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萬行
[佛光大辭典]起大慈大悲之心,普為無量之佛事,稱為大悲;三密妙行等之行,稱為萬行。又以「拔苦」為大悲之義;而於「大悲」二字之中,賅攝三密妙行等之萬行,稱為大悲萬行。(參閱「三句階段」542) p862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五秘密
(名數)金剛界所立之秘法。金剛薩埵(中)、欲(東)、觸(南)、愛(西)、慢(北),之五金剛菩薩也。一、金剛薩埵,謂一切眾生本有自性之六大。六大之體性堅固不變,故云金剛。薩埵譯言有情,安之於中央者,以六大為諸法之根本體性故也。二、慾金剛,凡夫始遇阿闍梨,開示六大平等生佛不二之理,而發菩提心之位也。慾者,金剛頂蓮華部心儀軌說為菩提大欲,理趣經說為大欲最愛成就,菩提心為自取大菩提度盡法界大眾生之大貪欲心,故名慾。三、觸金剛,已發菩提心,入於三界,觸於一切眾生,而修大悲萬行之位也。能化為緣,所化為因,因緣和合而成濟度。是觸之義也。四、愛金剛,自成就佛果而專憐愛眾生之位也。五、慢金剛,住於涅槃而大我自在之位也。此慾觸愛慢之四字,雖悉為煩惱之名,然以表佛德故,悉付秘密之名字,故此五尊名為五秘密。理趣經開題曰:「欲觸愛慢之體,還表果德。」
(術語)是為真言行者之第十秘密莊嚴住心。得除蓋障三昧,初地分證之位也。大日經疏一曰:「法明者,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淨住,生大慧光明,善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菩薩住此道時,從妄想因緣所有煩惱業苦皆悉清淨除滅。譬如有人暗中為利寶所傷,謂為蛇毒,以作毒想故。其心執著,便成毒氣,徧入肢體,垂欲命終。時有良醫診之,曉其本末。即時引至傷處以明燈照之,猶見所傷寶有血塗相,其人了知非毒,毒氣亦除。分別玩好之具而生喜樂,行人亦復為是。因淨菩提心照明諸法故,小用功用便得除蓋障三昧,見八萬四千煩惱實相,成八萬四千寶聚門,(中略)不久成就佛法。故云得此三昧者,即與諸佛菩薩同等住,當知行人則是位同大覺也。以其自覺心故,便得佛名,然非究竟妙覺大牟尼位。」同七曰:「到修行地,即是淨菩提心初法明門,例如聲聞見諦以後入修道位也。」同三曰:「初入淨菩提心門,見法明道,如識種子歌羅羅時。前七地已去,為大悲萬行之所含養,如在胎藏。無功用已去(八地),漸學如來方便。如嬰童已生習諸伎藝,至如來一切智地。如伎藝已成,施手從政,故名大悲胎藏生。」
(術語)大日經疏三曰:「經云: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者。」前現莊嚴藏時,普門一一之身,各徧十方,隨緣應物,今欲說曼荼羅位故通約佛身上中下之體以部類分之,由臍已下現生身之釋迦,人法示同,及二乘六趣種種之類形,色像威儀,言音檀座各殊異,及其眷屬不同,周於八方,如曼荼羅之本位次第而住(是第四重第三院)。由臍已上至咽出現無量十住諸菩薩,各持三密之身與以無量眷屬普於八方,如曼荼羅之本位次第而住。然此中自有二重,由心已下者是恃大悲萬行之十佛剎微塵數諸大眷屬(是第三重即第二院),由心已上者是持金剛密慧之十佛剎微塵數諸內眷屬(是第二重即第一院)。已上二重通名大心眾。由咽以上至如來頂上出現四智四三昧之果德佛身,此四佛四菩薩之八身於一切世界徒眾剎土名業身業諸受用之事不同,亦於八方如曼荼羅之本位次第而住(是第一重即中胎)。」
(術語)於行者身上布五佛之種子,因自支分流出諸尊也。
(術語)Maṇḍala,又作曼陀囉、滿荼邏、漫怛羅、蔓陀羅、曼拏羅。略云曼拏、曼荼。新舊之譯有種種,舊譯多曰壇,又云道場,新譯多曰輪圓具足,又云聚集。此中就體而言,以壇或道場為正意,就義而言,以輪圓具足或聚集為本義。即築方圓之土壇安置諸尊於此,以祭供者,是為曼陀羅之本體,而此壇中聚集具足諸尊諸德成一大法門,如轂輞輻具足而成圓滿之車輪,是曼陀羅之義也。而常稱為曼荼羅者,是圖畫者。此為四曼中之大曼荼羅。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曰:「道場之處當作方壇,名曼荼羅。廣狹隨時。」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下曰:「蔓陀囉,此云壇也。」探玄記二十曰:「曼荼羅,云道場也,圓壇也。」慧琳音義十曰:「漫荼羅無正翻,義說云聖眾集會處也,即念誦壇場也。」演密鈔四曰:「漫荼羅者,此云道場。是與弟子發心得道之處,謂之道場。」大日經疏三曰:「十方世界微塵數大悲萬行波羅蜜門猶如華藏,三乘六道無量應身猶如根莖條葉發暉相間。以如是眾德輪圓周備故,名漫荼羅也。」同四曰:「漫荼羅,是輪圓之義。」又曰:「曼荼羅,並發生義,今即名發生曼荼羅也。下菩提心種子於一切智心地,潤以大悲水。照以大慧月,鼓以大方便風,不礙以大空空,能令不思議法性芽。次第滋長乃至彌滿法界,成佛樹王,故以發生為稱。」又曰:「梵音曼荼羅,是攢搖乳酪成蘇之義。曼荼羅,是蘇中極精醇者,浮聚在上之義。猶彼精醇不復變易。復名為堅,淨妙之味共相和合。餘物能所不雜,故有聚集義。是故佛言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曼荼羅也。以三種秘密方便攢搖眾生佛性之乳,乃至經歷五味成妙覺醍醐,醇淨融妙不可復增。」又曰:「漫荼羅者,名為聚集,今以如來真實功德集在一處,乃至十世界微塵數差別智印輪圓輻輳,翼輔大日心王。使一切眾生普門進趣,是故說為漫荼羅也。」演密鈔二曰:「漫荼羅,聖賢集會之處,萬德交歸之所。」同五曰:「漫荼羅,是蘊聚積聚諸佛如來真實功德之處,故以為名。言輪圓輻輳者,以喻顯法,輪即平輪,圓謂圓滿,轂幅輞等相圓滿故,輻輳者歸會也,謂眾輻歸會於轂也。(中略)今借喻此漫荼羅三重法界門罔不歸輳於大日心王,使三乘五乘一切眾生普門進趣皆輳中胎大空之處,故曰輪圓輻輳也。」四曼義曰:「古人翻壇,新人翻輪圓具足。」秘藏記本曰:「曼荼羅,謂三密圓滿具足義也。」一切賢聖,一切功德之集合處既名為漫荼羅,故其賢聖之身形或言語或持物或誓願等亦悉名為漫荼羅,此以其一一輪圓具足之義在故也。大日經疏一曰:「真言,梵曰漫怛羅,即是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言。釋論謂之秘密語,舊譯云咒,非正翻也。」此賢聖之語密,附以曼荼羅之稱之一例也。就之而立四種之曼荼羅,以該收一切法。
