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佛光大辭典]唐代基督教分支景教之碑刻。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明天啟三年(1623)在陝西盩厔縣(東距西安約七十公里)出土,現藏於西安。高二點三六公尺,寬零點八六公尺,厚零點二五公尺。上刻十字架,碑額作「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并序」,碑文為景教教士景淨撰,呂秀嚴書,計一七八○字,概述大秦景教於唐貞觀九年(635)由波斯傳入中國後之活動與基督教教義。碑底及兩側有古敘利亞文教士題名。此碑為研究基督教在中國傳布與古代中西交通之珍貴資料。明天啟五年譯成拉丁文,後又譯成多種外文流傳於世。(參閱「大秦寺」837) p838
為紀念基督教分支景教流傳中國而建立的唐代碑刻。為研究基督教在中國傳布與古代中西交通之珍貴史料。一般略稱為「景教碑」。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於長安義寧坊大秦寺內。現藏於峽西省西安巿碑林。碑高約二公尺,底寬約一公尺、厚約零點三公尺,其頂部的寬與厚度稍減。碑文可分為三部分︰其一係以篆字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其二首題「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并序」,內容係有關大秦景教於唐‧貞觀九年(635)由波斯傳入中國後之活動與基督教教義,全文共計一七八○字,由京城大秦寺僧景淨撰,呂秀巖書。收在《大正藏》第五十四冊。其三係以敘利亞文字書寫的教士名,約五十餘字。
此碑埋於地下日久,明‧天啟三年(1623)出土,由基督教士介紹給歐洲學界。其後被譯為多種文字流傳於世。
碑文作者景淨(Adam),曾譯出景教經典三十二部為漢語。且曾與般若三藏合譯胡本之《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為漢語。
[佛光大辭典]
大秦寺
乃唐代之景教寺院。又稱波斯寺、景寺。唐貞觀九年(635),基督教之分支─景教之聶士托里(Nestorians)遣阿羅本(Olopon)持經像至我國傳道。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下詔於長安義寧坊建大秦寺。其後諸帝亦於各州興建景教寺院。初時,誤以為該教布教中心為波斯,故稱波斯寺;後知其根源地為大秦(羅馬帝國),故於玄宗天寶四年(745)改稱大秦寺。建中二年(781),德宗於長安大秦寺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其上記載景教於我國之傳播情形。德宗貞元初年,波斯僧景淨至長安,住於大秦寺,並與般若三藏於寺內譯出六波羅蜜經。武宗破佛,大秦寺亦遭其厄,後改建為崇聖佛寺。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於西安大秦寺寺跡掘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此係研究唐代景教史實之唯一資料。〔唐會要卷四十九大秦寺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七般若三藏傳、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并序(大正藏第五十四冊)〕(參閱「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838) p837
位於亞洲西端、地中海東岸之古國。相當於古羅馬帝國及小亞細亞一帶。又稱海西國、犁鞬國。自古即與我國有交通往來,當時有「世界極西」之稱。其地所產之金銀奇寶,如火浣布等皆是聞名珍品。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傳(大五○‧三三一上):「龜茲王為造金師子座,大秦錦褥舖之。」
