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如是我聞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雜語)如是者,指經中所說之佛語,我聞者阿難自言也,佛經為佛入滅後多聞第一之阿難所編集,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順之辭也。以信則言如是,不信則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為第一,故諸經之首舉阿難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經典,開卷有阿(無之義)、傴(有之義)二字為吉祥之表,是諍論之本也,故佛教為避諍論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為信成就,我聞二字為聞成就。凡諸經之首有通別二序,通序稱為證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滅時告阿難使置於諸經之冠首者。出於集法藏經。佛地論一曰:「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探玄記三曰:「如是總舉一部文義,謂指己所聞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釋曰:「如是者所謂結集之時所指是經也,我聞者蓋表親從佛聞也。」智度論一曰:「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中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註維摩經一:「肇曰:如是信順辭,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建言如是。」法華文句一曰:「對破外道阿傴二字不如不是對治悉檀也。」法華義疏一曰:「立此六事為簡外道,外道經初皆標阿傴二字,如來教首六事貫。」


[佛光阿含藏]

諸經經首均有此語,巴利本作 Evam me sutaj。印度重視聞持,而以此語做為信憑,這句話表示此經為結集者親自聽聞。在九分教中,雖然從伊帝目多迦經開始無此語,但在修多羅、祇夜、弊迦蘭、優陀那等諸經則多有此語。南傳相應部亦均有此語。

諸經經首均有此語,巴利本作 Evam me sutaj。印度重視聞持,而以此語做為信憑,這句話表示此經為結集者親自聽聞。在九分教中,雖然從伊帝目多迦經開始無此語,但在修多羅、祇夜、弊迦蘭、優陀那等諸經則多有此語。南傳相應部亦均有此語。


[阿含辭典(莊春江)]

另譯作「聞如是、我聞如是」,南傳作「我聽到這樣」(Evaṃ me sutaṃ,直譯為「這樣被我聽到」),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我聽到這樣」(Thus have I heard)。 「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依印順法師的考定,這樣的格式,應該是在《增一阿含》或《增支部》成立的時代才形成的(參看《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9),南傳《相應部》多數經只簡略地指出發生地點,應該是比較早期的風貌。


[佛光大辭典]

梵語 evaj mayāśrutaj,巴利語 evaj me sutaj。又作我聞如是、聞如是。為經典之開頭語。釋尊於入滅之際,曾對多聞第一之阿難(梵 Ānanda)言其一生所說之經藏,須於卷首加上「如是我聞」一語,以與外道之經典區別。如是,係指經中所敘述之釋尊之言行舉止;我聞,則指經藏編集者阿難自言聽聞於釋尊之言行。又「如是」意為信順自己所聞之法;「我聞」則為堅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聞成就,又作證信序。〔大智度論卷一、卷二、佛地經論卷一、法華文句卷一上、注維摩詰經卷一、華嚴經探玄記卷二〕(參閱「六成就」1266) p236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如是我聞(梵evaṁ mayā srutam,巴evam mesutam,藏ḥdi skad bdag gis thos pa)

每部佛經經文之初所常用的語句。又譯「聞如是」、「我聞如是」。依傳統的說法︰佛滅後不久,有五百阿羅漢於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結集。其時阿難於會眾前誦出經文。而在誦出經文之前,先言「如是我聞」,以表示此下所誦乃直接從佛陀處所親聞。

所謂「如是」,指經中所述之內容,「我聞」意為阿難自佛處聞得。又,「如是」也是信順之辭。信則如是,不信則不如是。因此「如是」意為信賴所聞之法,「我聞」則指能持之人。此即以「如是」為信成就,「我聞」為聞成就。故「如是我聞」乃欲令人信受此經說之語。

對於「如是我聞」一語,經論中屢有述及。其中對於為何置如是語於經首﹖《大智度論》卷一認為,佛教以信為第一,信佛法則能入佛教,理解佛法,得受佛法之功德利益;而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為先使信受經言,乃於經首置如是語。至於其意義,《大智度論》卷二認為佛教徒應依止經典中的法,法並非僅指佛所說者,除佛陀所說者外,也有由佛弟子、仙人、諸天及化人等所說的法。為令信順此等為正法,並使佛滅度後,法永遠不失,永遠正確地傳於後世,故釋尊對阿難言,須於經典卷首加上「如是我聞」一語。

此外,《佛地經論》卷一謂(大正26‧291c)︰「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並認為其中「如是」之義,可以譬喻、教誨、問答、許可四義解釋,又舉其他種種異說,最後總結云(大正26‧292a)︰
「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從佛聞,非他展轉顯示。聞者有所堪能,諸有所聞皆離增減異分過失,非如愚夫無所堪能,諸有所聞或不能離增減異分。結集法時,傳佛教者依如來教初說此言,為令眾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減。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當勤修學。」


[法相辭典(朱芾煌)]

佛地經論一卷二頁云:論曰: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已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總言,依四義轉。一、依譬喻,二、依教誨,三、依問答,四、依許可。依譬喻者:如有說言:如是富貴、如毗沙門。依教誨者:如有說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依問答者:如有說言:如是我聞如是宣說。依許可者:如有說言:我當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說。或許可言:是事如是。有義:此中唯依許可。謂結集時,諸菩薩眾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彼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又如是言,信可審定。謂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說,定無有異。有義,此中亦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故此答言:如是我聞。有義:此中道依四種。依譬喻者:謂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昔聞。依教誨者:謂告時眾:如是當聽我昔所聞。餘如前說。我謂諸蘊世俗假者。聞、謂耳根發識聽受。廢別就總,故說我聞。有義: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聞者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由耳根力,自心變現;故名我聞。有義: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聞者識心,雖不取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從佛聞;非他展轉。顯示聞者,有所堪能,諸有所聞,皆離增減異分過失。非如愚夫無所堪能,諸所有聞,或不能離增減異分。結集法時,傳佛教者,依如來教,初說此言。為令眾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減。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當勤修學。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我親自聽到佛這樣說,為佛經五種証信之一。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ㄖㄨˊ ㄕˋ ㄨㄛˇ ㄨㄣˊ
如是乃指該經的內容,我是阿難自稱。常置於佛經的開頭。相傳釋迦牟尼圓寂後,佛弟子結集經、律時,由阿難背誦經典,故經典以此為開始,意謂我聽到的是這樣:「……。」此句在西元四世紀末期之前,漢語譯經家多使用「聞如是」的句形,四世紀末第一次出現「如是我聞」的譯語。以後漸成定式。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