼寶珠之德;以此字含有本體之字,故稱如字。〔瑜祇經護摩品〕 p2345
密教以東方阿閦如來之位為發菩提心之「因位」,依東、南、西、北、中之順序,配上五佛,表示修行之方向與階段。為「中因發心」之對稱。此說係以「始覺修生」為宗旨,乃善無畏三藏所傳。真言行者斷惑修證之過程,其菩提心之次第轉昇,可分為五階位,配合悉曇 (a,阿)字在音韻上之五種轉化,稱為阿字五轉,若以此五轉配上五方五佛時,再依準世間五行之配立,而以東方阿閦如來之位為發菩提心之因位,並次第將南方寶生如來之位配上修行位,西方彌陀如來之位配上菩提位,北方釋迦如來之位配上涅槃位,中央大日如來之位配上方便究竟位。以修行方向而言,此係「從因向果」之取向,屬於「始覺上轉門」之義。〔大日經疏卷二十〕(參閱「中因發心」1017、「阿字五轉」3613) p3295
金剛光,梵名 Vajra-tejas,音譯嚩日羅帝惹。西藏名 Rdo-rje-gzi-brjid。為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十六大菩薩之一,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南方月輪中,寶生如來之右方。又稱金剛日菩薩、金剛光明菩薩。別名金剛威德菩薩、最勝光菩薩、摩訶光焰菩薩、金剛輝菩薩。此尊表寶生如來光明之德,彼以一切如來之福德大威光,遍照有情界,破無智之暗。密號威德金剛、威光金剛。此尊之種子、形像等,於金剛界曼荼羅各會中不同,於成身會,種子為 (aj),為諸法本不生之光明朗無邊際之義;三昧耶形為日輪;形像為身呈肉色,左手握拳,右手持日輪形;真言為「唵
嚩日囉
諦惹
暗」。於三昧耶會,種子為 (ta),三昧耶形為蓮花上有日輪,真言為「嚕褒儞庾多」。於微細會,形像為兩手捧日輪於胸前。於供養會,形像為兩手持蓮,蓮上有日輪形;真言為「唵
那莫
薩嚩怛他誐多
蘇哩曳毘喻
嚩日囉
帝爾儞
入嚩攞
以翊」。〔金剛頂經卷一、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卷三、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p3539
謂密教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安置之三十七尊。又稱塔中三十七尊。包括:(一)五佛,即大日如來、阿閦如來、寶生如來、無量壽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二)四波羅蜜,乃大日如來之四親近,由大日如來所生,表四佛之定德。即金剛波羅蜜菩薩、寶波羅蜜菩薩、法波羅蜜菩薩、羯磨波羅蜜菩薩。此四波羅蜜菩薩分別為阿閦、寶生、無量壽、不空成就等四佛之能生養育之母。(三)十六大菩薩,即:(1)阿閦如來之四親近:金剛薩埵、金剛王菩薩、金剛愛菩薩、金剛喜菩薩,(2)寶生如來之四親近:金剛寶菩薩、金剛光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笑菩薩,(3)無量壽如來之四親近:金剛法菩薩、金剛利菩薩、金剛因菩薩、金剛語菩薩,(4)不空成就如來之四親近:金剛業菩薩、金剛護菩薩、金剛牙菩薩、金剛拳菩薩。(四)八供養菩薩,有內外之分。內四供養乃大日如來為供養四佛而流出者,即嬉、鬘、歌、舞四菩薩。外四供養乃四佛為供養大日如來而流出者,即香、華、燈、塗香四菩薩。(五)四攝菩薩,乃從大日如來心中流出,將一切眾生引入曼荼羅,表授給果地之法的化他之德,即鉤、索、鏁、鈴四菩薩。
有關三十七尊之出生,經說不一,理趣釋及祕藏記等,如上述,謂由大日如來生四波羅密,由四波羅蜜生出四佛。金剛頂經、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菩提心論等,謂由大日如來生四佛,由四佛生四波羅蜜。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則說三十六尊皆由大日如來生出。又依祕藏記所載,內四供養乃四佛為供養大日如來所流出者,外四供養乃大日如來為供養四佛所流出。又十六大菩薩主慧德,故稱慧門十六尊;四波羅蜜、八供、四攝等十六尊主定德,故稱定門十六尊。〔大乘入楞伽經卷七、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瑜伽瑜祇經、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一〕 p354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千鉢經
十卷。唐‧不空譯。全名《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或稱《文殊大教王經》、《千臂千鉢曼殊室利經》、《千臂千鉢大教王經》。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冊。
本經係釋尊在摩醯首羅天王宮中,與毗盧遮那如來於金剛性海蓮華藏會所共說者,主要在宣示千臂千鉢曼殊室利菩薩金剛三摩地祕密根本菩提真言陀羅尼。全經以無生、無動、平等、淨土、解脫等五門九品,解說根本祕密之教,及曼殊室利菩薩的不思議力,並說普賢菩薩的行願及其靈力。此五門之擬配,略如下列︰