(術語)梵語蘗縛俱舍Garbha-kośa(dhātu)。有二義:一隱覆之義。如人在母胎而隱覆其胎也,理體隱於煩惱中而不顯現,故云胎藏。二含藏之義。如母胎內含藏子體而覆育之也,理體能具足一切功德而不失之,故名胎藏。而此含藏有執持與出生之二義,其所譬之法有三:一譬本具之理性。密教以地等之五大或清淨之菩提心為本具之理性,此理性攝一切諸法,猶如母之胎內攝持吾子,故云胎藏。秘藏記上曰:「胎藏者理也,金剛者智也。」二譬眾生之肉團心。此肉團心,本是八葉之蓮華,以攝持曼荼羅之諸尊故也。大日經義釋四曰:「內心妙白蓮者,此是眾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華秘密標幟,華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此蓮華臺是實相自然智慧,蓮華葉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為大悲胎藏曼荼羅之體,其餘三重是從此自證功德流出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秘藏記鈔三曰:「經說曼荼羅來處,一切眾生心中有八瓣肉團,是八葉蓮華形也。於是處建立曼荼茶羅云胎藏界也。」三曼荼羅中,中臺八葉院也。以從大日之胎藏出生三重之曼荼羅一切之諸尊故也。而謂之為胎藏者,佛之大悲慈護,愛育眾生,猶如母於胎內之子,故云胎藏也。申言之,即欲以眾生本具之胎藏之理,開示一切眾生,而由佛之大悲胎藏而流出化他之法門,是胎藏界之曼荼羅也。因之對金剛界而言,金者智也,胎者理也,金者始覺也,胎者本覺也,金者從因向果也,胎者從果向因也,金者自利也,胎者利他也。大日經疏一曰:「次說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羅王,為滿足彼諸未來世無量眾生為救護安樂故。」同疏三曰:「以如來加持故,從佛菩提自證之德現八葉中胎藏身,從金剛密印現第一重金剛手等諸內眷屬,從大悲萬行現第二重摩訶薩埵諸大眷屬,從普門方便現第三重一切眾生喜見隨類之身。」同疏四曰:「若行人自見中胎藏身時,即知一切眾生悉有成佛因緣。」同五曰:「其中胎藏即是毘盧遮那自心八葉華也。」
(術語)曼荼羅Maṇḍala,一譯輪圓具足。輪為車輪,如車輪之轂輞輻等,諸相圓滿具足。曼荼羅謂諸佛如來之真實功德,圓滿具足,而無欠缺也。大日經疏三曰:「十方世界微塵數大悲萬行波羅蜜門,猶如華藏。三乘六道無量應身,猶如根莖條葉發暉相間。以如是眾德輪圓周備,故名漫荼羅也。」同四曰:「漫荼羅是輪圓之義。」同四曰:「曼荼羅者名為聚集,今以如來真實功德集在一處,乃至十世界微塵輳數差別智印輪圓輻輳,翼輔大日心王,使一切眾生普門進趣,是故說為漫荼羅也。」
(菩薩)胎藏界八葉中南方之尊,經云華開敷,疏云沙羅樹王開敷佛。金色放光明住於離垢三昧之相也。為平等性智之所成,司五德第二修行之德,長養大悲萬行,開敷萬德,故名華開敷。其種子為第二點之。其密號曰平等金剛。以是為平等性智之所成故也。於金剛界云寶生如來,其密號同。是四種法身中之他受用身也。大日經一曰:「南方大勤勇,徧覺華開敷,金色放光明,三昧離諸垢。」同疏四曰:「南方觀娑羅樹王華開敷佛,身相金色放光明,如住離垢三昧之標相。自菩提心種子長養大悲萬行,今成徧覺,萬德開敷,故以為名。」
指密教之金剛界、胎藏界兩部。略稱兩部。於「一心法界」之上,立理平等與智差別二門,以顯其理智之應用無窮。詮說智差別之經軌為金剛頂部,詮說理平等之經軌為胎藏部。金剛頂部以金剛頂經為根本經典,依此所畫之曼荼羅,稱為金剛界曼荼羅;胎藏部以大日經為根本經典,依此所畫之曼荼羅,稱為胎藏界曼荼羅。金剛界即智差別門,以金剛表之,象徵如來實智之堅寶,又稱智界;胎藏界即理差別門,以蓮花表之,象徵眾生本有之理性蘊含於大悲萬行之中,又稱理界。又金剛界為除障成身,自受法樂之行相,即轉九識而成就五智,故立五部;胎藏界為化度利生,他受法樂之行相,故立三部,開大定、大智、大悲三門,以引攝眾生。
有關兩部之三昧耶形,諸說各異,如:(一)金剛界以塔為三昧耶形,胎藏界以窣堵波為三昧耶形。(二)金剛界以多寶塔為三昧耶形,始藏界以五輪塔為三昧耶形。(三)兩部同以五輪塔為三昧耶形。又金剛界大日如來之種子為 (vaj,鍐),係五智融通之故;胎藏界大日如來之種子為 (ah,惡),係方便為究竟之故。而 (hūj)為金剛界之種子,(a,阿)為胎藏界之種子。金剛界以字門之末字為種子,表示「從本垂迹」之義;胎藏界以字門之首字為種子,顯示「從因至果」之義。另有一說則謂,字為胎藏界大日如來理法身之種子,字為金剛界大日如來智法身之種子,此二字即可代表金、胎兩部。又金剛界曼荼羅以月輪表示而用圓形,胎藏界曼荼羅以蓮花表示而用方形,兩者之理趣互異。
金剛界與胎藏界雖各立詮說,然理之外無智,智之外無理,色、心本不二;離金剛界別無胎藏界,離胎藏界別無金剛界,故金、胎兩部一體不二。金、胎兩部乃一體而不可分之說,始於密宗七祖惠果,其門人日僧空海將師之旨意傳入日本,真言宗遂產生兩部不二說,如東密之主張;台密則主張兩部對立,故於金、胎兩部外另立蘇悉地部,因蘇悉地經融合理、智,詮說兩部一體不二之旨,蘇悉地部之曼荼羅稱為雜曼荼羅。〔大日經疏卷三、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一〕 p3531
胎藏,梵語 garbha,音譯蘗喇婆;界,梵語 dhātu,音譯馱睹。全稱大悲胎藏生。密教兩界之一。與「金剛界」相對。胎藏有含藏覆護及攝持之義。依大日經疏卷三謂,行者初發一切智心,如識之種子,為母胎所含藏覆護,至諸根備足,尋誕生發育,習諸技藝,後施行於事業;猶如依眾生本有之理性,學大悲萬行,顯現淨心,發起方便,修治自地,自利利他,究竟圓滿,稱為大悲胎藏生。故知,胎藏乃指眾生所具之理性,而理平等之法門,稱胎藏界,與金剛界之智差別之法門相對。又胎藏界乃從果向因本覺下轉之化他門,賅約大定、大智、大悲三德,而立佛部、金剛部、蓮華部等三部之法門。〔大日經疏卷五、祕藏記〕 p3935
為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十三大院之一,位在左方第二重。院內安置除蓋障、破惡趣、施無畏、除疑怪、不思議慧、悲愍慧、慈發生、折諸熱惱、救意慧等九尊菩薩,而以除蓋障菩薩為主尊。有關各尊排列之位置,諸經軌各有異說。據大日經具緣品之說,除蓋障位於中,其右為除疑怪、施無畏、破惡趣、救意慧等四尊,其左為不思議慧、悲愍慧、慈發生、折諸熱惱等四尊。另據大日經疏之說,本院與文殊院共表大悲萬行。 p4341
梵語 mandala,西藏語 dkyil-hkhor。又作曼陀羅、曼吒羅、漫荼羅、蔓陀羅、曼拏攞、滿荼邏、滿拏囉。意譯壇、壇場、輪圓具足、聚集。印度修密法時,為防止魔眾侵入,而劃圓形、方形之區域,或建立土壇,有時亦於其上畫佛、菩薩像,事畢像廢;故一般以區劃圓形或方形之地域,稱為曼荼羅,認為區內充滿諸佛與菩薩,故亦稱為聚集、輪圓具足。在律中,亦有為避不淨,而在種種場合作曼荼羅者。
據大日經疏卷四載,曼荼羅有種種意義:自輪圓具足之意而言,諸尊如輪般環繞於普門之大日如來四周,協助大日,使眾生趣入普門;自發生之意而言,能養育佛種,而生佛樹王(佛果);又由梵語 manda 乃精製牛乳為醍醐之意,故曼荼羅表佛果之醇淨融妙,有極無比味、無過上味之意。但後世密教認為,曼荼羅主要是聚集之意,亦即諸佛、菩薩、聖者所居處之地。印度築土壇,係於其上圖出諸尊,事後,復破壞之,但我國及日本則專用紙帛圖出諸尊。日本東密,係指於金剛界圖出金剛界曼荼羅,於胎藏界圖出胎藏界曼荼羅等之兩部曼荼羅(兩界曼荼羅)。在台密,則以蘇悉地法用雜曼荼羅。又兩部曼荼羅之圖樣因經及儀軌不同而有異,現流行之圖示曼荼羅,稱為現圖曼荼羅。
