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ㄒㄧㄠ ㄒㄧㄥˊ, 1.夜行。《周禮.秋官.司寤氏》:「禁宵行者、夜遊者。」
2.螢蟲夜飛。《詩經.豳風.東山》:「町畽鹿場,熠燿宵行。」
唐代僧。俗姓趙,天水(甘肅)人。他的父親趙景,任申州(今河南信陽巿)錄事參軍。煬帝大業九年(613),即智儼十二歲時,法順到他家裡,請求把智儼給他作弟子,趙景夫婦欣然應允,法順就把智儼交高足弟子達法師教誨。後來有兩位梵僧來遊,智儼從學梵文。十四歲時,出家為沙彌。那時正是隋末兵亂,他往北方從攝論學系的法常聽受《攝大乘論》,不到幾年便洞解精義,為法常同門的僧辯所稱讚。二十歲受具足戒後,到處參學,遍聽《四分》、《八犍陀》、《成實》、《十地》、《地持》、《涅槃》等經律論。後來又從名僧靜琳參學,感到佛教的經典和派別很多,難以遍學,因而在經藏前發誓,信手探取,獲得《華嚴經》第一卷,於是決定專學《華嚴》。當時智正正在至相寺開講此經,他便去聽受。經過一年,覺得還有疑義,更遍覽藏經,搜尋各種疏釋,獲得北魏‧慧光所撰《華嚴經疏》,對此經所說「別教一乘無盡緣起」的義旨,有所領會。後來又遇到一位僧人,告以要深入一乘,必須先理解十地中六相義。他便從事六相義的研究,作疏解釋《華嚴經》的義理,即《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略稱《華嚴經搜玄記》。那時他才二十七歲。這部著述直到他晚年才在至相寺弘傳,同時還講說《攝論》。《續高僧傳》〈法順傳〉中稱他「神用清越,振績京皋」;可以想見他當時宣傳經教的情況。後來又在雲華寺講說《華嚴》,宗風大振。時人稱他為雲華尊者,或稱為至相大師。法藏就在這時投在他的門下。智儼於唐高宗總章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在清淨寺圓寂,年六十七歲。後世稱他為華嚴宗二祖。
智儼的門下有薄塵、法藏、慧曉、懷齊(又作濟)、義湘、道成等人,而傳承他的華嚴學說並加以發揚光大,實際創立華嚴宗的是法藏。
據《華嚴經傳記》卷三說,智儼所撰經論的義疏一共有二十餘部,章句都很簡略,而解釋卻很新奇。現存的有《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十卷、《華嚴一乘十玄門》一卷、《華嚴五十要問答》二卷、《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略稱《華嚴孔目章》)四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二卷。還有著作多種,均已失傳。
其中《華嚴經搜玄記》是解釋《華嚴》本經,顯示一經的教相及觀行的方軌,後來法藏的《華嚴經探玄記》即係祖述此書而作。《華嚴孔目章》是指示一經的大綱。《華嚴五十要問答》是解釋一經的要義。《華嚴一乘十玄門》是根據經義建立十玄緣起的新說,為法藏的《探玄記》、《華嚴教義章》等闡發十玄所據。因此,華嚴一宗到智儼就已教相和觀行粗備了。
智儼最初受法順的教育,中間聽智正的講說,末後探討慧光的文疏。特別是慧光的別教一乘說、無盡緣起說及十地中六相義,影響他的思想最大。他在這個基礎上,構成了華嚴思想體系;所以智儼的思想是與地論師有淵源的。但智儼確是繼承法順的法派,《續高僧傳》〈法順傳〉中已有明文,《續高僧傳》的作者道宣和法順、智儼先後同時,他的記載是比較可靠的。
智儼最主要的思想,是十玄緣起。他由六相義的啟發,進一步尋繹《華嚴經》所說緣起法相的條理,於是悟解了十玄的法門。在他所撰《搜玄記》、《五十要問答》中,關於六相的解釋,還很簡略;只說︰「所謂(一)總,總成因果也。(二)別,義別成總故。(三)同,自同成總故。(四)異,諸義自異顯同故。(五)成,因果理事成故。(六)壞,諸義各住自法不移本性故。」而關於十玄,《一乘十玄門》中卻有詳細的解說,說明《華嚴經》的根本思想是法界緣起。
華嚴一家所立判教的五教義,在智儼的撰述中還沒有具體成熟。他在《搜玄記》的卷端,繼承慧光漸、頓、圓三教的教判說,又在漸教中說有聲聞、菩薩二種。又說依陳‧真諦所譯《攝大乘論釋》,有一乘、三乘、小乘三種教法。而在《五十要問答》卷上,列舉小乘、三乘、一乘三種教,在三乘教中,又分作始(又作初)、終二教;在一乘教中,也分共(又作同教)、不共(又作別教)二教。《華嚴孔目章》已經有「依教有五位差別不同」等語,然而關於五教的名目,也還沒有固定,並且也還沒有成立明確的教相判釋。直到他的後繼法藏的著述中才有了完備的組織。(黃懺華)