(1)阿字觀、無生門、毗盧遮那如來說。
(2)囉字觀、無動門、阿閦如來說。
(3)跛字觀、平等門、寶生如來說。
(4)左字觀、淨土門、無量壽佛說。
(5)曩字觀、解脫門、不空成就如來說。
據本經卷首序文所載,慧超於開元二十一年(733)在西都薦福寺,由金剛智三藏授此經法。然該序所述頗多不合史實之處,故或謂本經及序文皆屬偽作。
又名五智如來、五智佛、五方佛、五聖,或稱五禪定佛(pañca dhyāni-buddhāḥ)。指密教中以大日如來為首的五尊佛,有金剛界五佛與胎藏界五佛之別。
金剛界五佛,即毗盧遮那(Vairocana)、阿閦9a39(Akṣobhya)、寶生(Ratna-saṁbhava)、阿彌陀(Amitabha)、不空成就(Amogha-siddhi)。此五佛居於金剛界曼荼羅中央的五解脫輪。其中,毗盧遮那佛身白色,結智拳印,位於中央。阿閦佛身黃金色,左手握拳置於脇部,右手下垂觸地,位於東方。寶生佛身金色,左手握拳安於臍部,右手向外結施願印,位於南方。阿彌陀佛身亦金色,結三摩地印,位於西方。不空成就佛身亦呈金色,左手作拳當臍,右手舒五指當胸,位於北方。此五佛之種子字依次為「鍐」(vaṃ)、「吽」(hūṃ)、「怛落」(trāḥ)、「紇哩」(hrīḥ)、「惡」(aḥ)。
胎藏界五佛,即大日、寶幢、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亦即胎藏界曼荼羅中臺八葉院中的五佛。其中,大日如來位於中央,身呈黃金色,結法界定印。寶幢如來在東方,身呈赤白色,左手握拳安於脇部,右手結觸地印。開敷華王如來在南方,身呈黃金色,結離垢三昧。無量壽如來在西方,身亦呈黃金色,結彌陀定印。天鼓雷音如來在北方,身呈赤金色,為入定之相。種子字依次為「噁」(āḥ)、「阿」(a)、「阿」(ā)、「暗」(aṃ)、「惡」(aḥ)。
蓋金剛界為果曼荼羅,表智;胎藏界為因曼荼羅,表理,故五佛的種子字與色相等雖然不同,其體則無差別。即大日如來與阿彌陀如來在胎金兩界中,名稱相同;而胎藏界的寶幢如來、開敷華王如來、天鼓雷音如來依次相當於金剛界的阿閦如來、寶生如來、不空成就如來。
此五佛又名五智如來、五智佛,乃因其為法界體性智等五智所成。五佛配於五大、五方等,此有兩傳。即︰
(1)不空三藏依本有門胎藏之義,以中因為宗,故順世間五行之配例,以地大配中央大日,水大配北方不空成就,火大配南方寶生,風大配西方阿彌陀,空大配東方阿閦。
(2)善無畏三藏則依修生金剛界之義,以東因為宗,故以地大配東方阿閦,水大配西方阿彌陀,火大配南方寶生,風大配北方不空成就,空大配中央大日。此二義原係兩部之宗義,故互相通用而不偏廢。
約體大之曼荼羅言之,五佛乃大日所具的五智五佛,為本有的五大。約體相合論之曼荼羅言之,則大日乃本有的總德,為體大之位。四佛即四曼相大,乃自大日流出之修生別德。就五佛是五智輪自性論而言,般若菩薩、金剛薩埵、金剛藏王菩薩、文殊菩薩、金剛牙菩薩依次為五佛之正法輪,不動尊、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剛夜叉明王順次為五佛之教令輪。
西藏所傳五佛,稱為五禪定佛,即住於淨土而化現人身佛的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釋迦牟尼與彌勒。此五佛生在人間化度眾生。以普賢、金剛手、寶手、蓮華手、一切手為五法子禪定菩薩,其於人身佛入滅後擔當起度生濟世之事。
此外,《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二以五明妃代表五佛的五位,即東方帝釋方安金剛明妃,南方焰魔方安遨哩明妃,西方水天方安嚩哩明妃,北方酟尾羅方安金剛拏吉尼,中央安無我明妃。此與尼泊爾所傳類似。另依《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載,五佛為盧舍那、釋迦、彌勒、阿閦、彌陀;此與上述所說之五佛不同。
◎附一︰《西藏密教研究》第五章(摘錄)
獨特的密教五佛,是以大日如來為首的五尊佛。關於密教五佛的成立與展開,松長有慶博士曾作過研究,據松長有慶博士所說︰此五佛是直承自曇無讖譯《金光明經》(大正第十六冊)和佛陀跋陀羅譯《觀佛三昧海經》(大正第十五冊)所說的下表四佛。
┌──┬────┬──────┐
│方位│佛 名│佛 國 土│
├──┼────┼──────┤
│東方│阿門佛 │妙喜國土 │
├──┼────┼──────┤
│南方│寶相佛 │歡喜國土 │
├──┼────┼──────┤
│西方│無量壽佛│極樂國土 │
├──┼────┼──────┤
│北方│微妙音候│蓮華莊嚴國土│
└──┴────┴──────┘
此二經的四佛思想,來自從空間方面擴大解釋佛陀的多佛思想,或者是伴此而起的多佛國土思想。其後,經過《一字佛頂輪王經》和《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等的過渡經典,直到《大日經》,出現解釋法身的中央大日如來,多佛思想乃轉變成統一的宇宙觀。
這種傾向,完成於瑜伽部密教的中心經典《初會金剛頂經》(別稱《真實攝經》,Tatt-vasaṃgraha),五佛即以大日如來為中尊而形成的密教世界。茲以《初會金剛頂經》以及相關的經軌(如︰阿難陀格爾巴的註釋等)所說的圖像為準,列表如下︰
