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妨行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上拂方反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八穢

(名數)一,置買田宅。謂比丘當依眾居止,勤修出世清淨無為之道。若私置田宅,以圖自足,是為不淨。二、種植根栽。比丘當勤修道業,於世間資生之事,不生貪著。若不為眾,私自種植田園,內妨行業。是為不淨。三、貯聚穀粟。謂比丘當乞食資身,清淨活命。若不為眾,私自藏貯穀粟米麥,是為不淨。四、畜養奴婢。謂比丘當閒居靜處,修攝其心,行安樂行。若不為眾,畜養奴婢,驅使作務,是為不淨。五、畜養群畜。謂比丘當持禁戒,慈心不殺。若畜牛馬等孳生之類,以污梵行,是為不淨。六、藏積金銀錢寶。謂比丘當以清雅為高,安貧樂道,身無長物。若貪積世間所重金銀資財等物,資生求利,計算出納,有乖道行,是為不淨。七、藏積象牙刻鏤等物。謂比丘當奉佛戒,志尚儉素,於諸玩好,心不貪戀,布衣草座,常懷知足。若貪世間稀有雕飾之物,是為不淨。八、藏積銅鐵釜鑊以自煮爨。謂比丘於眾居止,當於眾同餐,或乞食自活,勵精梵行,成就道業。若藏積釜鑊,以自煮爨,背眾而食,是為不淨。


[佛光大辭典]
八穢

謂比丘八種不合戒律之行為。即:(一)置買田宅,比丘當依眾居止,勤修出世清淨無為之道,若私置田宅,以圖自足,是為不淨。(二)種植根栽,比丘當勤修道業,於世間資生之事,不生貪著,若不為眾,私自種植田園,內妨行業,是為不淨。(三)貯聚穀粟,比丘當乞食資身,清淨活命,若不為眾,私自貯藏穀粟米麥,是為不淨。(四)畜養奴婢,比丘當閒居靜處,修攝其心,行安樂行,若不為眾,畜養奴婢,驅使作務,是為不淨。(五)畜養群畜,比丘當持禁戒,慈心不殺,若畜牛馬等類,以污梵行,是為不淨。(六)積藏金銀錢寶,比丘當以清雅為高,身無長物,若貪積世間所重之金銀錢財等物,資生求利,是為不淨。(七)積藏象牙刻鏤等物,比丘當奉佛戒,志尚儉素,於諸玩好,不生貪戀,布衣草座,常懷知足,若貪愛世間稀有雕飾之物,是為不淨。(八)積藏銅鐵釜鑊以自煮爨,比丘於眾居止,當於眾同餐,或乞食自活,勵精梵行,成就道業,若積藏釜鑊,以自煮爨,是為不淨。 p31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十乘觀法

指天台宗為進修初住所實際熏修的十種觀行法門。又名十法成乘觀、十乘觀心,略稱十乘、十觀。此十法能令觀行成就,運載行者至果地,故名十乘觀法。出自《摩訶止觀》卷五之二。內容略如下列︰

(1)觀不思議境︰就吾人現前的一念,觀即空、即假、即中。修行之前,須先定所觀之境。然萬法皆具三千三諦,互相融攝,而無迷悟因果之別。一一皆具不可思議的妙諦,故皆可作為所觀之境。今由於萬法唯心,特以現前的一念心作為所觀之境。妙境是諸法之本,妙觀是諸行之源。上根之人修此一法,自可具十境十觀,登初住真因之位。然中、下根人不能進修此行,故令其修第二以下的觀行。

(2)發真正菩提心︰又名起慈悲心。觀不思議境若不成就,則發四弘誓願,上求下化。此心與不思議境同時俱起,非前非後。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發菩提心當在一切修行之初,今置在第二,是因此人心志弛緩,雖已發心,而不能成觀,故令其再次發心。

(3)善巧安心止觀︰又名巧安止觀。即用止觀之行,巧安心於法性上。既已發願,其次當立行以實現其願。行以止觀為首要,故以止觀令心安住於法性上。

(4)破法徧︰破除心對於諸法的執著。心既安住在法界之理上,而未能悟入,是因心有所著,故當徧破其執。諸教雖有四門,乃至八萬四千之別,但無不以「無生」為首,今先於無生門徧破諸惑,再以「無生」度入餘門。