曼荼羅有四種,稱為四種曼荼羅,簡稱四曼。依金剛頂經之說,即:(一)諸尊具足相好容貌之圖畫,稱為大曼荼羅(尊形曼荼羅),相當於金剛界曼荼羅之成身會。(二)諸尊之三昧耶,即表示本誓之器杖、刀劍等之持物,以圖示或於手結印契,稱為三昧耶曼荼羅,相當於三昧耶會。(三)諸尊之種子及真言,或書種子之梵字於諸尊本位,或以法身之三摩地以及一切經論之文義等,稱為法曼荼羅(種子曼荼羅),相當於微細會。(四)將諸尊之威儀事業鑄造成像,稱為羯磨曼荼羅,相當於供養會。此四種曼荼羅,又各含有三種曼荼羅,即:(1)都會(都門、普門)曼荼羅,諸尊聚集一起,如以大日如來為中心之兩部曼荼羅。(2)部會曼荼羅,部分諸尊,如佛部之佛頂曼荼羅,蓮華部之十一面觀音曼荼羅等。(3)別尊(一門)曼荼羅,以一尊為中心之釋迦曼荼羅、如意輪曼荼羅等。
依大日經之說法,可歸納於三種祕密身,即:(一)字,乃法曼荼羅。(二)印,乃三昧耶曼荼羅。(三)形,乃大曼荼羅。此三身各具足威儀事業,稱為羯磨曼荼羅。四曼荼羅雖圓滿具足萬德,然總歸於一而超越相對,此謂體大曼荼羅;具備眾相之差別,稱為相大曼荼羅;具足三密之業用,稱為用大曼荼羅。又四曼荼羅攝盡一切存在之相狀,故對六大體大、三密用大,稱為四曼相大。此外,尚有三種四曼荼羅之說,即:(一)就過去世而言,集中於法身大日如來說法席之聖眾,為自性會四曼。(二)就未來世而言,影像及書畫,為世間住持四曼。(三)就現在世而言,瑜伽行者為行者修成四曼。
至於大智印、三昧耶智印、法智印、羯磨智印等四智印(四印)與四曼之異同,乃是體同而名異;或謂四曼乃通於有情、非情者,而四印則只限於有情者;或謂四曼對本有之體而得名,四印乃對修生之用而得名。
金剛界曼荼羅(金剛界,梵語 vajra-dhātu),表示大日之智法身。又作果曼荼羅、智曼荼羅、西曼荼羅、月輪曼荼羅。此係根據金剛頂經等所作之圖。日本東密使用自九會形成之九會曼荼羅;台密則使用成身一會之曼荼羅。九會曼荼羅乃印度隨宜之說,如左圖所示(括弧內為別稱)。
現圖曼荼羅計收一四六一尊。羯磨會以下之六會,相當於金剛頂經金剛界品所說之金剛界大曼荼羅、陀羅尼曼荼羅、微細金剛曼荼羅、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四印曼荼羅、一印曼荼羅等六曼荼羅。其餘三會之所據則無定說。金剛界曼荼羅原為成身一會,而九會則似是集合九種曼荼羅者。其圖相之義,金剛係表示菩提之智慧體,堅固不壞,且有摧毀一切之功能。圖相排列順序係以羯磨會為首,最下為降三世三昧耶會,此即表示如來教導眾生,起化他之作用,係「從果向因」之下轉門,至羯磨會以下之供養會乃表示各個四曼。四印會表示四曼相互不離,一印會則表示四曼乃為絕對之一實相而容納於六大。以上六會即三輪身中自性輪身之曼荼羅。理趣會為正法輪身金剛薩埵之曼荼羅,表示欲、觸、愛、慢之相。降三世羯磨會與降三世三昧耶會,則表示由於以上二輪身,對難以教化之眾生,顯示忿怒的教令輪身之降三世明王之容貌,而使之折伏。
此外,降三世三昧耶會以下,逆向羯磨會,係表示菩薩之修行順位,係「從因向果」之上轉門。降三世三昧耶會則象徵以大悲之弓箭,射伏無明之怨敵,發起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誓願,乃至羯磨會係表示完成威儀具足之大日如來(即羯磨身)。或對前圖依照(七)(八)(九)(五)(四)(三)(六)(一)(二)之順序,有種種解釋,如謂此乃從自證至化他,又從化他還歸自證之「自證化他折伏攝受不二」之曼荼羅。九會之中,表示羯磨會(成身會)圖相者,即於中央畫一大圓輪,其中現出五月輪,且於中央月輪中安置大日及四波羅蜜菩薩,而於四方月輪安置四佛及四親近等十六大菩薩。其他,復畫八供養(內四供養、外四供養)、四攝、賢劫千佛、外金剛部二十天、四大神等。
金剛界曼荼羅分為佛部(理智具足覺道圓滿)、金剛部(智)、寶部(福德)、蓮華部(理)、羯磨部(化他作用)等五部。大日、阿閦、寶生、阿彌陀、不空成就等五佛,為其各部之部主;而大日以外之四佛則自大日四親近之四波羅蜜菩薩出生,故此四菩薩稱為部母。
胎藏界曼荼羅(胎藏界,梵語 garbha-dhātu),乃表示大日之理法身。又作因曼荼羅、理曼荼羅、東曼荼羅、大悲曼荼羅。佛之大悲,若以胎藏為譬喻,即從此胎藏而生曼荼羅之意,此乃根據大日經之繪圖而來。其圖形不一,如經疏曼荼羅、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舊圖樣、胎藏圖像、現圖曼荼羅,而部院之廢立及所列之諸尊皆有差異。傳說為日僧惠果所作之現圖曼荼羅立有十三大院,然於日僧空海之祕藏記中,省略四大護院,而僅有十二大院。其他尚有省略蘇悉地院,而為十一大院者。日本現行之現圖曼荼羅即屬於十二大院,其配列如下圖,計容納四一四尊。
圖相之意,表示開顯眾生本具之因德,即等於果德之蓮花,亦即菩提心之佛種由大悲萬行之母胎(即胎藏)養育,直至佛果之意。從佛菩提自證之德,示現八葉中胎大日之身,從大日之德,示現第一重乃至第四重之諸尊,此皆象徵大日之德的一部分。其中,中臺八葉院之圖相:大日位於八葉(八花瓣)蓮花中央之花臺,東方安置一葉寶幢,南方安置開敷華王,西方為無量壽,北方為天鼓雷音,東南方為普賢,西南方為文殊,西北方為觀世音,東北方則為彌勒。以上,大日表示法界體性智,四佛表示四智,四菩薩表示四行(菩提、福德、智慧、羯磨)。胎藏界曼荼羅分為佛部、金剛部、蓮華部等三部。在眾生心中則表示粗妄執、細妄執、極細妄執等三妄執實相之大定、大智、大悲等三德。中臺院及其東西等六院,相當於佛部,北方之觀音、地藏等二院相當於蓮華部,南方之金剛手、除蓋障等二院相當於金剛部,外金剛部院攝屬於三部,而通稱為金剛部。
於台密,除兩部大日如來以外,其餘諸尊而為中尊者之曼荼羅(即金剛、胎藏兩界曼荼羅以外之曼荼羅)稱為雜曼荼羅,又稱作諸尊曼荼羅、別尊曼荼羅。有如來、佛頂、諸經、觀音、菩薩、忿怒、天等分別。胎藏界曼荼羅之諸尊,在本位普遍聚集,稱為都會壇曼荼羅、普門曼荼羅;對此,以藥師、彌陀、觀音等諸尊為中心所建之曼荼羅,則稱都外別壇、別尊曼荼羅、一門曼荼羅。
修尊勝法時所畫者,稱為尊勝曼荼羅。以不動明王為本尊之曼荼羅,稱為不動曼荼羅。將彌陀、觀音通種子之「紇利俱」字放置於開敷蓮華中之中臺八葉,稱為九字曼荼羅。此外,畫法華經說經會之聖眾,稱為經法曼荼羅。畫釋迦三尊及傳俱舍論之諸祖者,稱為俱舍曼荼羅。修法之時,僅以觀想觀諸尊之形像,稱為道場觀曼荼羅。至於觀想自身為曼荼羅,而在四肢五體上布列曼荼羅之諸尊,則稱支分生曼荼羅。支分生曼荼羅中,以胎藏界之中臺八葉院配於頭部,第一重之內眷屬配於咽喉及心臟,第二重之諸大菩薩配於臍以下之部位,稱為三重流現曼荼羅。地、水、火、風、空等五輪配於膝、腹、胸、面、頂,稱為五輪成身曼荼羅。此外,金剛界之九會則配於肢體。灌頂之時,敷於壇上行者投花得佛所用者,稱為敷曼荼羅。至於一般把曼荼羅作為禮拜供養之對象,稱為曼荼羅供,略稱曼供,於諸堂建築落成時之落慶供養多修此曼荼羅。描畫彌陀之淨土及彌勒之兜率天等相狀,稱為淨土曼荼羅,或兜率曼荼羅,惟此應稱為變相。又圖示法華經教說內容,稱為法華變相及法華曼荼羅。然於密教修法華經時,則另有法華曼荼羅。又建立曼荼羅,為弟子傳授灌頂之傳法阿闍梨,稱為曼荼羅阿闍梨。〔大日經卷一具緣品、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十三、五祕密儀軌〕(參閱「變」6912) p4400