┌────┬──┬──┬──┬────┬───┬────┐
│五 佛│部族│方位│色身│ 印 │ 座 │三昧耶形│
├────┼──┼──┼──┼────┼───┼────┤
│ 大日 │如來│中央│ 白 │(智拳)│ 獅子 │(法輪)│
│ │ │ │ │ 覺勝 │ │ 佛塔 │
├────┼──┼──┼──┼────┼───┼────┤
│ 阿門 │金剛│ 東 │ 青 │ 觸地 │ 象 │ 金剛杵 │
├────┼──┼──┼──┼────┼───┼────┤
│ 寶生 │ 寶 │ 南 │ 黃 │ 與願 │ 馬 │ 寶 │
├────┼──┼──┼──┼────┼───┼────┤
│ 阿彌陀 │蓮華│ 西 │ 赤 │ 禪定 │ 孔雀 │ 蓮華 │
├────┼──┼──┼──┼────┼───┼────┤
│不空成就│羯磨│ 北 │ 綠 │ 施無畏 │金翅鳥│ 羯磨 │
└────┴──┴──┴──┴────┴───┴────┘
西藏和拉達克完全的繼承瑜伽部密教的五佛,另一方面,又加入了新的成分,且在無上瑜伽密教成立之時,在思想上,導入「五佛即五蘊,五佛即五煩惱」的教義。
此二種思想,在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不是此處所要討論的,此處僅就圖像的變化作一敘述。首先,在瑜伽部密教裏,結智拳印的大日如來,在無上瑜伽密教中,則已變成轉法輪印。
第二,在曼荼羅中,金剛部的阿閦佛勢力增大,取代佛部的大日,兩者之間的位置交互相換。
第三,在瑜伽部密教裏,尚未明確地標出各尊的明妃,但在無上瑜伽密教,則有很清楚的規定。
┌────┬──┬────┬────┐
│五 佛│色身│ 印 │ 座 │
├────┼──┼────┼────┤
│ 大日 │白色│轉法輪印│獅子座 │
├────┼──┼────┼────┤
│ 阿門 │青色│觸地印 │象座 │
├────┼──┼────┼────┤
│ 寶生 │黃色│與願印 │馬座 │
├────┼──┼────┼────┤
│ 阿彌陀 │赤色│禪定印 │孔雀座 │
├────┼──┼────┼────┤
│不空成就│綠色│施無畏印│金翅鳥座│
└────┴──┴────┴────┘
其次,在拉達克的事例中,還可見到遺存下來的瑜伽、無上瑜伽的五佛。南姆格爾王朝以後的寺院,沒有瑜伽部密教的五佛,至於屬於《金剛頂經》系統的阿爾齊袞巴等古寺院的曼荼羅,或榭袞巴下的摩崖線刻的五佛,或金銅佛等,可視為壁畫以外的種別。
另外,無上瑜伽密教系的五佛,常被描繪在壁畫上,例如,飛揚袞巴正殿的左壁上,繪有線條清楚,色彩濃厚的五佛,其配列如下表︰
以上五佛,原則上是無上瑜伽密教系的表現方式,大概可從其配列方式推測是以大日為中心。同樣的,拉馬優魯袞巴獅子巖堂的五佛塑像,也是置大日如來於中央,但是,無上瑜伽密教則大都以阿閦佛代替大日如來。拉達克還有二者相當晚期的過渡期圖像。
另外,也有人稱此五佛為「五禪定佛」。這個用語是十九世紀的學者,首先在尼泊爾使用的,其後,B.巴達恰里雅等印度學者也跟著沿用。因此,遂擴展為世界性的用語。但這種稱呼,在第一手資料的梵本中並未發現。因此,能否使用,不得不多作考慮。
◎附二︰神林隆淨著‧歐陽瀚存譯《密宗要旨》第十五章(摘錄)
五佛者︰大日(Mahā-vairocana)、阿閦(Akṣobhya)、寶生(Ratna-saṃbhava)、無量壽(Amitāyus)、不空成就(Amog-ha-siddhi)。其中,大日如來稱為普門尊(Samanta-mukha-pradhāna),餘四佛稱為一門尊(Eka-mukha-pradhāna)。但法界體性智,為大日尊內證之智德,乃至成所作智,為不空成就佛之內證智德。於此五佛五智之關係,法界體性智有如何重要之位置,足可推知。自經典史上觀之,四佛之存在,既已明顯後,大日如來始現於經典中。惟就真言密教之立場,全與此相反,視四佛為大日如來之分身,乃大日如來四智之表現。大日如來之內證,雖為法界體性智,若由四智為此智之表現考之,則五智中,法界體性智為根本,故於五智中為最高之物,厥義甚明。
又五佛之中,大日如來,備具觀照諸法界實相之智德。阿閦佛,備具明了觀見諸法法界種種相之智德。寶生佛,住於無我他彼此差別執情,平等一體之理念,備具觀照萬有種種相之智德。阿彌陀佛,對於普遍眾生界,住於攝取不捨之大慈悲心。不空成就佛,因於濟生利民,而當實際的活動。易言之,真言行菩薩,入於佛果位後,名觀照阿字諸法,本不生際不可得之理之智,為法界體性智。名如實觀照諸法萬有種種相,如實有狀態之智為大圓鏡智。又名照見生佛一如,凡即是佛之妙諦之智為平等智。以攝化利生之智,名妙觀察智。以接於直接所化眾生實行方面之智,為成所作智。在於似此意義之五智中,法界體性智,自為諸法根本之絕對真理,觀照密教所謂阿字本不生不可得之理之大智慧,而可認為精神生活中之基本物者,於佛果之位,此法界體性智為一切精神生活之綜合體,故謂自此根本智(mūla-jñāna),以生出大圓鏡智等之四智也。