◎附︰法藏《華嚴經傳記》卷三〈智儼傳〉
釋智儼,姓趙氏,天水人也。高祖弘,高尚其志。父景,申州錄事參軍。母初夢梵僧執錫而謂曰︰「速宜齋戒,淨爾身心。」遂驚覺。又聞異香,有娠焉。及儼生數歲,卓異凡童,或壘塊為塔,或緝華成蓋,或率同輩為聽眾,而自作法師。生智宿殖,皆此類也。
年十二,有神僧杜順,無何而輒入其舍,撫儼頂謂景曰︰「此我兒,可還我來。」父母知其有道,欣然不吝。順即以儼付上足達法師,令其訓誨,曉夜誦持,曾無再問。後屬二梵僧來遊至相,見儼精爽非常,遂授以梵本,不日便熟。梵僧謂諸僧曰︰「此童子當為弘法之匠也。」年甫十四,即預緇衣。于時隋運將終,人民饑餧,儼雖童稚,抗志彌堅。
後依常法師聽《攝大乘論》,未盈數歲,詞解精微。常因龍象盛集,令其豎義。時有辯法師,玄門準的,欲觀其神器,躬自擊揚。往復徵研,辭理彌王,咸歎其慧悟,天縱哲人。進具之後,聽《四分》、《迦延》、《毗曇》、《成實》、《十地》、《地持》、《涅槃》等經。後於琳法師所,廣學徵心,索隱探微,時稱得意。
儼以法門繁曠,智海沖深,方駕司南,未知何厝。乃至於經藏前,禮而自立誓,信手取之,得《華嚴》第一。即於當寺智正法師下聽受此經。雖閱舊聞,常懷新致,炎涼亟改,未革所疑。遂遍覽藏經,討尋眾釋。傳光統律師文疏,稍開殊軫,謂別教一乘無盡緣起。欣然賞會,粗知毛目。後遇異僧來謂曰︰「汝欲得解一乘義者,其十地中六相之義,慎勿輕也。可一兩月間攝靜思之,當自知耳。」言訖忽然不見。儼驚惕良久,因即陶研,不盈累朔,於焉大啟。遂立教分宗,製此經疏,時年二十七。
又,七宵行道,祈請是非,爰夢神童,深蒙印可,而棲遑草澤,不競當代。及乎暮齒,方屈弘宣,皇儲往封沛王,親為講主,頻命府司優事供給,故使法輪無輟,是所賴焉。然其精練庶事,藻思多能,造蓮華藏世界圖一鋪,蓋葱河之左,古今未聞者也。
至總章元年,夢當寺般若臺傾倒,門人慧曉又夢上高幢上侵雲漢,幢首寶珠,明如曉日,漸漸移來,入京便倒。儼自覺遷神之候,告門人曰︰「吾此幻軀,從緣無性,今當暫往淨方,後遊蓮華藏世界。汝等隨我,亦同此志。」俄至十月二十九日夜,神色如常,右 脇而臥,終於清淨寺焉。春秋六十七矣。時有業淨方者,其夜聞空中音樂從西方而來,須臾還返,以為大福德人往生之驗。明晨詢問,果知其應也。
儼所撰義疏,解諸經論凡二十餘部,皆簡略章句,剖曜新奇,故得其門寮其寡矣。門人懷濟、賢首。近永隆年中,雍州長安縣人郭神亮,梵行清淨,因忽患暴終,諸天引至兜率天宮,禮敬彌勒,有一菩薩語亮云︰「何不受持華嚴﹖」對曰︰「為無人講。」菩薩曰︰「有人現講,何以言無﹖」亮後再蘇,具向薄塵法師論敘其事。以此而詳首之弘轉法輪,亞迹參微矣。懷濟秀而不實,早從冥穸。
〔參考資料〕 《續高僧傳》卷二十五;高峰了州著‧慧嶽譯《華嚴思想史》第十二章;常盤大定《支那佛教の研究》。
ㄩˋ, [動]
1.抵抗、抵擋。如:「防禦」、「禦寒」。《詩經.小雅.常棣》:「兄弟?於牆,外禦其務。」《國語.齊語》:「君有此士也三萬人,以方行於天下,以誅無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禦。」
2.阻止、禁止。《周禮.秋官.司寤氏》:「禦晨行者,禁宵行者。」
[名]
1.強權、暴虐。《孟子.萬章下》:「今之諸侯取之於民也,猶禦也。」《抱朴子.外篇.行品》:「然而膽勁心方,不畏強禦,義正所在,視死猶歸。」
2.侍衛、衛兵。《隋書.卷二八.百官志下》:「改領軍為左右屯衛,加置左右禦。」《新唐書.卷一六二.獨孤及傳》:「自可扼要害之地,俾置屯禦,悉休其餘。」
ㄊㄧㄥˇ ㄊㄨㄢˇ, 1.田舍房邊的空地。《詩經.豳風.東山》:「町畽鹿場,燿燿宵行。」
2.禽獸踐踏的地方。
ㄧˋ ㄧㄠˋ, 1.光亮鮮明的樣子。《詩經.豳風.東山》:「倉庚于飛,熠燿其羽。」唐.陳鴻《長恨傳》:「時每歲十月,駕幸華清宮,內外命婦,熠燿景從。」
2.螢火。《詩經.豳風.東山》:「町畽鹿場,熠燿宵行。」《文選.潘岳.秋興賦》:「熠燿粲於階闥兮,蟋蟀鳴乎軒屏。」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