據舊唐書列傳第一四八、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波剌斯國條、釋迦方志卷下波剌斯國條等所載,大秦又稱拂菻,即東羅馬帝國,位於波斯之西北。東羅馬帝國於君士坦丁堡建都後逐漸強盛,兼併小亞細亞及敘利亞等地,並與東方諸國交通往來,我國隋唐時稱其為拂菻。另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并序之記載,則大秦乃指敘利亞。唐初,基督教中之一派景教傳入我國,而稱大秦景教,並建有大秦寺。
此外,大秦之名,屢見於佛典中,如那先比丘經卷下(大三二‧七○二上):「王言:『我本生大秦國,國名阿荔散(巴 Alasanda)。』」又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一二○章(大四九‧一一中):「將有三惡王,大秦在於前,撥羅在於後,安息在中央。」另如菩薩善戒經卷二菩薩地不可思議品、巴利文大史(巴 Mahāvajsa xxix)等所載,「大秦」一詞,均指古代安息國東北方之叟那(巴 Yona),亦即大夏。宋代之後,則「大秦」一稱,又每與波斯混同。至近代,以白鳥庫吉等為代表之日本學者則主張,大秦係指昔時隸屬於羅馬之埃及。〔佛祖統紀卷三十二、卷三十九註、大宋僧史略卷下、後漢書卷七十八大秦國條、唐會要卷四十九、唐書西域列傳第一四六、古今圖書集成邊裔典第六十〕 p838
唐代傳入我國之基督教。即東羅馬異端派之聶斯托里派(Nestorius)。意謂「光明之宗教」。五世紀初,敘利亞人聶斯托里所創。又稱大秦景教。唐太宗貞觀九年(635),波斯人阿羅本等教士自波斯來華傳教譯經。太宗優禮之,敕於長安興建波斯寺,玄宗時易名為大秦寺。當時有教士二十一人。不久更向全國各地發展。高宗時於各州置景寺,並尊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至則天武后,則保護佛教與摩尼教,鎮壓景教。玄宗以後至德宗,皆於各州置景寺或予以保護。德宗建中二年(781),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中有「法流十道,(中略)寺滿百城」之語,可知其全盛時期之狀況。
武宗會昌五年(845),下詔禁止佛教流傳,拆毀天下寺廟,勒令僧尼還俗,景教亦遭波及,教士二千餘人被逐,一時絕跡於中原,但仍流行於契丹、蒙古等地。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景教亦隨之而來,與當時傳來之天主教被統稱為也里可溫教。據大秦本經之目錄所載,該教經典(包括註疏等)共有五百三十部;譯為漢文者有序聽迷詩所經、景教三威蒙度讚、志玄安樂經、常明皇樂經、宣元至本經等。明天啟年間在西安附近掘得景教流行中國碑,譯成拉丁文及多種外文。光緒三十三年(1907),此碑由金勝寺移至城內碑林。 p5007
修仁王護國法,為祈願鎮護國家所建立之念誦道場。又稱鎮國念誦道場、鎮護國家道場。如唐代長安青龍寺即屬其例。於此等道場中,為消滅國難、降伏怨敵、祈求國泰民安,而講讀經典,修真言等法。此乃源於仁王般若經、金光明最勝王經所說消滅七難,鎮護國家之法;故後世有此思想信仰,乃至有鎮國道場之建立。〔宋高僧傳卷二十九、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九、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并序〕 p6632
位於亞洲西端、地中海東岸的古國。相當於羅馬帝國及小亞細亞一帶。另有海西、犂鞬、拂菻等異稱。自古即與中國有交通往來,當時被認為是世界極西之國。《後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載,大秦國一名犂鞬,因在海之西,又稱海西國,方數千里,有四百餘城,數十小國隸屬之,國中金銀奇寶頗多,出產織物、香等,與安息、天竺皆有貿易往來,國民富饒;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獻象牙、犀角、瑇瑁等。《三國志》卷三十註所引《魏略西戎傳》,亦詳述從安息到該國的路徑及該國情形。
關於該國的位置,有多種說法︰
(1)希爾特(Hirth)以之為當時隸屬羅馬帝國的敘利亞,而且「犂鞬」是rekem的音譯,即指希臘人所謂的Petra城。
(2)日本學者白鳥庫吉認為是當時羅馬帝國所占有的埃及,犂鞬應是其都城Alexandria的略譯。