〔參考資料〕 《大日經》卷一;《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法門》;《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一;《大教王經》卷三;《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卷一;《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卷二;《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卷三。
密教用語。指現忿怒相的不動、降三世、軍荼利、大威德、金剛夜叉等五大明王。又稱五大尊或五忿怒。此五明王乃九識所變,係五佛為降伏內外魔障所變現之教令輪身。即︰
(1)中央不動明王︰為大日如來的教令輪身,能降伏一切諸魔。
(2)東方降三世明王︰為阿閦如來的教令輪身,能降伏大自在天。
(3)南方軍荼利明王︰為寶生如來的教令輪身,能降伏五陰魔。
(4)西方大威德明王︰為無量壽如來的教令輪身,能降伏人魔。
(5)北方金剛夜叉明王︰為不空成就如來的教令輪身,能降伏地魔。
若就內魔言之,不動頭上的蓮華表第九識,降三世的八臂表第八識,軍荼利遍身纏蛇表第七識,大威德的六面六臂表第六識,金剛夜叉的五眼表前五識。
依《覺源鈔》卷下所載,金剛夜叉斷一切眾生俱生分別之惑,大威德斷人法二執,軍荼利唯斷我執,降三世斷煩惱、所知二障,不動斷盡一切眾生業壽。
五大尊之示現,有向上、向下兩門。向上謂此五尊雖因位圓滿,然於等覺位尚未斷佛地之障(即根本無明),為斷之故而現忿怒形;向下謂果位圓滿的五智如來,為降伏難調伏的眾生,故現忿怒形。
〔參考資料〕 《補陀洛海會軌》;《覺禪鈔》〈明王部〉;《阿娑縛抄》卷一二五〈壇法日記〉、卷一三二〈五大尊合行〉;《五大明王功能》;《諸尊印義》卷四。
(一)密教教義︰即於唯識家所說轉識得智之四智外,再加上法界體性智,故云五智。此五智之特質,略如下述︰
(1)法界體性智(dharmadhātu-viśuddhi-jñā-na)︰三密差別之數過於塵剎名為「法界」,諸法所依故云「體」,法爾不壞故云「性」。轉第九識得此智。如以五佛配屬,當屬中央大日如來。
(2)大圓鏡智(ādarśa-j.)︰自他三密無有邊際,具足不缺名為「大圓」;實智高懸萬像顯現喻為「鏡」。轉第八識則可得此智。五佛之中,相當於東方阿閦如來。
(3)平等性智(samatā-j.)︰清淨智水不揀情與非情,故名「平」;彼此同如,故名「等」;常住不變,故名「性」。轉第七識可得此智。相當於五佛中的南方寶生如來。
(4)妙觀察智(pratyavekṣaṇā-j.)︰此係巧妙觀察諸法自在說法之智,如《祕藏記》所述。五眼高臨,邪正不誤,因以名之。轉第六識而得此智。相當於五佛中的阿彌陀如來。
(5)成所作智(kṛtyānuṣṭhāna-j.)︰自證化他二利應作,故名「所作」;大悲隨類應同之妙業自在,必可成就,故名為「成」。轉前五識得此智。相當於五佛中的不空成就如來。
《祕藏記》謂,水性澄寂,顯現一切色相,喻大圓鏡智。一切萬像皆現於水,無高無下,平等無二,喻平等性智。一切色相差別於水中明了顯現,喻妙觀察智。以水之無所不遍,喻法界體性智。以一切有情或非有情皆依水而滋長,喻成所作智。
此五智有「別相」與「各具」二義,如前述之配屬五佛係屬「別相」,「各具」是一切佛各具此五智。此係密教特有之深旨。
若將五智配屬五大,則法界體性智為諸法之體,相當於空大。大圓鏡智如明鏡印現萬象,相當於地大。平等性智係觀照彼此同如,相當於火大。妙觀察智能明辨邪正,相當於水大。成所作智成二利之妙業,相當於風大。
(二)將阿彌陀佛的智慧區分為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語出《無量壽經》卷下。〈無量壽如來會〉說有佛智、善徧智、不思議智、無等智、威德智、廣大智等六種。
古來對於五智有多解,據《略論安樂淨土義》所述,佛智是一切種智,其餘四智是為斷除對佛智的疑惑而立。不思議智係指佛智能以少為多,以多為少,以近為遠,以遠為近,以輕為重,以重為輕,以長為短,以短為長。不可稱智,謂佛智絕稱謂,非相對法,離有無,言語斷,心行滅。大乘廣智,言佛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言凡夫智虛妄,佛智如實,虛實玄殊,理無得等,故云「無等」;二乘入定方知,出定不知,知亦有限,佛得如實三昧,常在深定,遍知照萬法二與無二,深法非倫,故言「無倫」;八地以上菩薩雖得報生三昧,用無出入,而習氣微薰三昧不極奔,佛具足智斷,如法而照,法無量故,照亦無量,故言「最上」。此「無等、無倫、最上勝」之三句亦可展轉相成;以佛智無等故無倫,以無倫故最上勝,最上勝故無等,無等故無倫。
(三)聖者所證得的五智︰即法住智、泥洹智、無諍智、願智、邊際智。法住智謂了知諸法生起之智。泥洹智謂知諸法滅盡之智。無諍智謂不與他諍之智。願智謂於諸法中無障礙之智。邊際智謂得最上智,在增損壽命中得自在力。《成實論》卷十六云(大正32‧368c)︰
「五智︰法住智、泥洹智、無諍智、願智、邊際智。知諸法生起名法住智,如生緣老死乃至無明緣行,以有佛無佛此性常住故曰法住智。此法滅名泥洹智,如生滅故老死滅,乃至無明滅故諸行滅。問曰︰若爾者,泥洹智亦名法住智,所以者何﹖若有佛無佛是性亦常住故。答曰︰諸法盡滅名為泥洹,是盡滅中有何法住。(中略)