(5)識通塞︰識是「分別了知」之謂,智能通達妙理故曰「通」,情能障礙正道故曰「塞」。既已用破法徧破除情執,卻未能悟入諸法實相,乃因其識別有錯謬。故當識此通塞,護通破塞。通塞若約法而言,即為塞六蔽、治六度、塞生死煩惱、通菩提涅槃、塞三惑、通三關。若約行人之得失而言,則迷事之法,稱理亦為通,悟理之法,從情亦為塞。

(6)道品調適︰又名修道品。即檢討三十七道品,抉擇適合行者之根機者而修。既已識別情智之得失,而未能悟入,是因所用的法門不調適,故今依次調適三十七道品,一一加以詮量簡擇。上列方法為入理常軌,故名作正行。

(7)對治助開︰又名助道對治。即以助道對治障礙,開闢三解脫門。既以前法具足正行的方軌,而未能入,是因障道的「事惡」起而助理惡無明,障覆理善中道觀的智慧,今以事之六度為始,修不淨、背捨、勝處等法,以對治此處的「事惡」。此法以小助大,以偏助圓,故稱對治助開。正助二法既已具備,修觀的方軌也已周足,中根之人至此,自能具足十法而悟入。

(8)知次位︰又名知位次。即行者了知自身修證之分齊,能免增上慢心。障重的下根人既已修正、助等法,而未明修證,乃因墮於上慢,今依此觀法,辨知真似的差別與階次,令行者明識次位,發奮策進。

(9)能安心︰謂心安然能忍,不為順逆之緣所動,而成就道事。既已識知次位分齊,仍為內外之緣所動,其因在於內德多損,故令修此法,以防其障緣。逆緣固為障礙,順緣亦能妨行。行人依修觀之功,初入外凡,障轉慧開,傳誦漸廣,則外招名利,內動宿障,終至自行破敗。此時即當修此法,安忍不動,入內凡似位。

(10)無法愛︰不愛著似位之法,進而入法性。既入似位,得六根互用,離內外見思之惑障,永不墮苦,即生愛著之心,名為法愛,又不退不進,名作頂墮,今令修此法,除法愛之惰心,進入初住真因之位,以利益眾生,現廣大佛事。

此十乘觀法,其體為一不思議的妙觀,分之為十,乃因修觀行者的根機有上、中、下三品之別。上根僅修第一觀不思議境,破無明,入初住。中根修第二發真正菩提心以至第七對治助開,破無明,入初住。下根修後三法入初住。

以下更就十乘,細加分別。前一是觀道的常規,三根通修,始終不廢,後九是增修的方法,猶如病重,藥漸加味。後九觀中,第二至第七是觀成的巧術,中下二根均修,第八、第九、第十,是進修的方法,下根方修。再者,第二、第三、第四是行門的正軌,發心立行的細格;第五、第六、第七是隨宜的方便,適時的差排(區別整理之意)。又,十觀中的前七,是修觀的方法,後三是行位的策進。策進中的知次位,令免去上慢,證入五品,次一能安忍,令策進五品而入六根,後一無法愛,令六根入初住。

十乘之所據,在《法華經》〈譬喻品〉中。該品「其車高廣」一句為第一觀不思議境之依據,即以車體之高廣,譬喻如來所知見的三千實相妙境極廣至高。「又於其上張設幰蓋」,為第二發真正菩提心之據,謂四弘誓猶如幰蓋,普覆法界。「安置丹枕」為第三巧安止觀之所據,丹枕是安息之具,借喻巧安止觀。「駕以白牛,其疾如風」為第四破法徧之據,以白牛拉車速疾,喻一心同時觀照中道與空假二邊,其智德融妙,三惑同時斷盡。又,車外丹枕為第五識通塞之據,軫是牛車停止運轉時,防其退轉的設備,今以其能調停車之動靜,喻通塞之檢校。「有大白牛,肥壯多力,形體姝好,以駕寶車」為第六修道品之據,以白牛能引大車,喻三十七道品能為前導,引行者至妙覺道場。「又多僕從而侍衛」為第七對治助開之據,喻三十七道品能資助正觀。「乘此寶車遊四方」為第八知次位之據,以四方喻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與十地等四十位。至於第九能安忍與第十無法愛,《止觀大意》並未舉出所據之經文。《止觀輔行》說安忍是忍五品、違順之境,令入六根,離愛是離六根中相似之法愛,次位是行之所階,為勸勵行者離障離愛,故別出五品與六根清淨。由此可知前七正明車體與具度,後三是乘之所涉,若無所涉,則運之義不成,故通皆名乘。

