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增上心所

[法相辭典(朱芾煌)]

大毗婆沙論八十一卷五頁云:如契經說:有四種增上心所現法樂住。問:何故名為增上心所?答:此中心所,即三摩地。無三摩地具大勢力有大功用能成大事,能如根本四靜慮者,故此獨名增上心所。復次四靜慮中,有無量種增上心所殊勝功德。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礙解、無諍、願智,邊際定等。是故獨名增上心所。復次依四靜慮諸瑜伽師,以無量門受心所樂。謂前所說諸功德門,及空空等三三摩地。是故獨名增上心所。復次此四靜慮,樂通行攝。是故獨名增上心所。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法相辭典(朱芾煌)]
三種退

俱舍論二十五卷七頁云:如契經說:我說由斯所證四種增上心所現法樂住,隨一有退。所得不動心解脫身作證,我決定說無因緣從此退。如何不動法退現法樂住。頌曰:應知退有三;已未得受用。佛唯有最後,利中後鈍三。論曰:應知諸退,總有三種。一、已得退。謂退已得殊勝功德。二、未得退。謂未能得殊勝功德。三、受用退。謂諸已得殊勝功德,不現在前。於此三中,世尊唯有一受用退。以具眾德,無容一時頓現前故。餘不動法,具有受用及未得退。亦於勝己殊勝功德,猶未得故。餘五種姓,容具有三。亦容退失已得德故。約受用退,說不動法退現法樂;無相違過。無退論者,作如是說:諸無漏解脫,皆名不動。然別立第六不動法者;如前釋通。不應為難。


五事三無漏學及彼眷屬分別

瑜伽七十二卷十五頁云:問:如是五事,幾是增上戒,增上戒眷屬?幾是增上心,增上心所行?幾是增上慧,增上慧所行?答:相、是增上戒,增上戒眷屬。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名、是戒眷屬,亦是增上心慧所行。分別、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是增上戒眷屬。真如、是增上心慧所行,非三種。正智、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是增上戒眷屬。


四靜慮建立五支四支

瑜伽六十三卷五頁云:問:何因緣故,於四靜慮,建立如是五支四支?答:住所依故;住饒益故;住自性故。復有差別。謂思惟所緣故;受用所緣故;於緣不散故。復有差別。謂饒益所依故;增上心所依故;增上慧所依故。復有差別。謂為對治三雜染住,所對治故。云何名為三雜染住所對治耶?一、染污住。二、苦惱住。三、愚癡住。復有差別。謂受欲者,相似法故。諸受欲者,略有三種正所作事,能顯彼是受用欲者。一、正求財寶。二、求財寶已,能正受用。三、於彼自在隨意所為。如是修習諸靜慮者,亦有三種正所作事。當知依彼建立支分,如其所應。復有差別。謂為對治自苦惱行,應知建立諸靜慮支。如是略有三種對治。一、對治缺減對治。二、身心逼惱對治。三、於外境界其心流散不寂靜對治。


四靜慮中建立四支五支因緣

顯揚十九卷十二頁云:問:何故於四靜慮建立四支五支耶?答:住所依故,住順益故,住自體故。復次思惟境界故,受用境界故,於境不散故。復次順益所依故,增上心所依故,增上慧所依故。復次為對治三種惱亂住障故。三種惱亂住者:謂染污住,苦住,迷亂住。復次如受用五欲者,有三種正所作事,顯彼受用諸欲。一、以正方便,求所受用。二、求得已,正受用。三、自在隨轉。如是修靜慮者,依三種正所作事,如其所應,建立支分;應知。復次為對治自苦行故;修靜慮者,建立支分,應知。此復三種對治。一、離欲對治。二、止息身心逼惱對治。三、外心散亂寂靜對治。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