無諍智者,隨以何智不與他諍,此名無諍。有人言慈心是也,以慈心故不惱眾生。復有人言,空行是也,以此空行不與物諍。又有人言樂泥洹心是,以樂泥洹故無所諍。有人言,在第四禪此不必爾,是阿羅漢以此智修心,皆無所諍。
願智者,於諸法中無障礙智,名為願智。問曰︰若爾者,唯佛世尊獨有此智。答曰︰如是,唯佛世尊具足此智,餘人隨力所及得無障礙。邊際智者,隨行者得最上智,以一切禪定勳修增長,若於增損壽命等中得自在力,名邊際智。」
〔參考資料〕 (一)《菩提心論》;《佛地經論》卷三;《金剛頂經疏》卷三;《心月輪祕釋》;《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二。(二)《略論安樂淨土義》;《無量壽經宗要》;《無量壽經義疏》卷下。
密教金剛、胎藏兩界各有五佛配屬五智,此稱為五智如來。大日如來在中央,阿閦如來在東方,寶生如來在南方,阿彌陀如來在西方,北方是不空成就如來。或說西方是觀自在王如來。或說北方是釋迦如來,或微妙聲或天鼓音如來。
若將五佛配屬五智,則法界體性智是大日,大圓鏡智配阿閦,平等性智屬寶生,妙觀察智為阿彌陀,成所作智配屬不空成就。但是,實際上,每一佛都各具五智,所以《即身成佛義》載云(大正77‧381c)︰「各具五智無際智。」倘進而就廣義而解,則國土草木五大所成者無不是五智之顯現,也都是五智如來;這是即事而真的實義。此外,被當作五智如來而供奉的五佛是阿彌陀、釋迦、藥師、彌勒、大日。但是此說出自何據,並不清楚。
指五部如來的台座。即師子座、象座、馬座、孔雀座及迦樓羅座。又稱五座、五佛座、五種座、五獸座。《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云(大正18‧227b)︰
「於如來部輪中想三種子字,中央想心字,其字左右想阿字,以其三字成就天之微妙四面方等師子之座。又於金剛部中種子字,三字之中想俄字,於其左右想吽字,以其三種子字所成金剛部,以象為座。又於寶部中想三種子字,於其中央想麼字,左右想怛囉字,以其三種子字所成寶部之中以馬為座。又蓮花部有三種子字,於其中央想摩含字,左右想纈唎異,以此三種子字所成蓮華部中以孔雀為座。又羯磨部中有三種子字,於其中央想劍字,左右想阿字,以其三種子所成羯磨部中,想迦樓羅為座。」
此謂佛部以師子為座,金剛部以象為座,寶部以馬為座,蓮華部以孔雀為座,羯磨部以迦樓羅為座。
根據《金剛頂經義決》卷上所述,現圖曼荼羅中諸尊的台座雖有所不同,但日本入唐僧圓仁請回日本的八十一尊曼荼羅(妙法院版)卻完全符合經中所說,即佛部的大日如來坐七頭師子座;金剛部的阿閦如來及其四親近菩薩,以及大日四親近中的金剛波羅蜜坐象座;寶部的寶生如來及其四親近菩薩,以及大日四親近中的寶波羅蜜坐馬座;蓮華部的無量壽如來及其四親近菩薩,以及大日四親近中的法波羅蜜坐孔雀座;羯磨部的不空成就如來及其四親近菩薩,以及大日四親近中的業波羅蜜坐迦樓羅座。由此可知該圖是根據《金剛頂經義決》圖繪的。
〔參考資料〕 《祕藏記》;《祕藏記私抄》卷四;《金剛界七集》卷下;《覺禪鈔》;《密教奧義》卷上。
藏傳佛教薩迦派道果註釋書之一。內容主要在解釋《喜金剛本續》,闡明拙火之修法。
喜金剛,是薩迦(花)派「不共」最高的儀軌,亦為「入門」的基礎修法。其所以為「不共」,係因喜金剛為畢哇巴祖師親傳,薩迦派以此總集一切密續;其所以為「入門」,係因為薩迦派初學者必需獲得此灌頂,方可起修其它密續。
此書為元代八思巴之弟子莎南屹囉譯。明英宗正統四年金泥寫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並由故宮印行流通。
法本之編列,係依照一般灌頂程序,皈依、發心、獻曼達後,行金剛薩埵赫魯嘎百字明咒懺罪(此與一般寂靜尊百字明不同)。七支供、供養、受三昧耶戒後,生起擁護輪。
擁護輪共及不共者建立後,為正現證六支觀︰第一增長宮殿毗盧支、第二融會金剛薩埵支、第三灌頂嚴種不動支、第四嘗甘無量光佛支、第五伸供不空成就支、第六讚歎寶生如來支。末為供奉吉祥大黑天兄姊(馬哈嘎拉、嘎里)及一切護法眾等薈供。
密教用語。指金剛界曼荼羅中,各住於大日、不動、寶生、無量壽、不空成就等五佛四周的四親近菩薩,略稱四親近。關於此四親近菩薩,《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中有詳細的敘述。其中,大日如來之四親近,特別稱為四波羅密菩薩。其餘四佛之四親近,總稱為慧門十六尊。
四親近菩薩皆由如來體出,故各表五如來之一德。例如,東方阿閦(不動)如來初發心之四親近中,金剛薩埵表如來菩提心堅固之德,金剛王菩薩表已發心而自行化他如王自在之德,金剛愛菩薩表如來自在愛護眾生之德,依此行而自他共生歡喜,即為金剛喜菩薩所表之德。其餘寶生如來之四親近(金剛寶、日、幢、笑四菩薩)、無量壽如來之四親近(金剛法、利、因、密語四菩薩)及不空成就如來之四親近(金剛業、護、牙、拳四菩薩),亦各表該如來之一德。
有關四親近菩薩之位置,四波羅密菩薩表四佛之四智,故其順序是東南西北,而其餘四佛之四親近則依序位於各尊之前右左後,此係依世間最親者居前,次親者居右,次次親者居左,再次者居後之列位法。
日本中世以後,造阿彌陀佛等像時,多以四親近菩薩替代二脇侍。
指佛、菩薩、諸天及比丘等的座位、坐騎或座物。有種種類別,其名稱也隨著種類的不同而有異。《佛本行經》卷三、《眾許摩訶帝經》卷六記載佛成道時,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舖吉祥草,結跏趺坐。後世稱之為草座。