梵名 Sajkusumita-rāja-tathāgata。音譯三句蘇弭多羅惹怛他誐多。又稱為娑羅樹王華開敷佛、開敷華佛、華開敷佛。乃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臺八葉院南方之如來。住於離垢三昧,以菩提心種子,長養大悲萬行,成就遍覺萬德開敷,故稱開敷華王如來。其形像,全身呈金色,普放光明,通肩披袈裟,右手仰掌向外,指端垂下,左手執袈裟之角,置於臍側。密號平等金剛。種子為 (a)。三昧耶形為五鈷金剛杵。真言為「曩莫三曼多母馱喃鍐嚩莎訶」。〔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大毘盧遮那經廣大儀軌卷上、大日經疏卷四〕 p5313
密教用語。指布列在本尊、阿闍梨或行者等一身的曼荼羅。所謂支分是指手足等四肢五體。《大日經》卷一〈具緣品〉云(大正18‧4a)︰「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又《大日經疏》卷三云(大正39‧611a)︰
「今欲說漫荼羅圓位故,還約佛身上中下體,以部類分之。自臍以下現生身釋迦,示同人法及二乘六趣種種類形色像威儀。言音壇座各各殊異及其眷屬展轉不同,普於八方,如漫荼羅本位次第而住。自臍以上至咽出現無量十住諸菩薩,各持三密之身,與無量眷屬普於八方,如漫荼羅本位次第而住。然此中自有二重,從心以下是持大悲萬行,十佛剎微塵諸大眷屬,從心以上是持金剛密慧十佛剎微塵諸內眷屬,通名大心眾也。從咽以上至如來頂相,出現四智四三昧果德佛身,即此八身於一切世界中,徒眾剎土名號身業,諸受用事皆悉不同。亦於八方,如漫荼羅本位次第而住。」
支分生曼荼羅有三重流現曼荼羅與五輪成身曼荼羅兩類。
(1)三重流現曼荼羅︰即如上所述,以頭為中胎八葉院,心至臍安第一院的內眷屬諸執金剛,心至臍置第二院的大眷屬菩薩,臍以下安生身釋迦等第三院,乃於一身流現胎藏曼荼羅。但同書卷五所說曼荼羅分布的情形與此稍有不同,謂毗盧遮那自心八葉華為中胎藏,咽至頂相為第一重,臍至咽為第二重,臍以下為第三重。
(2)五輪成身曼荼羅︰如《大日經》卷五〈祕密漫荼羅品〉所說,觀足至臍為大金剛輪(地大),臍至心為水輪(水大),胸為火輪(火大),頭部為風輪(風大),頂上為空輪(空大)。依次觀為方、圓、三角、半月、團形等五輪塔。觀五輪塔即大日,大日即行者。
〔參考資料〕 《大日經疏》卷五、卷十四;《大日經疏演奧鈔》卷二、卷四十七;《五輪九字明祕密釋》。
密教用語。係以大日如來為中心的諸尊配置圖。共有胎藏界與金剛界二種,故稱兩界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係依成立於七世紀中葉的《大日經》而作,金剛界曼荼羅則根據《金剛頂經》而作成。又稱兩部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原稱大悲胎藏生曼荼羅或胎藏曼荼羅,無「界」字。中國唐代胎、金曼荼羅併用,兩者合稱為兩部曼荼羅,後為與「金剛界」之稱對應,而稱胎藏界,兩界曼荼羅之稱遂漸普遍。
密教寺院的本堂,中央供有並列佛器、法具的法壇,兩側懸掛兩界曼荼羅。右(東)為胎藏界曼荼羅,左(西)是金剛界曼荼羅。日本現存的兩界曼荼羅,大抵為臨摹空海請回的現圖曼荼羅而廣為流布者。在空海《請來目錄》中有「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大曼荼羅一鋪、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一鋪」之記載,此即現圖曼荼羅。為空海之師惠果請供奉丹青李真等十餘位畫師所繪,由惠果直接傳授者。由於惠果以前未見有人組合兩曼荼羅,而且惠果曾從不空受金剛界法,從善無畏之弟子玄超受胎藏法,而在現圖曼荼羅諸尊圖像中又可見有金、胎兩界的巧妙融合,因此,現圖曼荼羅被推定為惠果所作。
〔胎藏界曼荼羅〕 此曼荼羅以五色界線區劃成。中央為八葉蓮華的中臺八葉院。八葉蓮之中心為結定印、坐白蓮上的大日如來。環繞其周圍的八葉上,東南西北有四如來。即手結與願印的寶幢如來、結施無畏印的開敷華王如來、結禪定印的無量壽如來、結降魔印的天鼓雷音如來。四佛之間由東南起各為普賢、文殊、觀音、彌勒等四菩薩。此院上部為遍智院,五尊一列,中央有三角火印。下部為持明院,亦為五尊一列,中為般若菩薩,左右各配置二明王。
在中央三院之兩側,各並列三行七列的尊像,左為觀音院,因諸尊皆持蓮華,所以又稱蓮華部院。右為金剛手院,因尊像皆持金剛杵等武器類,故又稱金剛部院。遍智院上方為二橫列的群像,中央為釋尊如來,故名為釋迦院。持明院下方是虛空藏院,亦為二橫列群像,中央是虛空藏菩薩,左右兩端為千手觀音與金剛藏王菩薩。
環繞以上諸院外圍,自上向右依序為文殊、除蓋障、蘇悉地、地藏等四院,總計為十二院。最外圍為外金剛院(或稱最外院),環列天部諸尊二百餘尊。
〔金剛界曼荼羅〕 以界線區分為九等分。此係由九種曼荼羅組成的複合曼荼羅,故又有九會曼荼羅之稱。每一尊像皆負白圓光月輪。九會中央的成身會,以具象性的佛像,表現金剛界法的大曼荼羅。內為五個白圓,各圓內皆以如來為中心,四周圍繞四菩薩。中央為大日(佛部)、東為阿閦(金剛部)、南為寶生(寶部)、西為無量壽(蓮華部)、北為不空成就(羯磨部)。寶部、羯磨部為胎藏界所無。周圍以外廓圍繞,廓內置賢劫千佛(成身會以外為賢劫十六尊)、外供養、四攝菩薩,廓外圍繞二十天。此為金剛界曼荼羅的基本形式,九會中由上算起第二、第三段的六曼荼羅皆是此基本形式。
成身會下方的三昧耶會,以三昧耶形代替尊像的描繪,是傳達甚深意念的三昧耶曼荼羅。三昧耶會左方的微細會,為表示理法的法曼荼羅。微細會上方的供養會,為羯磨(行為)曼荼羅。以上大、三、法、羯四曼荼羅,總稱為四種曼荼羅。供養會上方的四印會,似是為使大眾易於理解而簡略化的四種曼荼羅。其中,尊像與三昧耶形合併使用。
四印會右方的一印會,月輪內為結智拳印的金剛界大日如來。象徵定中與佛相應,即身成佛。其右方之理趣會,是依《理趣經》而繪的曼荼羅,內容肯定男女之愛欲且擬加以昇華。理趣會下方的降三世會,及降三世會下方的降三世三昧耶會,出現降服大自在天的降三世明王,此二會曼荼羅及理趣會可視為印度後期密教的開始。胎藏界曼荼羅表示外在現象界之「理」,金剛界曼荼羅表示凝集內觀、精神界之「智」。兩界曼荼羅具現了理智不二的密教世界觀。