(3)日本學者藤田豐八則說大秦和犂鞬是不同國家,「大秦」為古代波斯語daśina(左方或西方之義)的音譯,即安息人稱其西方羅馬領地的名稱,而「犂鞬」是ragha或rhagä的音譯,是位於米底亞(Media)地區,信奉祅教的國家。
有關漢魏時代的大秦國,有如上諸說,但今日日本學者多從「埃及說」。
「大秦」之名,常出現於佛典之中,但多半指原屬希臘治下的大夏(Bactria)。如《那先比丘經》卷下云(大正32‧702a)︰「王言︰我本生大秦國,國名阿荔散。」《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百二十章》云(大正49‧11b)︰「將有三惡王,大秦在於前,撥羅在於後,安息在中央。」巴利《大史》記載,臾那(Yona)人摩訶曇無勒棄多(Mahadham-marakkhita)與三萬比丘從臾那城阿拉賞達(Alasanda)來;《菩薩善戒經》卷二〈菩薩地不可思議品〉謂,栗特、月支、大秦、安息等之聲是細聲。此等所載之大秦,皆指古代安息國東北方的臾那,即大夏。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并序》載(大正54‧1289b)︰「案西域圖記及漢魏史策,大秦國南統珊瑚之海,北極眾寶之山,西望仙境花林,東接長風弱水,其土出火綄布、返魂香、明月珠、夜光璧,俗無寇盜,人有樂康,法非景不行,主非德不立,土宇廣闊,文物昌明。」
依此記載,大秦或指敘利亞,即文中的珊瑚之海相當於紅海,眾寶之山相當於托魯斯(Taurus)山,花林相當於羅馬,弱水相當於幼發拉底(Euphrates)河。
《通典》卷一九三大秦國條註,引杜環《經行記》說,拂菻國擁有苫國之西,隔山數千里,亦稱大秦。西枕西海,南枕南海,北接可薩、突厥。《舊唐書》卷一九八謂,拂菻國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東南接波斯。另外,《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波剌斯國條、《釋迦方志》卷下波剌斯國條等所載,亦以拂菻為大秦的另一稱呼,位於波斯國的西北。而關於拂菻的位置,希爾特及藤田豐八認為是敘利亞,白鳥庫吉主張拂菻一語為rutrum的音譯,是從土耳其人稱羅馬為urum而轉來的,亦即廣指東羅馬帝國。
要言之,大秦國之稱未必指某一特定的地域。似乎依時代的不同而指埃及、大夏或敘利亞等地。宋代以後,則與波斯常相混同,如《佛祖統紀》卷三十九註記載,波斯國在西海,即大秦國。
〔參考資料〕 《大寶積經》卷十;《大莊嚴論經》卷十五;《大般涅槃經》卷十九;《漢書》〈列傳〉卷三十一〈張鶱傳〉;《後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舊五代史》卷十四;《梁書》〈列傳〉第四;《釋迦方志》卷上;《唐會要》卷四十九;《大宋僧史略》卷下;《佛祖統紀》卷三十二。
唐代所建的景教寺院。又稱波斯寺、景寺。唐太宗貞觀九年(635),阿羅本(Olopon)至長安傳景教;十二年,太宗下詔於長安義寧坊建大秦寺。其後,高宗、玄宗、肅宗等亦於各州建立景寺。代宗建中二年(781)正月,於義寧坊大秦寺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以紀念該教之流行。
大秦寺原稱波斯寺,此係以為景教之布教中心為波斯,因以為名。如《兩京新記》所載,長安醴泉坊十字街東南有波斯胡寺,儀鳳二年(677)依波斯王畢路斯(Sapphiras)奏請所置。後知景教之根源地為大秦(指羅馬帝國),因此唐玄宗於天寶四年(745)九月下詔改稱大秦寺。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七〈般若三藏傳〉所載,貞元初,波斯僧景淨住長安大秦寺,曾與般若三藏共譯《六波羅蜜經》。後來,武宗破佛,景教亦遭波及,大秦寺被毀。
ㄉㄚˋ ㄑㄧㄣˊ ㄐㄧㄥˇ ㄐㄧㄠˋ ㄅㄟ
唐德宗時,景教徒在長安所立的碑。全名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為駢體文,並有數行敘利亞文,記當時景教在中國流傳的情形和其教義。為教士景淨撰,呂秀巖所書。此碑久埋土中,明末始於西安出土。為研究景教在中國的傳布,和古代中西交流的珍貴資料。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