《大品般若經》卷一〈序品〉云(大正8‧217b)︰「爾時世尊自敷師子座,結跏趺坐。」《法華經》卷六〈如來神力品〉云(大正9‧51c)︰「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舊譯《華嚴經》卷二〈世間淨眼品〉云(大正9‧404c)︰「佛處如是寶師子座。」此雖名為師子座,但事實上只是在床或地上敷尼師壇而坐,《大智度論》卷七云(大正25‧111b)︰「是號名師子,非實師子也。佛為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座。」然密教則認為,師子座為真實形像的師子座。
又,《大品般若經》卷一〈序品〉云(大正8‧217b)︰「從其舌根放無量千萬億光,是一一光化成千葉金色寶花,是諸花上皆有化佛,結跏趺坐說六波羅蜜。」《大寶積經》卷一云(大正11‧2c)︰「是山王頂生於大妙寶蓮華座,(中略)爾時世尊於其華上結跏趺坐。」《觀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共坐寶蓮華,九品往生人皆處彼淨土蓮華;《入大乘論》卷下說,第十地菩薩生於摩醯首羅天王宮,坐寶蓮華王座成佛。凡此皆以蓮華為座,是印度以來最盛行的儀相。
密教以師子座為金剛界大日如來之座,象座為阿閦如來之座,馬座為寶生如來之座,孔雀座為阿彌陀佛之座,迦樓羅座為不空成就如來之座。此似乎源自《大智度論》卷二所說的(大正25‧73a)︰「如摩醯首羅天,八臂三眼,騎白牛;如韋紐天,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如鳩摩羅天,是天擎雞持鈴,捉赤幡,騎孔雀。」
又,普賢菩薩也以白象為乘御,《法華經》卷八〈普賢菩薩勸發品〉云(大正9‧61a)︰「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思惟略要法》云(大正15‧300c)︰「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來至其所。」另如文殊菩薩以師子為乘御,五大虛空藏菩薩與金剛界五佛同坐師子、象、馬、孔雀、迦樓羅五獸座,孔雀王菩薩以孔雀為乘御,馬鳴菩薩以白馬為乘御。
或有以石、磐石為座者,如《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卷一謂,佛坐忉利天巴質樹下紺琉璃石,為母說法。《聖迦柅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卷上謂(大正21‧106a)︰「腳為阿里荼立踏盤石上。」《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也說(大正21‧47c)︰「身佩威仕鬘,住月輪中,青蓮華色,坐瑟瑟盤石。」又如大威德明王則以水牛為座。
諸天一般以荷葉為座,《賢劫十六尊》云(大正18‧339c)︰「金剛界外院,地居空行天,略說有五類,忿怒稱吽字,安布二十天,芰荷以為座。」諸天中依其本誓而乘座有所不同。依《十二天供儀軌》所述,東方帝釋天乘白象王住五色雲中,東南方火天乘青牛,南方焰摩天乘水牛,西南方羅剎天乘白師子,西方水天住水中乘龜,西北方風天住雲中乘麞,北方毗沙門天坐二鬼上,東北方伊舍那天乘黃豐牛。又日天乘五馬,月天乘三鵝。再如胎藏界外金剛部院的帝釋坐須彌,訶利帝母坐寶宣臺,摩利支天乘豬。
在印度,行者修法時多用草座。《大日經疏》卷十九云(大正39‧778b)︰「西方持誦者多用吉祥茅為藉也。此有多利益,一者以如來成道時所坐故,一切世間以為吉祥故,持誦者藉之障不生也。」又《蘇悉地羯囉經》卷下云(大正18‧684a)︰
「念誦之人所坐之座,以青茅草而作其座,座高四指,闊二磔手,長十六指。如是之座,初念誦時及持誦時皆應受用。或用迦勢草,或用餘青草等,或隨部法取乳樹木最為要妙,用作床座,量亦如上而淨剗治。或用諸葉,或以枝莖,如上而制,隨觀事法,沛葉用為座。」
古來用小薦、圓座等為草座即基於此意。
復次,講經或禮誦時,法師之座稱為高座,這是根據《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說(大正8‧840b)︰「敷百高座請百法師,講讀般若波羅蜜多經。」及《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說(大正24‧917a)︰「上高座讀經。」此高座亦有種種制。另外,僧用的座物又有繩床、曲彔等。繩床從佛在世時代就被用作僧具,《十誦律》卷三十九云(大正23‧287a)︰「給孤獨居士以赤朱塗五百繩床腳,施祇泹僧。」即比丘十八種物之一。曲彔自古即被用於中國及日本,現今在法會時,被用作導師的座床。
〔參考資料〕 《雜譬喻經》。
印尼最大佛教遺蹟。位於爪哇島中部喀多盆地中央,海拔二七0公尺的山丘上。據稱是西元八世紀,室利佛逝帝國崇信大乘佛教的夏倫德拉(Śailendra)王朝所建。其後可能因火山爆發,遭火山灰及岩漿掩埋而在歷史上消失,直到1814年,為英國人拉夫靳斯發現,才又重新出現在世界舞台。