〔成立〕 在七世紀中期至八世紀初葉期間阿地瞿多所譯之《陀羅尼集經》,以及菩提流志所譯之《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一字佛頂輪王經》等雜密經典中,隨處可見胎藏界曼荼羅及金剛界曼荼羅之原形。以大日如來為主的純密胎藏曼荼羅遺品,今有日本鎌倉初期的臨摹本,其原本是西元853年至858年入唐的圓珍請回之《胎藏圖像》(奈良國立博物館藏)及《胎藏舊圖樣》。前者為胎藏曼荼羅最古本,為善無畏所傳;後者介於《胎藏圖像》與現圖曼荼羅之間,就圖像言屬不空系。
金剛界曼荼羅之古本,有圓珍(855年抵達長安)得自法全所授、善無畏所傳的《五部心觀》(滋賀園城寺藏)。此曼荼羅由六會組成,缺現圖曼荼羅右側的理趣會、降三世會、降三世三昧耶會,尊像具異國風格,成身會諸尊坐鳥獸座,一印會中尊非大日如來,而是持三鈷杵的金剛薩埵,比現圖曼荼羅更具古樣。分析諸古本圖像,可知胎藏界曼荼羅之變遷過程應為︰《胎藏圖像》→《胎藏舊圖樣》→胎藏界曼荼羅。金剛界曼荼羅之變遷過程應為︰《五部心觀》→金剛界曼荼羅。根據諸本,可推知現圖曼荼羅大抵是如何地逐漸增廣,終於形成目前所見之在構圖上重視左右相稱的兩界曼荼羅。
〔開展〕 由於空海請回日本的兩界曼荼羅(現圖曼荼羅),損耗甚多,故曾先後進行四次臨摹。此四次之年代即弘仁十二年(821)、建久二年(1191)、永仁二年(1294)、元祿六年(1693)。元祿本的大曼荼羅,現在仍為東寺灌頂堂所用。由紫綾金銀泥繪就的《高雄曼荼羅》,係天長年間(824~834)新造高雄神護寺灌頂堂所供的兩界曼荼羅,為現存最古現圖曼荼羅。《傳真言院曼荼羅》(絹本著色,東寺,899)為最古的彩色本。依寺傳所載,此本曾是宮中真言院御修法所用的曼荼羅。但並無確證。
此外有醍醐寺五重塔(951)第一層內的兩界曼荼羅壁畫、《子島曼荼羅》(紺綾金銀泥繪,子島寺)、《血曼荼羅》(絹本著色,金剛峰寺,1150)等。此外又有台密所用的金剛界八十一尊曼荼羅,以及描自圓仁請來本的根津美術館本(十三世紀前半)與兵庫太山寺本等。石山寺版及妙法院版,是鎌倉末期到室町時代流行的木版印刷。1870年法雲的御室版對現圖曼荼羅的普及頗有貢獻。另有板雕、金銅板等工藝化的兩界曼荼羅。
◎附︰持松〈金胎兩部〉
〔名稱的總解〕 金胎兩部是「金剛界曼荼羅」和「胎藏界曼荼羅」兩部曼荼羅合起來的簡稱。「部」是部門、部族、部類的意思。金胎兩部說明毗盧遮那如來的理、智兩德,說明理德的一部分稱為胎藏界曼荼羅,說明智德的一部分稱為金剛界曼荼羅。如來的理智兩德幽深玄遠,不容易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現在假藉彩繪丹青的圖畫、形像來開示誘導一般初學的人,使他們從這些圖畫形像的標幟裏面覺悟到自己本有的理(身)智(心)兩部功德,所以金胎兩部又稱色心兩部或理智兩部。理是本有,屬因位;智是修生,屬果位,故又稱因果兩部。胎藏為發心之始,包含萬行,如東方為生長萬物之首;金剛為證得之位,顯現萬德,如西方成熟萬物之終,故又稱東西兩部。
這兩部曼荼羅也把真言宗兩部大經《大日經》、《金剛頂經》的思想內容,用圖像表達出來。它網羅宇宙萬象,包括十界聖凡,上下尊卑,染淨邪正,兼收并蓄,可說是一幅宇宙法界的縮影,作為真言修行者的信仰和觀念的對象。真言宗就在這兩幅畫上表現出勝過其他各宗的特色。
真言宗的修學分為教相、事相兩門,教相是文字理論,事相是儀軌修法。如果只研教相,不習事相,對於莊嚴諸尊的法身就不能有親切的體會;只重事相,不通教相,對於儀軌修法就往往鑽入婆羅門的窠臼。所以兩幅畫像是真言宗事相的一個重要圖記,必須結合著教相來理解它。《大日經疏》說︰「凡祕密教中,皆記因緣事相喻以深旨。」因此,這兩幅畫在真言宗的人看來,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僅僅當作是多神的聚會,認為是多神教的表記,那是很外行的看法。茲分述金、胎兩界曼荼羅如次︰
(一)金剛界曼荼羅(Vajra-dhātu-maṇḍala)
(1)金剛界曼荼羅的意義︰金剛界曼荼羅是九會曼荼羅(九種曼荼羅的集合)的通稱,因為「會」字的意思就是從曼荼羅譯成的,依初會《金剛頂經》,這九種曼荼羅各有名稱,但都是金剛界曼荼羅的組成部分,所以總稱金剛界曼荼羅。至於金剛界曼荼羅這一名稱的由來,如施護的三十卷《教王經》說︰「復次,我今當渲說,最上廣大曼荼羅,其相猶如金剛界,是故名為金剛界。」因為金剛界曼荼羅是金剛界的大日如來最初為金剛手、觀音等十地菩薩在阿迦尼吒天宮(色究竟天)所示現的。但是為了攝取此會所遺漏的根機,所以下降到須彌頂重為示現,現在所圖繪的金剛界曼荼羅就是描寫當時集會的情況。其構造完全等於色究竟天和須彌頂的式樣,因此這一幅圖畫的曼荼羅也稱金剛界曼荼羅,所以說︰「其相猶如金剛界,是故名為金剛界。」
金剛界曼荼羅也是佛菩薩在阿迦尼吒天宮和須彌頂集會的場所,金剛界就是大日如來,因為是依金剛堅固的智的成分所成立的,所以名金剛界如來;對胎藏界大日如來的理界如來,又可稱智界如來。西藏的什迦彌怛羅解釋說︰「由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本質所完成故,名曰金剛界如來。」《祕藏記》說︰「金剛者智,界者是身,持金剛者之身,身即聚集義也,言一身聚集無量身。」就是由無量無邊的金剛智體所成的身子稱為金剛界如來。
(2)金剛界曼荼羅的組織︰金剛界曼荼羅是根據密教兩部根本經典之一的《金剛頂經》所圖繪的。《金剛頂經》有十八會、十萬頌。不空三藏僅僅譯了初會中的一部分,即《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中的一品〈金剛界品〉就去世了,到了宋朝施護法師譯出三十卷《教王經》,才是初會的全經。他又譯出七卷《最上祕密大教王經》,是第十五會;法賢三藏譯出七卷《最上根本大教王經》,是第六會。
普通所稱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不是指全經十八會中的九會,而是初會經裏面有四大品(〈金剛界品〉、〈降三世品〉、〈遍調伏品〉、〈一切義成就品〉),〈金剛界品〉說六種曼荼羅(金剛界曼荼羅、金剛祕密曼荼羅、金剛微妙曼荼羅、金剛事業曼荼羅、最上四印曼荼羅、最上薩埵曼荼羅),其中第六開為兩種(一印會、理趣會),成了七種;再加〈降三世品〉的二種曼荼羅,就成了金剛界九會曼荼羅,其現圖的方位如下︰
┌─────┬─────┬─────┐
│五 四 5│四 一 6│三 理 7│
│ 印 │ 印 │ 趣 │
│ 會 │ 會 │ 會 │
├─────┼─────┼─────┤
│六 供 4│九 成 1│二 降 8│
│ 養 │ 身 │ 三 │
│ 會 │ 會 │ 世 │
│ │ │ 會 │
├─────┼─────┼─────┤
│七 微 3│八 三 2│一 降 9│
│ 細 │ 昧 │ 三 │
│ 會 │ 耶 │ 世 │
│ │ 會 │ 三 │
│ │ │ 昧 │
│ │ │ 耶 │
│ │ │ 會 │
