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坐禪三昧法門經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經名)二卷,僧伽羅剎造,秦羅什譯。明治婬欲瞋恚等之法者。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五部禪經

(名數)一、禪法要解經,二卷。羅什譯。二、達磨多羅禪經,二卷,佛陀跋陀羅譯。三、坐禪三昧法門經,二卷,僧伽羅剎造,羅什譯。四、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佛陀蜜多造,曇摩蜜多譯。五、禪要經,一卷,失譯人名。


坐禪三昧經

(經名)坐禪三昧法門經之略名。


[佛光大辭典]
五部禪經

說禪法之五經。皆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即:(一)禪法要解經,二卷,姚秦鳩摩羅什譯。(二)達摩多羅禪經,二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三)坐禪三昧法門經,二卷,僧伽羅剎造,鳩摩羅什譯。(四)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佛陀蜜多造,劉宋曇摩蜜多譯。(五)禪要經,一卷,譯者佚名。 p1160


坐禪三昧經

梵名 Dhyāna-nisthita-samādhi-dharmaparyāya-sūtra。凡二卷(或三卷)。姚秦弘始四年(402)鳩摩羅什於長安譯出。弘始九年復校。又稱坐禪三昧法門經、菩薩禪法經、阿蘭若習禪法、禪法要。略稱禪經。今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此經係抄集諸家禪要,闡明五門禪之法,並論大小二乘綜合之禪觀。據僧叡關中出禪經序,諸家係指鳩摩羅羅陀、馬鳴菩薩、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等諸師。

本經與覺賢在廬山譯出之達摩多羅禪經相同,論說大小二乘綜合性之禪觀。未譯出以前,我國佛教初期之禪觀,均係根據後漢安世高所譯之禪經;其後由於道安之倡導,北方前秦與後秦之禪觀始漸興隆,並盛行實修方法,然均不出小乘禪之領域。鳩摩羅什譯出本經後,大乘佛教與小乘禪乃至大乘禪與小乘禪之關係明確。故天台止觀之成立、我國禪宗之誕生,本經促發之功實不可滅。〔出三藏記集卷二、卷九、開元釋教錄卷四、中國佛教初期之禪觀(橫超慧日)〕 p2839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坐禪三昧經

二卷。姚秦‧弘始四年(402)鳩摩羅什於長安譯出,弘始九年(407)重校。又稱《坐禪三昧法門經》、《阿蘭若習禪法》、《菩薩禪法經》、《禪法要》、《禪經》。收在《大正藏》第十五冊。

本書係諸家禪要之纂集。內容闡明五門禪法,述說大小二乘綜合之禪觀。上卷初列四十三偈,說明欲度脫生死輪迴,須修禪法,次分治貪欲、治瞋恚、治愚癡、治思覺、治等分法門,主張應分別修不淨觀、慈心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下卷載四禪、五通、四念處、四善根及入見道的次第,闡明菩薩的習禪法,末尾則舉二十偈,以示修禪者的實際心得。據《出三藏記集》卷九載僧叡的〈關中出禪經序〉所述,本經卷首四十三偈乃究摩羅羅陀所撰,卷末二十偈乃馬鳴菩薩所撰,而五門係抄自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馬鳴、羅陀的禪要。

中國佛教初期的禪觀,皆依據東漢‧安世高所譯的禪經,爾後經道安的努力鼓吹,北方前秦與後秦的禪觀行始漸興起。然均不出小乘禪的領域。逮本經出,大乘佛教和小乘禪,乃至大乘禪和小乘禪的關係才告明確,因而促成天台止觀的成立及中國禪宗的誕生。

〔參考資料〕 《出三藏記集》卷二、卷九;《開元釋教錄》卷四;橫超慧日〈中國佛教初期の禪觀〉。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五部禪經

禪法要解經、達磨多羅禪經、坐禪三昧法門經、五門禪經要用法、禪要經。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