就佛教建築藝術而言,波羅浮屠是一座頗具特色的佛塔。外形有些類似金字塔,大致可分塔底、塔身和頂部三部分。塔底呈方形,周長一二0公尺,底牆高四公尺;下面基石高一點五公尺,寬三公尺,石台上有凸角堡形突出。塔身為五層方形石台,愈往上愈小,每層約後退二公尺,四周設置欄杆構成狹窄的迴廊。頂部由三層圓台組成,從上至下依次有十六、二十四及三十二,總計七十二座的鏤空石砌小佛塔環立,每座佛塔中均安有一尊坐佛。最上層的正中央即覆鉢形大佛塔的所在,直徑十六公尺,高三十五公尺,氣勢雄渾。
上述方形石台的中間四層迴廊,總長二千五百公尺,兩側壁面均佈滿浮雕嵌板。其中,佛典浮雕有一千三百幅之多,裝飾浮雕也有一二一二幅,繞行其間,有如翻閱一部部經典。第一層迴廊的正牆(即內側牆)上,是描繪佛陀一生的故事。第二、三、四層迴廊浮雕的圖案,被認為是描寫善財童子四處參訪,尋求人生真諦的情節。此外,在這些浮雕壁面的上方,並列有四三二座佛龕,每座佛龕中也都安有一尊坐佛。連同圓壇的七十二尊坐佛,五0四尊佛像,主要呈現六種造形,即結觸地印的阿閦如來像、結施願印的寶生如來像、結彌陀定印的阿彌陀如來像、結無畏印的不空成就如來像、結法身說法印的大日如來像、結轉法輪印的釋迦如來像。它們都是印度笈多王朝時代鹿野苑派作風的代表,勻稱、軒昂的身軀洋溢著崇高的氣勢,巧妙精細的造形充分表現出佛教的理念。
1885年,考古學家伊塞爾曼偶然又在波羅浮屠基壇石牆的背後,發現了一六0幅佛典浮雕嵌板,由於它們隱藏在石塊的後面,而備受注目。其產生的原因,至今仍無定論,但以建築學上的解釋最為可信。根據推測,波羅浮屠基壇的地基原先可能過於脆弱,在建造過程中曾經倒塌過,後經緊急補強工作,以致浮雕嵌板完全被埋藏起來。這種說法,可由一六0幅嵌板中約有四分之一尚未完成,並殘留有指示雕刻的文字等得到印證。
此外,波羅浮屠四面的中央,均有階梯直通頂層的圓台;方形石台階梯的攀登處,更設有一道道雕刻華麗的石砌拱門。拱門頂部為一鬼面,下部則分別刻有不同主題的圖案,如第四層迴廊的拱門刻的是天女散花圖。乍看之下,波羅浮屠的造型似乎極為複雜,但若從空中俯視,便可發現它有非常巧妙的對稱結構。由於沒有供奉特定的主佛,加上其實心的內部至今仍是個謎,因此,一般認為波羅浮屠整體應為一專供膜拜的大型佛塔。但部分學者對此卻表示懷疑,而提出他們獨特的論點,其中較著名的有︰
(1)赫尼希的廟堂論︰1924年,德國建築學家赫尼希發表論文指出,波羅浮屠整體並非一供人膜拜的佛塔;由九層石台構成的金字塔形建築的頂端,原先應是計畫做供奉主佛的廟堂,後因施工中變更設計,而成為今日的形狀。
(2)帕曼奇的大佛塔論︰1928年,法國考古學家帕曼奇提出大佛塔說,認為波羅浮屠第六層方形石台和上面圓台的連接部分很不自然,所以第七層以上的部分原先可能是要建造一座大型的佛塔,後因恐地盤無法承受,而變更設計成為現在的形式。帕曼奇同時並發表原始計畫的假想圖。
(3)修塔海姆的佛教宇宙觀論︰1929年,荷蘭考古學家修塔海姆依大乘佛教的理論的「三界說」,認為波羅浮屠是由「欲界」(即基壇部分)、「色界」(即五層方形石台)、「無色界」(即三層圓形石台)三段構成。他並考察波羅浮屠中五0四尊佛像的排列方式,認定最上段的中央佛塔內是第五0五尊,即主佛所在。
(4)戴卡斯帕里斯的十地說︰戴卡斯帕里斯在對八、九世紀(即夏倫德拉王朝時代)的眾多碑文進行研究後,提出了所謂的「十地說」。其中,他對842年刻寫的「馬格蘭碑文」尤為重視,認為碑文中所謂「Bhumisambha-Rabhudara」的廟堂,就是指波羅浮屠本身。又,此複合詞意譯即為「菩薩十地的積善之山」之意。因此,他認為波羅浮屠最高點的中央佛塔應自成一層,亦即波羅浮屠全部共有十層,象徵菩薩成佛前的修行階位「十地」。
〔參考資料〕 N. J. Krom、T. van Erp 《Bara-budur,Archaeological description of Barabudur》。
密教根本二部之一。「胎藏界」之對稱。略稱金界。據《金剛頂經》、《大教王經》所說,此金剛界由佛部(中)、金剛部(東)、寶部(南)、蓮華部(西)、羯磨部(北)等五部組成。表大日如來之智法身,其體堅固如金剛,雖沉淪生死但不壞滅,反有摧破一切煩惱之妙用,故稱金剛界。此界具有智、果、始覺、智證諸義。
又,此金剛界若以圖顯之,稱金剛界曼荼羅。現圖曼荼羅有九會,但周圍八會唯依中央之羯磨會而示其別德妙用。羯磨會之中台有五大月輪,五佛坐之。五佛即五部,中央大日如來是佛部,其理智具足,覺道圓滿。東方阿閦如來是金剛部,屬菩提心發生之位,相當於四季中之春天,表萬物生長之德。南方寶生如來是寶部,屬既生之菩提心熾盛位,如夏季草木繁茂。西方無量壽如來是蓮華部,乃得菩提果之位,以大悲心入生死界為眾生說法除其疑,如秋天草木結果實。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是羯磨部,乃成辦事業之位,如冬天萬物休止而貯藏入春可發生作用之能。阿閦佛等四佛是大日如來之別德,故五部亦由佛部開展而成。
又,金剛界大日如來結智拳印。其傳承次第為大日如來、金剛薩埵、文殊、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其中,金剛智與善無畏相互之間曾作法門之授受。
〔參考資料〕 《金剛頂經開題》;《祕藏記》;《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七;《十住心論》卷十;《金剛界曼荼羅鈔》卷上;《兩部曼荼羅義記》卷四;《大日經疏》卷一;高井觀海《密教事相大系》。