└─────┴─────┴─────┘
九會的名稱本來應依照經上所說,但為了講說方便,後人便立了圖上這些簡單的名稱。名稱雖說有九會,但總的組織只是一個金剛界曼荼羅;而金剛界曼荼羅主要又只是一個成身會,成身會是說明佛果行相的。圖裏面的阿拉伯數字和中國數字,分別表明從因向果的上轉門和從果向因的下轉門兩個方向。如果眾生從因向果,則先從(一)降三世三昧耶會漸次上升到(九)成身會;如果佛從本垂迹,則從(1)成身會次第轉入到(9)降三世三昧耶會。
中央的成身會又叫羯磨會,也就是經上所說的六種曼荼羅當中第一金剛界曼荼羅,是金剛界九會曼荼羅的根本,屬於四種曼荼羅中的大曼荼羅。真言行者觀想這裏面所畫的尊容而成就自身的佛果,所以叫成身會。又此會所表示的是諸尊的威儀事業,所以又叫羯磨會。
成身會的組織是︰中央畫大金剛輪,表示五佛所住的樓閣。四方四佛的兩側有金剛杵隔著,表示樓閣的八柱。這八柱所莊嚴的內面有五個月輪,表五佛的解脫地,稱為五解脫輪。五解脫輪中又各有五個月輪,每一月輪中有蓮花,表本有無量功德。在這些蓮花上住有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尊等。而支持這一寶樓閣的則依地、水、火、風四大天神之力,實際上應該是五大,但以空大無礙,所以只有四輪。
第二重畫賢劫千佛等,集於寶樓閣的廊廡。最外一重名外金剛部,乃護世諸天的首領──二十天──所居之地。諸尊的數目總有一千零六十一尊,但普通只說明重要的三十七尊。(中略)
此樓閣中央法界體性智大日如來,由四智流出四方四佛,大圓鏡智現東方阿閦佛,平等性智現南方寶生佛,妙觀察智現西方彌陀佛,成所作智現北方不空成就佛。此四佛又流出每方的四親近──十六大菩薩──稱曰慧門十六尊(男形曰慧門)。同時,四方四佛為供養中央大日如來,故於大日如來四方現出四波羅蜜女菩薩圍繞,表示四智攝歸總體。大日如來為酬答四佛的供養,又於四方四佛之側,現出嬉、鬘、歌、舞四天女,表示心王翼贊四智。四佛更欲酬答大日,故於第二重四隅示現香、花、燈、塗四天女,表四智勝妙精進。大日如來為增加威光,又於四方四門示現鈎、索、鏁、鈴四攝天女,表攝召一切眾生。此四攝、八供及四波羅蜜,稱為定門十六尊(女形曰定門)。定慧各十六尊,加五佛,共稱三十七尊,此三十七尊,本為金剛界如來一法界身所現,所以相互供養者,表示佛作佛業,所以稱羯磨會。
這些形像,無非是為了把抽象的、無相的智慧法門,使它具體化、象徵化而已,因為密教的瑜伽,是以心的統一為根本條件的,心的統一,必須修無相觀,無相觀極難入手,故假有相觀為方便。所以《大日經疏》卷四說(大正39‧620b)︰「令初業者,措心有地,所作不空,(中略)若一切有為之法,皆悉住於實相,豈得如彼癡人,或欲逃避虛空,或欲貪著虛空乎﹖」所以將清淨法界、四智等都給以擬人化。從這些色身、手印、衣服、莊嚴等上面,體現出無相法身的性質,譬如中央毗盧遮那佛的身子是白色,就表示法界的自性清淨;蓮花座表本有萬行功德的集聚,所有一切事相儀軌,都要這樣理解,是最要緊的。
其次,第二三昧耶會,三昧耶會在九會的東方,屬於四種曼陀羅中的三昧耶曼荼羅,是畫著塔、杵、珠、刀、劍、器坏標幟,代表成身會的尊形。這種種標幟都是各尊自證化他的本誓相狀,所以稱為三昧耶形。使眾生一見到塔就知道是大日如來的表號,看到蓮花知道是彌陀的標幟。
第三微細會,在東南方,屬於四種曼荼羅中的法曼荼羅,其圖大抵同於成身會,不過各尊都畫在三股杵裏面,表示住於微細智中。
第四供養會,在南方,屬羯磨曼荼羅,因諸尊各各表現供養承事的儀式,所以叫供養會。
第五四印會,在西南方,綜合上面四種曼荼羅使不相離,所以叫四印會。
第六一印會,在上方正中央,表示大日如來獨一法身,四曼會歸一實之義。
以上六種曼荼羅,在佛的三輪業用中屬於「自性輪身」的曼荼羅。
第七理趣會,在左上方,以總攝五智之金剛薩埵為主,屬於以正法化人的「正法輪身」曼荼羅。
第八降三世會,在左方中央,以諸尊皆現忿怒的降三世明王之身,表示降伏四魔及三毒。
第九降三世三昧耶會,在左下方,大意與降三世會同,但此會則是畫降三世的三昧耶形,這兩會都是大日心中的金剛薩埵所現的「教令輪身」,受佛教令,為調伏剛強難化的大自在天(即根本無明)等,以大悲心,現忿怒相。
(3)金剛界曼荼羅的部類︰金剛界曼荼羅是始覺上轉的法門,轉因位九識成果上五智,所以建立五部。中央法界體性智以大日為主,屬於佛部;南方平等性智,以寶生為主,屬寶部;西方妙觀察智,以彌陀為主,屬蓮花部;北方成所作智,以不空成就為主,屬羯磨部;東方大圓鏡智,以阿閦為主,屬金剛部。依著因果順序說︰則第一蓮花部是眾生本有清淨菩提心,在生死泥中不染,猶如蓮花出在污泥,故名蓮花部。第二金剛部是眾生在自心之理的處所,同時又具有堅固不壞的智慧、能破煩惱,猶如金剛不壞,能壞一切。第三佛部上面的理智二德,在凡夫時作用未顯,入佛果後理智顯現,覺道圓成,故名佛部。第四寶部在佛的萬德圓滿中,福聚無邊,故名寶部。第五羯磨部佛為眾生成辦一切慈悲事業,故名羯磨部。此中第一、第二為在纏之因德,第三是理智具足出纏的果位,第四、第五是從佛部中開出來的,從佛的自證圓滿開為寶部,從佛的化他事業開為羯磨部。
(二)胎藏界曼荼羅(Garbha-dhātu-maṇḍala)
(1)胎藏界曼荼羅的意義︰胎藏界曼荼羅的具足名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它是根據密教根本經典之一的《大日經》所圖繪的。梵語蘗喇婆譯為胎藏,有胞胎胎藏、蓮花胎藏之分。《大日經疏》卷三解釋說(大正39‧610a)︰
「今且約胎藏為喻,行者初發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緣,識種子初托胎中,爾時漸次增長,(中略)乃至始誕育時,諸根百體,皆悉備足,始於父母種姓中生。猶如依真言門學大悲萬行,淨心顯現。又此嬰童,漸具人法,習諸伎藝,伎藝已通,施行事業,如於淨心中發起方便,修治自地,隨緣利物,濟度眾生,故名大悲胎藏生也。(中略)今以蓮花喻此漫荼羅義。如蓮種在堅殼之中,枝條花葉之性,已宛然具足,猶若世間種子心(初發的菩提心)從此漸次增長,乃至初生花苞時,蓮台果實隱於葉藏之內,如出世間心尚在蘊中(大悲胎藏)又由此葉藏所包,不為風寒眾緣之所傷壞,淨色須蕊日夜滋榮,猶如大悲胎藏,既成就已,於日光中顯照開敷,如方便滿足。」
又,卷五說(大正39‧635c)︰「如上所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者,即是心實相花台,大悲胎藏開敷,以大悲方便現作三重普門眷屬,以是義故名為大悲胎藏曼荼羅也。」西藏譯的《大日經》把蘗喇婆譯作本質,藏譯《大日經》(北京版《祕密經》第十卷上)的〈具緣品〉說︰「祕密主,復次廣大曼荼羅悉能救濟無邊有情界,故名大悲本質生。」佛陀瞿呬耶的疏(北京版本續解前六十五函上)裏面解釋說︰「大悲本所生者,此曼荼羅從大悲生,世尊得一切智智後,以大悲力,出生身等無盡莊嚴曼荼羅,故云從大悲生,本所者,是生之根源,彼大悲者,是此曼荼羅生之所依;或從此曼荼羅出生大悲,是則從曼荼羅門出生如來大悲功德等,令得一切智智故。」這就是說︰大悲胎藏曼荼羅是從佛的大悲願力,為化益眾生現種種身,為種種有情說種種法,適應種種眾生的根性欲望開示種種本誓的心,以此身口意三無盡莊嚴藏為對境而圖繪的形像,就叫大悲胎藏生曼荼羅。
