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大寺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雜名)梵語,摩訶毘訶羅Mahāvihāra,玄應音義十六曰:「梵言毘訶羅,此云遊諸僧遊履處也。舊本以寺代之,寺之言司也。」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梵言鼻詩羅此云遊謂僧遊履處也舊來以寺代之寺司也公舍也有法度也釋名云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字從寸[屮/一]聲[屮/一]古之字也


[佛光大辭典]

巴利名 Mahā-vihāra。音譯摩訶毘訶羅。乃錫蘭古寺院,位於舊都阿[少/兔]羅陀補羅城(巴 Anurādhapura)之大眉伽林(巴 Mahā-meghavana)。西元前三世紀,天愛帝須王(巴 Devānajpiyatissa, 247 B.C.~207 B.C. 在位)時,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梵 Mahinda)奉阿育王之命至錫蘭弘法,於阿[少/兔]羅陀補羅城之眉沙迦山(巴 Missaka),為王宣說象跡喻小經(巴 Cūlahatthipadopamāsuttā),並於七日間度化八千五百人,王乃於大眉伽林營造本寺。摩哂陀之妹僧伽蜜多(巴 Sajghamittā)亦應王之請,由印度摩揭陀國佛陀成道處攜帶佛陀伽耶之大菩提樹枝至錫蘭,植於大眉伽林。本寺遂成為錫蘭上座部(巴 Theravāda)佛教文化及教育中心。

西元前二世紀末,木扠伽摩尼王(巴 Dutthagāmanī)復於寺西建摩利遮婆提寺(巴 Maricavatti),寺北建銅殿(巴 Loha-pāsāda)等。西元前一世紀,婆他伽馬尼王(巴 Vattagāmani)於阿[少/兔]羅陀補羅城建立無畏山寺(巴 Abhayagiri)獻與大寺之長老摩訶帝須(巴 Mahātissa),後摩訶帝須被大寺擯出,其門徒遂與大寺分離而占據無畏山寺,號稱無畏山寺派。此後錫蘭佛教徒分裂為大寺派與無畏山寺派,兩派展開佛教領導權之爭。四世紀初,摩訶勝軍王(巴 Mahāsena)大肆破壞本寺,然由於宰相眉伽槃那跋耶(巴 Meghavannābhaya)舉兵勸諫,王乃謝罪,重建大寺,爾後漸次恢復繁榮。據高僧法顯傳記載,當其西遊之時(五世紀初),寺中住有比丘三千,寺運之興盛,可以想見。至第五世紀摩訶男王(巴 Mahānāma)時,佛音(巴 Buddhaghosa)獲得大寺所傳之三藏及注疏,並將之譯為巴利語。

本寺為錫蘭最初之精舍,古來即為錫蘭島佛教中心,傳下諸多經典注釋口訣等,現存巴利三藏殆皆本寺所傳。後隨國運之衰微而次第頹廢。十二世紀末波洛卡摩婆訶王(巴 Parakkamabāhu)時,亦曾興盛一時,後歸於廢墟,今僅存菩提樹及銅殿等遺跡。〔翻梵語卷八、大王統史(巴 Mahā-vajsa)15, 20, 25, 33, 35, 36, 37、大唐西域記卷十一僧伽羅國條〕(參閱「大寺派」781、「錫蘭佛教」6327) p780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大寺(巴Mahā-vihāra)

錫蘭最早的精舍,古來為錫蘭佛教中心。傳有諸多經典註釋,現存巴利三藏也多為該寺所傳。音譯作摩訶毗訶羅。位於錫蘭島舊都阿㝹羅陀補羅城(Anurad hapura)南方的大雲林(又作大眉伽林,Mahā-meghavana)。傳說阿育王第三次結集後,其子摩哂陀奉命至錫蘭弘法,為該國國王天愛帝須(Devanampi-ya-tissa)宣說《象跡喻小經》(Cuḷahatthi-padopamasutta),並於七日間度化八千五百人,王對其十分敬重,乃於城南的大雲林結界,為其建造房舍、浴池等,並作為該國佛教的講學地。此即大寺的起源。

其後,摩哂陀之妹僧伽蜜多(Saṃgha-mitta)亦應王之請,至錫蘭弘法,並將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枝移植於大雲林中。摩哂陀示寂後,大寺嘗為其建造塔廟。西元前二世紀末,度他伽摩尼王(Duṭṭhagamaṇī)復於大寺北鄰營建壯麗的銅殿(loha-pasada)。西元前一世紀,婆多伽摩尼王(Vaṭṭagamanī)於王城之北建無畏山寺(Abhayagiri-vihara)獻給大寺的摩訶帝須(Mahatissa)長老;後長老被大寺擯出,其門徒乃與大寺分離,占據無畏山寺,號無畏山寺派。此後,錫蘭佛教遂分成二派──大寺派與無畏山寺派。

依《大唐西域記》卷十一〈僧伽羅國〉條所載(大正51‧934a)︰「佛教至後二百餘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一曰摩訶毗訶羅住部,斥大乘習小教;二曰阿跋邪祇釐住部,學兼二乘,弘演三藏。」大寺派專學小乘,無畏山寺派則大小二乘兼學,因此兩派一度產生教權之爭。四世紀初,傾向無畏山寺派的摩訶先那(Mahasena)曾大肆破壞大寺,後因宰相眉伽槃那跋耶(Meghavaṇnabhaya)舉兵勸諫,王乃謝罪、重建。其後,大寺又漸次繁榮,據《高僧法顯傳》所載,當其西遊時(五世紀初),寺中住有比丘三千人,盛極一時。十二世紀末,波洛卡摩婆訶王(Parakramabahu)時,也頗為興盛,但隨即歸於沒落,乃至荒廢。今僅存菩提樹及銅殿等遺跡。

〔參考資料〕 《翻梵語》卷八;《大王統史》;早島鏡正《初期佛教と社會生活》。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