十乘觀行不僅為初心行者所修,五品觀行位以上,遠至妙覺位,無不具此。此十乘即是大乘,因此圓實之機無不常修。

〔參考資料〕 《摩訶止觀》卷五(上)~卷十(下);《法華經玄義》卷八(下);《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一~卷十之二;《四教義》卷十一;《三觀義》卷下;《止觀義例》卷上;《天台八教大意》;《天台四教儀》;慧獄《天台教學史》;惠谷隆戒《天台教學概論》第三篇;宇井伯壽《佛教汎論》第二編;安藤俊雄《天台學》(根本思想とその展開)。


戒刀

比丘所持的十八物之一。即用於裁衣、剃髮、剪爪等的刀子。由於係戒律所聽許,故稱戒刀。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所載,佛在室羅伐城時,有比丘欲裁三衣,便以手撕裂,損壞衣財。佛乃聽許用刀子。但因六眾以雜寶裝飾,佛制用鈍鐵作刀,且分大、中、小三種規格。大的長六指,小的長四指,中的介於二者之間。形狀則有彎曲如鳥羽、及似雞翎而不尖直二種。

又,《十誦律》卷三十九中,有佛聽許用剃刀及截爪刀的記載。同書卷五十六又云(大正23‧417a)︰「佛聽眾僧畜剃刀,一人亦畜,為剃鬚髮故,是名剃刀法。剃刀鞝法者,佛聽諸比丘畜剃刀鞝,為掌護莫令失,更求覓妨行道故。」此外,《國清百錄》卷二〈王入朝遣使參書〉中,有以五色幡、熏陸香等及剃刀十口為嚫施的記載。《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載,朝廷以衲袈裟一領、剃刀一口賜與玄奘三藏。

〔參考資料〕 《大乘入楞伽經》卷六〈偈頌品〉;《四分律》卷五十一〈雜犍度〉;《梵網經》卷下;《大宋僧史略》卷上;《祖庭事苑》卷八;《釋氏要覽》卷中。


[南山律學辭典]
佛巡比丘房意

亦名:佛五日一行比丘房

戒本疏‧三十捨墮法:「僧祇云,佛以五利,五日一行諸房:一﹑我諸弟子不著有為事否?二﹑不著世俗言論否?三﹑不著睡眠妨行道否?四﹑看諸病人否?五﹑為年少出家者,見佛威儀庠序,起歡喜心故。」(戒疏記卷一一‧七五‧一六)


犍槌打人

亦名:犍稚打人、打犍槌人

子題:俗人打犍槌、道眾打犍槌、維那、悅眾

行事鈔‧集僧通局篇:「(一,總明制法)五分云,諸比丘布薩時,不時集,妨行道。佛言,當唱時至,若打犍稚,若打鼓,吹螺。使舊住沙彌淨人打。不得多,應打三通。吹螺亦爾。除漆毒樹,餘木銅鐵凡鳴者聽作。若唱二時至,亦使沙彌淨人唱。住處多,不得遍聞,應高處唱。猶不知集,更相語知。若無沙彌,比丘亦得打。(二,別定打人)(一、明俗打)十誦中,居士請僧,自於寺內鳴稚。乃至白時至。及送食女人亦自鳴稚。中食施者亦爾。(二、明道打)(一﹑阿含)增一阿含云,阿難升講堂擊犍稚者。此是如來信鼓也。(二﹑十誦)十誦中,時僧坊中,無人知時限,唱時至,及打犍稚。又無人灑掃塗治講堂食處;無人相續鋪床。及教人淨果菜食中蟲。飲食時無人行水;眾亂語時,無人彈指等。佛令維那。聲論翻為次第也,謂知事之次第,相傳云悅眾也。(三、顯通意)若準文中七種(八種)集法。若量影、破竹作聲、〔打地作聲〕、作煙、吹貝、打鼓、打犍稚、若唱諸大德布薩說戒時到。亦不言比丘為之。」(事鈔記卷四‧二‧一○


[國語辭典(教育部)]
覆轍

ㄈㄨˋ ㄔㄜˋ
翻過車的道路。比喻曾經失敗的做法,足為後人鑑戒。如:「重蹈覆轍」。《大宋宣和遺事.貞集》:「寇迫而不徹綵山,恐妨行樂。此宣和之覆轍可戒也。」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