這一解釋,是從佛攝化眾生的「向下門」說的,如果從眾生「向上門」的進取來解釋,則是一切眾生觀見此曼荼羅,依之修行,能開悟自心的大悲菩提,所以叫大悲本所生。因此大悲本所生曼荼羅,一方面是象徵從佛的大悲功德所發生的三無盡莊嚴藏的活動;一方面是在行者的心中體現出佛的大悲三無盡莊嚴藏,所以叫曼荼羅。
(2)胎藏界曼荼羅的組織︰胎藏曼荼羅是根據《大日經》而圖繪的,《大日經》的中心教義,就是「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三句。因此胎藏界曼荼羅的組織也就是標誌這三句的意旨,而繪出三重現圖的曼荼羅。
胎藏曼荼羅的圖位,說法極不一致,普通說有三種不同。{1}經疏曼荼羅,即《大日經》和疏中所說的圖位。《大日經》〈具緣品〉所說的屬於大曼荼羅,表示身無盡莊嚴藏;〈轉字輪品〉所說的屬於法曼荼羅,表語無盡莊嚴藏;〈祕密曼荼羅品〉所說的屬於三昧耶曼荼羅,表意無盡莊嚴藏。這三種中,以〈具緣品〉所說的大曼荼羅為圖位的基本依據。{2}阿闍黎所傳曼荼羅,是善無畏三藏在他所著的兩部儀軌《攝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蓮花胎藏海會悲生曼荼羅廣大念誦儀軌方便會》(簡稱《攝大軌》)和《大毗盧遮那經廣大儀軌》(簡稱《廣大軌》)中所說的圖位。{3}現圖曼荼羅,即現行流布的圖畫曼荼羅中的位次,如圖示。
東
┌───────────────────┐
│ │
│ ┌─┬──────────┬─┐ │
│ │ │ (7)文殊院 │ │ │
│ ├─┼──────────┼─┤ │
│ │ │ (6)釋迦院 │ │ │
│ │ ├─┬──────┬─┤ │︵│
│ │ │ │(2)遍知院│ │ │1│
│ │︵│︵├──────┤︵│︵│2│
│ │9│4│ 中 │5│8│︶│
│ │︶│︶│ 台 │︶│︶│外│
北│ │地│觀│(1)八 │金│除│金│南
│ │藏│音│ 葉 │剛│蓋│剛│
│ │院│院│ 院 │手│障│部│
│ │ │ ├──────┤院│院│院│
│ │ │ │(3)持明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大護院不繪形像故實際止十二院
西
中台第一重,八葉蓮花表菩提心德。胎藏界以蓮花表心,是八瓣肉團心,梵語「汗栗馱」譯云肉團心,即物所的心臟,通有情及非情,其狀如蓮花合而未開,佛心則如開敷蓮花。金剛界以月輪表心,是質多心。梵語「質多」譯曰慮知,限於有情。今此中台八葉院是使行者在自心中觀八葉九尊之德,開發自己本有的菩提心,所以表菩提心德,第二重表大悲德,第三重表攝化方便德,《大日經疏》卷三解釋說(大正39‧610b)︰
「從佛菩提自證之德現八葉中胎藏身,從金剛密印現第一重金剛手等諸內眷屬,從大悲萬行現第二重摩訶薩埵諸大眷屬,從普門方便現第三重一切眾生喜見隨類之身。若以輪王灌頂方之,則第三重如萬國君長,第二重如朝廷百揆,第一重如宗枝內弼,中胎如垂拱之君,故花台常智為大曼荼羅王也。若自本垂迹,則從中胎一一門各流出第一重種種門,從第一重一一門各流出第二重種種門,從第二重一一門各流出第三重種種門,若行因至果,則第三重之所引攝成就能通第二重,第二重之所引攝成就能通第一重,第一重之所引攝成就能見中胎藏。」
這三重曼荼羅分作十三大院(實際只十二院)。中央的八葉院畫八葉蓮花,最中央的蓮台上是大日如來;八葉上面畫四佛、四菩薩,表示大日如來的四智四行,總稱八葉九尊,為毗盧遮那全體,又為胎藏界曼荼羅的根本總體。《大日經疏》卷四說明四佛的意義是︰「東方寶幢佛是菩提心義,菩提心猶如大將幢旗,如來萬行亦以一切智願為幢旗。南方開敷花王佛是大悲萬行開敷義。北方天鼓雷音佛是如來涅槃說法智,不同二乘涅槃永寂,故以天鼓為喻。西方無量壽佛,是如來方便智,以眾生界無盡故,大悲方便亦無盡,故名無量壽。」又,卷二十說明花台四隅四菩薩的意義是︰「東南普賢是菩提心,若無此妙因,終不能至大果,故最初得名。西南文殊是大智慧,斷無始無明之根。雖有菩提心而無慧行,即不能成果,故次明之。西北彌勒是大悲,若慧而無悲,則方便不具不得菩提,故次說也。東北觀音即是行願成滿,若未成果時觀之,此則差次淺深,今以如來平等慧觀,從因至果但是如來一身一智行耳,是故八葉皆是大日如來一體也。」
圍繞著前後左右的十二院是由總體所具的無量差別智所現。如上方的遍知院,中央畫三角形的遍知印,又名一切如來智印,象徵大圓鏡智一切遍知的功德。中台北方的觀音院以觀自在為主尊,又稱蓮花部院,相當於妙觀察智,表示如來的大悲下化。南方的金剛手院以金剛薩埵為主尊,又稱薩埵院,相當於成所作智,表示大智上求。下方持明院畫五大尊忿怒明王,是大日如來所現的教令輪身,稱為持明使者,所以叫持明院,又稱五大院,相當於平等性智,表示淨除自他的煩惱入於平等實相,象徵折伏攝受二德。
以上是第一重受用身的曼荼羅。第二重上方的釋迦院以變化身的釋迦牟尼為主尊,表示方便攝化德。上方第三重文殊院。這裏面的文殊院、除蓋障院、地藏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等五院,是為了開發中台大日如來三無盡莊嚴藏的實相而證悟向上的菩薩大眷屬曼荼羅。文殊院居東方,表示開悟實相的般若妙慧。左方第二重除蓋障院以除蓋障菩薩為主,從金剛手菩薩的大智慧門,除一切眾生煩惱、所知蓋障,而悟入三無盡莊嚴藏的實相。右方第二重地藏院以地藏菩薩為主,這是得了除蓋障功德的結果,不但有耐怨害、安受苦、諦察法的三種忍,而且從觀音的大悲門爭取到最苦的惡道裏面去,解救一切眾生的苦難,譬如大地載負萬物不以為勞,反能出生萬物,所以名為地藏。
下方第二重虛空藏院在持明院之西,以虛空藏菩薩為主,這是得了地藏耐苦功德的結果,譬如虛空無有障礙,又如虛空包含萬德,滿一切眾生願。下方第三重蘇悉地院,此院實際就是虛空藏院裏面的第三列位次,經軌不另開一院,但因上方有釋迦、文殊二院,下方不能不別開一院,取得畫面上的相稱,所以用虛空藏院的蘇悉地羯羅菩薩為主,表示二利成就之德。最外一重外金剛部院,在外圍四方畫著諸天、藥叉、人、非人、七曜、十二宮、二十八宿等,表示隨類應化凡聖不二之理。此院包括極廣,凡一切經典中所說的諸天神等,乃至世人所信奉的外道五通仙圍陀事火之類,都可列入。《大日經疏》卷六說(大正39‧642a)︰「凡此等諸尊若餘經中具說形相者,亦可依彼圖畫入曼荼羅中,(中略)其山海河池、林樹穀藥、城邑道路等神,各以本名為標幟相,山神坐山、河神在河、其樹藥等或手執持,或依其上,當以義類推之,華嚴中更有足行神、身眾神,(中略)亦可依次列之,(中略)當知毗盧遮那普門身中純是雜類鬼神傍生等,圖中無別名相者,多在其中,所攝最多也。」