指安置在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中的三十七尊。又稱塔中三十七尊。即五佛、四波羅蜜菩薩、十六大菩薩、八供養菩薩及四攝菩薩等三十七尊。
(1)五佛︰即大日如來、阿閦如來、寶生如來、無量壽如來、不空成就如來。{1}大日如來,住中央月輪,結跏趺坐、智拳印。其前、右、後、左依序配置金剛、寶、法、業等四波羅蜜菩薩,為其四親近。{2}阿閦如來,住東方月輪,左拳置臍部,右手下垂。其前、右、後、左依序有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喜等金剛部四菩薩,為其四親近。{3}寶生如來,住南方月輪,左拳如阿閦如來,右手結施願印。其前、右、後、左有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笑等寶部四菩薩,為其四親近。{4}無量壽如來,住西方月輪,結彌陀定印。其前、右、後、左有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等蓮華部四菩薩,為其四親近。{5}不空成就如來,住北方月輪,其前、右、後、左有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等羯摩部四菩薩,為其四親近。
(2)四波羅蜜菩薩︰即金剛波羅蜜、寶波羅蜜、法波羅蜜、業波羅蜜等四菩薩。此乃大日如來之四親近,由大日如來所生,表示四佛之定德,故現女形。
(3)十六大菩薩︰即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喜、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笑、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等十六菩薩。分別為四佛之四親近。
(4)八供養菩薩︰即金剛嬉戲、金剛花鬘、金剛歌詠 1、金剛法舞、金剛焚香、金剛覺花、金剛燈明、金剛塗香等八菩薩。其中,前四菩薩為內四供養,乃大日如來為供養四佛而於內心流出的四菩薩。後四菩薩稱為外四供養,乃四佛為還供大日如來所流出的四菩薩。
(5)四攝菩薩︰即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鏁、金剛鈴等四菩薩。乃由大日如來心中流出,將一切眾生引入曼荼羅,表授予果地之法的化他之德。
在三十七尊之中,十六大菩薩又稱慧門十六尊,乃以慧為主。而四波羅蜜菩薩、八供養菩薩及四攝菩薩等十六尊,稱定門十六尊,乃以定為主。又,有關三十七尊之出生,諸經說法不一。如《理趣釋》及《祕藏記》說,由大日如來生四波羅蜜,四波羅蜜生四佛。但《金剛頂經》、《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及《菩提心論》等,則說由大日如來生四佛,由四佛生四波羅蜜。前者表由定生智,後者表由智生定。此外,《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說,三十七尊皆由大日如來所生。
〔參考資料〕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教王經》;《略出經》;《三十七尊禮懺文》。
漢譯又作寶生如來。印度密教金剛界五佛之一,藏密五方佛之一。通稱為南方寶生佛,或南方福德聚寶生如來。在顯教經典裏,則往往稱為南方寶幢佛,或南方寶相佛。
由於顯教經典對寶生佛的誓願、本生故事及佛剎等缺乏詳細的記載,所以一般顯教佛徒,很少以此一佛陀為供奉膜拜對象。在密教裏,寶生佛也是在修法時觀想的佛陀之一,象徵大日如來的平等性智,也代表修行之德與福聚之德。
密教修法時,所觀想的佛菩薩,各有一定的方位與顏色光明。依《瑜伽焰口》所載,寶生佛在南方世界其身赤色放大光明,手執摩尼寶。依密教經典《守護經》所載,寶生佛的印契是滿願印,即左手持衣角當心,右手仰掌。修法時,觀想自身皆融成金色,此身即成寶生如來。並從頂上放金色光,現出無量金色菩薩,各各手中雨如意寶,光照南方恒沙世界。眾生如遇此佛光,則所有願求皆得滿足。這種觀想法,也象徵寶生佛「滿足眾生所求」的本願。
古來認為此尊之形像與胎藏界五佛之東方寶幢如來相同,故認為此二尊同體。如本圓《兩部曼荼羅義記》卷一即謂,南方寶生佛號為東方寶幢。又,《金光明經》卷一、《觀佛三昧海經》卷九、《陀羅尼集經》卷十等經所說四方四佛之中,「南方寶相」相當於此一如來。《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八則認為「南方寶幢」也相當於此一如來。
〔參考資料〕 《金剛頂經》卷上;《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三;《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二。
在施餓鬼之法中,五如來中南方寶生如來,叫做寶勝如來。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