(3)胎藏界曼荼羅的部族︰胎藏界曼荼羅十二院,總數四一四尊,從它的部族分類來說,有三個部類──佛部、蓮花部、金剛部。這三個部類表示胎藏界為本覺下轉的化他門,所以就大日如來的大定、大悲、大智三德而分三部。佛部是佛果上理智具足之尊,即中台八葉院及上下諸院,屬大定德。蓮花部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比作蓮花,即右方觀音院、地藏院等,屬大悲德。金剛部是佛的智慧力用,能摧破惑業苦三障,故比作金剛,即左方金剛手院、除蓋障院等,屬大智德。這三德在表現上雖然有三部,實際是互具不離的。如《大日經疏》卷五說(大正39‧632a)︰「大凡此第一重上方(遍知院)是佛身眾德莊嚴;下方(持明院)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來部門。右方(觀音院)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名蓮花部。左方(金剛手院)是如來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也。」佛陀瞿呬耶的《大日經廣釋》說︰「佛部從大圓鏡智和平等性智發生是大定德,蓮花部從妙觀察智發生是大悲德,金剛部從成所作智發生是大智德。」如果配四種法身,則中台八葉名自性身,三部眷屬是自受用身,第二重的諸大心眾生是他受用身,第三重的釋迦佛等是變化身,九界眷屬為等流身。
(三)兩界互具不二︰為了表示色心二法、理智二門,所以分為金胎兩部。胎藏以蓮花為體,即表眾生八葉肉團心,在此處建立壇場,故曰胎藏界。金剛界以五股金剛杵為體,五股金剛杵表五智,即大日如來的三昧耶形,在五股金剛杵上建立壇場,故曰金剛界。胎藏界從眾生煩惱欲處起,金剛界從佛果智上起。因此,胎藏為生界本有,屬理,故諸尊住在蓮花內的月輪中。蓮花表理,月輪表智,智住理內,表示不二。金剛界為佛界修生,屬智,故諸尊住在月輪內蓮花中。理住智內,也是不二。因此金胎兩部是色心理智互具不二的,為了說明的便利,所以分成兩部。
〔參考資料〕 《兩部曼荼羅義記》卷一;《三種悉地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祕密陀羅尼法》;《金剛界曼荼羅鈔》卷上;《祕密漫荼羅教付法傳》卷二〈惠果〉條;《大日經疏》卷三;《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一;《兩部曼荼羅私抄》;《十住心論》;《即身義》(異本);松長有慶、杉浦康平(合編)《マンダラの世界》;吉祥真雄《曼荼羅圖說》。
密教二界之一。與「金剛界」相對。音譯蘗婆矩奢馱都、蘗喇婆馱睹。全稱大悲胎藏生。《大日經疏》卷三以胞胎、蓮花二喻解釋「胎藏」之義︰
(1)胞胎之喻︰謂識種子為母胎所覆藏,具足諸根,不久誕生發育,習諸技藝,爾後施行於事業。猶如眾生本有性中有一切智心,由發心學大悲萬行而顯現其淨心。後發起方便,自利利他,圓滿究竟,名為大悲胎藏生。
(2)蓮花之喻︰謂蓮花之種子在堅殼中,枝條花葉之性已宛然具足,猶若世間種子心。此種子發芽、成長,乃至生花苞時,蓮臺果實隱於葉藏內,不為風寒眾緣所傷害,淨色鬚蕊日夜滋榮,猶如大悲胎藏。於日光中,花正開敷,如方便滿足。
故知胎藏有含藏覆護或攝持之義,指眾生所具之理性。而理平等之法門,即稱胎藏界。
又,胎藏界乃本覺下轉之化他門,故約大定、大智、大悲三德,其曼荼羅分為佛、金剛、蓮華三部。若以三部配三密,則佛部為身密,金剛部為意密,蓮華部為語密。有關此三部的部主、明王、忿怒尊等,諸經論所說不一。
◎附︰黃懺華《佛教各宗大意》〈密宗大意〉第二篇第二章(摘錄)
第一節 兩部
此宗之根本教義,為即事而真,當相即道。以為宇宙法界,當體即是大日如來。此大日如來,具理智二德。理者,攝持不散平等之意,當根本兩曼荼羅中胎藏界。智者,決斷簡擇差別之意,當金剛界。是為金胎兩部曼荼羅。曼荼羅者,輪圓具足義。舊譯,就體譯為壇,即築方圓土壇供養諸尊(修法壇)。新譯就義譯為輪圓具足。此壇中具足諸尊諸德,成一大法門,如轂輻輞,具足圓滿,成一車輪,表圓滿具備法界海所有萬德。如《大疏》云,今此中妙法蓮華漫荼羅義,毗盧遮那本地常心,即是華臺具本。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德,如眾實俱成。十世界微塵數金剛密慧差別智印,猶如鬚蕊。十世界微塵數大悲萬行波羅密門,猶如華藏。三乘六道無量應身,猶如根莖條葉發暉相間。以如是眾德輪圓周備,故名漫荼羅也。又云漫荼羅,是具種種德義,即是如來祕密之德。如是祕密之德,如蓮華開敷而自莊嚴。是故金胎兩部曼荼羅者,諸佛理智之體性,眾生色心之實相也。如《十住心論》云,祕密莊嚴住心者,即是究竟如實覺知自心之源底,如實證悟自身之數量,所謂胎藏界會曼荼羅,金剛界會曼荼羅,金剛頂十八會曼荼羅,是也。
又《大疏》云,佛從平等心地開發無盡莊嚴藏大曼荼羅已,還用開發眾生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大曼荼羅。誠以諸佛法性身心,眾生具縛色心,皆理理無數智智無邊之金胎兩部。而眾生狂醉,不覺不知。為開發眾生自心所具萬德故,建立兩曼荼羅。所謂金剛界者,金剛有二義,一堅固義,自體堅固。不可破壞,故云堅固。又利用義,能摧破一切物,故云利用。智體亦爾,沈淪生死海中,不朽不壞,還能摧破一切煩惱,故名金剛。所謂胎藏界者,約胎藏為喻。胎藏有二義,一含藏義,如母胎內,藏子體。理體亦爾,能具足一切功德。又隱覆義,如人在母胎,覆藏其體。理體亦爾,隱煩惱中。此應譯胎藏法,對金剛界故,名胎藏界。即金剛界者,智差別之法門。胎藏界者,理平等之法門。此二二而一,一而二,密教謂之二而不二。茲列表如下。
元來理智者,一法之二義,不二而二。故云法體不分,義門得別。
第二節 三部五部
此宗準因果之勝劣,先金後胎。即胎藏界者,因門。金剛界者,果門也。胎藏界者,從果向因本覺下轉之化他門。金剛界者,從因至果始覺上轉之自利門也。胎藏界者化他門故,約大定智悲三德,立佛蓮金三部。(一)蓮華部者,眾生身中本有之淨菩提心清淨理,雖在六道生死泥中流轉,而不染不垢。如蓮華出生泥中,而不染不垢。故名蓮華部。當大悲。(二)金剛部者,眾生自心本有堅固之智慧,雖在生死泥中,經無數劫,而不朽不壞,能破煩惱。如金剛雖久埋地中,而不朽不壞,能摧諸怨敵固物。故名金剛部。當大智。(三)佛部者,此理此智,凡位未顯。入果位,理智具足,覺道圓滿。故名佛部。當大定。金剛界者自行門故,約轉因位九識所得果上五智自證境,立佛、金、寶、蓮、羯五部。即胎藏三部,加寶部、羯摩部二部。寶部者,佛自利圓滿中具無邊功德,故名寶部。羯摩部者,為眾生成辦一切事業,故名羯摩部。此中初二在纏因德,第三理智具足出纏果位也。後三於佛部中別開之。佛二利圓滿,其自證邊曰寶部,其化他邊曰羯摩部。
〔參考資料〕 《大日經疏》卷一、卷五、卷十六;《蘇悉地經》卷一、卷二;《諸部要目》;《瞿醯經》;《大日經疏演奧鈔》卷一;《大日經疏妙印鈔》卷一、卷二;高井觀海《密教事相大系》。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